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朝堂慣例,罷官良招兒
  俺是皇帝耶,一周雙休,不過分吧?

  朱由校從王良妃那裏回到乾清宮,看著書案上的幾撂奏疏,不禁輕撫額頭,還是停不下來呀!

  “念吧!”無力地揮了下手,朱由校斜倚在椅中,心情不是很好。

  劉若愚已經把奏疏分類,指著其中幾份請示道:“陛下,這是彈劾兵部尚書張鶴鳴的。”

  朱由校抿起嘴角,感到了幾分快意,說道:“都有誰呀,把名字報一下,內容就不用念了。”

  明製,朝官一經言官彈劾,不論虛實,即須先上疏辭官,彈劾不當,再由皇帝慰留。

  因此,言官得以任意彈劾,以遂其私,朝官也結納言官,以攻擊對手。

  兵部尚書張鶴鳴倒是戀棧權位,但有人彈劾,還不是一個兩個,他也得走這個程序,正好遂了朱由校的心思。

  劉若愚翻看著稟報道:“給事中劉弘化、惠世揚、周朝瑞,禦史江秉謙、何薦可、謝文錦,還有辭官歸鄉的原吏部尚書周嘉謨。”

  “都是什麽罪名啊!”朱由校的手指輕快地叩擊著椅子扶手,聲音愈發清朗起來。

  劉若愚正拿著周嘉謨的馳疏,便展開說道:“周嘉謨彈劾張鶴鳴主戰誤國罪。”停頓了一下,他又挨個奏疏進行稟報。

  朱由校抬手製止了劉若愚的稟報,說道:“邸報明發,交內閣廷議。”

  劉若愚應了一聲,全部照辦,心中明白,聖上如此處置,根本不給張鶴鳴臉麵。張鶴鳴若知機求去,或許還能脫罪致仕。否則……

  有王化貞這個吹牛大王,拿下張鶴鳴不在話下,就等著有人彈劾呢!要是沒人,朕就自己找。

  而首輔葉向高,是王化貞的座師,在“經撫不和”中也傾向王化貞,也有失察之過。

  按照當時的朝堂慣例,葉向高也是要上疏請罪並請求解職的,朱由校順水推舟,就又能打發走一個。

  挺好,這樣挺好。不興大獄,不羅織罪名,咱就實打實的來。跟文官集團鬥,要耍陰謀詭計,那都是欺負你們。

  朱由校心中盤算著,怎麽把趙南星也拿下,讓內閣多騰出幾個位置。

  “萬歲,給事中傅櫆劾趙南星‘紊舊製,植私人’……”

  耶,正想招兒呢,天上掉下個粘豆包。

  朱由校精神一振,也不聽劉若愚念完,便擺手道:“明發邸報,交內閣廷議。”

  劉若愚暗自咧了下嘴,皇上這般布置,等於是又趕走了一個。

  沒錯,這就是當時的政治傳統,或者叫朝堂慣例。

  官員一旦被人彈劾,通常的做法有兩種:一是上疏自辯,二是乞休請辭。

  如果一開始,皇帝就傾向於被劾官員,往往會留中不發,也就是把彈劾的奏疏壓下;要是連篇彈劾壓不住,皇帝也會在官員乞休請辭時,慰勉挽留。

  而朱由校把彈劾奏疏明發邸報,雖然沒有明確表示傾向,好象是付之公論,可也會讓人猜測皇上沒有回護趙南星之意。

  接下來,估計會有更多的人跟風彈劾,誰讓趙南星得罪太多的人呢!

  在萬曆二十一年,趙南星任吏部考功司郎中,第一次參與京察時,便放出狠話:“內察之典,六年一舉,君子疾邪,小人報怨,皆於此時。”

  什麽意思,很簡單。“咱東林黨有權了,六年一次啊,真不容易。抓緊了,別錯過,有仇報仇,有怨報怨,往死裏整哈。”

  意思是這個意思,可讀書人得整得文雅點,明明是排斥異己,可還掛著君子小人的名頭。

  什麽君子小人,什麽去邪用正,說得冠冕堂皇,就是黨同伐異。

  不管你能力如何,不管你政績好壞,專以陣營論正邪。

  這種對人不對事的京察,也虧趙南星還腆不知恥地標榜“事有益於國家,即所當為。人有合於道義,即所當與。本無可避之嫌。”

  那次京察也被視為是東林黨崛起的標誌,從此以後朝廷黨爭再無寧日。

  現在,三十年過去了,又到了報怨報仇的時候了。趙南星還執掌吏部,豈不是要更變本加厲的區分君子和小人?

  鄒元標被劾求去,標誌著圍繞京察的爭鬥已經開始。趙南星成為眾矢之的,毫不意外。

  曆史上,趙南星等東林黨人便通過天啟三年的京察,把與他們對抗的、意見相左的,甚至是東林黨中的一部分溫和派,都清除殆盡,大有獨霸朝政之勢。

  然後就簡單了,被排擠打擊的官員站在了一條戰線,投向了魏大爺,形成了被稱為“閹黨”的政治集團。

  但朱由校沒有時間等,盡管等到文官集團分裂,收拾起來更輕鬆,也不會讓他背上罵名。

  昏君怎麽了,死後你刨我墳哪?俺是唯物主義者,燒成灰都不在乎,怕個球!

  這個傅什麽,朱由校想認識一下雪中送炭的這位官員,看了一眼奏疏就皺了眉。

  魁就魁吧,你加個木字旁是幾個意思?要不是劉若愚剛才念了,老子都特麽不認識。差評!

  朱由校放下奏疏,也沒好意思問劉若愚,這個木頭魁是個啥意思。

  劉若愚則繼續把奏疏一一念給皇帝聽,當讀到戶部尚書李宗延的奏疏時,朱由校的臉色甚是難看。

  遷徙遼人入關安置,養兵發餉……財政有缺口,李宗延請朱由校拔發內帑。

  倒不是心疼錢,嗯,也是真的挺肉痛。朱由校思慮再三,決定再拔內帑救急。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呀,自己省了又省,又能支撐幾時?

  “宣魏忠賢入宮覲見。”朱由校算了下時間,狠下心來,殿試之前搞個大動作,先弄點錢花花,也震懾一下朝中眾臣。

  劉若愚又拿起一份奏疏,朱由校歪在椅中,甚是無聊。

  “天津督餉侍郎出缺,內閣廷議由戶部左侍郎鄭三俊出任。”

  朱由校想了想,搖頭道:“此議不妥,天津巡撫畢自嚴有經濟之能,著進畢自嚴右都禦史、戶部左侍郎,並兼領督餉侍郎。”

  停頓了一下,朱由校又接著口述道:“南京庫藏空虛,諸省額解錢糧亦呈蕭條之勢,著戶部左侍郎鄭三俊轉任南京戶部尚書,前去清理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