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靜夜思籌謀新政
  第二天,送走了心情舒暢的太子哥哥朱厚照,回到衛王府已是黃昏。朱厚煒心裏反而變得空落落的。也不知道為什麽,今夜他竟然失眠了。

  月上中天,已經是深夜。朱厚煒輾轉難眠,他披衣而起,走到書房,朱厚煒點燃了書桌上油燈,又走過推開窗戶,一陣涼爽的微風迎麵拂來,他瞬間感到自己的頭腦清醒過來。

  抬頭看去,清月懸在空中,似亙古就流連於夜空。仿佛今天的月不如昨晚的大了,也少了幾抹醉人的白,多了幾絲泛著哀傷的黃,淡淡的卻深深的印在夜幕中。

  寂月皎皎,懷舊的顏色並非占據了整粒珍珠,依舊有幾塊瑕疵鏤在玉珠上。或許那是天上的宮闕,一層一層的樓閣鋪在白玉上,不知是否住著嫦娥,懷抱著玉兔。倚窗而坐,想著人間煙火繁華,歎著瓊樓寂清淒苦。

  凝視著水墨畫一樣的夜空,朱厚煒想著自己的心事,不由暗歎一聲,上輩子他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雖然也曾是政協委員,但並沒有管理國家的實際經驗。未來他將執掌這個龐大的帝國,自己真的能行嗎?說句心裏話,他可沒有這麽自信。

  大話已經說出去了,麵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個承諾就必須履行。這個坑哭著他也要填下去!骨子裏作為一個理工男,做任何事情事前都會製定計劃。這次挑戰,朱厚煒打算把它當做自己企業裏新的項目一樣未雨綢繆。

  回到書桌,他攤開一疊籌紙,思索了一下,提起毛筆在上麵寫下”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這一行字,然後盯著這一行字發呆。沉吟了片刻,朱厚煒提筆又寫下幾個字財政崩潰。

  據他所知,曆史發展到明中葉,明政府財政危機逐漸嚴重,在原時空進入正德年間後,由於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隱匿賦稅,明政府財政收入逐漸減少。與此同時,封建王朝支費卻與日俱增。特別是蒙古俺答勢力進逼北京後,明政府添兵設餉,軍費大增。

  在原時空的萬曆初年,各邊境餉銀達五百多萬兩,修邊塞等工役所需又八百餘萬兩,兩項合計約一千三百萬兩。而正賦及其他加派總共才一千萬兩。

  這時,皇族支費也多得驚人。嘉靖末,皇族達二萬八千四百九十二位。當時,全國田賦輸京米四百萬石,而宗藩歲祿達八百五十三萬石,“歲輸亦不足供祿米之半”。

  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財政虧空多者近四百萬兩,少者也有百餘萬兩。到隆慶元年,太倉銀僅存一百三十五萬兩,隻足三個月的開支。明王朝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而在這個時空,朱厚照兄弟倆北伐的成功,震懾住了周邊的遊牧民族部落。邊境壓力因此大大降低。加上大明羊毛紡織業的推廣和發展,地方官如延綏巡撫陳壽、哈密巡撫邵寶等能吏得力,新的草原政策得到了落實和貫徹。邊境貿易也開始活躍起來。可以說現在是大明邊境最穩定的時候。

  這兩年來,朱祐樘開始了攤丁入畝的財政改革,國庫漸漸豐裕起來。雖然已經初見成效,但並不能夠掉以輕心。那些利益受到損害的四聲和勳貴一直在抵製這個政策,反對的勢力也蠢蠢欲動。同時邊境上並不是完全太平,西邊瓦刺也漸漸有了崛起的跡象。

  想到這裏,朱厚煒在紙上又寫下了堅持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的財政國策,加強邊境國防建設。放下筆,他盯著”皇親國戚勳貴”這幾字,陷入了沉思。

  原時空曆史上,嘉靖皇帝對外戚世襲封爵的製度作了變革,並成為永製。嘉靖八年,吏部方獻夫奏稱“明仁宗洪熙以來,開始封賜外戚,其後外戚一門出現很多權貴,他們的爵位大多世襲相傳。”

  故而有大臣建議明世宗開始實行已經封爵的貴戚隻令其一人終身,其子孫不得再承襲爵位。今後皇親、駙馬,都不得再請求冊封爵位。這項製度經世宗裁定後成為永製,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朱厚煒個人認為這並沒有從根子上解決這個問題,一時間他也想不出太好的辦法。於是就在這一條上畫上了一條橫線,寫下“限製皇族,分封至海外”幾個字,並打了一個問號,暫時擱置起來。今後在實踐中慢慢探索吧。思索了一下,他又寫下一條流民問題。

  貫穿整個明朝,流民就像一個頑疾。尤其越到後麵,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為了躲避賦稅、徭役、地租的追呼敲撲,不得已離鄉背井,成為流民。

  早在明初朱元璋時代,個別地區已經出現流民。到正統以後,流民幾乎遍布全國,其中山西、河北、山東、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為嚴重。估計,此時全國流民,總數大約有六百萬人,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已經成為大明王朝嚴重的社會問題。

  地處湖北、河南、四川、陝西交界的荊襄山區,是當時流民的重要去所,這裏山穀厄塞,川險林深,有大量沃土可供耕墾,封建統治也比較薄弱。從正統以來,流民湧入越來越多,至景泰、天順年間,大約聚集了幾十萬。

  麵對流民的問題,朱祐樘接受了李東陽等人的意見,解決的辦法是移民實邊,已經初見成效。但是這項政策在很多地方並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據他所知,很多偏遠的地方和邊遠山區還存在著不少隱戶,這些人不願意去那些邊境苦寒之地。他們都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朱厚煒又寫下徹底清查隱戶,全力開發台灣,就近安置。

  之所以想到開發台灣,原因很簡單,隻要是個後世的中國人就有切膚之痛。朱厚煒作為穿越者,對中國的這個戰略要地,被敵對勢力掌控用來拿捏中國這件事恨之入骨。早日消除台灣這個隱患的心思,從穿越到至今,一直藏在他的心裏,這輩子他一定要做好這件事,為子孫後代消除隱患。

  王府外麵,遠遠地傳來了四更天的梆子聲。轉頭向外看去,月光如水,灑在外麵的庭院裏,仿佛。鍍上了一層銀膜。朱厚煒揉了揉有些酸澀的眼睛,站起身來,推開書房的門,他走了出去。

  獨自漫步在院中,看著深黑的天空,一輪圓月散發出淡淡的銀光,天空中並沒有雲霧的遮擋,月光顯得越發明亮,這在往常,是很難見的。眺望著夜空,他的思緒又發散開來……

  明代中期,隨著封建土地所有製高度發展,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各地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從逃亡到抗賦抗役,從“盜礦”到武裝反抗“礦禁”、“封山”;從抗租到武裝“踞田奪地”,鬥爭形式多樣,規模越來越大。

  其中在正統時,爆發了葉宗留、鄧茂七起義,他們以礦工、農民為主,曾攻占了閩、浙、贛三省部分地區。天順、成化時,在荊襄山區又爆發了劉通、李原領導的大規模流民起義。

  這些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在廣大流民的堅持鬥爭下,朝廷不得不在荊襄山區設立鄖陽府,增置竹溪、鄖西等七縣,允許流民開墾荒地,成為合法編戶良民。

  一段記憶閃過他的腦海,朱厚煒猝然一驚。他隱隱記起在原來時空的正德初年,也就是這個時空的弘治二十年,在河北出現了楊虎、劉六等領導的起義。

  起義軍攻占了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許多州縣,“橫行中原”,並曾三次進逼北京。此外,在四川、貴州以及廣西等地,還先後爆發了許多少數民族的起義。

  想起這些,朱厚煒不由得汗出如漿,他隱約記得楊虎、劉六起義就發生在最近兩三年內,事情的起因好像是”馬政”之害。

  記憶越來越清晰,有人評價明朝為“江南之患糧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抨擊這兩大弊政嗎?尤其是河北山東的馬政,加上地方官的迫害,導致了大量的養馬戶因此破產,成了一無所有的流民。

  楊虎、劉六這兩大響馬頭子勾結在一起,率先打出了反對朝廷暴政的起義口號,同時攻破附近縣城舉起了反旗。天津、山東、河北受壓迫的馬戶紛紛響應,一時間聲勢無量。

  這場起義嚴重破壞了整個北方的秩序,差一點動搖了明王朝的統治根基,起義持續了三年多的時間,甚至一度蔓延到安徽和湖北等地,直到調用邊軍才鎮壓下去。

  朱厚煒再也待不住了,他一定要阻止這場暴亂。回到書房,他匆匆寫好一份奏折,讓人連夜送往京城提醒自己的父親立刻廢除馬政,清理河北、山東馬戶,打擊那些貪官汙吏。

  朱厚煒單獨寫了一封單獨給太子的信。信中他特別注明背後有黑手控製了河北劉六、山東楊虎這兩股馬賊,準備以馬政為借口號召馬戶造反,情況十分危急。他讓太子東宮六率抓緊清剿。具體的是起義時間,他也記不清楚了。他希望還來得及。

  這場起義影響力這麽大,背後沒有黑手,他死也不相信,憑著幾個沒有見識的馬賊,竟然能夠喊出如此蠱惑人心的口號。在朝廷的全力圍剿下,還能堅持這麽久,怎麽看都透著詭異。絕對不像表麵上那麽簡單,絕對背後有黑手。

  將奏折和密信送出去後,朱厚煒輕輕的噓了一口氣,感到渾身疲憊。靠在椅背上,他自言自語的說道“特麽的,這大明還真是一個爛攤子啊!”

  朱厚煒臉上露出一絲苦澀,所謂的”弘治中興“,不過是個後世文人粉飾的笑話。大明王朝到了弘治年間,吏治雖然有些起色,實際上根子已經爛了。大明王朝已經走在作死的道路上。造成如今這樣的局麵,其實是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就已埋下了禍根。

  後世人都明白一個道理所有王朝滅亡都是各種社會矛盾積累到了極致,而中國的土地隻能容得下這麽多矛盾,故而各種矛盾集中爆發導致王朝滅亡。

  而各種矛盾積累來源於官僚行政體係的整體,這個本該是削除或緩和社會矛盾的工具,演變為文官利益集團後,就變成加劇和激化社會矛盾的反動力量,成為造成王朝滅亡的最根本原因。

  用朱厚煒有限的曆史知識來分析明朝的曆史,用一句話來概括,明朝曆史就是一部皇權被架空和反架空的曆史,隻不過,最後皇帝失敗了,文官們最終也沒有得到便宜,反而便宜了在關外趁勢崛起的滿清。

  明朝是一個集中國兩千年君主集權製度大成的朝代,從國家製度設置上最為科學、合理,軍政兩條線,有各自獨立的文官監察體係、錦衣衛情報監督體係、東西廠特務監督體係,不設宰相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這都是符合曆史發展方向的正確舉措。

  但造成王朝滅亡的曆史周期律是一種自己有生命、有智慧的特殊存在,壓迫有多嚴重,反彈就多嚴重。在朱元璋死後,朱棣開始向官僚行政體係妥協,重新變相的恢複了宰相製度。這個突破口一旦打開,後麵整個明朝曆史就是皇帝壓製文官、文官架空皇帝的過程。而最後文官們獲得了勝利。

  後世的《明史》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曆史上凡是被文官架空的皇帝,評價都很高;而堅決與文官搏鬥的皇帝,大多年紀輕輕暴死,曆史評價也非常低。

  朱厚煒雖然不能確認每個暴死的明朝皇帝都是被文官們弄死的,但每次皇帝意外死亡,都是文官集團得到了最大的好處。找不到明確證據給文官定罪,但可以自由心證,也叫內心確信。

  想起這些,他不由得背後冒出冷汗。他一旦執政,以他將要實行的新政,絕對會讓那些文官恨之入骨。那些文官會不會用這樣的手段對付他,這根本毋庸置疑。

  想到這些,他暗暗吐槽特麽的,想跟老子玩陰的!老子可不想突然一天莫名其妙的暴斃,死了還被人罵做昏君。不行!得趕緊組建一支可靠的力量,保護自己的安全。可不能陰溝裏翻了船!

  總之在原時空是文官們勝利了,從萬曆開始,皇帝已經不願意通過官僚行政體係來治理國家,三十年不上朝國家依然正常運作,不得不說朱元璋的底子打得太好了;而之後的天啟再次年輕輕暴卒,把最後的爛攤子留給了崇禎。

  種種跡象表明,依靠八股文擠身朝堂的這些袞袞諸公並不像表麵上那麽簡單。讓朱厚煒恨得牙癢癢的是他的太子哥哥朱厚照,死的最為蹊蹺,從小習武,身體強壯,三十歲的朱厚照竟然死在一次落水後的感冒上。打死他都不信!

  明朝的皇帝與文官的鬥法,貫穿了整個明朝的曆史。千裏之堤,潰於蟻穴。正因為如此,本來像螞蟻一樣可以被輕易碾死的努爾哈赤後來成了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國家正常運作指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對於一些需要特殊考慮、長久考慮的事情就無能為力了,這就是對努爾哈赤的放縱。

  萬曆之前的各個明朝皇帝當中,對於漠北、東北的異族經常進行定期、不定期掃蕩。明憲宗時的成化犁庭在東北殺了一個遍,當時即使女真人當中有比努爾哈赤還厲害百倍的超級軍事天才也隻能冤死在明王朝的鋼刀、鳥銃之下。這些異族別說統一女真各部,能勉強活下來都是幸運。

  當然,倭寇在東南沿海的活動轉移了一部分明王朝的注意力,努爾哈赤的低調、服從也降低了對他的警惕,但這並不成為放任東北女真自由發展的理由。

  究其原因,還是東南沿海是明王朝文官利益集團的核心利益所在,倭寇影響了他們的海上走私行為,給他們的利益帶來了極大的損害。而數十倭寇入侵如入無人之地,就是官僚行政體係整體的直接表現。

  明王朝抗倭取得決定性勝利,根本原因在於文官利益集團需要這個勝利。而之後對女真的戰爭失敗,很大原因是女真遠離他們的核心利益區域,他們不會為消滅女真努爾哈赤而影響眼前利益和未來的利益分配格局。

  因此,即使努爾哈赤開始造反,整體的官僚行政體係仍然想按照既有的思維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努爾哈赤是個普通人也就罷了,實力差距太大,直接碾壓過去也能取勝。

  可惜這次的努爾哈赤不好好配合被殺死,而是發揮了他軍事天才的能力,擊敗了比他強大數倍的明軍,才開始了真正的崛起。薩爾滸之戰,就是後金的立國之戰。

  文官為帥,手下武將多路齊攻,這是明王朝打仗的一個顯著特點,這樣能夠在勝利後最大程度保證文官主帥的功績不被手下武將分走。這種方式對付農民起義是有效的,但對努爾哈赤就不靈了。之後的明王朝繼續在文官利益集團的作死下走向滅亡。

  萬曆之後的天啟、崇禎時期,都已經是文官利益集團占上風的時代,為了避免武將影響他們的地位,從袁應泰、熊延弼、王在晉、王化貞、孫承宗、高第、袁崇煥,包括最早薩爾滸之戰失敗的楊鎬,全部遼東最高統帥都是文官進士出身。

  打勝了是文官們以文製武的成功,打敗了交出幾個武將把腦袋砍掉就交代過去了。楊鎬戰敗後在牢中被關了整整十年,才被崇禎砍了腦袋,如果不是滿清已經勢大,又碰上崇禎這個二杆子脾氣,楊鎬沒準能活下去。

  這是明朝文官的最大特點,文官內部黨爭可以,但輕易不傷及性命,不能讓皇帝養成殺文官的習慣。這些文官統帥各自戰略方針不同,是進攻還是防守?是退守山海關還是寧錦防線?孫承宗、袁崇煥到底是不是軍事天才?這些問題到了後世還一直在討論。

  作為一名優秀的退伍軍人,朱厚煒認為戰略問題的討論不應該出北京城。剩下的具體執行問題交給前線指揮官,一個有一定自主權的武將前線指揮官,文官們隻需要做好後勤支援工作。打仗是一件專業性很強的事情。

  文官們討論戰略可能是擅長的,但從文官變成一位名將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了。從古到今能出將入相的有幾個?剛才說的那些遼東最高統帥不會打仗必定是大多數,結果也證明了這點。可惜文官們一直到李自成進了北京城,也沒有把權力放給武將們。

  因此,在後金的不斷入侵下,明王朝每年花費大量國帑打造的關錦寧防線絲毫沒有起到防禦作用,明王朝不斷的失血,又不斷的壓榨百姓增加賦稅。

  而這個過程中,整體的行政官僚體係從國家稅收中截留了相當大比例,百姓窮了,國家窮了,文官利益集團富了。

  百姓窮了就要造反,國家窮了就養不起兵,惡性循環開始,明王朝於是滅亡,就是這麽簡單的一個過程。

  總之,不要找什麽敵人強大、小冰河氣候反常等等外在原因,王朝滅亡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控製住自身內部各種社會矛盾的積累,自己內部已經失去向心力了,外麵隨便推一下可能就會坍塌崩潰。

  作為一個理工男,朱厚煒習慣了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曆史,他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問題症結所在,就會用最直接的辦法解決問題。

  讓他發動一場革命是不可能的,畢竟他也是統治者的一員。如今他隻有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推行新政,培養一大批他符合他要的行政管理人才,組成未來的管理團隊。一句話,他要釜底抽薪,換上一批跟他有相同理念的官員。前提是,他的新政必須符合占據明朝人口絕大多數農民的利益,夯實明朝統治的基本盤。

  這一夜,朱厚煒徹夜未眠,他突然有了一種迫在眉睫的危機感,心態不再像以前那樣從容。時不我待,他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善自己的管理體係,因為他根本不知道那一天將會什麽時候到來。

  招募人才,推行新的儒家思想體係,已經迫在眉睫。

  ……

  弘治二十年三月初三,北京城。

  在東直門大街東頭以北,有一條藥王廟胡同,從那裏再往東,便是禮部左侍郎王華府邸所在的胡同。

  這天上午辰時過半,一乘八人抬油絹圍簾大涼轎在府邸門口停了下來,一看這涼轎鑲金綴玉的花哨以及班役的穿戴,就知是從杠房裏租借出來的。

  為了滿足來京辦事的地方官員以及豪商大賈的出行需要,京城裏開設了多家出租轎馬的杠房。從顛著碎步的小驢兒到八人抬的大轎,各種檔次的運具應有盡有。

  眼下在王華的府邸門前落下的這頂大涼轎,無疑是杠房裏頂級的轎子了。再說從涼轎裏走下的這個中年人,一眼看去就知是一個富得流油的闊佬,他身穿一件拱壁藍顏色的八團緞直裰,手上拿著一把烏木扇骨的蘇樣尺八大撒扇。

  他剛跨出轎門,王華府上的總管王亮就快步上來,抱拳一個長揖,唱喏道“葉掌櫃早。”

  “王管家好。”

  中年漢子回了一禮。這位被稱作葉大人的中年漢子不是別人,正是原來的光祿寺署丞,現今京師鼎鼎有名的四海商行大掌櫃葉良輔。

  說起這位葉良輔,原本隻是個很成功的商人。三年前,葉良輔在京捐資官光祿寺署丞,光祿寺是一個執掌朝廷祭祀、宮廷飲食等事的機構,設有寺卿、少卿、署丞等官職。葉良輔官職不高,基本上是個閑職。

  也不知道是時來運轉,還是走了狗屎運,弘治十八年初,衛王身邊的心腹太監何鼎突然找到他,問他願不願意為衛王效力,負責掌管四海商行的運營。

  能夠攀上衛王這位大明唯一的嫡親王爺,商人出身的葉良輔欣然應諾,但心裏也有些惴惴不安,他想不通衛王咋會看中他這個籍籍無名的光祿寺署丞。

  趕到山東,葉良輔和衛王見麵以後,經過一番交談,他被衛王折服,對朱厚煒佩服的五體投地。他沒有猶豫立刻投到衛王門下,朱厚煒對他也很滿意。讓他掛著個從六品長史府主薄的官職,擔任衛王名下的四海商行的大掌櫃。

  他也不負眾望,把四海商行打理的井井有條,生意愈發的興隆。這兩年他在京城混得風生水起。葉良輔所不知道的是,朱厚煒之所以看重他,根本原因還是他在原來時空的表現,打動了衛王。

  葉良輔,字國賓,號一峰,明代中期東山北葉人,“鑽天洞庭”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葉氏世居白沙紀革及陸巷蔣灣等村,良輔為宋代名臣葉夢得六世孫,廿八公葉埜第七子。良輔祖上世代商賈,家境殷富。

  明永樂年間,朱棣遷都,強令天下富民實京師,其祖葉新應募赴京,遂落籍順天宛平縣得勝關,以大戶氏稱之。少廢舉子業,至山東臨清承世業,商賈棉布、青靛、染料諸貨,因他善於經營,家業隆隆日起,資越饒。

  他為人豪邁,飲酒五鬥勿亂,輕財好義,喜救人危急。在原時空正德年間,臨清等地遇到饑荒,葉良輔將燕趙之人欠他的十萬兩白銀的債據全部燒掉。

  《明史》記載有少弟者多酒而不能治生,他以祖業送之。其築室於鐵拐峰之陽時,土木方興,有工匠造私器,被家童發現後告知主人,他卻不以為然,說此事我知道。工匠很慚愧,私自造之事絕。

  邑有大役,良輔賑濟之。

  有人勸他裝窮推掉賑濟之任,良輔奮然曰“吾徼天幸,以匹夫積鏹資巨萬,吾不勝此誰當勝者。”

  從這可以看出,葉良輔的確是個品德高尚、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然而打動朱厚煒的還是他古之俠客般的為人,這是怎麽回事呢?

  原時空的正德初年,葉良輔在京捐資官光祿寺署丞,良輔官職不高,卻同正德初“八虎”之一的張永友善,始張資乏常求於良輔。時朝中劉瑾專權,大肆陷害排斥忠良,連老皇帝臨終托孤的閣臣謝遷、劉健及帝師王鏊也不能免幸。

  不久,張永與劉瑾發生了矛盾,張永飲酒間問計於良輔。良輔乘機說,劉賊不除,國無寧日,公公也將吉凶難料,今乘上(皇上)愛足下,宜早為計也。

  張永問,今劉太監同聖上形影不離,朝中及皇帝身旁盡布耳目,唯恐有人接近聖上告其狀。葉良輔施計告之曰

  “天下大事未有失權失寵而能辦者,足下宜請於上,出鎮大藩或遼或薊,要於近不要於善,當陛辭時涕淚橫流,極言瑾奸狀。伺歸朝之日,複極言之,未有不得者也。”

  意思是天下辦大事的,一定要有朝廷信任,如今你同劉逆都是聖上最親近的人,可向皇上請求出使遼薊,當有機會接近皇上時,心不能軟,要極言劉賊的罪狀,如皇上不接受,要磕頭痛哭流涕使聖上相信你的忠心,這樣做定能成功。

  張永轉憂為喜,頓首稱善,並與良輔義結兄弟。機會終於來了,不久,寧夏安化王朱寘璠以討劉瑾為名造反,朱厚照親點張永監軍西討,張永率領三萬征討大軍至寧夏與陝西交界處接俘,然後班師回朝,在城外候旨獻俘。

  葉良輔趕到大興,為張永接風。密室中良輔舉杯曰

  “張公公危在旦夕也!”

  張永大驚說,如今天子信任,功成名就,誰敢害我。

  良輔苦笑一聲說“親足也。”

  接著分析給張永聽,他立下這樣的大功,必定引起劉瑾的妒忌,劉逆日夜伺候在萬歲爺近旁,皇上一日不見他,便一日不樂,日後總能羅織罪名,置你於死地。

  張永驚出一身冷汗,繼而又神秘地告訴葉良輔,他已有準備,但成敗未知。

  據史料記載,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十日,張永獻俘結束後,皇帝在宮中置酒犒勞張永等功臣。

  開始因劉瑾陪伴在旁,無法奏疏其罪。也是天意要滅逆賊,酒至夜半,一向謹慎的劉瑾忽感身體不舒,料無他事便起身告退。

  張永立即跪拜在地,呈上劉瑾欲謀反的奏疏。皇帝馬上親自率領校尉前往劉宅,果真在劉瑾家裏抄出了袞服蟒袍、刀甲弓箭、金印玉帶等違禁物,尤其使正德帝不能容忍的是在劉瑾隨身攜帶的折扇中,發現了一把利刃,定是想等時機成熟殺君奪位。

  劉瑾被擒,滅門九族,世人皆歸功張永,而不知其出謀劃策者洞庭山葉良輔也。

  為答謝葉良輔謀劃之功,張永欲奏請給良輔報功,被婉拒。欲以葉良輔次子繼之,又被拒絕。

  葉良輔深知宦官當權,天下必亂,事成即歸故裏,在後山鐵拐峰下度過餘生。

  正所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頗有古之大俠之風。

  今天葉良輔是奉衛王之命專程前來拜訪禮部左侍郎王華,完成衛王囑咐的招攬人才重任。當然,他真正要招攬的人並非王華本人,而是他的長子,時任兵部武選司主事的王守仁。

  去年年底,衛王朱厚煒報請朱祐樘批準後,正在籌辦大明兩所大學即大明皇家行政學院和大明皇家煙台海軍學院。

  目前大明皇家行政學院還在籌建。海軍學院已經開學,朱厚煒招聘了明朝中期名將俞大猷的老師王宣、趙本學和李良欽等人。這些人中間,趙本學極受衛王看重,被聘請為海軍學院的教育長。至於他鼎鼎有名的學生俞大猷,目前還隻是個三歲的娃娃。

  趙本學,原名趙世鬱,字本學,號虛舟,生於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趙本學本是南宋皇室後裔,是易學家與軍事理論家,學宗以“虛”為主的泉州人、理學家蔡清(虛齋),故自號虛舟。他的主要軍事著作有《趙注孫子兵法》和《韜鈐內外篇》。

  在朱厚煒穿越前的那個時空,《趙注孫子兵法》廣泛流傳於琉球、日本、美國及其他國家。公元1863年,日本多次重版《趙注孫子兵法》,《趙注孫子兵法》成為日本研究《孫子兵法》最常用的本子。這樣的人才,朱厚煒豈能放過?

  葉良輔這次是專程為了皇家行政學院來招聘王守仁的,其目的就是要完善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在儒家文化中,注入科學的思想。

  寒暄了幾句後,葉良輔在王管家的引領下走進了王華的府邸。這是一座三進的院子,不算太大,不過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內城,也算是個價值不菲的產業。

  進了第二進後,身穿三品官服的禮部左侍郎王華帶著自己的長子王守仁已站在客堂門口候著了。王華雖然從未見過葉良輔,但他也深知這是衛王麵前的大紅人,加之昨日葉良輔先派人送來了豐厚的見麵禮,除了一份衛王的親筆信,還有一大堆衛王封地的特產,價值實在不菲。

  那些禮物王華倒是不太在意,不過見衛王親筆信,讓他如獲至寶。沒看內容之前,王華父子倆都被衛王的那筆字吸引住了。

  要知道現在朱厚煒的書法經過劉健、謝遷和李東陽的吹捧,早已是名聲在外了。現如今朱厚煒的書法作品那是一字千金,流傳在外的極為稀少。

  如今得到朱厚煒的親筆手書,讓王華喜不自勝。對方又出手如此大方,誠意很足。王華也做足了姿態,就有了對葉良輔的如此禮遇這一幕……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