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32章

    常華縣知縣一臉不耐煩, 可這次來他身邊遊說的一戶人家,卻是真正的大戶。

    也就是常華縣本地的華家, 華家良田千畝, 地下佃戶上百,最重要的是,有個親戚在隔壁涼西州當官, 從六品的職位,可比他這正七多了一階。

    他這會也隻能聽人七嘴八舌開口。

    “扶江縣的化肥特別好用,不信您去扶江縣看一眼就能瞧出差別。”

    “他們田地不缺化肥, 所以莊稼長得極好,聽說去年的白菜, 今年春天的豌豆, 都比往年多收獲近三成, 這還是用化肥不熟練造成。”

    “以他們那樣貧瘠的土地, 都能增產那樣多, 咱們常華縣田地用了,豈不是更厲害?”

    聽到這, 常華縣知縣直接道:“那你們去買啊, 我已經聽說, 不少人戶自己去買了。”

    眾人沉默片刻, 立刻接話:“我們買了,但價格太貴。”

    “他們扶江縣的人買,隻要一文一斤, 我們買三文一斤,足足三倍呢!”

    “對啊, 之前有個叫常德江的, 把價格談下去一點點, 但更多沒辦法。”

    “那化肥作坊是他們知縣幫忙開設的,定價也是知縣來定,我們人微言輕,根本見不到他們知縣。”

    “隻有您出馬,這才有指望啊。”

    “你們意思是,讓我這個知縣老爺,去幫你們談那些黃白之物?”常華縣知縣冷笑。

    若不是看在華家人還在,他幾乎要翻臉:“就那幾個錢?要本官出麵?”

    他這話幾乎要把你們也配寫在臉上。

    常華縣知縣隻覺得他們耽誤時間,如今已經快到六月,十二月初潞州城就要考核,他去年考核成績平平,今年要是不努力,還要再當三年知縣,這怎麽能行。

    說著,常華縣知縣開口:“不要再說了,既然這個價錢能買,那就說明劃得來,不要再來尋我。”

    眼看知縣要走,華家人這才起身道:“這事實在沒辦法,才會叨擾知縣老爺。”

    “雖說俗物擾人,還請知縣老爺聽小人慢慢解釋。”

    如今在這的,算是華家家主,在涼西州做官的人則是他供養出的,所以對這個家主尤為敬重。

    連帶著常華縣知縣也隻好再坐下。

    不過華家人看看周圍同來的人,朝他們稍稍搖頭,這些人自覺退下,隻剩下華家家主跟常華縣知縣。

    華家家主也不廢話,直接講起利害關係。

    “知縣大人,您聽我慢慢分析。”

    “去年扶江縣種的白菜,畝產達到九百斤,這樣的畝產別說在扶江縣常華縣,放在整個潞州,也是獨一份,甚至放在整個承平國,那也能數得上。”

    “原本畝產四百多斤的白菜,提高這樣多的產量,也就吃虧在這東西是隨處可見的大白菜。”

    “如果換成糧食,原本二百多斤的糧食,直接畝產四百多斤。”

    “這樣的數字放到潞州知州岸邊,能引來多大的轟動?”

    百姓飲食當中。

    菜固然重要。

    但最重要的還是大米小麥。

    換做主糧產量翻倍,別說潞州知州了,汴京的戶部尚書,大學士,乃至陛下都要多看一眼。

    不用華家家主再說,常華縣知縣已經深吸口氣,下意識問:“那化肥,真有如此功效?不是他們誇大其詞?”

    知縣一直不重視的原因,也有這個顧慮,害怕自己用了人情之後,其實是誇張了的。

    那他豈不是白白賣臉?

    這會華家家主都這麽說,難道是真的?

    華家家主見知縣對露臉這事感興趣,立刻跟上:“咱們扶江縣跟常華縣相鄰,人數是他們十倍有多,一直遠超他們,其中佃戶也有不少。”

    “若他們真種出那樣高產的糧食,那我們還跟原來一樣,隻怕有些無地的人戶有異心。”

    “那邊有大量荒地,能讓田地高產的化肥買的還便宜,難保他們會去扶江縣過活。”

    “到時候咱們常華縣的人,可就要白白便宜扶江縣了。”

    現代城市有一種說法,叫虹吸效應。

    大意是小城市的人才會被周圍大城市不自覺吸納。

    從而讓發展好的城市更好,發展差的城市更差。

    放在古代其實也有一句話,叫大樹底下不長草。

    大樹把周圍營養吸幹淨,周圍自然沒草。

    所以華家家主在提醒常華縣知縣,如果人家那邊產量真的好,化肥效果好,化肥賣得也便宜。

    你看佃戶們跑不跑。

    佃戶們本就是沒有土地的非編戶,意思是戶籍沒有直接落在常華縣,而是記在大戶名下。

    他們要走簡單得很,今年的田租一交,便能打鋪蓋走人,誰都拿他們沒辦法。

    為了一畝糧食能增產三成,為了買化肥的錢便宜,他們其實不用猶豫太多。

    到時候常華縣的人口流向扶江縣?

    常華縣知縣已經蹦起來,這怎麽行!

    他們常華縣門戶馬上要突破兩千,過了兩千是上縣,如果在這個時候流失人口,說不定還會流失門戶,豈不是要把他釘死在這繼續當知縣?

    不過等常華縣知縣冷靜下來,也發現華家家主是在嚇唬他。

    人口流失?哪有那麽簡單。

    還有佃戶們本就不算門戶,走了就走了,隻是土地無人耕種有點麻煩而已。

    可想到糧食增產就能在知州乃至汴京露臉,這點足以讓常華縣知縣心動。

    常華縣知縣擺擺手:“好吧,既然如此與民有利,那我就請扶江縣知縣來一趟,好好聊一聊。”

    華家家主遲疑,輕聲道:“可這是咱們找人家降價,還讓扶江縣知縣親自前來?怕是不妥。”

    “有什麽不妥,聽聞他隻是捐官得來的官身,本身無甚才幹,想必家裏也是平平。如今不過做了一年官,也算是本官後輩,讓他過來有何不妥?”常華縣知縣不耐煩道,“此事就這麽定了,本官讓人送信即可。”

    他都當了五年知縣,還比不得他個捐官來的?

    做了一年知縣,也沒聽說有多大功績,連潞州城那邊都很少去,交賬冊也不願意露臉,如此不懂事,他這輩子估計跟之前那個知縣一樣,等到快退休了才能離任。

    華家家主隻好退下,但他心裏卻隱隱不安。

    之前他同常德江談過,常德江雖說愛種田,可也並非什麽都不懂,憑借他談下的五千斤送五百斤,已經足以讓常華縣人感謝。

    他都說那小知縣年歲雖小,卻沉穩得很,行事也比一般人果決,不笑的時候甚至令人畏懼。

    更說他去那日,小知縣雖然穿著官服,但腰間隨手掛的荷包材質,卻能買十身他穿的綢緞衣裳。

    這樣的人,真的好說話?

    還會乖乖來常華縣談事?

    要來了,那直接低一頭,價格必然會往下壓。

    扶江縣知縣有那麽傻,他可不信。

    華家家主一陣頭疼,說實在的,他也想讓現在的常華縣知縣趕緊離開,換個有用的過來。

    隻是這事他也做不了主,隻能好生照看自己田地。

    別看他家良田千畝,該幹活還是要幹活的!不幹活沒有飯吃。

    兩日後,紀煬還真收到常華縣知縣的信件,信裏倒是十分客氣。

    說是請扶江縣知縣去隔壁縣做客,兩個縣距離這樣近,是要多走動的。

    裏麵隻字不提化肥的事。

    這位常華縣知縣雖捧高踩低,也看不起紀煬,但表麵功夫還是很好,怪不得能在這樣好的縣當知縣。

    如此客氣的邀請,紀煬還是回絕了。

    回得也很客氣,順便送了些好禮,算是表達並非我不想去,若是真的有事。

    他的事確實很多,水渠那邊還在建造,修路也在準備,自然忙得脫不開身。

    有合適的借口,再有不錯的好禮,也不算駁麵。

    常華縣知縣見此私下眉頭緊皺,可想想高產的糧食,想想能在潞州知州麵前露臉,還是定了時間,說要去扶江縣拜訪。

    他最近門路走得多,從潞州那邊聽說,知州覺得他接手常華縣之後,做事還算穩妥,可畢竟沒有太突出的功績,準備平調他去另一個縣做事。

    或者勉強到了潞州城,官職也不會太好,真正的升遷實在困難。

    真要像他打聽的那樣,又要耽誤三年時間。

    怎麽就他攤上個這樣的知州?人家其他知州也沒這樣嚴苛。

    既然要功績,常華縣知縣自然想到華家家主說的糧食增產。

    這功績總行吧?

    雖說不知真假,也不知道效果到底如何,也就去看看罷,省得縣裏種田的再來煩他。

    隻是他這邊事情太多,去扶江縣見麵時間定在六月中旬,紀煬那邊很快回信,說必掃榻相迎。

    距離六月中旬還有半個月。

    紀煬把信件放下,又去修水渠的馬家灣跟三江村看看。

    隻是去那一看,其實各村的人涇渭分明。

    修水渠的主力自然是馬家灣跟三江村,畢竟是給他們修,修好之後各家田地澆水就能鬆快很多。

    其次則是淩家湖的人,淩家湖勞力們恨不得現在就完工,完工之後趕緊回去修自己村子的路!他們村子還雇了人呢!肯定修得又快又好。

    後麵的上集村也還好,想著是知縣大人的命令,記掛大人幫忙他們做葫蘆買賣的事,也是用心做的。

    還有一群完全不同。

    說是擺爛也不為過,可其他四個村的人全都不敢多說。

    誰讓玉家湖看起來是有點慘。

    化肥撈不著,葫蘆撈不著,修水渠也沒他們的份。

    玉家湖領頭的漢子沉默寡言,不過瞧見知縣大人來人,還是打了招呼,不過肉眼可見有些委屈。

    他們玉家湖確實得罪玉縣丞,可也不至於這樣吧。

    按紀煬過來看,隻覺得玉縣丞這個鍋背得確實冤枉。

    不過在玉家湖人看來,以前大家都窮就算了,可現在別的地方明顯要發展起來,隻有玉家湖一成不變。

    難免讓人難受,玉家湖裏長更是在村裏抬不起頭。

    前幾天知縣大人貼身小廝倒是過去寬慰幾句,說知縣大人沒忘了他們,可也沒見效果啊。

    說歸說,但沒看到行動,總是覺得難受。

    這會紀煬一來,便看出不同,也理解他們的想法。

    任誰是玉家湖的人也想不通,所以大多數玉家湖人在這摸魚擺爛,另外四個村的人多有忍讓。

    理解,都理解的。

    紀煬笑著在玉家湖領頭那漢子前道:“我瞧你領著人做事,可是對水利有些研究?”

    被知縣大人問話,玉家湖漢子明顯緊張,開口突然有點結巴:“沒,沒有。”

    “我爺爺,爺爺懂一些,當年玉家湖跟淩家湖附近的水利,都是他做的。隻是他如今年紀大了,也過了服勞役的年紀,所以沒來。”

    後麵說話原來越順暢,估計沒那樣緊張。

    紀煬頗有些驚喜,問道:“竟然是這樣,早知道應該請他老人家過來指點。”

    誰料漢子搖頭:“不用,我爺爺說知縣大人定的路線很好,很符合馬家灣跟三江村的情況。”

    紀煬又笑:“那就好,隻是回頭玉家湖那邊開工,還想請你家長輩幫忙照看,官府按日發放薪酬。等你回家的時候商量一下,若是可以我派人去接。”

    玉家湖開工?!

    這句話一說,周圍玉家湖的人立刻看過來。

    方才知縣大人跟他們領頭人說話的時候,他們其實全都豎著耳朵在聽。

    聽到開工二字,自然精神一振。

    領頭的漢子又要結巴了,忍不住道:“真?真的?是什麽事?”

    紀煬稍稍搖頭:“是好事,可還要等等,耐心些,也先相信我。”

    這漢子下意識點頭。

    雖說上次知縣大人小廝說過這話,可總沒有知縣大人講的時候讓人覺得可靠。

    不僅是他,其他玉家湖也有同樣的想法。

    可要建什麽?

    跟水利有關?

    在眾人疑惑的時候,知縣已經走遠。

    可他們相信知縣!

    這種信任,誰都比不了!

    紀煬一路查看水渠情況,見工事已經完成大半,沿途有些田地已經得到方便,心裏安定一半。

    紀煬不管走到哪都有人跟他打招呼,他們的知縣大人值得這份尊敬!

    看看這周圍綠油油的麥田,誰心裏不感激?

    紀煬在馬家灣三江村奔波一段時間,心裏一點也不感激的常華縣知縣終於姍姍來遲。

    隻是他剛踏進扶江縣境內,就被扶江縣東邊的稻田吸引,縱然他再不務農桑,也能看出其中差別。

    扶江縣的稻子明顯比他們常華縣的要好。

    不是一家兩家稻田漂亮,而是整個扶江縣的莊稼都格外好。

    此時常華縣知縣心裏已經沉了大半。

    難道他們扶江縣,真有增產的東西?

    真有讓田地長得更好的東西?!

    那他豈不是來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