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猛將
  田楷派去平原查看的士兵,喬裝打扮進入城中,待走到城北軍營,見其內空空如也,不見一人,心下好奇,恰巧有一老者路過,假意詢問。

  老者乃城中百姓,聽其詢問,麵露傷感,遂將那日劉備出走所說之話告知。

  士兵聽完心中大驚,口中卻假意回道:“劉將軍真高義也!”說完匆匆而走,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樂安。

  ……

  樂安城外,自那日之後,袁譚便發瘋一樣大舉攻城,一連數日,不曾停歇。

  田楷站在城上,看著剛剛退去的袁軍,心中惆悵,忽有士兵報,言去平原之人返回。

  田楷聽聞速命來見,不一時來人至,見田楷拜道:“稟將軍,小人至平原,見劉備軍營空無一人,遂私下詢問,城中百姓皆言劉備恨薊侯殺劉虞,同關張引兵投往別處,具體去向不明。”

  田楷見劉備果真叛逃,口中大罵不止,當即轉身回府,親筆修書與公孫瓚,將事情詳細稟知,又思索良久,於最後隱隱提出事態緊急,望求援軍之意。

  將信寫好,反複查看,見無差錯,封印完整,命人快馬送去龍湊。

  田楷看著送信之人遠去的背影,輕輕歎息一聲,無奈至極。

  今劉備叛逃,黑山諸賊音信全無,放眼整個青州能與袁譚抗衡者隻剩下麴義,但自己剛剛與麴義大戰,生死之仇,其不落井下石以為天幸,難道還指望其出兵相助否?

  若如此,與癡人說夢無疑!

  ……

  高密,麴義最近過得很是愜意,新得數萬降兵,使得實力大增,又占據齊國,虎視整個青州。

  這段時間麴義一直命張郃監視樂安及平原的情況,並對太史慈下令,命其整頓兵馬,隨時準備支援田楷。

  張郃坐鎮齊國不可輕動,而太史慈屯昌國隻為防備濟南國和劉備,今濟南國之兵早已被田楷征召,隻餘劉備。

  但若依成公英和崔林等人的分析,劉備大概率不會出兵,甚至可能出走,所以太史慈的作用便小了許多,這也是麴義選擇讓太史慈整軍待命的原因。

  以目前的大形勢來看,麴義是絕對不允許袁譚殺敗田楷,占據青州,那樣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但也不能一開始就出兵相助,否則田楷實力未損,將來恢複起來太過容易。

  用成公英的話來說,田楷要救,但要待其奄奄一息之時再救。

  麴義閑來無事,正與成公英幾人談論,忽麴演進入,對麴義稟道:“報將軍,張校尉有書信到!”說完雙手持信,恭敬捧上。

  麴義聽到張郃來信,知內容定與田楷有關,當即來了興趣,取過書信拆開來看。

  成公英幾人亦都好奇,皆看向麴義。

  麴義一臉興奮的將信拆開,看著看著臉上表情漸漸驚訝,最後搖頭道:“劉備果真如此無義耶?”說完將信傳與成公英幾人。

  原來信中內容便為劉備引兵離去的消息,張郃一直派人盯著劉備,因此其一領兵離開,張郃便在第一時間收到了消息。

  成公英看完並沒有像麴義這般驚訝,畢竟這個結果其早已猜出,隻不過麴義不相信罷了。

  麴義待眾人看完,開口說道:“今劉備離去,田楷再無外援,加之手下皆為新兵,恐難以持久,吾意讓太史慈即刻發兵救援,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成公英點頭回道:“今田楷與袁譚交戰已有半月,想來已成強弩之末,此時出兵正可!”

  麴義又看向下邊的崔林和孫乾。

  二人見麴義看來,紛紛點頭,以示同意。

  麴義見此遂命麴演派人給太史慈傳令,命其出兵相助田楷,攻打袁譚。

  麴演聽完,領命而去。

  ……

  龍湊,公孫瓚看完田楷來信,一把將信撕得粉碎,口中大罵道:“劉備匹夫,勢窮來投,吾念在同門之誼留之,命為平原令,足兵足糧,可謂待之甚厚,而其竟在如此關頭,棄吾而去,領兵改投別處,當真無恥小人也!”

  下麵眾將聽完麵麵相覷,關靖怒道:“劉備乃織席販履之輩,冒充宗室,四處行騙,若非主公收留世間焉知有劉備耶?

  今主公稍顯緊迫,其便領兵而逃,當真假仁假義,無恥至極也!”

  關靖說完眾人紛紛點頭,皆大罵劉備無義,後方趙雲,素聞劉備仁義,心生仰慕,不想其竟在如此關鍵關頭做出背信之事,暗皺眉頭,心生不滿。

  趙雲輕生死,重信義,本以為劉備乃仁德之士,欲待此戰結束便去相投,不想卻發生此事,頓時心生疲懶,再無追隨之意,心中暗歎世間之大,竟無明主可投。

  公孫瓚痛罵劉備一陣,怒氣衝衝道:“今袁譚領兵攻打樂安,田楷手下兵微將寡,漸漸抵抗不住,信中隱有求援之意,然吾如今亦分身乏數,不知諸位有何高見乎?”

  眾人聽完皆低頭沉思,如今情況複雜,對麵袁紹攻擊十分猛烈,龍湊之兵無法外調,否則必難以抵擋袁紹攻勢。

  而幽州其它地方之兵亦無法調動,因為劉虞之事,幽州動蕩,各地守軍壓力驟增,若強行抽調恐後方禍起。

  公孫瓚見眾人皆沉默不語,麵色不悅,將視線移向關靖,以示詢問。

  關靖看到公孫瓚看向自己,心中歎息,出聲回道:“妙計全無,拙計倒有一個,不知主公肯聽否?”

  公孫瓚聽罷臉色轉喜,如此時刻,管它妙計拙計,是計便可,當即說道:“速言之!”

  關靖略一沉吟,整理一下思路,慢慢回道:“田將軍手下有兵萬餘,並不算少,概因皆為新兵,士氣不豐,手下又無強將坐鎮,難以提勢,故麵對袁譚兵鋒,隻能固守,兵法雲:久守必失,故靖以為,主公無需派兵增援,隻需派一員猛將足矣!

  到時命其陣前挑戰,連勝幾陣,田將軍手下士卒必軍心大振,彼時再依情況,或出奇謀,或領兵反攻,或固守待援,皆可也!”

  公孫瓚聽完細細思索,認為有理,大聲回道:“便依先生之計,隻不知吾帳下何人可當此任耶?”

  眾人聽到公孫瓚相問,忽然全扭頭看向坐在後方的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