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第46章

    目標有了, 自然開始實際行動。

    跟著紀煬的玉縣丞跟淩縣尉都明白,他們知縣大人不是個說大話的人。

    更明白, 做事不急不躁才行。

    要說如今的扶江縣依舊有許多雜事, 但最重要的,還是官田開耕種花,還有應對即將到來的流民。

    再有則是安置好營地, 會從潞州城那邊調來二十兵士。

    這是淩縣尉最是激動,二十人便是一隊,他還從未真正帶領一個小隊!

    以後他跟著二十兵士肯定會保護扶江縣安危的。

    不過他手下的人也有了變動。

    原本的江海城江曆帆兩兄弟。

    現在江曆帆很快就會被調回來, 換個小吏過去協助。

    以紀煬的意思,就是崗位上的人要來回變動, 否則容易生事。

    但表麵上的原因, 必然說扶江縣來往人員越來越多, 需要兵士守衛。

    大家官職也有些變動。

    其中被調回來的江曆帆則變成正隊長, 直屬上司便是淩縣尉, 一直跟在淩縣尉身邊的江海城則是副隊長。

    他們的職位做好變動,回頭那二十人過來, 就能直接接手。

    從此他們正式成為維護扶江縣治安, 保護當地百姓安危的兵士, 每日操練, 日常訓練,都必不可少。

    淩縣尉興奮的點就在於,那他就是真的縣尉了!

    終於能履行自己的職責!

    當了縣尉這麽多年, 還是頭一次呢!

    武這邊有淩縣尉。

    文那邊自然還是玉縣丞,隻是隨著扶江縣事情越來越多, 他既是縣丞, 還是主簿, 那就有些不妥。

    縣丞的職責是協理知縣,算是左右手。

    主簿的職責更具體,負責當地錢糧,戶籍。

    以前兩個職位合並,是因為人手少,本地事情也不多。

    如今看著還行,但以後必然有問題。

    紀煬讓玉縣丞提前培養個人出來,回頭可以幫他分擔。

    也不至於讓玉縣丞天天感慨自己頭發都快掉完了,事情還沒處理完。

    不是他效率太慢,而是事情太多。

    這人自然要從身邊四個小吏裏麵選,其中一個已經去了淩家湖接替江曆帆監督化肥作坊。

    還有一個去了書院當夫子的助手。

    剩下的兩個,識字一個比一個少,也沒辦法。

    紀煬見此,開口道:“不一定要從衙門裏找,回頭看看縣裏有沒有合適的人選。”

    隻是管錢糧,管戶籍,必須又要識字。

    尋個人才可真難。

    好在如今還不著急,紀煬也能分擔不少差事。

    捕快那邊,現在衛峰是正捕頭,衛藍是副捕頭,領著四個捕快日日在縣城內巡邏。

    以後捕快負責內部,兵士負責外部。

    兩邊合作,紀煬就不信他此地治安會差。

    捕快直接聽命知縣跟縣丞的,別人吩咐基本可以不用管。

    一番安排下來,縣衙內的職責更加清晰,眾人也能各司其職。

    紀煬還問了平安,問他願不願意在衙門當個小吏。

    整個扶江縣算下來,最有學問的,必然是劉夫子,然後是秀才滕顯,接著紀煬,往後數便是平安。

    可平安立刻搖頭:“少爺,平安隻想做您的小廝,再說,當您的小廝未必會比當小吏差。”

    紀煬卻笑:“你要是當小吏,以後說不定能為官。”

    雖說比他還要艱難,但他幫平安脫奴籍,以後慢慢來,也是有可能的。

    誰料平安還是搖頭。

    如此忠心的人,紀煬隻好道:“以後,以後必然不會虧待你。”

    平安難得打趣:“都說宰相門前九品官,萬一以後少爺當宰相了呢,我說不定比當官還體麵。”

    紀煬也跟著笑:“宰相就不想了,咱們承平國也沒這個官,當個大學士跟太師倒還行。”

    紀煬自然在開玩笑。

    大學士那都是文官清流才能當上的,看看林大學士就知道,那才是正統的文官之路。

    太師?更不用說,跟他這個買官的更是毫無關係。

    衙門內裏的事處理好,紀煬終於抽出時間去官田看看。

    官田分兩部分,東邊官田養牛養馬,西邊種花木。

    紀煬過去的時候,之前買的桂花等樹苗已經栽種好,就在官田邊上,種了三四排,小樹苗看著生機勃勃的,嫩葉也開始抽條,顯然是養活了的。

    沒想到四五天沒來,這裏已經大變樣了。

    翻耕好的土地上,也按照相等間距種下茉莉種子,如今還看不出什麽,但肥料用得很足,應該很快會有效果。

    等這些茉莉長出嫩苗,再一株株地分開栽種,到時候就有一排排整齊的茉莉花了。

    田地中間還有個十六位娘子自己搭建的小屋,裏麵用來放各種農具,這裏麵打理的也是井井有條。

    遠遠瞧著,就能讓人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活力。

    上個月還是荒地,經過十六位娘子的辛苦勞作,如今已經能看到雛形。

    紀煬心中滿意,見遠處的婦人還在耕田,紀煬就沒去打擾,隻是順著看了一圈。

    要說茉莉花,枝軟,長得還高,估計以後還需要一些竹竿用來支撐,還要提前準備。

    等到四月五月花朵便能開了,到時候白色的花朵清香撲鼻,這裏肯定漂亮。

    紀煬剛想到用竹竿來支撐花枝,忽然意識到另外一件事。

    等紀煬回到縣城,直接找了個木匠,開口道:“能不能幫我做個東西。”

    “用板子做個小木盒,兩個巴掌大小的。材質越輕越好,能有多輕就多輕。”

    跟在紀煬身邊的玉縣丞跟平安都有些奇怪,這木盒好做得很,隨便一釘便是盒子,中間還留了些縫隙。

    紀煬拿著盒子看了片刻,遞給平安:“快馬送到上集村葫蘆江家,讓他把,這還沒長成的小葫蘆放到盒子裏,讓小葫蘆在四四方方的盒子裏長大,如果不出意外,葫蘆就會長成四方形狀。”

    葫蘆器具,一直隻用葫蘆的下半部分做成飲食器具,就是因為形狀特殊,不方便日常使用。

    但若長成正方形,長方形?

    甚至想當做什麽形狀,就做個什麽形狀的匣子,讓葫蘆有更多種可能?

    方才在茉莉花田,吩咐要準備竹子做支撐,紀煬忽然想到這個法子。

    後世種子,用這個法子極多。

    什麽蘋果上有福字,就是做了帶福字的蘋果“外衣”,等陽光一曬,便會留下痕跡。

    給蘋果上麵套了殼子,那蘋果便會按照殼子的模樣長。

    當然也要預先估計一下果子的大小,如果殼子過大,也就不能長成想要的模樣了。

    說白了。

    利用外殼改變葫蘆原本的形狀,讓它長出來之後,經過簡單的加工,就能成為日常所需的器具。

    以後什麽方形葫蘆,長方形的,圓形的,甚至長出來便是器具模樣。

    紀煬讓木匠做的殼子,就是讓上集村葫蘆江家試試。

    趁著春日,果子還沒長的時候,試試可能性。

    但這個結果顯而易見,普通農家人種個南瓜,如果這個南瓜挨著牆長,隻要牆夠結實,那靠牆的一邊必然是扁的,就是因為牆體改變了南瓜的長勢跟形狀。

    後世也通過這個方法讓果子更加圓潤,按照更漂亮的模樣長。

    別的果子能行,葫蘆肯定也能行啊。

    以前的葫蘆器具賣得確實火熱,可到底不如隨意改變形狀的葫蘆器具銷路更廣泛。

    紀煬解釋道:“這事成了,那如今的葫蘆作坊銷量,可不止翻一倍那樣簡單。”

    玉縣丞聽的眼神鋥亮:“是了,這樣肯定能行,葫蘆長的時候,就讓它改變形狀,一定可以!”

    “說不定以後的葫蘆作坊,比化肥作坊還要厲害!”

    好家夥,他現在還想著兩個作坊作比較呢,要知道他跟淩縣尉早就不負責作坊的事了!

    不過估計葫蘆作坊比不上化肥作坊,讓他一直耿耿於懷。

    這種良性競爭,紀煬自然歡迎,這會笑著道:“總有一天會超過的,等個一二十年,化肥作坊的肥料都賣光再說?”

    ???

    一二十年???

    也行!他能等到那時候!

    玩笑歸玩笑,但紀煬覺得,等改變形狀的葫蘆器具做出來,估計是條長長久久的經營方向。

    比化肥作坊這種靠山吃山的,更加可靠。

    給葫蘆做各種形狀的外衣成本也不高,今年用了,明年還能接著使。

    這麽算下來,葫蘆作坊還真能比化肥作坊長久。

    紀煬看著平安去往上集村,又想著把這件事告訴葫蘆秀才滕顯,他才是葫蘆的行家,估計對這事更有心得。

    再說滕顯已經很久沒出門了,自己隻知道他在用無腰葫蘆做雕刻,具體在做什麽卻並不知曉。

    這會正好去看看他。

    來到王家宅子,那王家人立刻來迎接。

    他們一向最敬重知縣大人,大人雖買下宅子,但卻從未住過一天,還允準他們繼續住下去不說,平時因為照顧騰先生,更會給些銀錢。

    這對他們幫助真的很大。

    當初也有人說,他們家建這宅子都不止五兩銀子,賣這麽便宜合適嗎?

    這有什麽不合適的,宅子是他家祖父建造,確實耗費不少,據說至少幾百兩銀子。

    可耗費又怎麽樣,到他這換不成銀子,就不能給家人買口糧,更不能給妻子熬湯藥。

    別說五兩銀子了,就算是三兩,也不見得有人買得起。

    之後知縣大人直接給了二十兩,這價格讓他沒齒難忘。

    所以紀煬每次過來,都會有人迎接,這次也不例外。

    等紀煬到滕顯住的院子,隻見滕顯家仆人在院子裏無奈坐著。

    而滕顯做葫蘆的房間卻漆黑一片,外麵全都用黑布給封住了,封的嚴嚴實實,一絲光亮也沒有。

    見紀煬過來,仆人立刻道:“老爺在做葫蘆,所以才這麽做了。”

    仆人都覺得老爺有點怪異了!

    誰家做葫蘆不要光亮啊!還黑布遮住窗戶?

    紀煬知道這位葫蘆秀才的脾性,肯定是在做什麽好東西,若不是這樣的性格,他也不會做出價值不菲的葫蘆藝術品。

    紀煬走到門前,開口道:“騰先生,你在忙嗎?”

    “在!你快進來!”滕顯聽到是紀煬聲音,這才道,“除了你,別人都不準進!”

    除了他都不能進?

    紀煬這下好奇滕顯在做什麽。

    從去年開始,他就一直在忙,好像有什麽新的靈感,但算下來也有小半年了。

    要知道他上次做出名揚汴京的物件,也沒這麽長時間啊。

    紀煬小心翼翼推開門,又被滕顯迅速關上,指著旁邊那麵牆道:“快看。”

    周圍一片漆黑,隻有桌子上的燈火發出光亮,而這燈火外麵的燈罩乍一看像個南瓜燈,仔細看過去,原來是無腰葫蘆。

    這葫蘆削掉上麵,隻留了個鵝蛋大小的氣孔,這氣孔位置也很特殊。

    不過滕顯讓紀煬看的,顯然是桌子旁邊的牆麵。

    隻見這麵牆上,有著燭光過去的倒影,而這影像分明是一片豐收的麥田,隨著影像變化,豐收的田地上有了辛勞的農人,收割打穀,最後變成陽光普照。

    “怎麽樣!好看嗎!?”滕顯激動的話都快不出了,拉著紀煬道,“看,我做的葫蘆。”

    這話中充滿得意,也確實值得興奮。

    紀煬再看半圓形的葫蘆燈罩,上麵精細刻著農人豐收圖,因為葫蘆的特性,雕刻的時候有諸多工藝可用,火燙烙印,小刀雕刻等等。

    裏麵燭光造成的氣流讓下麵機關稍稍轉動。

    因為曬幹了的葫蘆,再加上滕顯有意打磨,這葫蘆更是輕便,這氣流就讓葫蘆燈罩緩緩轉動。

    再有燭光在裏麵映照。

    於是就有了紀煬看到的一幕,一幅動起來的農人豐收圖在牆上顯現,就跟看幻燈片一樣。

    這種東西在紙做的燈籠上也有體現,可遠不如葫蘆能雕刻的東西更多,葫蘆的硬度能完成更多花樣。

    滕顯的雕刻技藝更是上了一層一樓。

    隻是他這會還在感慨:“可惜葫蘆不夠圓,葫蘆越圓,轉動的時候越流暢。”

    紀煬也發現了,有幾幕是有些卡頓的。

    隻有更圓的葫蘆,在轉動之時畫麵才會顯得平整流暢。

    但不夠圓?

    不夠圓在之前可能是問題,隻能依靠葫蘆正常生長,所以圓不圓看這個葫蘆的造化。

    但今日他可是發現好東西了。

    如果兩者結合?

    豈不是能做出流暢的畫麵?

    紀煬看向滕顯,緩緩把改變葫蘆形狀的方法說出來,滕顯差點跳起來。

    “對啊,這方法肯定可以,這樣有更圓潤的葫蘆,我不用千裏挑一,挑肚子圓潤的葫蘆了!那做出來的畫麵肯定更好看!”

    至少半個月沒洗澡的滕顯一站起來,紀煬下意識後退。

    做葫蘆也要洗澡啊!

    滕顯見他動作,嘿嘿一笑:“果然,果然還是你有辦法,幸好你讓人把我綁過來了。”

    “這東西,真是太好了。”

    “葫蘆可太有意思了。”

    紀煬也覺得有意思,此時看看眼前的葫蘆燈罩,開口道:“你這東西,我能不能買下。”

    滕顯已經做得差不多了,第一個做成,做第二個不是問題,大手一揮:“衝著你能種出更圓潤的葫蘆,這個送你!我這多著呢。”

    說著給紀煬翻做出來葫蘆燈罩,不過那些對他來說都是殘次品。

    “你還能挑圖案,嘿嘿這個是話本裏的,也隻能在青樓放。”

    “這個,這個老少皆宜,魚戲蓮葉。”

    “湖邊垂釣,牧童吹笛。”

    不一會,滕顯發出十七八個出來,都是他偷偷製成,除了紀煬誰都不給看,生怕別人學會了。

    他要靠這東西再次出名的!

    “不過你要這個做什麽?我也看出來,你不是喜歡這種東西的人啊。”滕顯一邊翻一邊道。

    “也沒什麽,送給皇上而已。”紀煬拿著農人豐收圖,又挑了個湖邊垂釣,莫名覺得這一幕有點眼熟。

    好像看過林家五姑娘跟乖乖他們釣魚就這模樣。

    想著自己跟她哥的關係,幹脆給她寄一個,不枉江小子江乖乖時常掛念她。

    至於這豐收圖。

    自然是給皇上的。

    如此精美又喜慶的葫蘆燈罩,自然要獻給皇上啊!

    刷刷皇帝好感,這總沒錯吧?

    再說,等以後各種形狀的葫蘆器具開始售賣的時,還會愁名氣嗎!還愁銷路呢?

    滕顯卻差點一口水嗆出來。

    給皇上?他沒聽錯吧?

    他這東西能給皇上看嗎?皇上不是最討厭奢侈。

    等會,他這東西確實不奢侈,葫蘆本就便宜,上麵雕刻全是自己的手藝,更不會有事。

    裏麵的蠟燭也是最普通的。

    上麵的圖案才是重點,是皇上最喜歡的豐收圖!

    他悶頭做葫蘆的人都知道,如今化肥正在推廣,這個時候送個別樣的豐收圖過去,豈不是正好討皇上歡心?

    千言萬語堵在滕顯心口,最後隻能緊緊握住紀煬的手:“謝謝,太謝謝了,謝謝你讓人把我綁到扶江縣!”

    紀煬:???

    聽聽,這像在誇人嗎???

    這像嗎???

    像不像已經不重要了。

    滕顯知道紀煬改變葫蘆形狀的方法之後,直接打包東西,要住到種葫蘆的上集村。

    他要種出幾個最圓潤的葫蘆出來!

    而且他對葫蘆特性也了解,還能幫忙隨時調整器具大小。

    所以平安剛從上集村回來,這又有去一趟了。

    還好平安是個好脾氣的性子,還真的帶著滕顯主仆過去。

    紀煬估計,肯定又要很長一段時間看不到滕顯。

    但滕顯還說,等葫蘆燈罩送到汴京,那邊的熱鬧一定要跟他說,他愛做葫蘆,也愛名聲!

    肯定很有意思!

    這種坦坦蕩蕩的想法,讓紀煬笑了又笑,怪不得滕顯在汴京能有許多朋友,不僅因為他技藝好,也因為這個性格吧。

    送走滕顯主仆,紀煬第一時間找人把東西寄出去,一份經由潞州送到汴京,另一份直接送到汴京林家。

    葫蘆到底是個小插曲。

    但紀煬感覺,等到運河修成,他們扶江縣的貨物,一定會讓世人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