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河曲之役(2)
  “趙盾你個小人,背信棄義,弑君殺臣。清除異己,企圖篡位,狼子野心。晉國國君昏庸,竟將軍政大權交之與你。依我看,堂堂中原霸主,算是做到頭了。”秦軍一名副將,奉命將寫好的說辭爛熟於心之後,開始大罵。語調激昂,語氣嘲諷。說到關鍵處,還做痛心疾首狀,可謂聲情並茂。

  “兩國本有‘秦晉之盟’,和諧交好,卻被你破壞殆盡。為一已私利,恩將仇報。以幹戈回報我國君主之善意,天下人皆恥之。”一名小兵跟在副將之後,背出下一段。

  趙盾是背棄了秦康公護送公子雍的恩情不假,可是,說他破壞“秦晉之好”,就有點牽強了。

  文公屍骨未寒,秦穆公就要發兵攻打鄭國。雖伐鄭未遂,卻直接引發了“崤之戰”。嚴格來說,秦國才是破壞“秦晉之好”的罪魁禍首。

  之後,秦穆公還幾次三番的挑釁。想要突破晉國的防線,爭奪中原的話語權。之後爆發的幾次戰役,更是加重了秦晉兩國的裂痕。這些,可都是鐵證如山的“破壞”,由不得秦國抵賴。

  隻是,這是戰爭。所謂“兵者,詭道也”,仁、義、禮、智、信與戰場絕緣。行奸使詐,偷奸耍滑,陰謀詭計,不擇手段,但凡能贏,無所不用其極才是戰爭。秦軍誌在激怒趙盾,不用考據事件真假。隻要不明真相者信以為真,趙盾麵子上過不去,他們便算是達到了目的。

  “為登高位,不惜請人出頭,篡改名單。事發後又惱羞成怒,借追究凶手之大義,不顧昔日兄弟情誼,逼退競爭者流亡他國。真是不仁不義,令人齒冷。”之前是曉以兩國友誼大義,這回則是赤果果(諧音防吞字)的人身攻擊了。

  陽處父出於報恩改的名單,是獲得襄公首肯的,並非‘篡改’,更非趙盾授意。趙盾與狐射姑均為功臣之後不假,兩人卻從未稱兄道弟。狐射姑沒有直接動手,卻是殺死陽處父的幕後主使。殺人償命,天經地義。

  陽處父為襄公老師,職位太傅,爵位大夫,無辜被害,將真凶處死不為過。更何況,狐射姑是被迫流亡,並不算處罰過重。後來,趙盾還派臾駢將他家眷送還,可謂仁至義盡。

  但是,流言蜚語就是這樣。知情者,抽絲撥繭,細細推敲,便知其中破綻明顯,漏洞百出。一知半解者,就會半信半疑。說多了,就是“三人成虎”,有模有樣。經過傳播,信者會越來越多。一旦形成輿論,聲勢浩大,當事人被壓得無法喘息,隻得投降。

  更何況,秦軍提及之事,真正知情者,除了趙盾本人,沒有幾個。畢竟,涉及到晉國宮室的秘密,實在不足為外人知也。

  “揚革新內政、體恤百姓、整治吏治之大旗,趁機清洗政敵。一日殺五大夫,手段不可謂不殘忍,心機不可謂不深沉。如此狠戾之人,竟掌晉國兵權,號令三軍。由此可見,晉國國君的地位,真是岌岌可危。”一波未平,一波再起,人身攻擊之後接著挑撥離間。

  秦軍的辱罵,可說是全方位、滴水不漏的把趙盾上台之後晉國發生的大事逐一涵蓋。從側麵說明,秦國對晉國發動戰爭蓄謀已久,籌劃周密。除了他們失去地利,要抬頭仰視晉軍之外,他們所做的對晉國主將趙盾的信息的收集,可謂是將“知己知彼”貫徹到底了。

  這一件件,一樁樁,全與趙盾有關。說出來是振振有辭,事件結果也是眾人皆知。原因或過程卻被他們有意歪曲,或是將次要部分濃墨重彩,喧賓奪主,混淆視聽。最後還挑撥君臣關係,可說是用心險惡。如果晉國國君在此,恐怕也要跳起來,將趙盾抓起來問個究竟。

  古人有雲:“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舌頭雖軟,一旦裹挾是非,故意抹黑,以偏概全,殺傷力絕不亞於千軍萬馬、堅兵利器。秦軍派出罵戰的軍士,聲音洪亮,情緒高亢。數落的內容,一字不落的傳到晉國軍營。

  從普通軍士到將軍副將,心裏都“咯噔”一下。許多事情,他們都不知曉。想不到,秦軍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且說的頭頭是道,有鼻子有眼。還一副義正辭嚴,義軍討伐叛軍似的大義凜然。難道大將軍真是這樣的人?懷疑、困惑、不安,彌漫在晉軍軍營的上方。

  罵戰持續了兩個時辰。秦軍一共換了三批人,采用車輪戰,把罵詞翻來覆去嚼爛來說。中間還伴有動作,推波助瀾,務求將趙盾的奸臣形象詮釋得淋漓盡致才算罷休。

  本以為,如此賣力表演,一定會把趙盾給炸出來。誰知,從頭到尾,趙盾也沒露個臉。無奈,秦軍隻得暫時回營休息。本來喧囂的四周,重新安靜下來。

  趙盾獨自一人坐在營房,一動不動。帳外的所有聲響動靜,全數灌入他的耳朵。他麵無表情,心底卻波濤起伏。

  秦軍軍士的一番謾罵,像是一把針劈頭蓋臉的向他擲來。先到的針,密密麻麻的紮在他的身上。每一根給肌膚帶來的痛楚,都讓他痛得倒吸一口氣。後至的針又像是鹽,紛紛而落,一根一根落在他的傷口。那些不忍觸碰的傷,置身眾目睽睽之下。被翻轉暴曬,投鹽烤炙,疼痛蔓延。

  忽然之間,竟有身體被撕裂的錯覺。隻覺周遭溫度升高,渾身滾燙。忽而,又冷到顫抖,一摸額頭,竟已大汗涔涔。原來,憤怒已經領先,在理性抵達之前,將身體操控。

  他用層層粗布包裹,埋在土裏,鋪上沙子,壓上石塊,鎮上花樽,飾以嬌豔鮮花的過往——突然被徹底掀翻。花瓶破裂,塵土飛揚,隻剩下破敗的布片和觸目驚心的血淋淋。

  回到那個深夜,他抱著芳菲冰冷的身體,搖晃拍打。他不敢相信,在他擁有了炙手可熱的權力的同時,趙府新的繼承人已經誕生之際,愛情突然以天人永隔的方式,絕決而去。

  昔日亦師亦友的陽處父突然罹難。偌大的陽府,隻有柔弱無助失去依靠的母子兩,在夜風中飄搖顫抖。當他得知真相,捶胸頓足,追悔莫及。他沒有意願,更沒有提出要求,請陽處父為他出頭,向君主推薦他作為中軍元帥。他連這個念頭都沒有!

  他召喚陽處父回來,僅僅因為他當時孤立無援,想多一個人站在身邊,抱團取暖或是出謀劃策而已。天知道,毫無政治經驗的他,在接連失去父親和兄弟之後,早已心灰意冷。

  為了挽救先克的眼淚,他才重新打起精神。隻求奮力一搏,為己為人放手一試。命運眷顧了他,襄公的一念之差和陽處父的鮮血成就了他。

  可是,他卻失去了芳菲。他還沒來得及說出愛的箴言,便失去了訴說的對象。如果時光倒流,他寧可做第二,也不願意祭出陽氏父女,做第一。

  當他獨自一人靜坐思考時,他問過自己,兩位儲君的結局,除了死亡,是否還有第二種可能?二十歲的趙盾在心裏說,可以。已經身為中軍元帥和執政大夫的趙盾卻說——沒有。

  如果他隻是第二,很可能就順從了第一的選擇。那麽,接下來事情的演變,順其發展就好。可是,他已經是第一,不容侵犯不容置疑的第一。於是,他做出了他僅有的政治智慧所做的選擇。他有滿腔的理想要實現,他要親手規劃,描繪晉國的藍圖。

  所以,他要挑選德行合一的君主,他要與聖明君主並肩作戰。將父親在時,那個欣欣向榮的晉國帶向更輝煌燦爛的未來。

  當他坐在第一的位置上,他想要的太多,太多……

  清除異己?沒錯,他清除的確實是異己。可是,先克的死,為何無人提及?一門兩元帥的將門之後,地位尊貴的中軍佐,就因為一塊田地,被人誘殺。這些人,用先克祭旗。矯君主之令,擅自調動軍隊。撞破他這個堂堂中軍元帥的大門,要殺他全家。

  在這場你死我活的爭鬥中,如果他不反擊,死的就是他。如果他死了,如今他們又要怎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