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離任返京
  陳夫子自顧閣老府上二爺那裏得了機密消息,一刻不停回到嘉興府來見郝知府。見了麵,郝知府忙問結果如何。陳夫子先不言胡按察參奏的事,隻把顧閣老回書遞上。

  郝知府忙接過書信拆看,細細覽罷,見禍事消弭,心中的巨石總算落了地,久布陰雲的臉上現出笑容。但片刻間,就又想起白白折掉的幾萬銀子,不由得心疼起來,嘴裏喃喃地咒罵著那個捅破天窗的人。

  陳夫子見狀,便將胡按察的機密事告訴了郝知府。

  郝知府不知,隻在那裏悶生氣,如今知曉,那暗氣早變了明火,騰地一下直衝腦門,當下也不顧斯文體統,跳著腳將胡按察的祖宗八代都訪了個遍,仍不解氣。

  陳夫子見郝知府越罵越潑,恐下人聽見傳了出去,麵上不好看,連忙好勸歹勸,總算勸住了嘴。

  郝知府雖不罵了,但恨尤不解,道“我與他胡某人遠無怨近無仇,他卻如此害我,早晚要與他打這一場官司,叫他知道我的手段!”

  旁邊一同被叫來議事的一個老夫子道“此事還要斟酌,聽說軍門大人又委了他討賊的差事,此時憲眷甚隆,不好與他硬拚。”

  郝知府沒好氣道“如此說來,倒要我咽了這口惡氣麽?”

  陳夫子忙道“府台大人送了大把銀子給顧閣老,不如求一求他老人家出山,一個區區按察使,豈不反手便弄掉了?”

  郝知府道“相府之門深如海,如何能隨意相求?”

  陳夫子道“大人不知,相爺雖不是尋常就能見的,但相爺的事卻都是手下一個心腹二爺管著。此次入京,晚生與這位二爺很是盤桓相交了一番,不如求一求他,早晚在相爺耳邊吹一吹風,不用多久,事便諧了。”

  郝知府聽了,忖度一會兒,別無善法,隻好允了。於是給了陳夫子金、銀各百兩,令其往京裏周旋。

  陳夫子接了金銀,再往京裏去了一遭,求見了顧府的二爺,送他金銀各五十兩,請他相助。

  那二爺樂得這一百兩黃白之物,自然滿口應下。辦完正事,陳夫子仍舊回嘉興複命。

  郝知府得了回信,每日候著京師有消息傳來,好為他報這一箭之仇。可是左等右等,卻絲毫不見消息。這一等,又是數月,轉眼到了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晦日。朝廷一封加急邸報傳到浙江——在位七年的天啟皇帝駕崩了。由於太子在之前王恭廠爆炸時被震死,天啟皇帝又別無子嗣,因此帝位由皇弟信王繼承,是為崇禎皇帝。

  此時,自魏忠賢以下閹黨眾人雖頗有收斂,但崇禎皇帝根基未穩,尚在隱忍,因此時局並不甚明朗。

  一枝筆難表兩件事,郝知府及眾閹黨的事暫且按下,待後麵再說。在此,再說一說在平湖已做了三年知縣的李羨之。

  且說李羨之自借胡按察之手參了郝知府一本,借機免了八千兩的生祠餉,盍縣百姓聞知,無不感恩戴德,視為父母。李羨之亦頗學了些賢官廉吏之風,重教化、輕刑罰,三年下來倒把平湖縣治理的百姓安居,民風淳樸。

  單說這一日,衙門中並無公事,李羨之與賀泰安正在側廳閑坐談天,忽然趙文徽走了進來,手中握著一封從知府衙門轉下來的邸報。

  李羨之忙接了過來拆看,裏麵是謄寫的先皇駕崩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詔書。看罷,隨手遞給賀泰安與趙文徽二人看。

  二人看了不由大驚失色。轉臉再看李羨之,見他卻是一副泰然自若的表情,各生疑竇。趙文徽脫口問道“值此巨變,大人似乎並不在意?”

  李羨之這才意識到自己太過冷靜,於是遮掩道“非不在意,隻是未曾露形跡而已。”

  二人意解,賀泰安閑話道“新君登基,二位大人不妨猜測,朝局將往何處去?”

  趙文徽道“滿州之勢在外已不能製,朝堂又有閹黨把持朝政,時事糜爛至此,已不可救,當今聖上年少,恐難回天。”

  這番話若傳了出去,便是大逆不道的死罪,隻因三人久在一起共事,相互甚是投契,早已互引為知己之交,因此他才敢如此心直口快。

  李羨之聽了,不禁道“我看不然,聖上雖然年少,卻是聰明絕頂之人,非大行皇帝所能比也。況我聞聖上在潛邸之時,便嫉閹黨如寇仇,而今雖無動作,不過是暫且隱忍而已,時機一到,必定下手。”

  賀泰安道“閹黨遍布朝野,盤根錯節,恐難對付。”

  李羨之又道“閹黨氣焰雖盛,終不過是一班奴才而已,但有片紙詔書,便可盡滅之。”

  賀、趙二人見李羨之說得如此輕鬆,不禁再次咋舌。

  李羨之見二人麵帶異色,笑道“二公不信,盡可拭目以待,不出三月,閹黨必滅。”

  二人愈發大驚,麵麵相覷,皆以為李羨之口出狂言。這時,忽有差役進來回公事,不便再言。賀泰安與趙文徽皆起身告辭。

  李羨之送走了賀、趙二人,問差役何事。差役回稟,不過是循例報銷縣衙車馬費用,李羨之簽押過了,令到賀泰安處核銷。差役領命去了。此皆瑣事,暫且不提。

  如此,又過二月,至十月末,國子監貢生錢嘉征上書劾奏魏忠賢十大罪狀,發擊奸第一聲。崇禎皇帝見時機已到,便將魏忠賢召進內廷麵斥之。十一月,下詔將魏忠賢發往中都鳳陽安置。

  此時魏氏雖已失勢,猶不知收斂,沿途豢養亡命。崇禎皇帝聞之大怒,命錦衣衛逮其入京受審。魏氏聞訊,自知難逃一死,與黨羽李朝欽在阜城南關客氏旅店內一起自縊而死。

  魏氏一死,消息迅即傳開,不日便傳遍天下。消息到了平湖,賀泰安與趙文徽方信李羨之料事在先之能,不免疑其能與神明相通。

  閹黨既倒,東林舊臣即見重用。到十二月,崇禎皇帝詔命東林領袖大學士韓閣老定魏忠賢逆案。

  韓閣老得了詔命,自然要用一班心腹之人相助,別人無須多說,單說這周郎中亦在重用之列。此時,周郎中已由戶部轉任吏部文選司郎中,念及同門師生之誼,自然不會忘記遠在浙江的李羨之。

  此時正是東林得勢,要用一兩個人自不在話下。周郎中不費多少周折,便討了一封部文,召李羨之回京述職,晉一級敘用。又委了別人接任平湖知縣。

  部文到得浙江,又輾轉到了平湖,李羨之接著,賀泰安、趙文徽及一班吏役皆來賀喜。卻說錢縣丞與苗主簿自李羨之下車以來,十分不得其誌,簡直恨之入骨了。而今他升了官,終於要離開本縣,二人自然亦是欣喜萬分,也來大獻起了殷勤。

  不免設酒賀行,如此盤桓數日,滿城士紳百姓亦皆知道了。繼之,四鄉百姓也都傳的擾擾攘攘。

  且說李羨之為官雖比不得包公、海公之賢,但也頗做了些愛民之舉,因此很得百姓擁戴。百姓聽聞他要離任,紛紛到縣衙來叩求留任。

  李羨之每日解釋是朝廷之命,他也無法。可百姓們總是不聽,日日還來,攪得他疲憊至極。

  回到後衙,賀泰安半玩笑道“羨翁得百姓如此愛戴,理當上書朝廷,再留一任才是。”

  李羨之心想“此時江山社稷尚且難保,縱多留一任,全此一縣三載又有何用?”不過他雖如此想,但這話終究是太過刻薄,並未出口,一時默然。半晌才道“非我不願留此,隻是我經三年案牘之勞,深覺官場虛偽無味,已生了隱退之心。此次入京,定是周老師的一番好意,我也不好斷然拂之。待我進了京,早晚是要當麵稟辭的。”

  賀泰安聽了,黯然道“我三人聚在此共事三年,很是相得,難道今日一別,便要就此離散了麽?”此話一出,不由牽出三人傷別之情來。

  趙文徽倒底灑脫,道“聚是緣,散亦是緣,本是無常的事。況且此時離別,總念著白首再見,那時也是一件樂事!”

  賀泰安笑道“你二人正值年富力強,恐怕不日我這一顆頭就要白了!”說罷,三人一同大笑。

  笑罷,李羨之道“我此去隻是辭官而已,並非不做事。依我看,江南總是溫柔之鄉,非大丈夫立事之地。國之命脈所係,當在西北,此時流賊方盛,我辭官回鄉,也正是為此。若二公果真有意,何不棄了此間小富貴,同往西北,以成大功。若是成了,免不了列土封疆,縱是不成,也落個血灑疆場,豈不豪邁?”

  話說到此,二人方知李羨之誌向之遠,一時咋舌。半晌,回過神來。趙文徽本是豪邁之人,又無家小拖累,當即道“蒙李大人青眼,立功與否倒是後話,我正欲往西北遊曆一番,也算不枉此生。”

  賀泰安此刻已是年過四旬,自從西北回來,方才享了幾年天倫之樂,一時有些猶疑不定,默然不語。

  李羨之見狀也不勉強,轉了話頭,談了些閑天各自散了。

  往後幾日,李羨之一麵候著接任之人,一麵準備賬冊預備交接。不時仍有百姓士紳前來請留,自然一一好言打發。

  好在李羨之一任三年,在官場上並無交際,因此倒免了不少虛偽的聒噪,一心隻等離任。閑暇之時,就與賀、趙二人把酒言歡,倒也很過了幾天暢快日子。

  不覺又是七八日後,接任的新知縣到了,免不了查賬、查庫,交接一番。忙了三五日,一切查點無誤,方才交割完結。

  那新來的知縣約五十餘歲,由舉人放官,從九品主簿累次過班升上來的,看著十分的敦厚老成,不過心術到底如何,卻是無從知曉。也由不得李羨之不把縣太爺的印把子交了,然後收拾行囊準備離任。

  李羨之赴任未帶家眷,也無多少家私,除了到此後踅摸著收了百十卷古今的典籍,並無長物。這時,韓釧、金順兩個早帶著衙役用油紙將書打了捆包好,其餘衣物盤纏也打了一個包袱,就此搬了出來。

  賀泰安與趙文徽本欲再留著李羨之盤桓幾日。一則周郎中又發來書信催促,再則李羨之恐百姓知道離期要來羈留,因此即刻便雇船啟程。

  賀、趙二人無法,隻好送李羨之離開。卻說這日走的突然,並無幾個人知道,不料尚未到碼頭,陸陸續續竟聚了成百上千的鄉紳百姓,手捧著萬民傘垂泣跪送。

  李羨之雖做過些愛民的舉動,但迫於此時局勢,也難免有不得已的苟且,自知無法當得如此殊榮大禮,一麵還禮,一麵扶眾人起來。

  怎奈百姓淳樸善良,又兼著近年貪官暴吏橫行,李羨之著些許善政在他們眼中竟被看得如同包公、海瑞再生一般。任憑李羨之如何祈求,百姓們總是不起。

  李羨之無法,隻好在賀、趙及一班衙役的簇擁下匆匆登船。艄公撥動船槳,小舟離岸疾馳。李羨之立在船尾,望著仍舊長跪不起的百姓,一麵感念其擁戴的厚恩,一麵憂心其受惡吏欺淩的苦楚。胸中早激起一腔熱血,兩眼流下兩行熱淚。就在促狹的船板上,望著岸邊重重跪了下去,深深叩了三個頭,直到韓釧、金順兩個上前拉他,方才起來。

  漸漸地,小船已經駛遠,再也望不到岸邊。李羨之恨恨歎道“悔不該當初愛惜自己的前程性命,未敢與錢、苗之流拚力一爭,將其除掉。而今我一走,平湖萬千百姓,又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我之罪大焉!”

  韓釧、金順兩個齊齊勸道“老爺莫要自責,而今天下官場已是一邊兒黑了,縱使除了錢、苗兩個,更有十個這樣的官被放出來。就是接任的新知縣老爺,又有誰知其是好是壞呢?”

  勸了許久,李羨之方才放下這一遭,又想起適才匆匆作別,竟未能與賀、趙兩個多說一句,一時五味雜陳,無限悵惘。任著片帆疾馳,江風拂麵,向北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