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官與吏
  林升源提了一葫蘆酒,手裏托著一塊肉,一步三搖,回了家裏。見到林夕正在院裏忙碌,道:“我兒,你知道今日我隨黃員外去哪裏吃飯?”

  林夕笑著道:“看阿爹高興的樣子,想來不是一般地方。”

  “正是!”林升源在交椅上坐下,搖頭腦袋。“今天城裏一位杜員外做東,在江邊酒樓二樓的閣子裏。啊呀,想當年在開封府我也是見過世麵的,卻從來沒見過今日場麵。一場酒席,又沒有叫個女妓來唱曲兒,竟然花了五六十貫!那杜員外,眼睛都沒有眨一下!”

  林夕道:“襄陽與開封可不一樣。這裏的王觀察,不喜歡女妓歌舞,大家便學著來。我聽說江邊酒樓裏奢華的酒席,是不叫女妓的。叫女妓的,有另一種吃法。”

  林升源拍著腿道:“不一樣,不一樣,真的不一樣。這個王觀察,不知道怎麽想出這些辦法,直叫人拍案叫絕。一兩年的時間,現在的襄陽府如何繁華!依我看,這裏是天下最繁華的地方了!”

  去年金人南下,綿繡江南慘遭塗炭。曾經繁華的揚州、蘇州、杭州等城皆被焚掠,不比從前。中原的兩京毀了,繁華的江南毀了,天下除了還算平靜的蜀地,現在襄陽可算繁華了。

  讚歎了一會,林升源道:“前天到我們家做客的那個黃員外,一心要做棉布生意。看他心意,想讓我在襄陽為他買棉布,再運到襄城——”

  “為何要運到襄城?”林夕好奇地問。

  林升源道:“金虜年年南下,我們豈能讓北地人來隨便做生意?王觀察定了,與北地的貿易全在襄城。必須有宋人運貨物到襄城,北地商人才能從那裏買,相當於一個榷場。”

  “原來如此。”林夕點了點頭。從立國起,宋朝北邊便有契丹這個龐然大物,設有榷場。這種貿易形勢司空見慣,大家倒不好奇。

  林升源道:“棉布是何等大的生意!真能給黃員外收棉布,說不定就是我重起的機緣!”

  林夕道:“既然榷場在襄城,黃員外去那裏買就是了。又何必須要阿爹?”

  林升源笑道:“你以為棉布跟苧布一樣,隨便哪裏都可以買到?現在除了西域,就隻有襄陽這裏可以買,而且襄陽的布天下無雙!盯著這門生意的不知有多少人,到了襄城,哪裏還輪得到黃員外!”

  說到這裏,林升源的神情有些向往:“當年在開封府的時候,我們家生意雖然不算大,一年也有幾百貫利息。那個時候,我們過的是什麽日子!唉,哪裏像現在這麽狼狽!”

  林夕道:“阿爹,過去的日子不能夠想。國家遭難,多少人家破人亡。我們父女雙全,已經是難得的福分了。現在襄陽城裏,多少人沒有事做。我們能夠衣食不缺,不知多少人羨慕。”

  林升源出了一會神,點頭道:“說的也是。唉,朝廷上的相公們弄不好,國家遭難,卻讓我們這些小民受罪!說起來,哪個地方說理去?”

  搖了搖頭,嘟囔了幾句,也不知道服怨什麽。林升源又道:“這次若是黃員外事情能成,得了他的本錢做生意,我們父女再也不必過得如此辛苦。說起來,你一十八歲,年紀也不小了。等到賺了錢,替你找一門好親事,我也就心安了。”

  聽了這話,林夕不由出了一會神。正常說起來,自己十八歲,確實不小了。不過戰亂年代,多少生離死別,年齡大的女子不知有多少。自己嫁人,夫婿會是什麽樣的人呢?小姑娘家,從小女孩的時候就經常想這些事,卻從來沒有想明白。

  官廳裏,王宵獵見陳求道進來,急忙請坐。

  上了茶來,王宵獵道:“現在天下太平,許多事情要起手做了。雖然朝廷撤了各監司,但我們守地方,很多事情還是要做。以前太平時,地方上有轉運使,有提點刑獄,有提舉常平,還有提點學事,還有帥臣、鈐轄,諸般種種。軍事我們不管,政事卻不能置之不理。現在轉運使和提舉常平的職事,其實都歸為你名下,提點刑獄依然歸汪提刑。唯有提點學事一職,沒有合適人選。”

  陳求道道:“觀察的意思,是要重設州學縣學?”

  王宵獵搖了搖頭:“這兩年練兵,是設新兵營和軍校才十分訓練。由此觀之,學校用處很大,但又與以前不同。除了州學縣學,我欲廣設學校,教化百姓,比以前事情更加多。”

  陳求道在襄陽近半年時間,對於學校並不陌生。想了一會,道:“欲如何做,觀察還是明說。”

  王宵獵道:“官場之上,有官有吏。其管的職事不同,要求也不一樣。簡單的說,我欲以州學縣學來教人做官,而以學校還教人做吏。現在的吏與以前可是大不相同,有豐厚的俸祿,有具體職事,有自己的條例。一時之間,願意投身為吏的人不少。隻是不經學校,許多事情做法不一,不是好事。”

  陳求道聽了皺起眉頭:“衙門裏官吏各有職守,大不相同。官是朝廷派來的,吏則出於地方,兩者之間不可混淆。觀察欲建學樣教吏,也不知道可不可行。”

  聽了這話,王宵獵沉默了一會。才道:“官吏到底有什麽區別,其實以前講的都不太清楚。官是朝廷派來,吏出於地方,是從朝廷治理天下的角度考慮。如果從地方百姓的角度考慮,又會覺得糊塗。我覺得,官和吏的區別,應該從根本上講。世間的事情難劃界限,但有其度,簡單四個字有度無界。凡是清晰可以依界而處理的事情,便是吏所管的。界限難劃清,要以度來管的,則歸官員。”

  陳求道呆呆地看著王宵獵,過了好一會,才道:“觀察所講的,恕在下愚鈍,一時之間實在不知道什麽意思。世間事自然有度,不能過界,但有度無界是什麽意思?”

  王宵獵一時之間也愣在那裏。沉默了一會,才道:“有度無界意思就是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度,但卻無界。離得遠了,我們可以分清,這是什麽,那是什麽。比如漢水這邊是襄陽,那邊是樊城。分為襄陽和樊城便是有度。但離得近了,要分出襄陽和樊城的界限來,除非中間一條漢水不屬於襄陽,也不屬於攀城才可以。兩城要平分漢水,中間的界限就找不到了。”

  陳求道苦笑,不知王宵獵在說什麽。

  一時之間,王宵獵也找不到合適的話語說服陳求道。

  有度無界,是一個哲學概念。王宵獵也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有了這個概念,應該是在前世形成的印象。這個印象很深刻,不知不覺就貫穿了自己的思想。

  為什麽有度無界?用古典的話講,就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世界本來如此。不管人在還是不在,世界都是如此。不管人認識還是不認識,世界還是如此。對世界的認識,各種概念定義,各種關係,都是人規定的,而不是世界本來就有的。人的規定,並不能真正完整地描述世界,有自己的適應範圍。超過了適應的範圍,規定就無效了。

  人對世界的認識,總是起各種名字,各種定義,再推導出來各種各樣的關係。這其中,定義是認識論中的重中之重。比如許多理論,都會定義人類。定義了人類,再根據各種認識來定義人類社會。作為人類,人應該清楚地認識自己。但看各種理論,就會發現人的定義複雜無比,直至毫無意義。

  通常的看法,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人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但後來觀察得多了,卻發現許多動物也會製造和使用工具。於是有人去細分,怎樣使用工具才是人。然後又發現超出了這定義的動物。

  不但人類社會如此,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如此。不說古老的各種學說,就是到了牛頓時代,由於發現了牛頓定律,人類也覺得認識了宇宙。覺得隻要測出質量和速度,就完全認識了宇宙。然後又出現了愛因斯坦,有了相對論。覺得相對論描述清楚了宇宙,又出現了量子力學。

  從哲學上,承認人類的認識是有限的,人的認識並不能完整地描述現實,就知道必然有度無界。也就知道了,兩分法是不正確的,中間必有過渡地帶。

  基於這樣的認識,王宵獵認為,一個政權內部,官和吏分開自然而然。衙門裏不能全部是官,也不能全部是吏。官和吏不分,會引起政權混亂。

  對於政權來說,從統治的角度,可以認為朝廷派出去的是官,當地招募的是吏。但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這樣的分法沒有意義,他們不知道哪些事情官管,哪些事情吏管。一旦官員能力不夠,就會被吏所欺,甚至權力落到吏的手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