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接近
  第57章 接近

    “如今國庫空虛, 若是西北真旱情嚴重,恐怕隻能從江南調錢米入京,並再加賦稅。”蔡占和沉吟道。

    大融的國庫空虛並不是自本朝起, 而是前朝時就已經初現了端倪。

    至於原因,自然是朝廷收入來源單一,大頭幾乎全靠國中百姓務農即不甚發達的貿易,而先帝又常出巡,所以耗費不少。

    除此之外,各位王爺與官員們互相勾結, 在地方稅收上中飽私囊,他們越來越有錢,國庫卻是越來越空虛。

    如今大融的賦稅已經很高了, 尤其是對農戶的佃租上,若是還要繼續加, 那大半百姓真就隻能吃糠咽菜,而土地貧瘠點的地方,可能還得靠挖野菜度日。

    謝良臣也覺得不能再加賦稅,不僅如此, 朝廷還應該盡快找其他辦法開源掙錢。

    “可惜如今朝廷對海貿仍是打壓的態度, 雖是解了海禁, 但每年出海的商船實在是不多,要是海貿能發展壯大, 從商戶頭上抽的稅就能更多了。”謝良臣也跟著歎口氣。

    要說以前,本朝對於海貿雖不如前世的宋朝繁盛, 但也沒完全閉關鎖國, 而是有點任起發展的意思。

    可這件事在先帝時得到了改變。

    因著曆朝曆代都有市舶司, 所以等發展到大融時, 中原大地對於海貿的相關製度和稅收條例,其實已經製定得非常詳細清楚了。

    甚至對於航海和全球貿易能帶來哪些好處,其實坐在皇位上的當權者也很清楚,隻不過正是因著這種清楚,所以他們明白,若是任其發展下去,隻會有一個結果,那就誕生一個新的階級。

    說到底,古代封建社會不過是小農經濟的農業社會,但要是隨著商業不斷的發展,各種貿易流通逐漸昌盛,百姓們除了物質生活會進一步提高之外,思想覺悟以及進一步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也會越來越強。

    而這是與封建皇權相抵觸的,坐在龍椅上的人,既不希望百姓大批大批的餓死,同樣也不希望有數量龐大的百姓過上豐衣足食,開始追求精神文明的生活。

    若是有那麽一天,那他座下的龍椅絕對不穩,整個王朝都會被掀翻。

    所以,對他們來說最好的情況就是,絕大多數百姓雖吃不飽飯,但也餓不死,這才是朝堂政治的核心。

    海貿之所以逐漸被打壓,便是因為它提供了這麽一個窗口,既能帶動貿易,又能讓百姓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

    這也是前世清朝統治者為什麽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

    所謂“防漢甚於防洋”,他們寧願把土地一塊塊的割讓出去,也決不許龍座易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便是怕國內誕生出強有力的反抗階級。

    可惜曆史的車輪滾滾,不是人力所能阻擋的,腐朽的王朝終將湮滅在時間長河裏。

    大融的前一個君主似乎也從發達的海貿中看到了點苗頭,所以這才下令嚴打。

    隻是曆來隻要是有利可圖的事情,若想要絕對禁止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走私便開始泛濫起來,朝廷沒了稅收不說,沿海還亂了。

    所以這禁令執行了不久,最後便又放開,隻是卻做了限製,即每年隻能有多少船出海、進港,而各自又需繳納多少錢,以嚴格的手段和高昂的成本來限製海上貿易。

    “先帝定下的這個規矩,我也不是很能理解,皇上遵循遺詔,仍舊未大規模開放海禁,這確實讓朝廷的稅收大幅減弱,如今國庫空虛,不得不說與此也有些關聯。”蔡占和擰眉道。

    聽他這麽說,謝良臣也算知道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其他人也是讚成擴大海貿的,而隻要有一人,就會有兩人,三人,直至所有人,至於龍椅上的皇帝,誰又知道下個是誰呢?

    兩人又討論了一下北方用兵的問題,因為對前線情況不了解,他們的猜想也隻能停留在如何加固城防上。

    中午過後,兩家人又坐著喝了會茶,謝良臣便帶著家人告辭了,同時也提出邀請,表示隨時歡迎對方來家裏做客,一家人就又坐了驢車回城了。

    時間來到盛夏。

    京城的天氣越來越熱,謝家人早已換上了薄衫。

    謝良臣現在每天穿著整套的官服去翰林院,再加上古代街道邊雖是有樹,但卻不多,幾乎幾十米左右才能見到一棵,因此遮陰的效果幾乎可忽略不計,所以他幾乎天天都要洗澡換衣服,而且臉也被曬成了小麥色。

    不過這都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他雖然天天都在洗澡,但是其他同事就不一定了。

    以前天冷,他們幾天不洗澡身上倒也沒什麽味,但是現在天熱,要是幾天不洗澡,那味道簡直酸爽。

    這還真不是他誇張,官員們的一般上班十天休息一天,這一天就叫“休沐”,意思就是皇帝放假給你洗澡用的。

    為什麽特地放洗澡假?自然是因為古人洗澡很麻煩。

    一是他們沒有自來水,洗澡又是用大澡盆,所以一燒就要燒很多,若是家中條件一般的官員,就是每天洗澡燒水就得花不少錢。

    二就是客觀條件了,洗澡太頻繁就容易著涼生病,而古代的醫療條件著實不算好。

    便如謝良臣,每此洗完澡,最大的煩惱就是該如何讓頭發快點幹,這讓他無比羨慕前世的寸頭。

    不過雖是麻煩又費錢,但是隻要家中條件允許,同時自己又勤快注重清潔的人,該洗還是會洗,但有些家中條件不允許,以及懶得洗的人,就會徹底躺平,仍舊十天再洗一次。

    更有甚者,有時一年都不見洗澡,隻在除夕夜洗一次,而且這樣的人還不隻一兩個。

    至於身上的味道?一是他們雖不洗澡,但會換衣服,二就是身上的香囊了。

    可香囊能壓得住輕微的異味,卻壓不住盛夏時濃重的汗味,於是整個翰林院的空氣都十分的糟糕。

    謝良臣此時無比慶幸自己的座位在角落裏,以及自己還能時常借著去鴻臚寺的名頭出去透透氣,像孟徹,因為他是庶吉士,所以便是一群人在一間屋子辦公,那味道比之大堂還要慘烈。

    不過幸好,兩人現在關係在雙方的有意疏遠下,已經淡了許多,謝良臣不用去找他,也就不用承受來自生/化/武/器的攻擊。

    兩人的漸行漸遠,還是從上次在醉仙樓見到了林大人開始,從那之後,孟徹對他便不似以往般主動親近,而歸於了尋常同事間的客氣。

    謝良臣猜測,一方麵可能是因為對方見林侍郎對自己有意拉攏,而自己又不抵觸,以為他會投靠王學士一邊,所以終於放棄了他。

    另一方麵則很有可能是他即將與盛瑗成親,雖是不堪肯定,但為著保險,他還是決定與自己保持距離。

    無論是哪種,謝良臣都不介意,因為他早知自己與孟徹並非一路人。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朝上朝下對於西北旱情也愈加關注。

    此時已到收獲時節,但據林大人發回的奏折來看,他似乎也沒找到什麽好的解決辦法。

    前期的時候他見田中秧苗枯死,便號召農戶們補種,而補種的秧苗也快幹死了,天卻還是沒有下雨,他就又帶著人設祭壇祈雨,甚至還請求京城聯動,大家一起求。

    謝良臣也參加了這次的祈雨活動,而從結果來看嘛,自然是沒什麽用,天上照舊不下一滴的雨。

    於是現在幾乎已經可以肯定,今年西北會有大麵積的旱災。

    至於林侍郎的工作,此刻也由減災改成了安撫地方百姓,讓他們盡量待在原籍,等待朝廷賑災糧的調撥。

    西北的旱災十分嚴重,據上報,此次旱災恐有上百百姓流離失所,而要補上這麽大個缺口實在不是容易的事。

    因此每天常朝過後,皇宮裏仍燈火通明,據說是融景帝在與幾個內閣輔臣們商量該如何解決西北賑災的問題。

    數天後,朝廷終於下達了指令,而結果也不出蔡占和所料,乃是全國加稅。

    按大人們所想,此刻既然已到秋收時節,那麽正是各地農戶們豐收的時候,現在即便多加稅賦,百姓們仍能吃得起飯,不至於餓死。

    至於後麵,等西北災情緩解,各地也可緩緩恢複民生。

    具體辦法就是,一是讓各地方州府衙門組織百姓們趁著霜凍未下,可補種的補種,而不適合補種的再想其他辦法增加收入和尋找能補充糧食的作物。

    這想法不可不說好,就是過於天真及理想化了點。

    不說補種的作物過了天時能收獲多少,就說百姓們生存本就困難,平日裏定是將能找到以及能吃的東西,都盡量補充進食譜了的。

    此刻朝廷提出此等建議,不過就是說著好聽而已,事實上就是讓各處百姓勒緊褲腰帶,以及對他們可能要吃不飽去挖草根的事睜一隻閉一隻眼。

    而且他們還說讓各州府衙門想辦法保民生,這點謝良臣更不看好,甚至懷疑會不會有地方趁著朝廷加稅,又立名目,再次對百姓進行收刮。

    不過他再是吐槽,這些政事都還輪不到他插手,最多就是與蔡占和聊天時說說罷了,他現在的重心仍舊放在了翻譯書籍上。

    托盧子望的福,謝良臣現在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而且他還有了交流的對象,口語也大幅度的提升。

    與此同時,八月的鄉試也傳來了好消息,他三弟謝良材、祝明源以及唐於成,三人都過了鄉試,成了正式舉人。

    這個消息可說是逆天了,因為這代表榮縣一下又多了三位舉人,而據謝良臣所知,榮縣縣令因著政績不錯,已經確定升官,明年便要調去另一個州任同知。

    而新縣令也很巧,是王學士數年前任會試主考官那一年的進士。

    吏部管著官員的調任,他都能在張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把自己人塞過去,謝良臣現在已經十分肯定,不止榮縣,恐怕雲陽府及江城相關官員,大多也都是王學士這一邊的人。

    而榮縣因著平頂村的緣故,竟然漸漸成了他們這一派基層官員的跳板。

    比如謝良臣剛穿過來不久時的那一任縣令李大人,後來因著兩屆的政績在全國都拔尖,因此被調入了詹事府。

    如今這位李大人的官職,便是詹事府轄下司經局的洗馬。

    別看這個官職的品級不高,隻有從五品,甚至比謝良臣這個才剛入官場的人高兩級而已,但卻是關鍵職位。

    詹事府是服務於皇帝及各位皇子內務的,關係親近就不說了,更重要的是,詹事府及其轄下左、右春坊,以及司經局,統稱為坊局,在朝堂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因為官員升遷,若曾入詹事府任職,則代表他有可能會入閣。

    也就是說這是重要儲備幹部上升的通道,與其他晉升渠道相比,有著天然的優勢。

    拿翰林來說,比較順利的話,一般入閣的渠道就是,先在翰林院打工,然後去坊局任職,然後再任六部的侍郎,也就是部門二把手,然後再當正官,成為尚書,頭上加封某殿大學士,然後成為輔臣。

    當然,每一級不是說跳就跳,很有可能會在一個職位上幹幾年,然後平調到另一個部門再幹幾年,然後再升遷,具體看情況。

    而要是不從翰林走,也不入坊局,若是有人脈有關係,且又沒得罪人,腦子也算靈活的話,基本就是在京中的各個職位打轉,緩慢上升。

    如六部各司的主事,中書,也就是各位主官一般為二把手的輔佐官。

    然後再從輔佐官開始,一路慢慢往上升,可能期間還會當當禦史或者知府什麽的,然後再成為侍郎,最後尚書,至於是否入閣,則看皇帝看重與否,以及其他阻力夠不夠強。

    至於一開始就外放地方為縣令的,若是才能出眾,則可從縣令、知府、按察使這樣的實權官職一路升上來,不過他們大多職業生涯的最高峰,也就是巡撫或者侍郎,做到尚書的都少,而能進內閣的更是百人裏也難挑出一個來。

    所以,凡是文人,無不想入翰林就是這麽來的,畢竟很多時候,要是第一步沒有走好,那麽後頭的路就會尤其的艱難。

    比如大家都是同科進士,有人外放做縣令,可能臨到老了都還在各個犄角旮旯做縣令,而在翰林院的同年,則很可能已經成了內閣輔臣,地位可說一個天一個地。

    上一位的榮縣縣令已經成了司經局的洗馬,而這位王縣令則去了另一個州當同知,雖是升了官,不過兩人的待遇卻是天差地別,想來也是跟個人的能力有關。

    畢竟京城的權力爭奪激烈,若是己方人員太笨,調過來不過也是拖後腿罷了,隻是不知這位新縣令能力又如何。

    至於謝良材三人能參加鄉試,其實還是托剛出生的七皇子的福,因為鄉試去年才舉辦過一次,下一次開考得三年後,張籌就是去年考中的。

    可是因著皇子誕生,做事越來越憑心情的融景帝便開了恩科。

    如此突然的開恩科,很多人都始料不及,而三人自從拿到了謝良臣的書,便一直在家仔細研讀,等鄉試一開考,竟都考得不錯,謝良材還考了第五名,得了“經魁”的名頭。

    這就是說,三年後,他們三人要與張籌一起到京城來參加會試了。

    聽到這個好消息,謝家人十分的高興,隻謝石頭與趙荷花似乎高興得有些異常,因為他們表示自己想回鄉替兒子操辦喜宴。

    現在回鄉操辦宴席?謝良臣表示不理解。

    從京城到榮縣雖是順水,但也要半個多月時間,等他們回去,說不定他三弟已經自己慶祝過了,畢竟常年在外讀書,又有謝良臣時常鞭策,謝良材的獨立意識以及動手能力也非比尋常,自己操辦個宴席還是不在話下的。

    最後在他的一再勸說下,趙荷花說出了實情,就是她想孫子了。

    “蔡夫人雖是人不錯,我跟她也聊得來,但是這路就隔得實在遠了些,我去串門也不方便,所以我跟你爹還是打算回平頂村去。”趙荷花認真道。

    京城雖是繁華,可看久了也就那樣,畢竟夫妻倆都不是喜歡亂花錢的人,因此若不去外頭消遣玩樂,其實說起來京城還沒榮縣讓兩人自在。

    隻是兩人原本一直是在偷偷的商量,畢竟兒子為了他們還專門請了人,現在自己突然又要走,夫妻倆還是怕兒子傷心。

    如今正正好的借口送上門來,他們便再也等不了了。

    見兒子一直皺眉沒說話,謝石頭又趕緊補充道:“我們不過是暫時回去,等以後我們想你了,肯定會再來京城,再說你爺爺奶奶還在家呢,我們也不好老是不管不問。”

    這段日子可說是把謝石頭憋壞了,許這就是勞動人民的特點,一旦閑下來,就覺得好像自己什麽事都沒做,渾身癢癢,非要幹點什麽才行。

    見二老堅持,謝良臣也隻好答應下來,不過想到兩人路上不安全,他便又請了一隊鏢師護航。

    小妹謝良瑾沒有回去,仍與他一起住在京城,畢竟對她來說,家鄉除了親人之外,其他她並無任何留念,而京城卻比家鄉要精彩多了。

    隻是臨行前,她娘讓二哥替自己仔細相看人家,這點讓她有點壓力,不過想到二哥並不是不通情達理的人,她又釋然了。

    家裏的五間房又空了間出來,現在總共有三間空屋了,謝良臣原本想著蔡占和租住的院子太遠,要不讓他們搬來與自家合租算了,隻是一想到小妹還未定親,對方也仍是單身,便又打消了念頭。

    畢竟在這個時代,對女子而言,最怕的就是閑言碎語,要是兩家住在一處,再被人傳出謝什麽就不好了。

    深秋既過,初雪將落,謝良臣在京城也呆了差不多快半年了。

    回鄉之後的謝石頭與趙荷花夫妻倆再沒提要回來的話,隻是時常讓三兒子寫了信寄過來,同時還畫了小孫子的幾幅畫像。

    謝良臣也時不時寫信回去,說說自己在京中的見聞,並捎帶些特產回去。

    日子就在如此的平淡與溫馨之中滑到了年關,而朝廷也罷了朝,百官都放假回家了。

    隻是說來也幽默,古代春節放假也隻有七天,分別是初一前三天,初一後三天,加上初一,一共七天,所以謝良臣是趕不回去的。

    因著臨近新年,街麵上雖是落了厚雪,可街上行人仍舊不少,大家都在熱火朝天的備著年貨,謝良臣也不例外。

    兄妹兩人從點心鋪子出來,後頭的江著手上便提了兩大包的東西,另外小丫頭茶茶也抱著小姐新買的布料,看著著實不少。

    不過兄妹倆還沒沒打算回家,而是準備再去店裏買點紅紙來剪窗花。

    謝良瑾早就躍躍欲試,說蔡明珍教了她新的花樣子,她已經練會了,就等著一會剪出來讓二哥驚豔。

    謝良臣輕笑搖頭,拿她沒辦法,左不過紅紙而已,既然小妹覺得有趣,那就隨她玩吧,反正過年就是圖個熱鬧。

    終於買好了東西,謝良臣與謝良瑾便打算回家。

    北地的臘月比之二月會試時還要冷,兩人即便穿著厚棉衣,冷風卻仍不斷從脖子往裏灌,腳下更是不能停,一旦在原地站立過久,便有寒氣從腳底升起。

    天上已經開始飄起雪花,而且有越下越大的趨勢,想必不用等到第二天早上,這街上的積雪就又該沒過腳踝了。

    如此天氣,街邊卻仍有露宿街頭的乞丐,他們揣著手縮著脖子,頭上的頭發與臉上的胡子糾結成一團,幾乎看不清五官,此刻蜷在牆邊一動不動,也不知道是睡著了還是已經凍死。

    謝良臣先讓妹妹上了驢車,又讓江著過去瞧瞧,若是人還活著便給點碎銀子,若是死了便去通知一下官府。

    江著走過去輕拍對方的肩,那乞丐便動了動,謝良臣收回目光,正打算掀簾子上車,前方卻陡然傳來一陣喧鬧,然後就見一人身背令旗,自街上打馬飛奔而過。

    八百裏加急?

    謝良臣拉住受驚的毛驢,思索到底什麽消息會在如此重要的節日,由八百裏加急送到京城來。

    “二哥,怎麽了?”謝良瑾掀開車簾朝外看,卻什麽都沒看到,隻還能隱隱聽到一點馬蹄遠去的聲音。

    “沒事,隻是有個傳令兵進京了。”謝良臣抬腳跨上驢車,命江著趕著驢車回院子。

    路上,謝良臣一直在想之前街上見到的那一幕,可他官職低,便是有消息傳進宮中他也不會是第一個知道的,何況現在還罷了朝。

    急是沒用的,若真是大事,最多一夜過後,總會有風聲傳出。

    謝良臣想明白了,便專心與小妹一起剪窗花,為除夕做著準備。

    第二天一早,雪已經停了,不過卻比謝良臣預想的還要厚,幾乎快到他小腿肚子了。

    這樣大的雪實在不是什麽好兆頭,文人可說一句瑞雪兆豐年,但是對於掙紮在溫飽線的人來說,這樣的雪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江著正跟何大一起鏟院子裏的雪,見謝良臣出來,似是準備往街上去,快走兩步跟上,問道:“大人,可要小的跟著一起去?”

    “不必了,等小姐起床,你讓茶茶告訴她,要是中午我還沒回來,就不必等我吃飯了。”說著,謝良臣便牽了毛驢朝外走。

    關於此事的消息,問一個人是最有用的,那就是江牧。

    他父親是刑部尚書,正二品的堂官,若是有個風吹草動,他肯定最先知道。

    而從上次他們在醉仙樓聚會的情形來看,江尚書恐怕也是王霄這一隊的,否則林侍郎不可能對江牧說話這麽親近隨意。

    且隨著孟徹與自己逐漸疏離,江牧倒是與他愈發親近起來,甚至連帶還關照了蔡占和,這段時間他就沒怎麽加班了。

    對於江牧的親近以及看似的拉攏,謝良臣也照單全收,不僅在翰林院與他走的近,甚至私下裏兩人也經常一起喝酒,儼然至交好友的樣子。

    來到江府遞上名帖,下人很快便將他請進去了,謝良臣道要先去見過尚書大人,豈料江府下人卻道尚書大人昨夜連夜進了宮,現在都還沒回來。

    連夜進宮且現在都還沒回來?謝良臣腳步頓住。

    什麽事這麽嚴重,竟然需要六部正官連夜討論。

    下人把謝良臣迎進了江牧的屋子,兩人敘過閑話,謝良臣便直接開口問了,說自己昨天偶然在街上見到旗令兵,看著像是出了大事。

    對於發生何事,江牧雖對內情知道的不甚詳細,但是大概情況還是清楚的,再加上此事早晚會人盡皆知,此刻提前告知謝良臣,也不過讓他領自己的情罷了,於是便道:“聽說是河南發生□□,有災民殺了地方官造反。”

    “災民?”謝良臣聽到這稱謂就是一愣,河南竟也遭了災?

    “西北因著地形土質的緣故,因此最易缺水,所以往往幹旱,大家便把目光集中到了西北,哪知今年河南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可地方官員們卻瞞著不報,不僅照常收稅,朝廷加賦的旨意一下,他們立刻又派了稅吏上門催繳。”江牧皺眉皺著眉頭道。

    情況大概就是這樣,但是具體造反的村縣有多少,涉及人員多少,以及是否有相關頭目,這些還等等他爹回來了才知道。

    謝良臣聞言也默了,若是河南如此,那其他地方呢?

    今年天氣普遍炎熱,若是村中水利不暢,且又沒有提前儲水,恐怕收成都不會怎麽好,偏偏此刻朝廷又下令加稅。

    夏季收獲時大家交了賦稅,或許暫時還餓不死,可是隨著時間推移,天氣愈冷,最後一點糧食吃完後,最嚴酷的冬天卻到了。

    河南冬季是要下雪的,在這樣的天氣裏,若是沒吃沒穿,官府又不管,大家為了活下去,要麽成為流民,要麽就成為叛軍。

    至於為什麽他們最終成了叛軍而不是流民,謝良臣相信這裏頭肯定還另有隱情。

    從江府出來後,謝良臣立即又寫了封信回去,問榮縣受災情況如何,他還真怕家人為了不讓他擔心,故意報喜不報憂。

    除夕夜,京城各處鞭炮齊鳴,熱鬧非凡,似乎大家還不知道叛軍作亂的消息,又或者知道了也不在意,反正對方一時半會也打不到京城來。

    何大跟萬嫂子也已經回家了,謝良臣給了他們三天的假,因此今晚除夕的晚飯還是謝良瑾燒的。

    謝良臣也不想掃妹妹的興,便跟著一起守歲。

    小院各處都點了燭台,屋中間則燃了火盆,屋內十分的溫暖明亮。

    這樣的條件,若是放在之前,謝良臣必定是十分不屑的,可是來了古代這麽久,他卻知道家中能有如此條件的實在算不上多,心情也難免沉重。

    “二哥,你在想什麽?”見謝良臣似乎在出神,謝良瑾便順手把手邊裝芝麻糖的碟子朝他推了推。

    謝良臣拈起一塊芝麻糖拿在手中看了看,問她:“囡囡覺得京城好嗎?”

    “好啊,京城比榮縣好多了,不僅東西多,而且路也好上不少,就連街上單獨出行的女子也比榮縣多。”謝良瑾不假思索的道。

    謝良臣點頭,拿著芝麻糖咬了一口,又問:“那若是我說以後你見到的石板路會更好,街上的東西會更多,甚至某天不僅女人單獨上街不會引人側目,就連去學堂也不會有人奇怪,你覺得怎樣?”

    “真有這一天嗎?!”謝良瑾雙眼亮晶晶的看著他。

    謝良臣點頭,把嘴裏的糖咽下去:“隻是二哥可能會做一點讓人非議的事情,甚至可能連帶你們的名聲也不怎麽好聽,你可會怪我?”說完,謝良臣定定的看著小妹。

    謝良瑾有點愣,她不知道什麽叫惹人非議的事情,也不知道二哥要幹什麽。

    不過就算她不知道,但是不管二哥幹什麽,她總是站在他這一邊的。

    於是彎起嘴角,笑道:“若真有那天,肯定是二哥的功勞,要是有人非議,定然是別人太蠢,看不明白,既是蠢人的話,那我為什麽要當真?”

    如此全然的信任,讓謝良臣心中最後一點疙瘩也去掉了,揚眉笑道:“既然囡囡這麽信任我,那便隨別人說去吧。”

    初五,百官結束休假,重新開始上朝。

    因著還在年節,所以這第一次朝會便是大朝,謝良臣也是要去的。

    換好朝服,整好衣冠,謝良臣騎著他的毛驢出發了。

    路上趕著去上朝的官員著實不少,比平日謝良臣見到的多一倍不止,想必是大家也都知道了年前的消息為何,因此都不敢在這個關頭惹皇帝生氣,所以全都早早的來了。

    等到了地方,奉天殿外頭的禦道廣場已經站了不少的人,大家按著文武、品級排列,謝良臣是從六品,因此位置也比較靠後。

    隻不過因著他到得早,長得高,所以勉強還能看見前頭的情形。

    紫色的官服是三品及以上官員才能穿的,此刻他一眼望去,便見自己所站隊伍的前頭已經來了數位紫衣大員。

    再次將自己的計劃又捋了一遍,謝良臣徹底定了心,隻等著大朝結束。

    大朝是不論國事的,基本存在的意義就是對皇帝歌功頌德,以及讚揚如今太平盛世。

    可因著河南災民造反,而西北也還沒從大旱之中緩過神來,因此大朝的氣氛並不好。

    確實不好,原本林侍郎雖是沒能減災,但也勉強安撫住了西北沒有生亂,最後大家評定的結果是無功無過。

    哪知融景帝大過年的被壞了心情,在第二天發急令砍了一批河南官員的頭後仍不解氣,把林侍郎也發作了一通,給貶到地方任知府去了。

    戶部新任的侍郎姓羅,謝良臣還沒見過他的麵,同時也不清楚是否是王學士的人。

    奏過樂,百官們再次跪下三呼萬歲後,融景帝便起身離開了,隻是離開時也留下口諭,仍舊召各位大臣同去議事。

    雖是議事,不過也有緩衝時間,比如融景帝自己要回去換衣服以及吃早飯,而各位大臣們也要先回部門一趟然後再去。

    王霄背著手,黑色的長靴踩在雪地裏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他的眉頭緊皺,臉色嚴肅,似乎正為某件事發愁。

    突然,旁邊一道聲音傳出,打斷了他的思緒。

    “見過王大人。”謝良臣恭敬的朝他揖了一禮。

    王霄是戶部尚書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可是他並不常來翰林院,有時來了也隻與幾個侍讀、侍講學士們問些工作上的問題。

    至於他們這些新人,他似乎並不怎麽關心。

    謝良臣也曾見過他幾次,不過除了第一次見麵時他照例勉勵了一下自己,後來二人就再也沒交談過。

    此刻見謝良臣特地在等他,王霄暗暗揚了揚眉,微勾嘴角道:“謝大人找老夫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