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天啟八年
  新政,在這幾年頻繁出現。雖然還沒有特別巨大的更改,但從老百姓到官吏,從商賈士紳到讀書人,卻都能感受到關係自身的變化。

  響應朝廷政令,因教書育人而成為生員的呂洛才;因工作認真而吏轉官,不斷晉升的黎正東,隻是大明眾生的一個縮影。

  大明的變化,在幾年的時間裏,由京師至地方,再到偏遠地方,數年之內已波及到全國各地。

  而這些變化還隻是人為造成的,由皇權推出,在嚴刑酷法的監督壓迫下向全國施行。

  除了人為的,天災,也就是皇帝所預言的大災害,邁著沉重的腳步進入大明,陝西首當其衝。

  天啟七年,陝西(時屬延安府)大旱,到第二年開春,依然沒有緩解的跡象,陝北受災最重。

  “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今春仍未降甘霖,災區百姓已采山間蓬草而食……“

  已經是天啟八年了,朕的性命應是無憂。遼東已平,大災害又臨,大明還真是多事之秋啊!

  皇帝聽著官員的奏報,知道小冰河期的考驗終於到了。盡管現在隻是陝西局部,但很快就會擴大到全陝。

  陝西、河南、直隸、山東,甚至於江南也會受到影響,至少要二十年,小冰河期的高峰才會過去。

  而曆史上不用二十年,崇禎十七年就完蛋了,大明亡了啊!

  “有災便賑,隻是陝西局部,還不是全陝,更不是全北方,如何就要百姓采蓬草而食?”

  皇帝麵色陰沉,心中的不悅並不掩飾,眼中射出冷意,掃視著殿下的群臣。

  “大災害的來臨,朕早有預言,對各省也有旨意,要他們百般籌措準備。怎麽,事到臨頭,竟然措手不及嗎?”

  對於大災害的預言,以及要各省,特別是北方數省全力準備,確實不是最近才下的旨意。

  至少也有兩三年的時間,囤糧積蓄,運糧接濟,皇帝當然不相信大災害剛到,就要百姓吃蓬草扒樹皮。

  袁可立沉吟了一下,上前躬身奏道:“啟奏萬歲,陝西巡撫如實奏報災情,並不是沒有賑災濟民。百姓采蓬草而食,卻並無餓餒遍地之景,亦是萬歲英明,及早布置的結果。”

  看到袁老師稟奏,皇帝的臉色稍微緩和了一些,緩緩說道:“既是如此,便善加賑濟,勿使我大明子民饑寒交迫,甚至激起民變。”

  豁免受災地區的賦稅,這是皇帝最常使用的手段;北方數省的錢糧賦稅也不解送京師,而是就地建倉存儲,兩三年的囤積怎麽也能撐上一兩年。

  就算隻能撐上一年,現在還隻是局部省份受災。象河南、直隸、山東等省,還能夠就近運糧接濟。

  所以,皇帝很確定,不會出現曆史上赤地千裏、鄉村無人煙的淒慘景象。

  當然,大災害在陝西和河南持續的時間之長,還是令皇帝感到了壓力。

  特別是陝西,尤其是旱災。萬曆在位48年間,有災荒記載的就占25年,曆史上的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

  皇帝也知道陝西多災害是因為生態環境破壞,農業過度開發造成的惡果。可破壞容易,想要修複,卻不是十幾二十幾年能夠奏效的。

  稍顯無奈地暗自歎了口氣,皇帝繼續說道:“北方數省除陝西外,玉米、土豆的種植還要大力推廣。這場大災害將席卷北方數省,非隻陝西。抗寒耐旱高產的作物是渡過大災害的關鍵所在,各省督撫不可輕忽。”

  北方種玉米、土豆,或者是黑麥;南方多種番薯。能夠提前推廣種植這些耐寒耐旱的高產作物,也是皇帝度過大災害的底氣所在。

  “移民遷居的工作也要繼續加緊,陝西大災,百姓故土難離的心思也會衝淡,正當其時。”

  陝西、河南這樣的重災區,如果人口得以稀釋,朝廷運糧賑濟的壓力也會減輕。同時,遷徙到他地的百姓也可以耕種生產,比呆在災區不能生產生活強多了。

  陝西的百姓有序向關中、四川遷徙,河南、直隸、山東的少地無地百姓,則向遼東移民;南方的百姓,更有東番、海南、湄公省三地可選擇。

  移民工作不僅是為了應對大災害,更能解決人多地少的社會矛盾。王朝興替,往往是土地兼並、農民起義,這一點,皇帝是知道的。

  袁可立領旨退下,作為首輔,這些工作自然會安排到位。何況,抗災賑災的方案和措施早已製定,倒也不用太過倉促。

  “啟奏萬歲。”兵部尚書熊廷弼出班啟奏,“延綏(今榆林市)總兵楊肇基與副總兵毛承祿奮力作戰,擊敗侵擾蘭州的旗牌台吉,殺敵數千。虜酋撤兵遠走,邊境已安。”

  “好。”皇帝難得地露出了笑容,讚了一聲後又說道:“加楊肇基太子太保銜,毛承祿加署都督僉事,另加賞有功官兵。”

  “微臣遵旨。”熊廷弼躬身領旨,又開口奏道:“東江鎮前協張盤所部已占領船廠城,所帶工匠已開始造船,主帥毛文龍請奏朝廷先拔銀二十萬。”

  所謂的船廠城,便是後世的吉林市,明朝政府在吉林市曾設置造船基地,用來加強遼東都司與奴爾幹都司(遠三萬戶府)之間的聯係。

  同時,還負責建造運載官兵,糧草賞賜品和貢品的船隻,也把這裏作為護印軍運輸官兵、糧草的轉運站。

  隻不過,在土木堡之變後,船廠城已屬海西女真。明軍推進至此,既在計劃之內,可又讓皇帝甚是欣慰。

  皇帝轉向新任戶部尚書畢自嚴,說道:“如數拔銀,戶部可有困難。”

  畢自嚴躬身道:“回萬歲,戶部存銀足夠,二十萬銀可如數拔調。”

  皇帝點了點頭,麵露讚賞之色。終於不用再掏自己的私房錢了,盡管可能是暫時的,也令他甚是欣慰。

  “今年便到船廠城為止,掃蕩周邊地區,並善加經營,以為明年前進之基。”皇帝覺得先造船,再前進,更加穩妥。

  北進南下,大明已經露出了擴張的獠牙。而通過搶掠來獲取土地和資源,也是度過大災害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