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姐姐
  (二十一)姐姐

  張文學的自行車經過檢查整修以及姐姐精心裝飾以後,已經是新上加新,煥然一新了。

  在張文學家裏偌大的院子裏,在自己家裏寬大的屋子前麵,張文學的這輛自行車,雄赳赳,氣昂昂,威武雄壯,氣宇軒昂,精神抖擻,簡直就像一個已經整裝待發,隨時準備就要出征的將軍。

  張文學仔細看著這輛自行車,發現車座位套子和車大梁上麵的車兜子,色彩明快,設計精致,非常實用,實在是姐姐的巧奪天工的精品之作。再仔細看看這兩件精品的做工,那簡直就是天上下凡女子用彩虹當做線,拿銀河作為針,用她那美麗纖細的手指縫製出來的物品。

  這雙手靈巧的雙手本可以去撥弄琴弦,讓琴發出世界上最美麗聲音,讓聲音賽過世界上最能歌善舞的百靈鳥的歌聲,但是這雙手今天不辭辛苦製作了弟弟的自行車飾品。

  那整整齊齊的針腳,如同姐弟共同書寫的成長日記。

  在這篇日記裏麵,文字密密麻麻,整整齊齊,如同姐弟共同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動人故事,有悲歡離合的場景,更有

  感天動地的歲月。

  那曲曲折折的線段,如同姐弟共同編製的理想之網。

  在這個大網裏麵,時間是經線。地點是緯線,姐弟共同用雙手辛勤勞動編織一家人幸福的大網,汗水讓幸福不斷壯大變大,意誌讓幸福大網固若金湯。

  張文學看著自己車子上的藝術精品,想著姐姐為自己含辛茹苦做的這一切,情不自禁回憶起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姐姐為自己所做的那一點一點,一切一切。

  姐姐名字叫張文芳,大家都親切地叫她“小芳”。

  姐姐長得挺好看。高個子,楊柳腰,更有兩條大長腿,走起路來,她那兩隻白蓮藕似得長胳膊前後甩起來,她的兩個長辮子兩邊晃動起來,顯得格外有力,格外精神。

  姐姐的五官安排的十分精致。簡直就是仙女一枚。張文學覺得姐姐:

  不胖不瘦瓜子臉,上寬下窄嘴巴尖。

  一雙大眼常撲閃,麵帶酒窩笑容甜。

  睫毛濃密細又長,鼻子好看鼻梁尖。

  簡直仙女下凡塵,人間世人都稀罕!

  在張文學的心裏麵,姐姐留給他的最刻骨銘心的特點還是她的寬大、仁厚與善解人意。每逢家裏有了難以解開的難題,姐姐總是率先垂範地踴躍站出來,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顧全大局,最終把事情解決好,大家其樂融融,她也就最高興。

  張文學記得第一次打架以後,姐姐替弟弟攔下責任的事情。

  那次,姐姐和弟弟在大街上走著玩,一個流裏流氣的小青年,走到姐弟倆的身邊,就拉姐姐張文芳的小辮子,張文芳立即大聲怒斥道:

  “大白天的,就耍流氓,不要臉。”

  張文學看見了,也聽見了,接著就衝上前去,雖然張文學的個子比那個十五六歲的小夥子矮了一些,但是十二歲的張文學上前抱住了那個家夥的腿,結果那家夥“咣”地一聲落地,姐姐趁機上前,在他的頭上和臉上又抓又撓,直到,把他的臉撓破流血,一個勁地求饒,並且說下次不敢了,姐弟兩個才放他而去。

  事後得知那個臭家夥也是本村的小青年,早就不上學了,是個無所事事的街頭小混子。他隻是羨慕姐姐的青春貌美而想騷擾一下,結果因為張文學的機智勇敢而栽在這姐弟的手裏。後來,他的家長也因為孩子吃了虧,再加上臉上破了相,去張文學的家裏去找過張文學的家長。是姐姐說再見抓撓的那臭流氓,不關弟弟任何事情,是她咎由自取。並且姐姐警告那戶人家,再鬧事就去法院去告他流氓罪,讓他蹲監獄。那戶人家自知理虧,也就賠了個不是,然後吃了個啞巴虧,然後息事寧人。

  從此以後,在小河村周圍人們中,就流傳著這樣一個版本的說唱:

  村裏姑娘叫小芳,

  長得好看又善良。

  隻能遠觀去欣賞,

  否則挨打還受傷。

  當然,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任何人敢去招惹張文芳,因為雖然人小但是強壯、勇敢並且機智的張文學就是他姐姐的保護神。隨著這個小神越來越大,他的威力就越來越猛。

  張文學的內心也是收獲滿滿。

  姐姐張文芳是真真切切地愛弟弟張文學的。

  這種愛是本分。一種因為自己和弟弟是一母同胞的血緣關係,而具有的同舟共濟、同生死共患難和榮辱與共地去抱團生存的內在的,本分的心理因素。

  這種愛是義務。一種因為自己比弟弟年齡大一些的原因,姐姐就要在千鈞一發、命懸一線或者其它關鍵的時間或地點就要不顧自己的安危去勇敢出擊,與不法歹徒或殘忍動物作殊死搏鬥,直到把敵人消滅,直到親人安全無恙。

  這種愛是責任。一種因為自己和家人都是國家法治社會的合格成員,因為有人在和諧法製的幸福社會製造了極其不和諧的因素,而從個人內心出發,但是符合大多數人的願望,在國家法律允可的範圍內,采取的一種正當防衛,或者正當地實施為保護其他公民不受非法侵害的必要措施。

  張文學還知道姐姐是勤奮、賢惠和孝順的。

  張文學的姐姐比張文學大六歲。這個年齡差距是比較大的,但是正是這個年齡差距,讓張文學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遇見了懂事,明理、知疼知熱的小姐姐。

  姐姐的愛比媽媽愛的程度少一點,但是因為經常在一起的緣故,卻比媽媽愛的時間多好多;

  姐姐的愛和爸爸愛的程度一個樣,但是因為姐姐經常看弟弟的原因,更比爸爸愛的時間和空間多得多。

  更何況,姐姐對弟弟的愛,無時無刻時時在;

  也當然,姐姐對弟弟的愛,無處不在處處在!

  雖然姐姐對弟弟嗬護的多,關心的多。但是家裏的大小的小孩子應該做的家務事,姐姐卻是“一手打天下”,幾乎從來不讓張文學插手,隻是讓他去學習,學習,盼望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從而撐起這個家。

  姐姐張文芳不僅是愛勞動,而且是善於勞動,凡事都愛動腦筋。事情做起來,有頭有尾,善始善終;做事過程中,幹脆利落,從不拖泥帶水;做事的程度方麵,她總是掌握火候,拿捏有度。總之,是一位很會看事很會來事的人。

  姐姐不僅疼愛弟弟,而且還非常孝順老人。

  據爸爸媽媽講,姐姐小時候就非常討人喜歡,小小臉蛋白裏透紅,見人就笑,眼睛大並且有神,非常討人喜歡。有時候,爸媽給她東西吃,一定總先分點給大人,她自己這才開始吃。

  姐姐十二歲的時候,就會做各種家務活,特別做的一手好飯。每逢給家裏人盛飯的時候,總是先給弟弟挑些好吃的東西,口裏還念念不忘“弟弟正長個子需要營養”,然後再把剩下的好吃的分盛給爸爸和媽媽,說“爸媽幹活很辛苦,需要能量.”,然後再把希飯或一般的食物盛在自己碗裏。所以,姐姐出落得亭亭玉立,不過在弟弟張文學看來,一副單薄的身材著實讓人覺得弱不禁風。張文學倒是盼望姐姐長得高大、粗壯,一副有力、有型,很結實,很健康的身板。

  姐姐長大以後的職業定位也是憑借勤奮和聰慧來維持生計的。

  姐姐十六歲初中畢業以後,就沒有再上高中。甚至都沒有參加中考。

  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姐姐本身學習也不是太好,頂了天也就是銅家灣中學初三3班班裏前十名左右的學生,這個名次升高中確實沒有把握,但是這個名次段的初中畢業生自己主動放棄中考資格的學生,在銅家灣中學數百人的學生中乜也就是張文芳一人。

  第二個原因嗎,明眼人都知道,張文學的家裏條件並不好,雖然爸爸張泰鬥,名字叫泰鬥,其實是爺爺和奶奶對他的未來的一廂情願,後來,也沒有上多少學,所以爸爸有點有點“名不副實”,而且患有慢性支氣管炎,也不能幹重活,但是全家就指望爸爸一個人掙工分,媽媽多年在家照顧一直在床上癱瘓的奶奶,再加上兩個孩子,所以很少出去到生產隊上工,所以,因為工分少,所以,要交給生產隊裏的缺糧款就多,而且分的糧食也特別少,經常時候都不夠吃的。在這樣情況下,父母親都考慮的是孩子的未來,也決然不會讓女兒輟學去生產隊上工勞動掙工分的,但是孩子依然決然地退學去勞動,從而讓一直學業優秀的弟弟上高中,上大學,去撐起整個家,那就是姐姐的深情厚誼與善解人意和禮讓三先了。爸媽也知道這樣做苦了閨女,但是,在苦言相勸無果的前提下也就默認了這種在當時條件下很流行的這種“丟卒保車”的選人和育人選擇模式。

  當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物質奇缺,缺衣少穿的局麵下,這個方法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法。

  後來,張文學也不知道是因為父母處於自責的緣故,抑或是姐姐主動提出的要求,反正,姐姐在下學兩年後,也就是在她十八歲那一年學習了縫紉技術,而後就在家或者每逢銅家灣集市開集的時候,去收布料回家加工或者送加工好的衣服。從那以後,張文芳加工衣服的收入就成了張文學家收入的主要來源。

  這筆錢,從此以後就讓家裏餐桌上的食物充實而多樣;從此以後就讓張文學的書包變得沉甸甸;就讓張文學的爸爸治病的藥不再中斷;讓張文學一家的經濟狀況有大大好轉,讓張文學家在村子裏的地位不斷上升。

  但是,張文學的心裏朦朦朧朧地有一絲自責和不安的心理縈繞在心頭。

  這個不安和自責,讓張文學內心具有羞愧和負罪感,這種感覺讓他後來一提起姐姐就有點惴惴不安,也常常希望自己能夠做點事情去彌補姐姐的損失和遺憾。

  那麽,這份自責和不安來自哪兒呢?

  這個自責和不安來自於姐姐的婚姻。

  按說姐姐又漂亮又勤奮又聰慧,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提親說媒的人應該是絡繹不絕,早就踏破門檻了。可是,偏偏就很少人來提親,偶爾來個人提親,經過相親以後發現對方不是單親者,就是矮窮矬,根本入不了張文芳的眼。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三年,結果張文芳一直沒有找到理想的對象。

  張文學分析來,分析去,感覺姐姐的婚姻進展不順利可能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一是,張文芳個人雖然內心火熱,充滿激情,但是外表冷峻,顯得熱情不足,溫暖不夠。不了解實情的人,覺得張文芳屬於“冷美人”的類型,可遠觀而不能接近她。所以,很多優秀男青年都敬而遠之,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都不敢追求張文芳。

  二是,張文學打了那個騷擾張文學姐姐的那個小混混以後,也有好多有關張文學的流行版本。什麽“張文學善於打架”,以後如果對他姐姐不好,說不定會遭受“滅頂之災”的。所以,不少人保證不了一直對張文芳好好的,所以就采取了敬而遠之的躲避態度。

  所以,姐姐的婚姻不順利,張文學覺得自己是有部分責任的。所以,張文學是要努力去補償的。

  生活要繼續,生活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後來,當家一個嫁到山前縣的遠房的一個堂姑姑給張文芳介紹了一個小夥子,家人感覺小夥子長相很一般,甚至配不上姐姐,但是姐姐相親以後,又經過簡單的了解,就定下了這門婚事。

  令人不解的是,張文芳的理由還挺充分。

  這個小夥子初中畢業後,沒有考上高中,而張文芳自己也是初中學曆,這也算是學曆相當;

  這個小夥子會點磚瓦夥計,跟著建築隊打工,而張文芳自己會點縫紉活,這也算是本領相似;

  這個小夥子家中貧困,無錢無房無存款,而張文芳家裏也算是家貧如洗,這也算是門當戶對;

  這個小夥子家在山中,山中景色秀麗,而張文芳家在河畔,河中風景美麗,這也算是珠聯璧合。

  好堂皇的條件,好充分的理由,無可爭辯的結論.

  因為兩人學曆相當,本領相似,門當戶對的原因,

  所以兩人順利珠聯璧合,洞房花燭,百年好合了。

  (二十一)姐姐

  張文學的自行車經過檢查整修以及姐姐精心裝飾以後,已經是新上加新,煥然一新了。

  在張文學家裏偌大的院子裏,在自己家裏寬大的屋子前麵,張文學的這輛自行車,雄赳赳,氣昂昂,威武雄壯,氣宇軒昂,精神抖擻,簡直就像一個已經整裝待發,隨時準備就要出征的將軍。

  張文學仔細看著這輛自行車,發現車座位套子和車大梁上麵的車兜子,色彩明快,設計精致,非常實用,實在是姐姐的巧奪天工的精品之作。再仔細看看這兩件精品的做工,那簡直就是天上下凡女子用彩虹當做線,拿銀河作為針,用她那美麗纖細的手指縫製出來的物品。

  這雙手靈巧的雙手本可以去撥弄琴弦,讓琴發出世界上最美麗聲音,讓聲音賽過世界上最能歌善舞的百靈鳥的歌聲,但是這雙手今天不辭辛苦製作了弟弟的自行車飾品。

  那整整齊齊的針腳,如同姐弟共同書寫的成長日記。

  在這篇日記裏麵,文字密密麻麻,整整齊齊,如同姐弟共同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動人故事,有悲歡離合的場景,更有

  感天動地的歲月。

  那曲曲折折的線段,如同姐弟共同編製的理想之網。

  在這個大網裏麵,時間是經線。地點是緯線,姐弟共同用雙手辛勤勞動編織一家人幸福的大網,汗水讓幸福不斷壯大變大,意誌讓幸福大網固若金湯。

  張文學看著自己車子上的藝術精品,想著姐姐為自己含辛茹苦做的這一切,情不自禁回憶起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姐姐為自己所做的那一點一點,一切一切。

  姐姐名字叫張文芳,大家都親切地叫她“小芳”。

  姐姐長得挺好看。高個子,楊柳腰,更有兩條大長腿,走起路來,她那兩隻白蓮藕似得長胳膊前後甩起來,她的兩個長辮子兩邊晃動起來,顯得格外有力,格外精神。

  姐姐的五官安排的十分精致。簡直就是仙女一枚。張文學覺得姐姐:

  不胖不瘦瓜子臉,上寬下窄嘴巴尖。

  一雙大眼常撲閃,麵帶酒窩笑容甜。

  睫毛濃密細又長,鼻子好看鼻梁尖。

  簡直仙女下凡塵,人間世人都稀罕!

  在張文學的心裏麵,姐姐留給他的最刻骨銘心的特點還是她的寬大、仁厚與善解人意。每逢家裏有了難以解開的難題,姐姐總是率先垂範地踴躍站出來,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顧全大局,最終把事情解決好,大家其樂融融,她也就最高興。

  張文學記得第一次打架以後,姐姐替弟弟攔下責任的事情。

  那次,姐姐和弟弟在大街上走著玩,一個流裏流氣的小青年,走到姐弟倆的身邊,就拉姐姐張文芳的小辮子,張文芳立即大聲怒斥道:

  “大白天的,就耍流氓,不要臉。”

  張文學看見了,也聽見了,接著就衝上前去,雖然張文學的個子比那個十五六歲的小夥子矮了一些,但是十二歲的張文學上前抱住了那個家夥的腿,結果那家夥“咣”地一聲落地,姐姐趁機上前,在他的頭上和臉上又抓又撓,直到,把他的臉撓破流血,一個勁地求饒,並且說下次不敢了,姐弟兩個才放他而去。

  事後得知那個臭家夥也是本村的小青年,早就不上學了,是個無所事事的街頭小混子。他隻是羨慕姐姐的青春貌美而想騷擾一下,結果因為張文學的機智勇敢而栽在這姐弟的手裏。後來,他的家長也因為孩子吃了虧,再加上臉上破了相,去張文學的家裏去找過張文學的家長。是姐姐說再見抓撓的那臭流氓,不關弟弟任何事情,是她咎由自取。並且姐姐警告那戶人家,再鬧事就去法院去告他流氓罪,讓他蹲監獄。那戶人家自知理虧,也就賠了個不是,然後吃了個啞巴虧,然後息事寧人。

  從此以後,在小河村周圍人們中,就流傳著這樣一個版本的說唱:

  村裏姑娘叫小芳,

  長得好看又善良。

  隻能遠觀去欣賞,

  否則挨打還受傷。

  當然,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任何人敢去招惹張文芳,因為雖然人小但是強壯、勇敢並且機智的張文學就是他姐姐的保護神。隨著這個小神越來越大,他的威力就越來越猛。

  張文學的內心也是收獲滿滿。

  姐姐張文芳是真真切切地愛弟弟張文學的。

  這種愛是本分。一種因為自己和弟弟是一母同胞的血緣關係,而具有的同舟共濟、同生死共患難和榮辱與共地去抱團生存的內在的,本分的心理因素。

  這種愛是義務。一種因為自己比弟弟年齡大一些的原因,姐姐就要在千鈞一發、命懸一線或者其它關鍵的時間或地點就要不顧自己的安危去勇敢出擊,與不法歹徒或殘忍動物作殊死搏鬥,直到把敵人消滅,直到親人安全無恙。

  這種愛是責任。一種因為自己和家人都是國家法治社會的合格成員,因為有人在和諧法製的幸福社會製造了極其不和諧的因素,而從個人內心出發,但是符合大多數人的願望,在國家法律允可的範圍內,采取的一種正當防衛,或者正當地實施為保護其他公民不受非法侵害的必要措施。

  張文學還知道姐姐是勤奮、賢惠和孝順的。

  張文學的姐姐比張文學大六歲。這個年齡差距是比較大的,但是正是這個年齡差距,讓張文學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遇見了懂事,明理、知疼知熱的小姐姐。

  姐姐的愛比媽媽愛的程度少一點,但是因為經常在一起的緣故,卻比媽媽愛的時間多好多;

  姐姐的愛和爸爸愛的程度一個樣,但是因為姐姐經常看弟弟的原因,更比爸爸愛的時間和空間多得多。

  更何況,姐姐對弟弟的愛,無時無刻時時在;

  也當然,姐姐對弟弟的愛,無處不在處處在!

  雖然姐姐對弟弟嗬護的多,關心的多。但是家裏的大小的小孩子應該做的家務事,姐姐卻是“一手打天下”,幾乎從來不讓張文學插手,隻是讓他去學習,學習,盼望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從而撐起這個家。

  姐姐張文芳不僅是愛勞動,而且是善於勞動,凡事都愛動腦筋。事情做起來,有頭有尾,善始善終;做事過程中,幹脆利落,從不拖泥帶水;做事的程度方麵,她總是掌握火候,拿捏有度。總之,是一位很會看事很會來事的人。

  姐姐不僅疼愛弟弟,而且還非常孝順老人。

  據爸爸媽媽講,姐姐小時候就非常討人喜歡,小小臉蛋白裏透紅,見人就笑,眼睛大並且有神,非常討人喜歡。有時候,爸媽給她東西吃,一定總先分點給大人,她自己這才開始吃。

  姐姐十二歲的時候,就會做各種家務活,特別做的一手好飯。每逢給家裏人盛飯的時候,總是先給弟弟挑些好吃的東西,口裏還念念不忘“弟弟正長個子需要營養”,然後再把剩下的好吃的分盛給爸爸和媽媽,說“爸媽幹活很辛苦,需要能量.”,然後再把希飯或一般的食物盛在自己碗裏。所以,姐姐出落得亭亭玉立,不過在弟弟張文學看來,一副單薄的身材著實讓人覺得弱不禁風。張文學倒是盼望姐姐長得高大、粗壯,一副有力、有型,很結實,很健康的身板。

  姐姐長大以後的職業定位也是憑借勤奮和聰慧來維持生計的。

  姐姐十六歲初中畢業以後,就沒有再上高中。甚至都沒有參加中考。

  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姐姐本身學習也不是太好,頂了天也就是銅家灣中學初三3班班裏前十名左右的學生,這個名次升高中確實沒有把握,但是這個名次段的初中畢業生自己主動放棄中考資格的學生,在銅家灣中學數百人的學生中乜也就是張文芳一人。

  第二個原因嗎,明眼人都知道,張文學的家裏條件並不好,雖然爸爸張泰鬥,名字叫泰鬥,其實是爺爺和奶奶對他的未來的一廂情願,後來,也沒有上多少學,所以爸爸有點有點“名不副實”,而且患有慢性支氣管炎,也不能幹重活,但是全家就指望爸爸一個人掙工分,媽媽多年在家照顧一直在床上癱瘓的奶奶,再加上兩個孩子,所以很少出去到生產隊上工,所以,因為工分少,所以,要交給生產隊裏的缺糧款就多,而且分的糧食也特別少,經常時候都不夠吃的。在這樣情況下,父母親都考慮的是孩子的未來,也決然不會讓女兒輟學去生產隊上工勞動掙工分的,但是孩子依然決然地退學去勞動,從而讓一直學業優秀的弟弟上高中,上大學,去撐起整個家,那就是姐姐的深情厚誼與善解人意和禮讓三先了。爸媽也知道這樣做苦了閨女,但是,在苦言相勸無果的前提下也就默認了這種在當時條件下很流行的這種“丟卒保車”的選人和育人選擇模式。

  當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物質奇缺,缺衣少穿的局麵下,這個方法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法。

  後來,張文學也不知道是因為父母處於自責的緣故,抑或是姐姐主動提出的要求,反正,姐姐在下學兩年後,也就是在她十八歲那一年學習了縫紉技術,而後就在家或者每逢銅家灣集市開集的時候,去收布料回家加工或者送加工好的衣服。從那以後,張文芳加工衣服的收入就成了張文學家收入的主要來源。

  這筆錢,從此以後就讓家裏餐桌上的食物充實而多樣;從此以後就讓張文學的書包變得沉甸甸;就讓張文學的爸爸治病的藥不再中斷;讓張文學一家的經濟狀況有大大好轉,讓張文學家在村子裏的地位不斷上升。

  但是,張文學的心裏朦朦朧朧地有一絲自責和不安的心理縈繞在心頭。

  這個不安和自責,讓張文學內心具有羞愧和負罪感,這種感覺讓他後來一提起姐姐就有點惴惴不安,也常常希望自己能夠做點事情去彌補姐姐的損失和遺憾。

  那麽,這份自責和不安來自哪兒呢?

  這個自責和不安來自於姐姐的婚姻。

  按說姐姐又漂亮又勤奮又聰慧,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提親說媒的人應該是絡繹不絕,早就踏破門檻了。可是,偏偏就很少人來提親,偶爾來個人提親,經過相親以後發現對方不是單親者,就是矮窮矬,根本入不了張文芳的眼。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三年,結果張文芳一直沒有找到理想的對象。

  張文學分析來,分析去,感覺姐姐的婚姻進展不順利可能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一是,張文芳個人雖然內心火熱,充滿激情,但是外表冷峻,顯得熱情不足,溫暖不夠。不了解實情的人,覺得張文芳屬於“冷美人”的類型,可遠觀而不能接近她。所以,很多優秀男青年都敬而遠之,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都不敢追求張文芳。

  二是,張文學打了那個騷擾張文學姐姐的那個小混混以後,也有好多有關張文學的流行版本。什麽“張文學善於打架”,以後如果對他姐姐不好,說不定會遭受“滅頂之災”的。所以,不少人保證不了一直對張文芳好好的,所以就采取了敬而遠之的躲避態度。

  所以,姐姐的婚姻不順利,張文學覺得自己是有部分責任的。所以,張文學是要努力去補償的。

  生活要繼續,生活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後來,當家一個嫁到山前縣的遠房的一個堂姑姑給張文芳介紹了一個小夥子,家人感覺小夥子長相很一般,甚至配不上姐姐,但是姐姐相親以後,又經過簡單的了解,就定下了這門婚事。

  令人不解的是,張文芳的理由還挺充分。

  這個小夥子初中畢業後,沒有考上高中,而張文芳自己也是初中學曆,這也算是學曆相當;

  這個小夥子會點磚瓦夥計,跟著建築隊打工,而張文芳自己會點縫紉活,這也算是本領相似;

  這個小夥子家中貧困,無錢無房無存款,而張文芳家裏也算是家貧如洗,這也算是門當戶對;

  這個小夥子家在山中,山中景色秀麗,而張文芳家在河畔,河中風景美麗,這也算是珠聯璧合。

  好堂皇的條件,好充分的理由,無可爭辯的結論.

  因為兩人學曆相當,本領相似,門當戶對的原因,

  所以兩人順利珠聯璧合,洞房花燭,百年好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