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節
  當時她是這麽對他說的——

  “沈將軍,這些是近日來朝中上下參劾將軍及沈氏一族的彈章。將軍人在金峽關多時,恐怕還不知朝中已亂成了什麽樣。還請將軍先將這些彈章讀上一讀,待我睡飽後,再與將軍談議和事。”

  他聽著“沈將軍”這三字,冷冷的心頭忽起一道罅縫。

  那道罅縫崎嶇而逼仄,通向的是早已被他埋葬在心中偏僻角落處的與她的種種過往。在今日之前,他本以為這六年之後還有數個六年,可以讓他在徹底淡忘之前不再輕易有機會翻動那些舊事。

  ……

  六年前的出邊前夜,他自老師裴穆清處告辭歸沈府。

  而英嘉央早已在府中等著他。

  “毓章。”——那時,她還叫他的名。

  他未料到她竟深夜違例出宮城,不由皺了皺眉,屏退了府中下人與她的侍婢。

  她的臉色不比他好多少,在叫了一聲他之後,便不再說什麽。

  他去斟了一杯熱茶給她,又拿了一件自己的外氅披在她身上。做完這些之後,他說:“早點回宮,免得陛下擔憂。”

  這話雖是關切之言,然他語氣之生冷,足以令人絕望。

  她伸手握茶,待血色漸回指尖,亦清冷回他道:“縱是讓你恨我,我也絕不讓你去蹚北境那趟渾水。”

  這“北境”二字,足以點燃他才被裴穆清平複沒多久的心火。

  他極力克製著欲發之怒意,對她說:“而今已如你所願——我奉的是提兵出南邊的旨意。”

  她則默聲不語。

  他之心念她不是不知,但又如何?他一封自請出鎮北境的劄子,換來的是明堂上那道令他出南邊的聖旨。皇帝愛女心切,凡她所願,無不滿足。然而國之北境動蕩若此,他一腔報國之心如今又可投之何地!

  二人無言半晌,待茶都涼透了,她才緩緩站起身,緊了緊他為她披的外氅,說道:“北邊之亂,不在大晉南犯,而在大平朝中——如今這兵部已盡成了皇叔的犬牙,凡非皇叔之親信,任誰掛帥出鎮北境都落不得個好下場。毓章,你我自幼相識,我並非不懂得你心中大誌,然而我決不許自己眼睜睜地看著你投身死地。今次此事,你若恨我,我也絕不怨你,望你去南邊後,照顧好自己。”

  然後她走向門邊。

  “央央。”

  他在她身後叫她。

  她身形一頓,回頭看他,目中微透水光,似乎已經料到他接下來要說些什麽。

  他定定地看著她,似乎要將二人自幼及長的所有情分都以這如炬目光一把燒光。然後他說:“從此往後,你我之間,除了皇室與沈氏之間的君臣情分,便再無其它了。”

  ……

  英嘉央睡醒步出外堂時,沈毓章正背身站在屋門口。

  夜幕將臨,落日餘暉沉入關牆之後,巨大的牆影如山一般倒落,令未升燈燭的屋內頗顯冷悶。

  她就這麽看了好一會兒他的背影,才出聲叫他:“沈將軍。”

  這一聲似乎將他自夢中驚醒——雖然他原本就清醒非常。

  沈毓章轉過身來,對上她的目光,眼底滑過一抹不易察覺的遲疑。然後他應聲行禮,回道:“殿下醒了。”

  英嘉央道:“沈將軍如今叛逆朝廷,任卓氏亂軍拆關而不製止,又哪裏還當自己是大平的將臣?對我又何須再行臣下之禮。”

  沈毓章不辯不駁,默聲走進屋中,將手裏捏著的幾封彈章擱在案上。

  “大平朝中派你前來,是兵部當真無能人可用了。”他果真不再對她用敬謂,“我今與卓氏之雲麟軍共進退,連累沈氏一族,是我之過。但我絲毫不悔。”

  英嘉央望著他,卻並沒有走近他。

  六年不見,他身上早已褪去了少年人的張揚意氣,多年在邊境帶兵的經曆賦予了他更多沉毅冷肅的氣質,連他的聲音及語氣亦與她記憶中的有了差別。

  二人就這麽隔著不大的一間屋子,無言了片刻。

  而後英嘉央打破了沉默:“你雖無悔,但你既姓沈,大平皇室便無論如何也見不得你落入這叛臣的絕境。卓少炎因卓氏一門慘歿而行此逆舉,尚通人情;可朝廷從未負過你,你又為何要叛逆朝廷?”

  沈毓章抬眼,目光頗沉。

  他沒有立即回答,然而她卻被他重如千鈞的目光壓得一怔,然後瞬間就看懂了他目中深意——

  而沈毓章亦已開口:“當年你說,決不願眼睜睜地看著我投身死地。然而在此之後,因出鎮北境而死的人,哪一個不是安國護民之良將,哪一個不是拳拳赤心之忠臣?憑什麽隻我不死?”

  英嘉央怔然片刻,忽地笑了,笑亦艱澀:“原來如此。”

  ……

  當年因她之故,他未能如願北上抗敵,而他的恩師裴穆清卻因出鎮北境而獲死罪,含冤受戮。那一道畏戰不守的罪名,或許本該落在他的頭上,而他頂著沈氏二字,皇帝又豈會真降死罪給他?她仗著父皇寵愛,阻擋他安國盡忠之誌,這又何嚐不是以其他將臣之鮮血去祭她這一腔私情?

  過去六年間,前有裴穆清,後有卓少疆,皆是他口中的良將,亦皆是他口中的忠臣。朝廷是未負他,可朝廷負盡了那些浴血報國的錚錚將臣,而他早已將自己視同他們一體,又豈能夠心甘情願地向這樣的朝廷繼續效忠。

  ……

  沈毓章將目光自她身上挪開,投向屋外夜色,問說:“當初裴老將軍獲罪之時,舉朝上下可有誰為他求過情?”

  “無人敢求。”她答道。

  他的臉色一如夜色,又問:“連你也不敢?”

  英嘉央注視著他,一時未答。

  ……

  密不透風的暖閣中,血腥味濃重。

  猛烈而密集的陣痛如同狂浪來襲,欲將她整個人撕裂。

  意識朦朧之間,不知是誰在她耳邊匆匆甩下一個急切的消息,那隻言片語令她瞬間大慟。

  體內極大的痛楚令她渾身汗濕、虛弱無力,而她於這無邊苦境之中仍然試圖掙紮起身,因腦中始終有一個聲音如針般一下下地紮著她:她若起不來,這宮城內外又有誰人能去求這情,而她若不及時去求這情,他必定真的會恨她一輩子。

  可神識渙散不過刹那間的事情。

  在完全失去意識之前,她隻聽見宮中接生的老嬤嬤大哭數聲,然後便墮入了黑暗無聲之地。

  ……

  “不是不敢。”

  過了許久,英嘉央才說話。

  這半句說罷,又過了好一陣兒,她才繼續說:“當時裴將軍歸朝,下獄、問審、定罪、處斬,兵部僅用了三日。待我能去向父皇求情時,已來不及了。”

  “三日。”沈毓章重複道,聲音僵硬,“你有何要事在身,整整三日,竟不得一空。”

  又是一陣沉默。

  然後她分外平靜地回答:“我難產三日,終得一子。”

  話音落後,空氣隨之凝滯不流。

  一開始,沈毓章像是並沒有聽清她的話,故而表情並沒有什麽明顯的變化。

  過了半晌,他才轉過身來,先前僵冷的臉色一塊塊地碎裂脫落,露出新的神情——他像是聽到了極荒唐離譜的事情一般,眼底盡是不可置信。

  孩子是誰的?此事他為何從未得知?如此天大的事情,她又是如何避過外朝眾人的?倘是今日他不問裴穆清舊事,她要瞞他到何時?

  他想問,然而他卻一個問題都沒問出口,因這每一個問題在他心中都找得出答案。

  而那每一個答案,都如同鋒利帶刺的荊條一般,將毫無防備的他抽得心口震痛。

  第17章 壹拾柒

  景和十二年二月,皇帝下詔,於京西辟昭慶公主府。

  整座公主府的規模與弘製自不必多說,僅這一道為未出閣之公主納地辟府之詔令,便足以令舉京臣民們大大吃驚。在此之前,除了皇帝因幼弟英肅然在封王後未就藩封而於京城內為其辟府之外,皇室任是哪一個王、侯、公主、宗親,皆不曾在成婚或就封地之前得享過這般聖眷。

  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將皇帝的這一舉動視為對掌珠的又一次有違朝製的寵愛,無人去探究此事背後是否另有隱情。

  昭慶公主未出閣便離宮入府一事,於當時動靜頗大,便連沈毓章在南邊軍中亦有所耳聞。

  那時他未曾多想。而今再憶往事,沈毓章隻想笑,笑自己的後知後覺,笑自己的剛愎自用,笑自己的自私狹隘,笑自己的絕情絕意,笑自己這麽多年都不知自己竟有子存於世間——

  當年的那一座公主府,分明是她為了生養他二人的孩子,而去向皇帝求得的恩寵。倘不為此之計,又何以避得過內宮與外朝眾人,又何以保全他沈毓章及沈氏一門的顏麵?

  他曾經那般斬釘截鐵地說,從此往後,她與他之間,除了皇室與沈氏的情分,便再無其它了。

  這便是她從未令他知曉此事的根源。

  而倘若今日他不曾咄咄逼問裴穆清舊事,她亦絕不會主動開口,令他知曉這個當年她無法去求情的真實原因。

  那是他與她的孩子……

  過往的所有耳鬢廝磨的纏綿,那些本以為已被遺忘的細碎畫麵,於一瞬間聚起巨浪,又於下一瞬向他劈頭蓋腦地轟然砸落,將他整個人裏裏外外滌蕩得隻剩下狼狽。

  ……

  沈毓章止住笑。然後他狼狽抬眼,眼內有清晰可見的血絲,卻無一分笑意。

  他問:“孩子叫什麽?”

  英嘉央靜了靜,回答他:“宇澤。”

  沈毓章掐滅了眼中的光。因他本打算繼續問的問題,此刻也不必再問了。

  宇字一輩,正是皇室為帝孫一輩所定,她是讓孩子隨了母姓。

  宇澤,澤被宇內。

  她對這個孩子有何等之冀望,而這冀望又是背負了誰的心誌,這名字便足以解釋,根本無需多言。

  沈毓章忽覺這簡直就是天大一個笑話,而他自己,就正在這笑話的中心。

  他為世人所稱道的係出名門、誌慮忠純、謙謙端方、文武盛名,於眼下這情境中,統統都是泡影,統統都是笑話。

  他想,他應被天下人所鄙笑。仿佛隻有這樣,他才能從這笑話中脫身而出。

  可他最終也沒能再次笑出來。

  此時的屋外天色已然全黑了,而屋內仍未點燈。

  英嘉央就著這一片深濃暗色開口出聲,為這一段二人不曾計料到的對話畫上句點:“沈將軍,我此來無意再敘舊事。”

  這話又將沈毓章震了震。

  世人都以為皇帝數年來未為昭慶公主再擇夫婿,是因她對他舊情難消,便連他自己,在內心深處亦不自禁地這樣以為過。

  但世人皆錯,他亦錯。她一直未出閣,不是為了他,而是為了她懷胎十月、曆經三日難產而誕、又由她獨自撫養了五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