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鹽商壟斷的終結
  自從出台了限定地租的政策法規後,皇帝對於土地兼並的擔心幾乎是沒有了。

   蒙疆放墾、遼地墾荒,連江南的田地也放鬆了買賣的限製。

   因為清屯充餉、嚴懲隱冒拖欠、取消士紳免稅等政策,被壓得喘不過氣,戰戰兢兢的地主士紳終於能鬆口氣。

   雖然地租是定死了下限,使得地主不能對佃戶太過剝削。但靠著剩下的田地租稅,地主也能過得滋潤。

   保護了底層佃戶的同時,對於地主,皇帝倒也給了生存的機會,隻不過是比以前賺得少了而已。

   知足者常樂。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也知道皇帝的手段。你要是敢陰奉陽違,嚴懲之下便是全家流放,一無所有。

   而放開了土地買賣,則給了地主用總數量來提高收入的機會。你要有個萬八千畝,就是隻收佃戶一成租稅,也夠你吃香喝辣,成為富豪了。

   況且,在北方、南方都大批招募移民的情況下,又有多少人願意放棄自己擁有土地的夢想,甘心去當佃戶?

   所以,地主要購置大量的土地,就要找到足夠的人手耕種。怎麽吸引人來當佃戶,一是故土難離,二是降低租稅。

   與地主競爭人力的不僅是地主,還有國有土地的招墾。

   朝廷有規定,放墾的荒地至少要有一半是國家所有,除了安置傷殘的退役官兵及家屬,還有一個目的,便是壓低租稅。

   地主能與朝廷抗衡,用屁股想也不可能。國有土地的招租條件,自然要影響到地主。

   這就是一種調節,年景好,就高一點;有災害,就少一點。既是給佃戶選擇的權力,也給地主選擇是否做個良善富人。

   皇帝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做出趕盡殺絕的事情。平遼之後,更是如此。

   有心人都能看出來,隻要不違法亂紀,隻要不貪婪無度,皇帝願意給所有人選擇的機會。

   地主如此,商賈如此,曾經風光無限、富可敵國的大鹽商,也是如此。

   已是鹽務總監的夏中時,此時正坐在兩淮鹽政的會議廳內,冷眼觀察著下麵表情不一的眾多鹽商。

   在北方的鹽政改革見到了成效,穩固了改革成果,完善了規則流程。現在,終於輪到兩淮鹽政了。

   本來,太祖時推出的“開中法”是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對北方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尤為有效。

   要知道,商人不光是運糧換鹽,還為獲取更高的鹽引利潤,主動招募勞力前往邊鎮拓邊墾殖建築商屯。

   但太祖之後,開中法成為明朝權貴及各方利益集團權力尋租的目標。導致開中法的執行變得舉步維艱,很難再良好運行。

   為了保證鹽業的收入,明朝並未從根源上解決開中法出現的問題,反而選擇了本末倒置的折色法。

   這種短視的做法隻看到了眼前的財政利益,卻沒有看到對國家戰略層麵的影響。

   原先得益於開中法的邊商,為獲得更高的利潤,直接建設邊鎮商屯,促進了邊區軍需供應充足。

   但折色法的出台,直接將邊鎮經濟發展的基礎抽離,邊商逐步撤出,商屯荒廢。

   於是,邊鎮軍需再度緊張,軍費支出大幅提升,明朝陷入了越來越嚴重的財政危機。

   所以,當初皇帝是可以選擇再行“開中法”,用嚴刑竣法來保證這項良法的施行。

   但皇帝思慮再三,與臣子反複商議,最終還是采取了更接近後世的鹽政,簡化了食鹽流通的環節。

   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中間環節越多,就越容易出現紕漏。就象機器,零件越多,越容易出故障。

   象開中法,要經過報中——守支——市易,才算完成了全過程。在這三個環節中,容易出現弄虛作假的事情。

   要杜絕是不可能的,錢財動人心哪!要加強監督管理,在行政上的投入,就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負擔。

   所以,莫不如就掐住鹽廠這一道關。把鹽稅加在鹽價裏,規定最低購貨數額,誰來販賣都可以。

   這就很接近後世的做法,什麽稅和費,都包括在商品的售價裏。

   當然,這樣的鹽政等於是打破了鹽商的壟斷。盡管他們可以依靠購鹽的數量,享受更低的價格。但與以前相比,卻是大大不如。

   鹽商也走了不少門路,甚至購買債券向朝廷示好。同時,鹽商們也想效仿各大商會,成立鹽商總會。可這個名稱,朝廷不予批準。

   盡管不甘心,但朝廷的意旨已經明確,不可能更改。眾鹽商也心中清楚,此次會議隻不過想爭取些更好的條件罷了。

   “開中法早已崩壞,折色法和綱法亦是積弊難返。今之鹽法,中間環節少,既利販賣,又利百姓,諸位心裏也必然清楚。”

   夏中時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緩緩說道:“取消鹽引專銷,取消引岸限製,看似對諸位的獨家壟斷造成了影響。可諸位好好想一想,若沒有萬歲壓製權貴,你們的獨家買賣豈能持久?開中法崩壞,難道不是很好的教訓?”

   商賈若是單純的做買賣,自然是好。可權貴和各方利益集團的染指,又豈是尋常商賈能抗衡的?

   官商也就來緣於此,商依附於官,官為商提供方便,弄得官不官商不商,最終損害的就是國家和百姓的利益。

   壟斷也是一樣,皇帝不喜歡。無論是鹽商的豪富奢侈,還是對鹽價的控製,皇帝都看不慣。

   有錢就好辦,投資的選擇很多,為什麽死盯著食鹽?對短視而貪婪的鹽商,皇帝沒有什麽好印象。

   海商總會、江南商會、中華商會、長江商會,那都是響應朝廷號召,為國為民做出貢獻的。

   鹽商如何,買債券有利息,這個馬屁根本打動不了皇帝。哪怕是捐輸,皇帝也不稀罕。

   要知道,鹽商賺的錢,本來就是要入國庫的,是從老百姓嘴裏摳出來的。

   新鹽政能夠切實地嚴格執行,用不著鹽商捐輸,朝廷財政得到的更多。而且,老百姓也不用再忍受高鹽價之苦。

   還有一點,那就是私鹽將自動消亡,都不用朝廷出人出錢地去打擊。私鹽屢禁不止,不就是官鹽價高,老百姓吃不起嘛!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