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讀書本意在元元
  每個人終將麵臨死亡,都逃不脫最終消逝的命運;每個來到世上的人都曾活著,但不是每個人都曾真正活過。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生命都是自然界賜予人類的一種規律,我們無法改變,更無權改變,唯一能做的,是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人,在曆史上留下一些屬於自己的印痕。

  但曆史是殘酷的,不是誰想留個腳印,就能留個腳印的。不過,曆史也是客觀的,千百年後,總有一些人的名字被人們牢牢地記在心間,一代一代地傳頌。他們的名字不僅能冠絕當代,也能映照千古。

  王陽明就是這樣一位人物,最終立功、立德、立言,成為一位“真三不朽”的大家。

  在後世,他不僅是與尼采齊名的偉大哲學家,更是與孔孟並稱的儒家聖人,是最受中外偉人推崇的心學大師。

  浙江自古多名人,遠的不說,在明代初年,浙南就出了一個婦孺皆知的大人物,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劉伯溫。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建立明朝,開創基業,劉伯溫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約百年後,也就是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在浙江餘姚的一個大戶人家,有一個男嬰降生了,他就是王陽明。

  當時,誰也想不到,在幾十年後,這個繈褓中的嬰兒會在大明朝的曆史上留下濃濃的一筆,更想不到他所留下的精神財富會影響成千上萬的人。

  有人說,這是一個拚爹的時代,當然這種說法有些絕對,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個好爸爸,真的很重要。因為先輩多年積攢下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可以讓後輩少奮鬥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

  當你是富二代、官二代時,你就已經與沒有任何背景的同齡人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線上,當別人還在奔跑衝刺時,你早已經到達終點。

  但這一優勢如果運用不當,也會變成劣勢,甚至會害你一輩子。任何事物都要辯證地看,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

  很幸運,王守仁出生在一個不錯的家庭。王家是官宦世家,從王守仁的六世祖王綱到父親王華,代代都是飽學之士。出生在書香門第,對王守仁的人生之路有很大的影響。

  翻開家譜一查,書聖王羲之赫然在目,這是一個足以讓王家的任何一個後代都引以為豪的人物。祖上如此輝煌,後輩再不努力,愧對祖先啊,若不打拚出點成就,死後也無顏麵對列祖列宗啊!

  雖然後世兒孫都憋足了勁要創出一番業績,但結果往往不是人力所能控製的。書聖王羲之的成績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王家的後世子孫沒有幾個有建樹,大都湮沒在了曆史的塵埃中。

  直到王守仁出現,王家才看到了一絲光大門楣的曙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得不說,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後世流行擇校,即使要花一大筆血汗錢,家長也毫不手軟。沒辦法,教育資源分布不合理,為了給孩子謀一個好前程,隻能這樣。

  當時身為狀元公的王華也是這麽想的,兒子的天賦如此之高,就絕對不能把兒子放在三流學校,於是,為了讓王陽明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王華花了一大筆“擇校費”,把兒子送到了京城有名的私塾念書。

  王陽明在私塾沒有給父親丟臉,他的領悟能力很強,是所有學生中最聰明的一個,老師不禁對他另眼相待。如果王陽明能在私塾專心地研習四書五經,將來一定不會比老爹差,但他不是尋常的孩子,這就注定他不會走尋常路。

  老師漸漸地發現王陽明不願意在私塾裏讀書,反倒喜歡舞槍弄棒、讀兵書,總是一副豪放不羈的樣子。這不是個好苗頭,如此聰明的一個學生,不走“正道”專心讀書,卻貪玩成性,真是可惜了。

  老師決定敲打敲打這個學生,但沒過多久,沒等老師去找他,王陽明就主動找老師“開戰”了。

  這天,老師開大課,所有的學生都聚集一堂,整個學堂黑壓壓地坐滿了人,大家都在認真聆聽老師的教誨。但老師沒講多久,王陽明就提了這麽一個問題

  ”何為第一等事?”

  這真是私塾曆史上破天荒的事,從來沒有學生如此大膽,不僅打斷老師講課,主動提出問題,而且問題如此宏大不俗。

  老師一看提問者是聰明的王陽明,雖然這個學生壞了規矩,但老師沒有生氣,畢竟是自己的愛徒,他多少有些偏愛。

  不過,這也許是一個機會,自己正好可以教育一下這個貪玩的學生,便回答道

  “唯讀書登第耳。”

  讀書考取功名,這和我們後世教育小孩要考清華北大差不多,一個讀書人以此為人生的奮鬥目標,這沒什麽錯,一個塾師的境界也就這麽高了。

  王陽明睜著大眼睛,對老師的回答充滿質疑,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以“學聖”為頭等理想,把科第放在其次,這是一種什麽樣的境界?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就有如此高的境界,老師感到非常驚訝,他一下子意識到眼前的這個孩子絕非凡人。

  他雖然年紀小,但境界已經在自己之上,將來一定會有一番大作為的。“學聖賢”就是不以登攀仕途為目的,而以成聖當偉人為目標。

  這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難了。放眼古今,有幾個人能稱得上是聖人呢?但王陽明不懼,立誌當聖人是他的夢想,在這個夢想的驅使下,他一步一步走向遠方,走向成功。

  當然,王陽明這個看似荒誕不經的一問還隻是朦朧的生命意誌,是良知的天然呈現,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將這個“我心”變成了天下之公器。

  如此一個立誌當聖人的奇才,想把他納入麾下,可不是那麽簡單的一件事情。朱厚煒真的能夠做到嗎?連他自己也沒把握。

  說實話,如果不是為了在讀書人中培養一批誌同道合者,掌握未來的話語權。他還真不敢冒冒失失的去打攪這位未來的聖人。朱厚煒心中忐忑,但身負使命的葉良輔卻是信心滿滿。

  ……

  王華將葉良輔引到客堂坐定,敘過茶後,王華問道“葉掌櫃,聽說登萊這幾年發展的很快,衛王城比起北京來,哪兒更繁華?”

  王華雖然穿著官服,但作派倒像是個私塾先生,衣服的袖子上還有一團墨跡。葉良輔有些想笑,但還是忍住答道

  “當然是登萊的衛王城。”

  “啊?”,出乎意料的回答,讓王華一愣,不相信地問,“北京在天子腳下,吃了天下首善之地,為何繁華反倒不如衛王城?”

  “嗬嗬,王大人,登萊雖然是小地方,但那裏是新世界。咱明朝的希望也在那裏,如今天子雖然住在北京,但這北京城也不能夠保證人人有飯吃,人人有事做,也做不到士工農商,四民平等。但衛王的登萊做到了。”

  “這倒是。”王華老實承認道,他氣質醇厚,平生無矯言飾行,仁恕坦直,不修邊幅,談笑議論由心而發,朝廷之上,家庭之內,言無兩樣,他繼續說道,“前幾天,李閣老從登萊回京,談起衛王對登萊治理,亦是讚不絕口。據李閣老說,登萊的富足,可謂天下之冠。”

  “何謂四民平等?這豈非亂了上下尊卑的綱常秩序?”一直在旁沉默不言的王守仁忽然插嘴問道。

  葉良輔瞥了他一眼,有些驕傲的說道“小王大人,衛王常言人生來平等,隻有分工不同。人的高低貴賤,不應該由他的出生來決定,應該由他對這個社會的貢獻來決定。任何人都應該有向上的通道,不應該由他的出生來決定他今後在這個社會的位置。”

  王守仁卻不依不饒的駁道“衛王此言差矣,人出身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不用說別人,倘若衛王不是當今皇子,豈能有如此高貴的地位,倘若……”

  “閉嘴!”王華大吃一驚,立馬喝道,“你怎敢對衛王如此不敬,還不趕緊道歉?”

  葉良輔笑著擺擺手說道“無妨,王大人,在下也當著衛王的麵提過這個問題,衛王並不忌諱。衛王說這世上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誰都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誰都可以選擇自己生活的道路。衛王所說的四民平等,並非是一種狹隘的絕對平等。這完全不可能。他說,任何人,任何時代,誰也做不到。”

  說到這裏,葉良輔落落大方的喝了一口水,潤了潤嗓子這才繼續說道“衛王說人的出生雖然不能夠選擇,但可以選擇自己奮鬥的方向。衛王所提倡的四民平等,指的是職業的平等。

  工匠通過努力,開發出更有效的勞動工具,這個人就是高貴的。他應該享受到與之貢獻相對應的尊重和待遇。農民如果想辦法提高了糧食的產量,同樣也如此。商人也不例外,如果他能夠促進了商品對外流通,豐富了市場繳納商稅,他也應該受到應有的尊重。

  當官的仕人更是如此,如果能製定出好的政策,造福一方。理所應當獲得崇高的地位。這才是真正的四民平等。

  在登萊,不管你從事什麽職業,你能夠憑借努力工作養活一家人,讓一家人得到溫飽。那麽,這是個人就值得尊敬。他就成為大明的公民中的一員。”

  “葉先生,何謂公民?”王華好奇的問道。

  葉良輔嗬嗬一笑,答道“這是衛王提出的新概念,公民有納稅的義務,任何人都不能例外。甚至包括衛王本人,這是成為公民的前提條件。

  兩位大人可能都聽說過。衛王轄區的每一個常住人口都要在派出所辦理居民身份證,有了身份證並不代表著你就是大明公民。

  衛王所說的公民的概念是有自己穩定的職業,依法納稅的納稅人,才能擁有公民的資格。在衛王轄區,公民是享有一定的權利的,譬如說投票權。

  諸位可能不知道,在衛王下轄的十二個縣包括煙台的衛王城,各級行政長官,每年都有一次政績考核。而負責考核的不是衛王府的官員,恰恰是這些公民。衛王轄區內從縣令開始,一直往下有鎮長,鄉長,村長,城裏也有裏長、甲長,可以說,衛王的管理直接延伸到各家各戶。

  這些官員和不合格,並不由衛王府考核,而是由當地公民投票評分,能者上,庸者下。如果評分不合格的官員肯定要替換。這就是公民擁有的投票權。官員雖然由衛王府派遣,可合不合格,由當地公民說了算。

  另外,衛王府專門設立了廉政公署懲治。公民如果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以直接向廉政公署投訴,廉政公署每個月都要下到各個基層,征求各地公民的意見。還在各縣設立了廉政公署辦公室,接受各地公民的投訴。”

  王守仁突然說道“衛王這是要複古嗎?這倒是有點像漢時的鄉老製度。”

  “不一樣的。”,葉良輔堅定地搖搖頭,張開一隻手說道,“漢時那些所謂的鄉老,往往是當地的宗族勢力,並不能夠完全代表所有的村民,而衛王治下,隻要你是個納稅人,你就享有這樣的權利。

  衛王說,權利和義務應該是相對應的,既然這人向朝廷納了稅,朝廷就有義務為他們保護他們的生活,關注當地的民生。不能說你光知道收稅,卻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

  衛王曾說,我們大明上上下下還沒有權利和義務這個概念,這樣很不好,時間長了會出問題的。朝廷既然收了稅,第一就是用稅收養軍,保衛這個國家人民不受外來的欺辱。

  第二選拔合適的官員,維護當地的法律秩序,為當地百姓提供可以安居樂業的和平環境。百姓有納稅的義務,朝廷同樣有維護社會秩序的責任。

  地方官有什麽責任呢?我舉個例子吧,比如說東萊附近有個二虎山土匪窩,經常在道上打劫,去年身為公民的納稅商人投訴後,衛王立刻派出了官軍剿滅了這夥山匪,並經常派出巡警在這條路上巡邏。從此這條道路變得十分安全。

  又比如說,有個岩潭村因為靠近大海,海水經常倒灌淹沒良田,村裏的公民代表投訴後,登州縣令賈義就拿出部分稅收,請工程隊修繕了當地的海堤,解決了這個多年的頑疾,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擁護。這正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更不用說現在登萊地區大肆修路,交通四通八達,同樣也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衛王說要想富,先修路。雖然耗費了大量的資金,但這是值得的,這就是可持續發展。

  當官的不懂得發展當地經濟,這就不是一個稱職的官員,這也是朝廷開辦皇家行政學院的初衷。

  衛王曾經評價過現在的朝廷地方官,雖然有的很清廉,但是一任下來,當地原來是什麽樣子,他走了之後還是原來那副樣子,沒有一點點的進步,這樣的地方官是不合格的。”

  王華父子倆麵麵相覷,半晌沒有說話。過了片刻,王華拱拱手問道“衛王奇思妙想,治政理念前所未聞,真乃奇人也!不知葉掌櫃今日登門,有何指教?”

  葉良輔笑眯眯的說道“王大人,下官是替衛王登門求賢而來。正在籌備的大明皇家行政學院,需要總結和歸納朝廷官員管理地方的缺失和經驗,衛王聽聞小王大人博學多才,故派下官登門延請小王大人,出任行政學院的教育長。”

  王華看了一眼還陷入沉思的大兒子,便笑道“行政學院如果需要吾兒效力,衛王隻需和吏部打個招呼就能辦成。這麽簡單的事情,不知衛王為何舍近求遠?”

  “王大人有所不知,衛王從不強人所難,他每次請朝廷派人,都需得征求本人的意見。強扭的瓜不甜嘛!“,突然想起了什麽,葉良輔從懷中掏出一本書,遞過去說道,”對了,小王大人,衛王讓我帶來了他的一本書轉交給你,想請你予以斧正。”

  聽說是衛王寫的書,王守仁趕緊起身雙手接過。隻見封麵上寫著《儒家新學傳習錄》,作者正是朱厚煒,頓時心生好奇。他打開第一頁一看,隻見上麵龍飛鳳舞寫著八個大字

  ”知行合一,格物自知。”

  這倒沒有什麽新意,宋朝時心學大師張載就已經提出了這個說法。不過翻開下一頁一看,頓時讓他大驚失色。

  他忍不住跟著吟湧起來“新學四要訣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其見於事也,則為父子之親,為君臣之義,為夫婦之別,為長幼之序,為朋友之信。是惻隱也,羞惡也,辭讓也,是非也;是親也,義也,序也,別也,信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

  王守仁讀得神情並茂,他的父親王華在旁也聽得眉飛色舞,有些心癢難耐。忍不住湊過去看內容,王守仁這時候才醒悟過來,把書雙手遞給父親,轉頭恭敬問道

  “葉先生,此乃衛王所作嗎?吾嚐聞殿下天縱奇才,生而知之。今日一見其文,果然名不虛傳。衛王當真才十三歲。”

  “正是衛王親手所做。”,葉良輔先是肯定的點點頭,用手指了指自己,繼續說道,“登萊的所有官員基本上都和衛王探討過這本書,當然也有不同的意見。衛王並不在意。他每三個月都要給治下官員授課一周,名曰崗位培訓。主要培訓治政、儒學、天文、地理、算術、法律法規、各種規章製度,內容無所不包,而且還經常展開討論。這本書都是他授課時的講義。

  衛王曰讀書本意在元元,讀書為了明理,更是為了仕人這個社會做出更大貢獻,改善所轄地區老百姓的生活就是他的責任。衛王曾經這樣說過,當官不為民謀福,不如回家種些田。”

  王守仁若有所思,隻聽葉良輔繼續說道“小王大人,衛王聽聞您鑽研格物致知,曾經格竹,卻一無所獲。衛王讓下官轉告閣下坐而論道,閉門造車,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原來儒學中的格物致知大而空泛,並沒有切合實際的手段。

  如今真正的格物致知已經在西方崛起,那就是科學。科學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儒家思想發展了幾千年,應該要有所改變了,他希望和你一起探討這個問題。看看你所崇尚的心學和衛王的新學可有相互借鑒的地方。”

  王守仁不再猶豫,抱拳施禮道“請轉告衛王殿下,固所願也,不敢請爾!”

  “好!如此一言為定。”葉良輔大喜,舉起了右掌。

  王守仁莞爾一笑,也舉起右掌和他輕輕相擊,兩個人相視一笑,王守仁根本不知道,這所謂的《儒家新學傳習錄》,純粹是改編自他後世的大作《傳習錄》。

  說來好笑,製藥的買回了自己產的藥,這朱厚煒的確太壞了!投其所好而已。

  ……

  葉良輔不負所望,說服王守仁誠心投入衛王門下,願意出任皇家行政學院教育長。遠在登萊的朱厚煒還渾然不知,不過他現在已經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什麽事情讓這位穿越者如此高興呢?無它,通過他的指點,在那些工匠的努力下,登萊鋼鐵廠成功的突破了灰口鐵批量的生產技術,這將為他的事業插上騰飛的翅膀,你讓他如何不會興奮?

  不說別的,就是火炮鑄造技術也會得到一次飛躍。在這裏不得不說幾句題外話。以往的穿越總是吹噓鐵模鑄造技術如何了得,作為一個治金和機械方麵的專家,朱厚煒看了以後幾乎噴飯。有些作者實在有些想當然了,他們根本不懂得真正冶金和金屬加工工藝。

  有人問,在明代能不能搞出或者是清末鴉片戰爭時的鐵模鑄炮技術呢?鐵模鑄炮有無技術難度?內模水冷技術有無技術難度?

  如果是朱厚煒,他的答案是能!而且沒什麽難度。

  後世一些網絡中涉及到虐心的技術沒有不提到以上兩條領先時代的技術的,鐵模鑄炮和內模水冷技術都泛濫了,反正這是思路問題,是神器!真的是這樣麽?朱厚煒肯定會嗤之以鼻。

  鐵模技術本身的硬件並不難搞,鑄鐵的或者鑄鋼的都可以,無非就是個承載容器,起到的作用除了固定炮模外,就是散熱作用比較好。鐵模的好處還有就是方便整合,不像泥模鑄炮那樣必須靠時間來等待陰幹。

  這些硬件明代完全可以實現。但是鐵模的也有缺點,從金屬鑄造學和金相學的角度來看,鐵模的散熱太快,使得生鐵液在冷卻時存在過冷度較大的問題。

  鐵液中的滲碳體來不及析出(石墨化來不及進行)石墨就已經凝固,因此鐵中的滲碳體主要以碳化鐵的形式存在,也即是白口鐵。

  當然由於鐵液在凝固過程中過冷度較大,因此表層的金屬結晶微粒比較致密,身管較為光滑。

  說實話,鐵模鑄炮的唯一好處就是加快了生產速率,不用像泥模鑄炮那樣等待幾個月的時間。

  這點在清末龔振麟的鐵模中顯得尤為突出,但是鐵模鑄炮的產品白口化非常嚴重,由於冷卻速度太快,雖然比較光滑,但是生成的幾乎都是白口鐵,導致脆性增大,火炮的性能下降。

  為了增加抗拉強度隻能用數量來堆砌質量,也就是增加壁厚來解決。據統計,在鴉片戰爭中大清兵工廠新鑄造的火炮幾乎都是白口鐵!從金相學的角度分析這也是不無道理的。

  鐵模鑄炮說起來都被後世某些網絡作者捧到了一個無人企及的高度,是鑄造行業的神器,其實這種技術並不是多麽了不起,起碼在漢代、兩晉和宋代都有出土的用來鑄造農具的鐵範模具,清末官員龔振麟不過是拿來鑄炮而已。

  說良心話,這種清末時代的技術和西方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興起的新興機械加工技術相比就不是一個級別的較量。那些說“我大清官員龔振麟的鑄炮技術”比歐洲蠻夷領先幾十年雲雲的,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滿足自己的意淫心罷了。

  歐洲在當時主要依靠的還是機械加工技術,以及後來的大型金屬鍛造技術加機械加工技術,後來歐洲各國無數的大口徑艦炮都是這麽製造的。十九世紀時,歐洲當時用的是蒸汽機鼓風(還未使用熱鼓風技術),鐵液的溫度較高,所以生鐵液中的矽含量也較高,矽石促進石墨化的重要元素。

  並且用砂模鑄造實心鐵柱,砂模的透氣性較好鐵液表麵不易產生氣孔,而熱傳導係數又比鐵模小的多,因此鐵液有充分的時間從高溫逐漸冷卻進而析出石墨,這樣形成優質的灰口鑄鐵。

  灰口鑄鐵的韌性要比白口鐵好得多,而且石墨化的組織更便於金屬切削加工。歐洲當時的造炮最高技術流程大概是這樣的首先用砂模鑄造實心灰口鐵柱,然後用超長鑽頭進行鑽孔,之後車去外表麵疏鬆區,然後進行擴孔、鏜孔等工序。這才是真正的鑄炮技術。

  歐洲十九世紀的鑄炮技術嚴格說來是機械加工技術為主,這與手工業時代的滿清的主要技術鑄造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時代的概念。雖然外形都差不多,都是前裝滑膛炮;

  至於內模水冷技術在米帝內戰時期出現的,這種技術的關鍵一是鑄造材料技術的發展。二是水冷卻速度參數的具體控製。

  首先鑄造材料技術就是一個坑。我們知道生鐵液在冷卻速度快的時候容易白口化,但是這是相對矽含量不太高的時候的金相反應。如果矽含量再高的話生鐵液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生鐵液不受冷卻速度影響始終灰口化。

  當然要實現這樣的結果,需要的條件很多,首先高爐的溫度要足夠高,最好是有熱鼓風技術將高爐的溫度提升到當時所能達到的技術極限,1830年以後尼爾森的熱鼓風技術已經實現了這一點。而朱厚煒設計的高爐也達到了這種要求。這樣鐵液中矽的含量較高,冷卻時石墨化較為突出。

  其次是鼓風量,蒸汽機為高爐注入的強大動力源是根本性的技術保證;再次,生鐵精煉反射爐。這種爐子能夠對生鐵液進行二次熔煉,去除鐵液中的雜質,使得鐵液更為純淨。

  這種技術在十八世紀後期就已經出現,英國海軍所用的大炮都是這種方法生產的,沒有一門炸膛的,而同時期的法國人沒有使用這種技術,連炮手們都對他們的大炮深惡痛絕。

  水冷卻速度參數的具體控製又是一個坑。這個需要的軟件技術參數較多,其實水冷技術的本質就是控製炮管內外表麵的相對冷卻速度。

  十九世紀以前的鑄造型炮管由於外表麵積比內表麵積大的多,導致外層先冷卻而內層後冷卻,尤其是內層最後冷卻時受到應力較大容易開裂。

  而內模水冷技術就解決了這個難題,尤其是在鑄造超大口徑身管的時候,當時的技術對於13--15英寸炮管的機械加工成本太高昂而且大型鑄造技術也是一種考驗,內外表麵積差更大,內膜水冷技術能夠保證內外表麵冷卻均衡甚至內層先冷卻而外層後冷卻,有點類似於身管自緊技術。

  但是這技術原理說起來簡單,但是具體實施的時候卻不容易,比如首先水流速度和溫度變化的關係是怎麽樣的。十九世紀後半期人們已經比較係統測量了各種液體介質水、油等和金屬介質鐵、銅、鉛等的比熱容,並且也發展了相應的熱力學和相關的方程式。

  人們可以通過科學計算的方式具體的量化水的流速與溫度變化的具體參數。在當時近代熱力學發展和比較先進的測控條件下,羅德曼還是花費了十年的時間才建立起相對比較科學完善的數據體係,那麽明代人怎麽實現這種量化?

  還有熱鼓風技術明代也沒有出現,可以采用金屬熱風管技術或者建造蓄熱室技術。但是內幕水冷技術就太難了。這個難不是說硬件設備的困難,而是各種參數的具體量化,如果沒有建立比較科學規範的測量體係和熱力學體係,就不容易搞定。

  當然如果通過大量實驗實地論證也是可以的,就是時間上長一些而已,危險多一些而已,耗費大一些而已。大概有個二三十年估計能搞定。

  像那些裏的提出一個內模水冷技術概念,立刻就能大規模使用,嘿嘿,那就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扯淡了!任何技術的發明和使用,沒有相應軟硬件基礎哪是那麽好實現的!

  因此,經過了兩年多的發展,總結的大量的實驗數據,登萊鋼鐵廠才突破這種技術。這還是有了高效的冶煉設備,才做出來的成績。因此,當得知鋼鐵廠能夠批量生產出性能穩定的灰口鐵後,朱厚煒那真的是欣喜若狂,這可是個了不起的突破。

  欣喜之下,朱厚煒毫不吝嗇。當場就獎勵技術攻關小組五千兩白銀,授予三位大匠雷橫、馮山和田單三人從六品王府供奉的官職,讓在場的所有人豔羨不已。

  “小人多謝衛王殿下大恩!”

  雷橫、馮山和田單三人激動的熱淚盈眶,立刻拜服在地謝恩。他們沒有想到衛王說話算話,除了獎勵,竟然因為一項技術的突破,還會授予他們這些低賤的工匠官職。這可是個意外的驚喜!

  朱厚煒笑盈盈的把這三人攙扶起來,說道“諸位大匠不必如此。本王曾經說過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同的崗位可以做出不同的貢獻。你們也不要因此驕傲,這僅僅才是第一步。

  這段日子,本王將要教授你們幾樣新的技術,而且還要打造一個前所未有的機器。讓你們也開開眼,看看憑著我們的雙手,可以創造什麽樣的奇跡?”

  ……

  接下來的日子裏,朱厚煒一直就待在登萊鋼鐵廠,他細心教授給工匠們的是灰口鐵應力退火,熱處理和表麵淬火工藝等技術。

  他這樣做,是為了生產一台跨時代的機器做準備。灰口鐵具有優良的鑄造性、耐磨性、切削加工性、消震性和缺口不敏感性,這些則為鋼所不及。

  鑄造車間內,眾位工匠全神貫注的看著這位年輕的衛王親手做示範,指導他們這些工藝。每個人生怕錯過一句話,學得格外的認真。

  幾天後,朱厚煒帶來一個大木匣子,打開一看,裏麵全部都是大幅圖紙,看那紙張的年份,已經有了很長的時間。應該是五六年前就畫好了的。

  這些圖紙非常多,分為總圖,加工圖以及總裝圖紙,畫的非常的精致。圖紙上有說明,對每一個零件的加工工藝都有嚴格的要求。如果有後世人在這,隻要他是熟悉機械的。肯定會大喝一聲

  “我操!朱厚煒,你特麽的開這麽大的金手指,竟然要打造單缸柴油發動機。”

  嘿嘿!不錯。就是單缸柴油發動機,這金手指開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