第五十章肅鹽政皇帝發飆
  目前擔任漕運總督的張縉,弘治十三年時曾任過保定巡撫。當時顧佐任右都禦史,與他有些交往。他是山西陽曲人,因此,顧佐稱它是韓文的貴同鄉。

  韓文問道“良弼兄,張總督曾如何說?”

  “他說皇莊之名,始於成化年間,剛開始是沒收前太監曹吉祥的田產為宮中莊田。到孝字初年,不過十餘年光景,京畿皇莊就成了五處,有田產一萬二千八百餘頃。若照此例,用不了幾年,京畿之民將無立錐之地。果然,今上剛登大位,不過短短一年,即新設七座皇莊,以後又不斷增置,恐怕真應了張都憲的話了。“

  “如此說來,王都憲的奏疏著實及時。”

  “確實如此。”顧佐點點頭,歎了口氣說,“若在延以十日,隻怕廷議的聖諭都不會有了。”

  兩人又輪番去讀抄來的王景的奏章。王景澤奏折中講述真定府寧晉等縣的情形。一者,管莊太監夏綬請加葦場之稅;二者,夏綬請敕官府,勿聽小民爭訟已入皇莊之田;三者,管莊太監張俊請稅往來於莊前小河的客商;四者,黃莊官校以爭田為由捕民二百餘人。此等事,均獲聖渝允準。王景上疏,便是極言其不便。皇莊既如此害民,必須革除。”

  “良弼兄,依你之見,此事當如何處置?”韓文問。

  “無它,善莫大於依議而行。”

  “嗯,我覺得也應該如此,但如何措辭方能奏效呢?”

  顧佐略加思索,答“我看,可以這麽說千百頃瑣瑣之利,不足以養孝養兩宮,請革皇莊之名,通給原田主或無田小民領種。這樣改一改,你覺得如何?”

  正德皇帝皇莊之設,都以孝養兩宮太後為名。顧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說孝養之說當與不當,隻說孝養之實有與無有,不時為巧妙的說法。

  “高,高明之至,”韓文由衷的讚歎道,“但是革除皇莊,皇上一時怕是下不了決心退還田產。請良弼兄再設良策。”

  “呃,那就釜底抽薪,不革其名而革其實。”

  “哦?願聞其詳。”韓文大感興趣。

  “不如這樣,皇莊還是皇莊,但為了避免管莊內官侵漁之害,應將其召還,由當地巡撫官核實畝數,召人佃種。畝征銀三分,由官府征收,先解戶部,在輸內庫進用。皇上設立皇莊不是為了孝養兩宮嗎?那好!現在其田畝所征仍然孝養兩宮。此所謂不革其名。而田畝之核實與征收,已並入官府。此所謂以革其實。”

  韓文沉吟了一下,點頭稱是。又補充說“良弼兄言之有理。既然以皇莊所收孝養兩宮,其實也沒有全革。”

  “老學長所見極是,如果其實全革,你我豈不犯了欺君之罪?”

  一句說笑,公事房內的氣氛略顯輕鬆。

  “我看就這樣吧。”韓文總結道,“咱們先請革皇莊,若皇上不允許,定令戶部再議,我等便以不革其名而革其實之議覆上。來,我們繼續看下麵的奏折。”

  第一件事順利議過,兩人再接再厲,又拿起一本,接下來繼續商議下一份奏疏。

  ……

  正德元年十二月某日,紫禁城裏的乾清宮。

  時值冬日,不等日頭落下,空氣中已有寒意。皇帝朱厚照一言不發的坐在禦案後麵,禦案上一大摞奏折,現在剛剛打開的一本正是戶部韓文的奏疏,朱厚照麵無表情的看著上麵所寫的內容。最終關於皇莊等一係列問題,戶部送來的條陳,還是那套念爛了的經文,所謂對皇上的勸諫還是老生常談。

  另外尚書韓文擬出了八條建言第一,崇節儉;第二,裁冗食;第三,節冗費;第四,罪人納粟;第五,處置鹽法;第六,清查積木了;第七,錢鈔折銀;第八,清查草場。第一、二、三條都是節流,其餘各條是開源。

  節流各條文,特別是第一條崇節儉,聖德攸關,任何時候提都不會錯。開源各條文,有的名正言順,冠冕堂皇。如處置鹽法,從弘治元年到現在二十多年裏,改來改去,也不知道提過多少次,每次都是治標不治本。

  這大明曆來的鹽法,都與軍政密切相關。各邊鎮都要朝廷拿錢供給,足以說明鹽法之好壞,因而需要處置,年年提,年年改,卻總不得法。而韓文奏疏上某些條文,正耶邪耶,難以一言蔽之。如果自己采用,搞不好他這個皇帝便是千古罪人。譬如罪人納粟。納粟的目的,是減刑免刑,絕不是懺悔。這不成了刑施法外?

  “昏聵,其心可誅!”

  看到這一條,朱厚照不由自主的握緊了拳頭,這幫人天天盯著自己的皇莊和用度說事,真正為朝廷理財時卻一籌莫展,束手無策。他不由想起了自己的那個弟弟,他究竟是怎麽打理封地的?

  齊王封地不僅不需要朝廷一塊銀元的供濟,反而年年上繳內府三十萬銀元,這麽多年了,還從來就沒有中斷過。朱厚煒的日子比自己過的滋潤多了,治下的老百姓還人人稱頌齊王賢明,文武官員也讚不絕口。那些齊王屬官收入頗豐,很少有人貪贓枉法。真是奇也怪哉!難道自己真的不如這個弟弟?可朕才是皇帝啊。

  想到這些,朱厚照嘴角不由自主的抽搐了一下,這個弟弟讓他又愛又恨,還有一點小小的嫉妒。放下這本奏折,揉了揉有些酸脹的眼睛。閉上眼睛眯一會兒,他又想起了登基這一年來與李東陽、劉健、謝遷三個父親留下的肱骨老臣相處的情形,心中不由唏噓不已。

  虛假的盛世之下掩蓋著這麽多隱患,讓他感到心力交瘁。這皇帝還真不是那麽好當的,要操的心實在是太多了,光是一個吏治,就從來未能根治。說起來,這一切的起因還是由鹽道貪腐案而引起的,如果不是一件事,他還不會太關注吏治。

  今年上半年,應張太後的要求,內朝派了件差事承運庫大監王瓚、崔杲前往南京、浙江織造。織造絲緞掌於織染局。有外織染局,隸屬工部。所造絲緞,供官府用;有內織染局,為內府衙門,所造絲緞,供上用。兩京均有內織染局。此外,南京、蘇州、杭州等處,還有提督織造太監一員,是一項極肥的缺。

  王瓚、崔杲得到了這件差事,欣喜非常。二人請戶部給常蘆鹽一萬二千引,作為織造費用。鹽引是領取和運銷食鹽的憑證。無引銷鹽,以私鹽論罪。

  人人都知道,銷鹽獲利甚钜,勳戚內臣聚斂財富的手段之一,即乞請給予鹽引。在孝宗皇帝時,用鹽引作為織造費用,已有成例。王瓚、崔杲此請不足為怪。

  然而碰到老尚書韓文,卻死活不答應。鹽引隻給了一半,另一半補以價銀。兩個辦事的太監不服,把狀告到了皇帝那裏。朱厚照於是在雲台召對,找來內閣劉健、李東陽和謝遷三輔臣,就是想問個明白,討個公道。

  寒暄幾句後,朱厚照就開門見山,植入主題問道“今日召先生們來,是要議戶部之事。韓文不遵朕的旨意,扣壓鹽引,朕甚是不解,特與諸位先生再議。”

  “皇上,此言差矣。戶部不是扣壓鹽引,而是半給鹽引,半折價給銀,”謝遷首先分辨道,“實不相瞞,依老臣看,韓文擬給一半鹽引,已屬不易。”

  “哦,先生的說法,沒頭沒腦。朕更不明白了!”朱厚照有些不悅。

  “容臣再稟,”謝遷說道,“皇上,前者戶部集議經費事,擬定八條,第五條便是處理鹽法。而今,戶部清理鹽法之使方行,織造給鹽之命隨下,這樣做,韓尚書豈不為難。”

  “愛卿如此說來,清理鹽法,便不當給辦理織造的內官鹽引嘍?”

  “正是如此,”李東陽道,“皇上,既然要清理鹽法,便不當濫批鹽引。祖宗舊製,鹽法本以備邊。納粟於邊,方給鹽引。這樣,邊用才充足。皇上,天下行鹽有定數,此消彼長。私批一分鹽引,國家便少一分經費,邊鎮便少一分糧餉,不可不慎。”

  “先生之言亦是,不過,”朱厚照轉了個話題,“戶部掌天下會計,難道邊鎮之用當會計,織造之用就不當會計了。”

  劉健答道“這倒不是,織造關乎上用,亦不可廢。戶部因而擬給鹽引六千。”

  “嗯,朕明白了。可辦理織造六千不足用,所以要和諸先生商議。”

  ”六千不足用,戶部給以價銀,亦足用了。”劉健說。

  “哦,即可半給鹽引,半給價銀,為何不全部給鹽引呢?”皇帝朱厚照明知故問道。

  “半給鹽引,半給價銀,是為朝廷撙節用度。”劉健解釋道。

  “朕就不明白了!”朱厚照嘴角露出一絲冷笑,說道,“譬如每取一鹽引,如果當納銀元十元,六千引,便是六萬銀元,半折價銀,便是將六萬銀元交給了崔杲等人。難道這六萬銀元不也是朝廷的錢嗎?既欲節用,何不留此半價之銀,全與崔杲等鹽引,聽其變賣,不是兩下都更方便嗎?”

  劉健答“不然,與鹽引和與價銀之間,差別甚大。事實上,價銀之費有限,六萬銀元便是六萬銀元,而鹽引之費多矣。”

  “為何如此?”朱厚照追問。也難怪,劉健說來說去,東拉西扯不得要領,始終說不明白。

  “皇上,是夾帶之故。”還是李東陽看不下去了,出麵解釋道,“比如一引鹽為百斤,他那鹽引一紙,卻夾帶數百斤,乃至數千斤之數。因此,批給貴戚內臣的鹽引多了,肯定會是私鹽壅滯,官鹽不行,朝廷豈不無形中少了很多收入?先帝在時,銳意整理鹽法,正是為此。此誠乃今日急務,因此,臣等不敢掉以輕心。”

  “原來如此,還是李先生實在,肯說真話。”朱厚照抿嘴一笑,他心中早就有數,反問道“夾帶有違朝廷法度吧?”

  “是,誠如皇上所言。”李東陽答道。

  “既如此,又何懼之?”朱厚照說,“這些人敢於夾帶,一旦事發,朝廷自有法度處之。”

  李東陽皺著眉頭說“正是朝廷有法度,一般人才不敢夾帶。此輩則不然,一旦奉了聖旨,就會在船上張揭黃旗,書寫欽賜皇鹽字樣,聲勢煊赫,氣焰囂張。陛下不妨想一想,既然是欽賜皇鹽,哪個敢去盤查詢問?

  所過州縣者,朝廷所委任,驛遞者,國家所設立。此輩囂張跋扈,應酬稍不如意,輕則斥罵,重則笞撻,試想,又有誰敢抗爭?至於鹽商灶戶,淩虐更甚,又有誰敢喊冤?危害如此,人神共憤。不如禁之於始,防患於細微。”

  劉健馬上附和道“不錯,此輩若不禁止,危害之烈,不可言說。”

  朱厚照轉頭看向謝遷“先生之見呢?”

  “二人之見,即是我見。”謝遷態度也很堅決。

  朱厚照點點頭,嘴角露出譏笑,嘲諷道“三位先生眾口一詞。爾等左一個此輩,又一個此輩。何不明說內官宦者?”

  劉健叩頭說“皇上明鑒,臣等所指,正是內官。”

  朱厚照冷笑一聲,一字一頓道“嘿嘿,內官壞了法度,這些家奴,朕可以殺,可以隨便處置。朕向來也不會庇護,朕倒是不擔心這樣的事情一發不可收拾。但天下大事,這夾帶之風,難道都是內官壞的?”

  皇帝這話風不對,劉健等人一時不敢接話。

  朱厚照站起來,踱了幾步,接著說“爾等講《通鑒纂要》,嶽武穆說文官不愛錢,武臣不怕死。現在有幾個文官不愛錢,有幾個武臣不怕死?在朕看來,眼下的文官十個中也僅有三四個好人,壞事者十常六七。”頓了頓,反問道“諸位老先生,朕的話可有道理?”

  劉健等人不能說有道理,也不能說無道理;不敢說有道理,也不敢說沒有道理。三人隻能敷衍道“皇上聖明。”

  “聖明不聖明,朕不知道。但有一點朕知道文官中壞事的十常六七,朕卻不能不用文官。同樣,朕也知道,這內官中都有壞事之人,卻不能不用內官。嗬嗬,先帝自登基起,就一直在整頓鹽法,二十多年過去了,結果得到了是什麽呢?養肥了一批貪官汙吏,養肥了一批不法的鹽商,朕一直以為,父皇嘔心瀝血,給朕留下了一個盛世清平。他老人家要是看到這份密折,會不會氣死?”

  說完,朱厚照從禦案上拿起一份奏疏遞給劉健,調侃道“大道理人人都會講,甚至可以講的冠冕堂皇。知易行難,做起來就是另外一碼事了。好好看看吧!文官的手腳也不幹淨啊!一個揚州鹽道,從上到下,根子都爛透了。劉先生,彭韶是你的得意門生吧,他是你舉薦的鹽道禦史。

  看看你的好學生膽子有多大,一次就敢挪用十餘萬鹽引給不法鹽商從中漁利,他可比韓文大方多了!朕想要一萬二千鹽引不可得,一個名不見經轉的揚州鹽商周洪,隨隨便便就可以得到十萬,真是好大的手筆呀!

  在任三年,揚州鹽道總共挪用一百七十萬鹽引,彭韶家中查出的贓銀就高達百萬銀元。我大明的鹽稅一年才六七百萬,全肥了這等貪官和奸商,文官中有這麽大的蛀蟲,卻無禦史言官舉報。眼睛隻盯著朕的皇莊和內官,哼哼,其心可誅啊!”

  三個閣臣已是汗濕朝服,麵如土色。那一份份密折,裏麵是涉案官員和鹽商三十幾個,除了鹽道禦史彭韶,基本上與鹽政相關的官員屁股上就沒有一個幹淨的。其中不乏在座三位閣臣的學生或門生。

  此刻,這三位老臣意識到,這位年輕的皇帝不像是弘治皇帝那樣好對付。從這些密折可以看出來,朱厚照剛登基沒多久,就已經開始關注鹽法這件事了,神不知鬼不覺派出東廠密探進行了秘密調查。

  “各位先生,朕的內官犯了事,朕可以殺,甚至可以千刀萬剮。彭韶之流該如何處置呢?你們常讓朕守祖製,朕這回就打算遵從祖製,像太祖一樣,將這幫貪官剝皮實草,擺放到六部衙門的大門口,也好警醒一下百官,諸位愛卿,你看這樣辦理如何?”

  “陛下不可。”劉健阻止道。

  “哦!劉先生,有何不可?這不就是太祖定下來的祖製嗎?”朱厚照目光炯炯地反問。

  “這,這。”劉健一時語塞。

  朱厚照嘲諷道“諸位不是天天都拿祖製說事嗎?太祖在位時,凡貪汙五十兩的官員就會剝皮實草,這就是祖製。我看這條祖製就很好。朕今後嚴格遵守祖製,不過朕可以寬容一點,凡是貪汙受賄超過五百銀元,朕才剝皮實草,家屬全部充軍奴爾幹都司,你們看!朕可比太祖大方多了。”

  三位老臣汗出如漿,沒人敢回答。雖然這件案子,按照三位老臣的意思,最終隻判了彭韶等人斬立決,但這些貪官的首級全部處理後,擺在了勤政殿的大門口,以儆效尤。回想起當時三位老臣狼狽的樣子,朱厚照心中舒暢了不少,狠狠的出了一口惡氣。

  此刻,皇帝嘴角露出一絲微笑,他心中暗忖這些文官,平時一個個道貌岸然,朕就拿出手段來,剝下你們這塊虛偽的麵皮。就像二弟朱厚煒說的直接打臉。

  皇帝時而微笑,時而皺眉,臉上陰晴不定。侍立一旁的劉謹不知他在想什麽,不敢多話。皇帝的脾氣劉謹算是摸透了,哄得他高興,天塌下來都不用怕。但並不是你一哄,他就高興,也要瞅準機會。

  正在這時,皇帝開口了“劉公公,彭韶勾結鹽商,貪贓枉法一案審結後,朕曾諭令百官同心修省?你可知道?”

  “是,奴才也記得此事。”

  ”那麽,你也該知道,最近上來的本章,半數是衝著爾等。彈劾爾等收受賄賂,以權謀私。有沒有這回事啊?”

  想起犯官彭韶的慘狀,劉瑾心中發涼,他雙膝跪倒,連連磕頭泣道“奴才們該死!奴才們該死!”

  “哼,你們太讓朕失望了。起來吧。”

  皇帝的語氣並不嚴厲,劉謹稍稍放心,他爬起身,拂去膝上的灰塵,又乖乖的站在一旁,低眉順眼的不敢亂動。

  “現在樹欲靜風不止啊!爾等還不警醒點。你看看這份彈章,劉閣老質問朕“茲當長夏盛暑之時,經筵日講俱停止,臣等愚昧,不知皇上宮中何以消日?”說是不知,其實知道的很清楚嘛。你看他後麵所述“奢靡玩戲,濫賞妄費,非所以崇節儉;彈射釣獵,殺生宰物,非所以養仁心;鷹犬狐兔,田野之畜,不可育於朝廷;弓矢甲胄,戰鬥不祥之象,不可施與宮禁。”朕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外朝看樣子都知道的很清楚嘛,劉先生何以說是不知呢?”

  “裝腔作勢。”劉謹小心翼翼的答道。

  “嘖嘖嘖,你說他裝腔作勢,他卻要說循循善誘。”皇帝臉上露出不屑,冷哼一聲說道,“哼哼,朕不管他裝腔作勢也好,循循善誘也罷。朕隻想知道,為什麽朕在宮中的言語行為,外廷都會知道呢?”

  說完,朱厚照的眼睛瞥向劉謹。劉謹心有靈犀,猛地意識到眼前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必須抓住。他趕緊說道“萬歲爺,宮中之人並非個個像奴才這般愚誠,隻知道聽萬歲爺的話,為萬歲爺辦事。有一等人,專門與外廷通報消息,對外泄露禁秘之事。”

  “哦,誰敢如此大膽?”朱厚照不知真是想不出所以,還是明知故問。

  “爺隻要想一想,何等人與外廷結交最多,便可知曉。”劉謹看不出來皇帝的心思,小心回答。

  劉謹意有所指,皇帝心中有數宮裏的太監就沒有不想入司禮監的,就如外朝無人不想入閣。以劉謹等人的誠心辦差,早該當個司禮監太監了,王玉受傷後病退,蕭敬又重新當上了司禮監掌印太監,此人地位特殊,侍候過三位皇帝,資格太老。

  再加上這一年多來,尤其是揚州鹽道貪腐案曝光後,一大批相關文官落馬,下獄定罪的就有三四百人之多。在文官看來,都是拜劉謹等人所賜,尤其是劉瑾掌控的東廠,簡直是無孔不入。

  近段時間,外廷動輒彈劾內官,雙方已經勢若水火,言官彈劾則以劉謹、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穀大用、張永八人為言,這八人還有了“八虎”的稱號。讓劉謹當掌印太監這件事,因此,朱厚照還是有所顧慮。

  不過,既然現在蕭敬領導下的司禮監不能誠心辦事,尤其是蕭敬和外朝牽扯過身,弘治皇帝雖然打壓過他。但依然如故,依老賣老。動不動就搬出祖製,動不動就搬出外朝的奏本,也實在令朱厚照咬牙切齒。祖製不能不知曉,行事卻不能全依祖製。

  “哼!”想起登基這一年來,自己處處受人掣肘,朱厚照心中有氣,憤憤地說“朕若查這些人私通外朝,絕不輕饒。”隨即想到,今日叫住劉謹,還是因為這老小子手腳也不幹淨,竟敢買官鬻爵,收受周廷皓等人的賄賂。

  看樣子二弟說的對,此人膽子太大了,要用他也得做好防範。不過這家夥的確有能力,交待下去的差事也辦的漂亮。現在情況複雜,用還得用,不過敲打一下還是有必要的。朕還就不信了,這老小子還能跳出自己的手掌心。

  想到這裏,朱厚照於是說道“先不必理會外朝的彈劾,不過你們的手腳要幹淨一點,別特麽的給朕丟人。朕今天跟你說話,是要告訴你尤其是你劉瑾。有的事情可一不可二,你的管家做的好事,朕這次就不計較了。這兩日,言官紛紛論奏,外朝喋喋不休。爾等務必小心,不可再授人以柄。”

  “奴才叩謝皇恩!奴才們一定小心。”劉謹嚇得冷汗都出來了,他叩頭說道,“奴才們一心為主,還乞萬歲爺庇護。”

  “朕知道你們忠心,爾等為朕辦事,朕當然要庇護,何需多講。你知道,內閣劉健的奏本。朕是怎麽覆它的?”說到這件事,朱厚照有些得意。他搖晃著腦袋說道“朕聞帝王不能無過,而貴於改過。賢卿等所言,足見忠愛之誠,朕當從而行之。你看,一切過失,朕自攬之,不令他們加罪爾等。”

  “萬歲爺庇護之恩,奴才們粉身碎骨也報答不了。”劉謹又欲磕頭。

  “好了,好了!”朱厚照擺擺手,叮囑道“爾等小心就是了,亦不必多慮。你也知道,朕是少不了你們的,外臣不放過爾等,朕自有主張,不必掛懷。”

  “是,是。”

  皇帝的情緒突然轉變,嘻嘻笑著說“劉伴伴,有一件事真也好笑,你可知道有名叫陶諧的工科給事中?”

  “奴才不知。”劉瑾答。

  “嗬嗬。這個陶諧說了中官一大堆壞話,列了長長的一張名單,除了你們,包括先帝簡拔的司禮太監都榜上有名,唯一漏網的,隻有老蕭。”朱厚照得意洋洋的講起原委,“他說司禮太監陳寬、李榮等受先帝之重托,而高鳳、王偉尤青宮舊臣,坐視顛危,宜通加罷斥。”

  “咦!皇上,昔日東宮,隻有一個黃偉,並無王偉其人呀!”劉瑾插話道。

  “著啊,”朱厚照一擊掌,“於是朕筆批道本內有訛字,今其看詳自劾。你猜怎麽著?”

  “陶諧肯定被嚇個半死。”

  “這個朕倒不知。反正第二天,他匆匆上本自劾,把自己罵了個狗屁不如,你說好笑不好笑?”

  “的確好笑。”劉瑾說,“人人都危言聳聽,想做忠臣,忠臣可不是那麽好做的。”

  “好了,再有人用危言煩朕,便依此而行。挑出個把錯字,讓他們人人自劾。明白了嗎?”

  “奴才明白了!”

  皇帝明麵上雖然放過了他,劉瑾卻不能一言釋憂,剛才皇帝點出了他貪腐的事,卻沒有懲罰他,這讓他心中不安。

  離開皇帝後,劉瑾急急忙忙趕回私宅,本打算教訓一下管家劉成,收拾一下手尾。卻意外的見到了張永和穀大用正在等他。

  “張哥、穀哥,情勢危矣,”劉瑾顧不上問他們的來意,跺足說道。

  也隻有八虎之間才這樣互相稱呼。劉瑾向來在幾個人中以穩重、鎮定著稱。他口出此言,張永、穀大用都有慌了。

  “劉哥,怎麽了?出啥事了?”兩個人同時問。

  “外朝紛紛上本彈劾,必欲將我等治罪。”劉瑾此時對外朝的動靜尚不詳知,故作危言,自有他的別有用心。

  “劉哥,何謂紛紛?”張永心思縝密,問道。

  “上至部閣,下至台諫。”

  “那萬歲爺怎麽說?”知道他剛離開皇上,張永又問。

  “萬歲爺當然要為我等做主,可皇上也有難處。”劉瑾故作心情沉重的樣子。

  這麽一說和他這副模樣,張永、穀大用更加慌張。要不是皇上做主,以他們這段時間的飛揚跋扈,以外朝以至內廷對他們的憎惡,任何一個小小的官員上一道奏本,就足以致他們於死地。

  ”劉哥啊!難道爺不管我等不成。”穀大用哭喪著臉說道。

  “穀哥,話不是這樣說。爺是要管我等的。”劉瑾見氣氛已經造成,便鎮定下來說道“實不相瞞。我說爺有難處,是因為司禮監有些人對我等有成見,連內廷都是如此,皇上就不好說話了。譬如爺說穀大用忠心可靠,不得再論。司禮監那幫家夥不肯將爺的話傳出去,外邊便依然紛紛彈劾,不肯作罷。”

  “這夥天殺的司禮監官!”穀大用咬牙切齒的咒罵,“咱們平時對他們甚是敬重,彼等卻全然不拿咱們當做人看。”頓了頓,又破口大罵“要說缺了那兒的話兒,大家夥都缺少,又何必相煎太急!”

  “在此抱怨,又有何用?”劉瑾道,“我早就說過,咱們吃虧,就吃虧司禮監沒有自家的人。諸位哥哥當時還不在意。現在請看看,是也不是?”

  “劉哥也不必抱怨了,”張永勸道,“大家一起想辦法補救吧。”

  穀大用說“劉哥有遠見,我等皆不如。我看,咱們也來個紛紛進言,請萬歲爺將劉哥重新召入司禮監。你說呢,張哥?”

  張永點點頭“正該如此。”

  劉瑾說“多謝兩位哥哥的厚意,若我能重入司禮監,則外朝如何,都不必懼怕,我自可將手筆收拾妥當。隻是不知道其他幾位哥哥的心意。”

  “無妨,劉哥放心,自有我等去勸說他們。”穀大用拍著胸脯保證,“眼下大家同在一條船上,須得同心協力。”

  這正是劉瑾所期望的,朱厚照剛登基時,就讓他進了司禮監,可惜立足未穩,就被人家排擠了出來。要說張永、穀大用等人在萬歲爺前的麵子,誰都不如他劉瑾。但自己要入司禮監,說多了就是個忌諱。由他人去說,一人一句,皇上不會不動心。

  “甚好,”劉瑾說,“我也去聯絡外朝相好,有什麽舉動,報予諸位哥哥知道。”

  張永、穀大用告辭而去,他們連自己在這裏等了半晌,所為何事而來都忘記了。

  送走了他們。劉瑾便叫道“劉成!”

  “小的在!”管家劉成趕緊跑來,他一直在外間伺候,聽到呼喚,應聲入室。“公公有何吩咐?”

  劉瑾上去就踹他一腳,罵道“你這狗日的!做事這麽不小心。周廷皓的事被人捅出來了,幸虧今日皇上護著咱家,要不然人頭都落地了。”

  “啊!這怎麽可能?小的該死!耽誤了大事,請公公責罰。事已至此,請問公公,周廷皓的銀子咋辦?要不要退回去?”

  “這是咱家是有計較,你先放一放。現在有件很重要的事讓你去辦。你馬上去找焦府的老韓。”劉瑾說,“告訴他,這兩日外麵有了動靜,不管白天黑夜,即刻告訴你知道,千萬不可延誤。”

  “是,”劉成擦擦額頭的汗,垂手而立。又問“公公可還有交待?”

  “我寫幾個字,讓他轉交給他家老爺。”

  劉瑾說著,提筆寫了“風雨同舟”四個字,將紙折好,交予劉成。他雖不甚習字,寫的卻還算工整。

  “紙要收好,不可遺失。你與韓範說話,也要小心!不可使他人聽到。這是大事,稍有不慎,就會……”劉瑾做了個砍頭的手勢,嘴上嘖嘖有聲“卡擦!”

  “小的知道,小的絕不敢出紕漏。”

  劉成誠惶誠恐的答應,說罷倒退幾步,轉身出門去了。劉瑾看著他出去的背影,臉上現出一絲狠厲,他自言自語“劉健、蕭敬,你們夠狠。老子隻是按皇上的意思辦了件差事,你們竟然如此針對我,還咬住不放。哼哼,等老子躲過這一劫,要你們好看。”

  ……

  果不其然,彭韶案過去兩個月後,朝堂消停了一段時間,文官們的反擊來了。

  這一日,沒有任何征兆。六部尚書會銜上疏,突然對”八虎”發難。左都禦史張敷華率都察院副都禦史等人聯名上疏,朝中宮中,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

  劉瑾等人,不能接觸這些奏疏,也不能主動與皇上討論這些奏疏,有了焦芳這個內應,各處的動靜均在劉瑾的掌握之中。

  “萬歲爺怎麽樣了?”這是首先要問的。

  皇帝身邊的小太監答道”回公公的話,皇上十分震怒。”

  聽到這個消息,劉瑾等人的心裏踏實了。可以確定,萬歲爺是為了外朝的彈劾而震怒,不是為內官的行徑而震怒;是對這些文人結黨抱團的震怒,而不是針對他們跋扈的震怒。

  劉瑾知道這位年輕的皇上一向有主見,外對內閣,內對司禮,平日裏都很客氣。但他知道,這位皇帝最恨的就是內外勾結,抱團針對某事,如果內外眾口一詞,其實會把要做的事越弄越糟。

  劉健、蕭敬,你們可真蠢!劉瑾心中暗暗吐槽,這樣齊心協力,不明擺著想架空皇帝,觸犯了皇帝最大的忌諱。這麽淺顯的道理都不明白,正是白混官場了。

  現在劉瑾越來越有信心,這場仗他一定能贏!

  (未完待續)

  頂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