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戲誌才之才
  王允來到帝前,恭身拜道:“社稷蒙塵,生靈塗炭,允挺而走險,幸得成事,董賊死,百姓歡聲雷動,奔走相慶,大快人心!

  今董賊以除,臣無憾矣,陛下不可惜臣,以江山社稷為重,保重龍體,臣去也!”

  王允說完轉身來到門樓邊上,以手指李郭二人喊道:“董賊罪惡滔天,彌天亙地,言不盡矣,爾等不思除暴安良,反助紂為虐,其心可誅也!”

  李傕大怒道:“太師有罪,與吾等何甘,焉何不赦?”

  王允聽完仰天大笑,口中喊道:“汝等與董卓,一丘之貉,皆逆賊也,事已至此,無需多言,吾王允今日猶死而已,何足道哉!”說完大笑三聲,縱身一躍,從宣平門樓上跳下。

  帝見王允跳下城樓,麵露不忍,卻自始至終未發一言。

  王允墜樓並未當場身死,李郭樊張四人一齊上前,各持武器,將王允殺死於城樓之下。

  郭汜看著城上守軍不多,對其他三人說道:“今帝在眼前,何不趁亂殺之,劫掠財物,而後遠遁邊塞,擁兵自重也!”

  張濟聽完急勸道:“此事不可,雖天下大亂,卻仍尊漢室,若殺之,恐軍中將士不服,枉生事端,不若效仿太師,仍奉為主,假令諸侯,天下可圖也!”

  其餘幾人聽完盡皆稱善。

  帝在樓上,見四賊不退,顫聲問道:“今王允已死,卿等何以還不退兵耶?”

  李傕大聲回道:“吾等乃有功之臣,陛下卻不賜爵,大不公也!”

  帝不敢反對,問道:“汝等欲求何爵耶?”

  李郭樊張四賊,各訴其職,帝聽後心中悲怒,卻不敢發作,隻得應允。

  遂當眾下令,封李傕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假節鉞。

  封郭汜為後將軍,美陽侯,假節鉞,同理朝政。

  樊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張濟為驃騎將軍,平陽侯,領兵屯弘農。

  王方,李蒙,胡軫各為校尉,其餘將校亦有封賞。

  眾人受封大喜,當眾謝恩,遂領兵暫去。

  從此獻帝落入李傕郭汜四賊手中,四賊倚仗兵勢,把持朝政,升遷任免,皆平喜好,朝中眾卿,皆畏之如虎,不敢違背。

  長安城外一處軍營,楊奉坐於帳中,悶悶不樂,對心腹至交宋果說道:“吾事李傕多年,今其得勢,諸人皆加官進爵,何以隻賞吾些許金銀耶?”

  宋果字仲乙,扶風人,與楊奉一起在李傕帳下效力,聽到楊奉抱怨,歎息道:“李傕貪而無謀,今雖得勢,眾人畏懼,然絕非朝中大臣敵手,早晚中計。

  其與郭汜同掌朝政,互不信服,稍加挑撥,必刀兵相向,彼時大難臨頭矣!”

  楊奉聽完深以為然,眉頭緊鎖,起身踱步,忽停下說道:“吾欲棄李傕而去,如何?”

  宋果聽完問道:“若離李傕需先想一落腳之地,否則出走無益!”

  楊奉細思片刻,想到一地,回道:“吾與韓暹,李樂有舊,今二人領兵屯於河東,頗為逍遙,不若先去投奔,以待天時,到時再選一明主投奔可也!”

  宋果聽完點頭回道:“今河東乃無主之地,去之卻有可為!”

  楊奉見宋果讚同,遂下決心,對門外喊道:“去將公明尋來見吾!”

  ……

  穎川城外一處普通宅子內,郭嘉難得沒有躺著,而是站在窗口看向院落,雖然臉上依然掛著淡淡的微笑,但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絲猶豫。

  董卓死,長安變,李郭亂朝綱,這些事早已傳遍天下,百姓因董卓之死而彈冠相慶,然世家大族,亦或有識之士,卻更為憂心忡忡。

  這大漢天下,似乎真的要走到盡頭,剛去董卓,卻來李傕郭汜,把持朝政的人變了,但當今聖上的命運並沒有改變,依然還是傀儡。

  郭嘉想著心事,口中呢喃道:“漢室已不可救,諸侯混戰,不知誰能笑到最後耶?”

  說到這裏郭嘉笑了笑,而後低聲自語道:“吾與誌才皆長於謀略,今其已做出選擇,吾是緊隨其後亦或另辟新徑耶?”

  說完將目光投向徐州方向,而後說道:“龍虎相爭,便以徐州為題也!”

  ……

  兗州,昌邑,曹操正滿臉喜色的看著下方一位三十餘歲的文士。

  此人姓荀名攸字公達,乃是曹操手下謀士荀彧之侄,初為黃門侍郎,後董卓禍國,荀攸與鄭泰,種輯,伍瓊等人密謀刺殺董卓,然謀事不密被俘,幸得王允等人刺殺董卓成功,方才僥幸逃得性命。

  曹操早與荀攸相識,知其才華出眾,謀略過人,今見來投,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說道:“董賊禍國,吾數欲除之而不得,否則亦不叫公達落迫,身陷囹圄,慚愧也!”

  荀攸笑著回道:“董卓無道,甚於商紂,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誅之,然攸謀事不密,因而被囚,無關明公也!

  今卓賊已死,然李郭為禍,賊勢正盛,不可速除,明公當內練強兵,外謀豫徐二州,以增實力。

  二賊同政,必不長久,待長安生變,明公攜三州之地,百萬之眾,親迎天子,以正天下,則大事可成矣!”

  曹操聽完撫掌而笑,對荀彧戲誌才等人讚道:“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眾人早識荀攸,多有敬佩,聽到曹操誇獎,皆深以為然,點頭稱善!

  曹操接荀攸話道:“今兗州賊患已除,軍心正盛,吾欲伐徐州,諸公以為如何耶?”

  荀彧搖頭回道:“今徐州有陶謙坐鎮,雖已老邁,然民心所向,冒然伐之,名不正,理不順,不得人心也!”

  戲誌才微笑回道:“今臧霸居開陽,又遣孫觀,吳敦等人守東安,為禍泰山一帶,百民多有受災者,苦不堪言。

  明公可以抵禦之名,派兵屯蓋縣,孫觀等人心中擔憂,必向臧霸求援。

  彼時明公可派人於泰山一帶散播流言,言臧霸欲興兵洗劫泰山郡,而後派兵奇襲臧霸老巢開陽。

  開陽乃琅琊重地,陶謙必不會作視不理,定派兵來救,彼時明公則以陶謙資賊為由,領兵伐之,一戰而下,則大事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