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戰前商聚
  其實早在洪武四年(1371)年的時候,曹國公李文忠就在應昌之戰中肅清了沙漠以南的元軍。

  但在這之後明軍並沒有實際占領這塊區域,而是趁著元軍無力南下的時候,大舉將居住在此地的百姓南遷。

  然而兩年後元軍就卷土重來,還與明軍一同爭奪此地的百姓,將人口往北方遷移。

  戰亂加上移民,使得遼河以西、長城以北幾乎都變成了無人區。隻有靠近長城的這幾個州縣由於臨近大明,元軍通常情況下不敢離長城太近,所以情況略好一些。

  從古北口到密雲縣城還有一段不近的路程需要走,後麵進來的那些流民沒法在天黑之前趕過去了,因此隻能在城關內停留。

  朱棣才和李彧、陳亨等人則一起跟隨著前麵那批流民隊伍的末尾回到了密雲縣城。

  晚飯還沒來得及吃一口,朱棣就召集了在密雲縣城內的所有官員一塊來開會。

  小小的縣衙裏擠滿了人,朱棣理所當然地坐在了上首,而本應坐在這個位子上的密雲知縣此時卻隻能坐在最靠近門邊的位置。

  “具體情況你們也都知道了,元軍這次南下劫掠比以往來勢更加凶猛,甚至已經來到了以往從未敢踏足的灤平。召集你們過來,是想聽聽大家對此的意見。”

  “停留在灤平縣的元軍大約有多少人?”陳亨問道。

  在此之前一直掌控這裏防物事宜的魏僉事回答說:“根據探子估計,數量至少在千餘人以上,不過最多不會超過三千。”

  “其它方向呢?”

  “隻能確定興州和熱河兩個方向都有受到劫掠,但並不清楚現在是否有元軍停留在那裏。”

  之所以這些情報這麽快就能被搜集到,是因為早在很久以前,明軍就往長城以北的這些地區留下了不少暗探。…!愛奇文學iqiwxm¥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等到要搜集情報的時候,從關內派出去的探子就可以和那些暗探取得聯係,快速獲得相關信息。

  “這些地方受災情況怎麽樣?”朱棣問了一個自己比較關心的問題。

  “下官根據逃難過來的難民大多是熱河人這一點推測,那個方向受災應該是最嚴重的。興州由於距離北平更遠一些,那邊的流民可能還沒過來,因此不太好判斷。”

  朱棣低頭思索了一會,然後對著分坐在自己左右的陳亨和李彧說道:“李大人,陳大人,本王認為此時是一個把關外百姓都遷回來的好機會。”

  從朱棣的視角裏來看,製約北平發展的最大桎梏就是人口不足。現在連土地都種不完呢,哪來多餘的勞動力投入到製造業,提升生產力呢?

  更不要說未來還要依托這裏,來打一場全國的戰爭。如果沒有足夠的兵源的話,未來未必能像曆史中的那樣幸運。

  而人口自然增長上去所需的時間太漫長了,朱棣等不了那麽久,因此吸引關外人口內遷就是一個屢試不爽的方法。

  陳亨聽出了朱棣的言外之意,問道:“王爺是想主動出擊,然後把這些人給帶回來?”

  譚淵本來以為朱棣要說的事跟自己不會有什麽關係,因此心不在焉的坐在那裏。但此時聽陳亨這麽一說,頓時眼睛都亮了起來。

  “本王是有這個打算。”

  “王爺你說的對!狗日的元軍都都要騎到爺爺們的臉上了,這要是不教訓教訓他們,怎麽才能出這口惡氣?”

  譚淵毫無修養的發言引來了全場人的注視。不過別看他平時在朱棣麵前高官雲集,就感覺副千戶這個身份不怎麽值錢。實際上副千戶是從五品,還是有一定發言權的。

  此時在縣衙裏坐著的除了李彧和他的幾個下屬,以及知縣等少數幾個文官以外,其餘就全都是武官了,因此也沒人對譚淵的行為說三道四。

  丘福此時也理所當然地站在了朱棣這邊:“譚千戶說的沒錯,元軍這是在試探我們的底線。若是此次我們不做出反應的話,長城以北就有可能全部成為北元的跑馬場了。”

  “出兵倒不是不行,但是不是應該向朝廷先請示一下?”

  陳亨的屬下則相對比較謹慎。畢竟在沒接到命令的情況下,要是打了勝仗還好,若是打敗了,那後果一定很嚴重。

  譚淵立馬反駁說:“這一來一回得耽擱多少時間,等朝廷的命令發回來,元軍恐怕早就都退回去了。”

  朱棣不想聽雙方就此事展開爭論,他知道不管其他人怎麽說,最後還是得看這裏最有話語權的陳亨怎麽想。

  “陳大人認為此事可行嗎?”

  “下官認為此事有一些冒險,若單單隻是為了收攏一些流民的話,與所麵對的風險相比恐怕有些不值得。”

  “長城以北的這個幾個縣至少還有近十萬人口存在,本王認為值得為此冒一點風險。”朱棣頓了一頓,接著說道:“風險雖然會有,但隻要我們穩紮穩打的話就不會太大。我們兵力占絕對優勢,對方恐怕會直接撤退,並不會交戰。”

  “可若是對方以百姓為目標,到時我們是救還是不救呢?”陳亨畢竟經驗老道,他提出的問題一針見血。

  這個問題把朱棣問得陷入了沉思,畢竟要是真發生那種情況的話,不保護百姓豈不是相當於害了他們。

  而要是雙方部隊真交鋒起來的話,自己這邊又會因為此事有被對方拖住的風險,到時候要是把元軍的主力部隊引過來可就麻煩了。

  “他們要是敢動手,我們就把他殺個片甲不留。”譚淵倒是沒想那麽多,惡狠狠地說道。

  “譚千戶你雖然勇武過人,但又不率領騎兵。就算要出兵,恐怕也輪不到你吧?”這句話是陳亨手底下分管騎兵的一個指揮僉事說的。

  “你...”

  譚淵想反駁,卻覺得對方說的沒什麽問題,隻得把頭轉向自己的“老大”朱棣,想讓他幫自己說兩句。

  朱棣此時也挺鬱悶的,當時想著有可能會需要在城牆上防守,因此帶出來的兩千人中有一半都是弓箭手。要早想到有這一茬事,全都帶騎兵就好了。

  朱棣避過了譚淵的視線,反而是對著一直保持沉默的李彧進行發問:“李大人,你對此事的意見呢?”

  李彧因為之前被朱棣懟了一波,心情一直不好,他還在後悔自己來這裏多此一舉的行為,因此一直就沒有說話。

  “我沒什麽意見,若王爺決定要去做的話,下官一定幫王爺做好流民的安置工作。”

  問了等於白問,最後的問題還是如何在遷移的過程中保護好百姓這件事。

  丘福此時提議道:“末將認為可以派精騎夜襲灤平縣的守軍,隨後趁其它地方的元軍沒反應過來的時候繼續突襲,肅清整片山後地區,這樣在遷移百姓的過程中就不會遇到阻礙了。”

  “不妥,元軍既然一反常態敢於如此深入,則必然對我們可能到來的反擊有所準備了,偷襲很可能就直接撞進對方的懷裏。”還沒等別人說話,朱棣直接就把這個方案給否了。

  這時在下首中一個不太起眼的武將站起來說道:“末將認為於其偷偷摸摸地進行偷襲,不如大張旗鼓地進軍。若是發兵五千,則示敵一萬。發兵一萬則示敵兩萬,從而讓元軍知難而退。想必他們就算再勇猛,也不可能過來送死吧。”

  “不錯,然後呢?”

  發言的這個武將看到朱棣鼓勵的眼神,緩了一口氣然後繼續說了下去:“大軍前進的速度一定要放緩,但聲勢要造大。此外還得保證軍紀的嚴明,與元軍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有利於獲得百姓們的支持。同時後麵則安排輔兵跟在大部隊後麵負責沿路收攏和引導百姓入關。”

  “那若是因為拖得太久,把元軍的主力部隊招引過來了怎麽辦?”

  “可以沿路在比較險要的地方設下多道埋伏,若敵軍大部隊真有動作。則可以層層阻擊,為大部隊和百姓的撤離留下充足的時間。

  “你叫什麽名字?”朱棣十分好奇的問道。

  “末將是密雲中衛副千戶,姓王名勇。”

  這樣一個人居然在曆史上沒留下姓名,估計多半是因為未來經曆了什麽事,導致他沒有活到朱棣起兵造反的那一天。

  “本王認為你的思路在大體上沒什麽問題,不過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首先我們可以兵分兩路,西路的小股部隊沿著潮河順流而上,並盡可能地隱藏行蹤,在到達虎什哈以後再折轉向東。

  東路的大部隊則盡可能地造足聲勢,沿大路前進,行軍速度盡可能放緩。在經過碧霞山之後,兩軍最終在灤平匯合,這樣可以確保肅清灤平縣境內所有的元軍。

  與此同時,繼續向北派出探子探查敵情。若是元軍在興州並沒有太多軍隊的話,則可以派少量部隊快速北上,立即開始百姓的遷移工作。若是相反的情況,則繼續穩紮穩打,高舉旗號吸引百姓主動來投。”

  朱棣個人還是傾向於這種穩妥的方案,畢竟這會是他第一次帶兵打仗。

  所以隻許勝,不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