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聞“汛”而動 保衛家園——《2020年伏天稀鬆的日常97》
  <牌樓路5號篇>

   我們終究還是離開了家園,不是因為下雨,是泄洪。7月19日的雨到下午就漸漸減小,堂廳剛剛進水,對麵建築工地的兩台電泵正在24小時工作,即使這樣,退水的速度還是很慢,兩天後前院才剛剛露地。baba和我利用後院還未退去的水,一桶接著一桶拎來衝洗前院,雨水退去後的地麵,除了泥還有更多豐富的有機無機物,枯樹葉和踩爛的漿果、死去半截的蚯蚓、不明種類的甲蟲屍體和各種生活垃圾,因為水還沒有退去,清掃的垃圾被堆積在大門附近,像一條把洪水和家園隔開的屏障,可現實裏這個屏障並不牢固,隻要下雨隨時崩塌。誰能想到最先打破屏障的不是雨,而是從長江上遊來的洪水。

   7月21日廬江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布《關於做好轉移避險工作的緊急通知》文件,社區李阿姨拿著電子版文件挨家挨戶通知的時候已經是下午4點40,文件主要內容是上午10時,巢湖忠廟水位已達13.35米並且呈上漲趨勢,為緩解巢湖堤壩超水位壓力,必須要破圩泄洪,要求全縣圩區、低窪地處等地麵高程13.5米以下居住人員,在21日17時之前全部撤離到位。我一看表離撤離時間還有十幾分鍾,這算哪門子的通知撤離嘛?李阿姨解釋她也是剛收到文件,她把微信工作群的內容打開說:“領導開會特別強調了這一片低窪地帶必須撤離。”

   河道上的人都出來詢問情況,社區幹部還在傳達工作指令,頓時一陣慌亂。有的老人不相信洪水會過來,聚集在一起詢問:“破哪個圩?什麽時候破?洪水大不大?”李阿姨表示不清楚,這是上級的指示。文件裏也沒有特指哪個圩,估計專家們還在研商,但破圩是必須的了,至於洪水會不會來我們這兒還是個未知數。這個未知數就像個不定時炸彈,我們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先撤離,兜兜轉轉還是離開了家園。

   最先聽到消息的是baba,他在河邊看釣魚,聽到隔壁家裏打電話說要撤離,趕緊回來確認情況,加入鄰裏討論。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聯係姑姑接奶奶,一般遇到這種情況都是讓老人孩子婦女先走,姑姑下班直接過來把奶奶的藥和衣服收拾好,等姨夫下班開車過來接,無奈奶奶死活不願離開家,叔叔和baba攙著勸著哄著跟著上車送到姑姑家。我們幾個女將重新又把一樓的東西搬二樓,重要證件隨身攜帶,等他們回來檢查一遍就走。至於狗狗們,當然是帶著一起走。社區幹部說我們要麽投親靠友,要麽去最近的安置點,因為太晚,我們就去了安置點。

   <巢湖大堤決口封堵篇>

   7月22 日淩晨1點08分,央視的《聞汛出擊》專欄現場直播了“搶險官兵連夜處置巢湖洪水險情”現場。直播鏈接網頁鏈接。第72集團軍某旅的抗洪戰士們,從上午接到命令,下午3點趕到巢湖大堤決口附近開始作業,截止直播時已經連續工作10個小時。在這個時間段裏,軍地合作一直采取“雙線作戰”模式,在抗洪一線,官兵們在爭分奪秒裝沙袋,采取“鑿船封堵”決口的方式處理險情,保衛堤壩另一邊的良田和農戶家;在抗洪後方,地方政府的黨員幹部和誌願者等正在緊急轉移群眾。

   “鑿船封堵”的作戰決策是抗洪專家、解放軍和地方幹部共同研商出來的。這個封堵決口方法簡單描述就是船是載體,用來保證負重的沙袋起到固定作用,將船裝滿一定數量的沙袋,從船兩側打孔,進水後慢慢沉下去。由於決口路段是單向道,通往潰口隻有一條路,每次隻能通行一輛裝沙車,到決口附近卸下沙袋再倒車回去,另一輛車再進來,行程緊湊,運轉效率受到限製,這是目前搶險工程難點之一。央視直播的鏡頭裏,一車一車的沙袋運來,戰士們蜂擁而上排隊,兩人一組,扛著沙袋往船艙裏裝。閆營長向前線記者介紹說:我們下午3點接到任務就趕過來,一個營的戰士150人,但這個堤口場地有限,目前有80名戰士在作業,采取輪替的方式節省恢複體力提高工作效率,15分鍾小組輪替,30分鍾大組輪換。今晚工作的重點內容就是裝滿8艘船的沙袋,等天亮專家和當地政府一起預判整個封堵狀態,再鑿船。”時間是淩晨1點44分,鏡頭拉近,指導員正拿著喇叭大喊:“全體都有!聽指揮!7班、8班排成兩排,兩人一組傳遞沙袋,9班在船上接。”

   現場大型機械震耳欲聾的混亂轟鳴聲和解放軍整齊劃一的有組織有紀律的形態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這熟睡的時間點,有這樣一群人在保護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感謝感恩!

   記者在采訪72集團營長的同時,也向同樣在現場的當地政府幹部三河鎮魏鎮長了解緊急撤離群眾的情況。疏散群眾到安全地帶也是軍地合作中重要的一環,魏鎮長表示:“對於這次撤離早就有預案,昨天鎮村幹部巡堤發現險情後,報告上級,經縣長書記現場考察,專家研判後作出撤離的決定,我們就派幹部在鎮上敲鑼打鼓,挨家挨戶通知撤離,他們有的投親靠友,有的去我們提前準備的安置點,截止昨晚8點,半天時間做到了近4萬人的安全撤離。我們的這次決定是有群眾基礎的,像有些人是不願離開自己家園的,但沒辦法!91年發大水時,這裏破圩了,群眾損失相當慘重,吸取那次的教訓,加上往年大小汛期的應對,宣傳教育,老百姓是很配合的,聽說解放軍過來支援都是很放心安心的。”

   這次防汛軍地合作的優勢盡顯,部隊的超高作業效率和地方政府熟悉的地域民情結合,做到了事半功倍。

   <石大圩突發決口篇>

   7月22日上午8點半,廬江縣石大圩連河段突發決口,央視記者乘坐衝鋒舟趕往現場。直播鏈接網頁鏈接。事發突然,當時72軍團某旅部隊正在執行加固堤壩的任務,發現一處管湧,然後潰堤,塌方,將堤壩上士兵們一分為二,現在記者趕到的地方就是一片孤島狀的堤壩,決口處的水流湍急洶湧,而且缺口長度仍在擴大。島上有受困的群眾和士兵們,目前的主要工作重點是轉移這些群眾和等待水利專家和當地有關部門現場研判重新製作方案應對決口。

   鏡頭下,衝鋒舟正在全力行駛,遠處可見幾台挖掘機已浸沒在洪水中,通過電線杆的位置可以判斷水漲得很快。被困在壩堤上的營長接受采訪說道:“目前還有十幾名老鄉要轉移,普通的皮筏艇根本過不去這個決口,隻有衝鋒舟才能坐,我們戰士把救生衣給老鄉穿上,每趟派兩名戰士護送確保安全。現在不僅有我們在轉移群眾,地方的消防還有藍天救援隊從隔壁鎮帶來的衝鋒舟也在支援。我們等老鄉撤離完畢也要撤離,因為缺口太大,目前無法封堵,隻能轉戰下一個戰場就是去隔壁鎮上繼續搜救。”

   不一會兒壩堤上的老鄉基本轉移走,隻剩記者攝像團隊,鏡頭慢慢跟著記者和營長後麵,偶遇一群驚慌知錯的大白鵝,大概是村民撤離太急沒帶走的,還有地上竄出的大黑蛇,因為天氣潮濕,這些蛇鼠蟲蟻都活動頻繁,然後他們聊到戰士野外作戰帶的背包,是不是都有準備治療叮咬的藥品等等。

   澎湃新聞報道,截至12時45分,石大圩的缺口已擴大至50米左右,至少有5台挖掘機被衝走。目前,白石天河河水正通過缺口,不斷湧入決口附近同大鎮連河村,石大圩內三個鄉鎮受到影響,當地的各方救治力量全體出動組織群眾轉移。

   <萬畝大圩裴崗聯圩分洪篇>

   7月27日中午12點45分,位於裴崗大圩的4台挖掘機正在破圩,這是繼巢湖水位上漲後,啟用分洪的第三個萬畝大圩。直播鏈接網頁鏈接。

   截至7月27日10時,巢湖的水位雖有回落,仍然達到13.16米,超保證水位0.75米,為緩解巢湖大堤的壓力,決定啟用盛橋鎮界內的裴崗聯圩進行分洪。選用當前的蓄洪區主要有兩方麵的考慮,首先是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該圩內的水係是巢湖下遊重要的支流,破圩後能與其他聯圩很好地配合分洪;其次考慮到群眾的安置問題,裴崗圩區的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約8000左右的人口已於上午8點前撤離。

   《新聞1+1》主持人董倩特別提到了安置點群眾的安撫情況,記者回答說:“目前所在地是廬江縣最大的安置點白山中學,廬江縣計劃臨時安置點36個,目前已啟用30個,安置點多在校園裏,誌願者會舉辦一些趣味活動比如晚間聚在一起看大幕電影等,也會安排心理疏導谘詢,總體來說,群眾生活是豐富充實的。另外,安置點的百姓最關心還是財產損失問題,有些居民走得著急,一些重要電器都沒帶走,村幹部會派幾人留村值守,保護村民的財產安全,政府也保證會進行後期的財產賠償清算。

   <廬江縣防汛抗洪階段總結篇>

   下麵一組數據,帶你了解廬江縣是在怎樣的危機中堅守下去的!

   截止7月31日8時,

   汛情——自6月10日入梅以來,先後經曆8輪強降水過程。7月17日夜至19日白天過程平均降水 284 毫米。18日啟動防汛Ι級響應。19日西河缺口水位達最高水位 13.06 米。22日巢湖忠廟水位達最高水位 13.43 米。25日啟動自然災害救助Ⅱ級應急響應。全縣 37.3227 萬畝的圩區都處於高洪水位下。

   雨情——自6月10日入梅以來,累計平均降雨量為 1061毫米,已超過常年梅雨量 275%,是常年梅雨量的 3.7倍,突破曆史極值(曆史最大值為1991年 1033毫米)。單點最大降水為樂橋 1449 毫米,超過我縣常年一年的降雨量。目前梅雨期已達 52 天(仍未結束),位列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二名(1974年53天)。

   險情災情——全縣累計漫溢、主動蓄洪圩口 116 個,包括:5000畝以上圩口6個(其中裴崗聯圩主動蓄洪);1000-5000畝圩口32個;1000以下圩口78個。累計淹沒農田 39.05 萬畝,受災農田 93.63萬畝,累計發生險情 299 處,其中圩口險情 269處,水庫險情 1 處,山洪災害險情 29 處。

   水情——總體上,巢湖、羅昌河水位呈緩慢回落趨勢。巢湖忠廟水位 13.0米,超我縣廬北圩區保證水位 1.0米,較 7.22 最高水位回落0.43米。西河缺口水位 12.12 米,超保證水位 0.22米,較 7.19最高水位回落 0.94米。縣河(城東)水位 12.20米,超警戒水位 1.3米,較7.18最高水位回落 1.71米。羅昌河水位 15.18米,超警戒水位 1.38米,較 7.19最高水位回落 0.63米。

   轉移安置——累計受災人口 377,276人(常住人口 101.36萬),緊急轉移 106,727人,臨時安置點集中安置2640人,51個集中安置點已啟用33個。

   防汛搶險投入——

   人員投入情況:到我縣參加抗洪搶險部隊共 3700人,公安幹警 301名,7支應急救援隊共 265人,投入救援艇 54艘,各種參加抗洪搶險人員 159,550人,自發社會團體搶險隊伍 4支,共224人。

   物資及機械投入情況:塊石 33.3 萬方,石子 4.03 萬方,機械 390台,鋼板 1800塊,水泥 100噸,編織袋 160.91 萬條,花雨布 37.74 萬平方,帆雨布 6.6 萬平方,木樁 3618根,水泵 50台套,毛竹 1400根,竹笆 800張。

   階段性成效——截止31日6時,巢湖忠廟水位從最高 13.43米下降到13.0米,且緩降趨勢明顯,保障了巢湖大堤和圩區安全,維護了重要基礎設施安全,目前合九鐵路、廬銅鐵路、京台高速及重要國省幹線鐵路、公路保持通行,確保了廬江城區、重點集鎮和經濟開發區防洪安全。

   後記:今年廬江的“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已經來臨,全縣上下萬眾一心,聞“汛”而動,隻為打贏這場防汛抗洪戰,保衛家園!

   寫於2020.8.18 牌樓路5號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