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為自己為百姓
  朝廷給軍人的待遇非常好,餉糧少有拖欠,眷屬還有優待政策。別說是孔有德這個級別的軍官,就是普通士兵,也不虞養家糊口。

   而屯墾戍邊,更有時間和墾地的優惠。朝廷固然是希望將士們就地紮根,可對將士們的積極性卻是極大的鼓勵。

   戍邊一年,如果賣力肯幹,那至少能分到十幾畝,從免賦稅若幹年,到現在直接給予個人,吸引力非常強。

   就說孔有德,不到兩年的屯墾戍邊,個人已經有了近百畝土地。

   盡管還是個數字,要等到退役,或者是個人要求才給分配,但後半生已經妥妥的不愁生活的小地主。

   關鍵是孔有德不在乎那點土地,餉銀不貪汙不克扣,照樣夠吃夠花,還能攢下不少,哪怕是他喜歡抽並不便宜的雪茄煙,喜歡喝京師所出的二鍋頭。

   已經升為副總兵,如果連這點消費都滿足不了,皇帝所要達到的提高軍人待遇,豈不成了一句空話?

   軍隊是國家的軍隊,國家來養,用不著將領軍官克扣軍餉來養什麽家丁之類的私兵。

   武學出身的軍官的比例越來越高,又有相對獨立的軍法和核餉官,你想擁兵自重,哪來的死忠親信?

   換成文官也是一樣,不貪汙不違法,俸祿也照樣讓你過得滋潤,正常退仕還能領養老金,不擔心生活問題。

   可要你不識好歹,皇帝的耳目靈得很,刀子也飛快。不僅絕了你的前程,你的全家也要跟著受到懲罰。

   嚴密的監督製約,完善的獎懲製度,幾年來恩威並施,大明的政治軍事麵貌,不說煥然一新,也是政令通暢,政務清明。

   沒有人不怕死,就看法律是否嚴格,監督製度是否嚴密。當違法的成本太過高昂,自然就將其不法念頭遏殺於萌芽。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行焉。皇帝所表現出的傾向,也必然成為官員指導的風向標。

   提升武將的待遇和地位,喜歡有實務能力的官員,不問出身和入仕的途徑,隻看你的工作能力。

   說得簡單一點,隻要幹好你的工作,讓皇帝滿意,讓萬歲龍顏喜悅,升官發財自然是水到渠成。

   可要是連本職工作都幹不好,任你滿腹經綸,也讓你回家啃老米,做個教書先生倒也餓不死。

   況且,隻要把朝廷的政策執行到位,認真負責些,也沒太高的要求,做不到留你何用?

   “留他何用?”呂曉布擺了擺手,打斷了主簿的說情,緩緩說道:“本縣新設,諸事雖然繁雜,可也有法可依。現下辛苦一些,等工作捋順,自然會輕鬆下來。”

   呂曉布突然提高了聲音,“可他倒好,敷衍了事。丈量土地若不準確,日後豈不出事,爭執訟訴起來,難道不是縣府失職?”

   主薄苦笑了一下,拱手道:“大人所說極是。”

   唉,主薄歎了口氣,感慨道:“科舉落榜,好不容易有吏轉官這條入仕之路,怎就不珍惜呢?”

   呂曉布哼了一聲,說道:“這就是很多讀書人的毛病,身嬌體貴,偏還覺得自己學識過人,高人一等,不肯刹下心來好好工作。想來,走吏轉官這條路,他是覺得委屈啦!”

   主簿頜首讚同,歎息著轉身而去。

   被上官黜用,且合理合規,是自身的失職造成,三年之內不準再為吏為官,不準參加科舉。

   對於很多讀書人來說,這樣的打擊不可謂不沉重。別以為走吏轉官的路子,就很容易,照樣有監督有獎懲,不是讓你來混的。

   而朝廷不僅對官員的不法有嚴懲,對於胥吏也同樣不加姑息。

   湄公省、東番、海南、遼東都缺移民,對於胥吏的懲處也是全家流放。有不少胥吏本來就是地頭蛇,吃拿卡要,名聲極差。

   就在吏轉官的製度完善並推出,對於不法胥吏的嚴懲也同時展開。

   朝廷的辦法簡單而粗暴,罪大者砍頭,其餘的統統流放,既整頓地方官府的政治氣候,又為開發新地提供人力。

   除了胥吏,國內清除的還有作奸犯科的地痞無賴。這些人大罪沒有,卻是地方的禍害,關了再放,放出再關,地方官府也是頗為頭痛。

   現在好了,流放成為懲處的主流,監獄為之一空,地方百姓更是拍手稱好。

   呂曉布一步一步走到現在,得益於將朝廷的政策把握得好,更得益於國家疆域的擴大,官員位置的大幅增加。

   作為吉林府新設數縣中的一名知縣,呂曉布在數年前根本不敢想象,自己一個落第秀才,落魄於酒樓當個賬房,竟會有今天七品官階。

   當然,呂曉布肯定會珍惜眼前的機會,正是新縣,才更能大展拳腳,顯出自己的能力。

   處理了偷懶不負責的手下,呂曉布拿出自己製定的規劃,繼續完善。

   規劃中有他自己的想法,也有農科院給各地官府提出的建議。名為農科院,卻包括了農、林、牧、漁等方麵。

   農業種植自然是重中之重,但要靠種地致富,或者是使百姓的生活更好,卻顯得有些不夠的。

   所以,農科院根據各地的土壤、氣候等情況,給出了多種方法,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全麵發展。

   呂曉布看好的就有挖土燒磚,挖出的土坑蓄水養殖水產。

   別的縣的百姓蓋泥房,本縣蓋磚房,是不是高了一個檔次?水塘養魚,既能給百姓增加收入,作為肉類的廉價替代,還能蓄水抗旱。

   還有道路兩旁,都要栽上樹,這是朝廷提出的,但能做好的不算多。

   在呂曉布的猜想中,萬歲十有八九是要來遼東走一遭。甚至是更北邊的地方,萬歲也可能要禦駕親巡。

   時間嘛,多則五年,少則三年。估計是把建奴殘餘全部消滅之時,皇帝要走個儀式,從此名標青史,功業超越太祖和成祖。

   不管皇帝是否會從本縣經過,做好準備總是沒錯的。何況,治理得好,這也是吏部考核的業績,能夠評優,就更容易升遷不是。

   呂曉布已經想清楚了,不管是為自己,還是嘴上喊的牧民一地、造福一方,幹出業績有利無害。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