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古北口
  古北口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和中原政權爭奪的戰略要地,它和居庸關、山海關(此時還叫渝關)共同構成了抵抗遊牧民族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這裏被突破,再往南則無險可守,來自草原的騎兵就可以在中原腹地任意地肆虐。

  不過古北口成為一道雄關卻是從前幾年才開始的。

  當年徐達把大都攻占下來以後,帶人修繕了之前留下來的長城,並在三年前修築了古北口的城關,加設了烽火台等關塞設施。

  丘福當天接到傳令之後,並沒有帶人直接進駐古北口,而是選擇了在密雲縣城外紮營。當天晚上,朱棣就過去和他們會合了。

  當然他不是隻身前往的,他還讓王府的侍衛把王府內所有的存糧都押運了出來。這些存糧大部分都是今年的新糧,是夠王府所有人吃到明年開春的量。如此一來,王府接下來隻能去糧鋪買糧了。

  第二天清晨,朱棣才點了五百人帶著糧食隨他共赴關口。

  未經擴建的關城根本放不下三個衛所一萬五千多人的兵力,因此隻能安排多出來的士兵在關口向後五裏的地方搭建一個臨時的城寨出來。

  由於三個衛所領兵之人都是衛指揮僉事,在品級上互相都無法管轄,因此陳亨還派過來了一個都指揮僉事暫時總領全局。

  “來者通名。”

  在通過城寨的時候,雖然守將老遠就看到了帥旗,但還是盡職盡責的盤問了一番。

  “這是燕王的部隊,趕去關口安撫流民呢。”朱棣的侍衛張武上前回答道。

  “原來是燕王,還請在寨外稍等,末將這就派人去通報一下。”

  張武聽他這麽說,覺得有些不滿意:“怎麽?連王爺都不能直接放行?”

  “還請不要為難末將,”

  “你...”張武還欲再說,卻被朱棣攔了下來。

  幸好也沒讓他們等多久,營寨的大門就被打開了。

  “不知燕王駕到,下官有失遠迎。”一個看起來並不十分精壯的軍官走了出來。

  眼前這個人之前朱棣見過,是在上次他的燕山親衛舉行比較的時候,記得當時這個人跟著陳亨一塊來觀摩過。

  “魏僉事是吧,現在關外的百姓狀況怎麽樣了?”

  “王爺請隨我來,咱們邊走邊說。”

  “嗯,你帶路吧。”

  魏僉事翻身上馬,走在了朱棣稍微前麵一點的位置。

  “陳大人的消息你收到了嗎?”

  “還未曾收到,下官現在接到的命令是守好關口,不給元軍可乘之機。”

  朱棣在心裏默默地吐槽了一下這糟糕的工作效率,一晚上過去了,居然還沒把新命令傳過來。

  “那現在就看著關外的百姓在外邊挨餓呢?”

  “下官從城牆上吊了一隊士兵和一些糧食下去,現在正在賑濟災民。”

  朱棣對這個魏僉事的評價稍微漲了一點,看來他腦子還比較靈活,知道變通變通。

  “往北邊的探子派出去了嗎?”

  “先後派出了三批,第一批是前天夜裏出去的,算算時間今天也該回來了。”

  “做的不錯,回頭本王會向陳指揮使給你表功的。”

  “下官先謝過王爺。”

  說話間五裏路轉眼就到,不過說實話這個關口和朱棣想象中的雄關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靠北的那一側的城牆最多也就隻有五、六米高,兩側延伸開來的城牆則顯得破舊不堪,頗具年代感。

  “上城牆看看吧,張武你跟我來。譚淵,你帶著剩下的人和所有的糧食在原地待命。”

  朱棣一行人快速穿過了關內的營寨,在魏僉事的帶領下走上了城牆。

  放眼往下望去,關外已經約莫聚集了五千餘人。由於關口前麵道路狹窄,流民沿路一直延伸了好幾裏。

  現在雖然不是飯點,但朱棣能看到城牆下的粥棚還是在不斷地冒出炊煙。

  “現在還沒出現有人鬧事的情況是吧?”

  “是的,因為現在糧食供給還跟得上,再加上天氣也不冷。但如果他們人數一直持續增加下去的話,情況就有可能會發生變化了。”

  “糧食不夠了?”

  “對,本來城關內儲存的糧食是密雲後衛的儲備糧,現在要供給三支部隊和關外的百姓,糧倉很快就要見底了。”

  “先用本王帶過來的糧食賑災吧,之後李大人會把北平官倉裏的糧送過來的。”

  “王爺真是解了下官的燃眉之急啊。”

  “先別忙著高興,要是元軍趁著這個時候殺過來的話,這些百姓可就全遭殃了。”

  這些原本居住在長城以北的百姓說來確實挺慘的,本來在元朝政府的統治下過的就不安生。後來明軍把元軍打跑了,他們以為自己可以鬆一口氣的時候,卻發現明朝暫時沒打算把長城以北的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因為如果沒有長城作為依托的話,守軍的防守成本太大,根本無法長時間有效抵禦遊牧民族的騷擾。因此明軍雖然多次北征打擊元軍,但都沒有就地駐軍,這片地區竟成了一塊真空地帶,百姓都不知道該找誰去交稅了。

  雖然沒有了官府的盤剝,但這片區域就像元軍的提款機一樣,經常遭受劫掠,隻不過以往都沒有這次的情況看起來嚴重罷了。

  “王爺說的沒錯,但還請理解下官的職責所在。”

  其實一般來說,如果是零零散散的流民的話,就可以直接放進來了。隻不過這次數量和規模過於龐大,誰都說不好會不會在其中暗藏有元軍的內應來騙關,因此關門並不能輕易打開。

  “魏僉事,如果探子回來之後匯報說五十裏內沒有敵蹤的話,就準備開關放人吧。至少也得讓他們在關內呆著,關內有那麽多士兵在呢,要真出點什麽事,反而更容易管理。”朱棣提出了他的建議。

  “這倒不是不行,不過還是等探子回報之後再說。”

  朱棣把視線從城下百姓的身上收了回來,重新投到了城防布置上。

  “這城牆是從什麽時候留下來的了?怎麽都不修繕一下?”

  “下官估計可能是北宋那時候留下來的,至於修繕的問題...”

  “怎麽了?”

  魏僉事的話語有些支吾:“關於此事,密雲後衛的指揮僉事之前已經多次向上反映了,但據說是李大人那邊一直沒批相關的款項,因此直到現在也沒落實下去。”

  朱棣聽了是真的有些生氣了:“又不是讓他重新修長城,難道就連重修一下的財力物力都沒有了嗎?如果這個關口最後沒守住,有他李彧一半的責任。”

  朱棣並不知道李彧是出於什麽目的把這件事拖下去的,但城防的事就是整個北平最重要的事,比發展經濟什麽的都重要的多。他李彧敢在這件事情上推三阻四的,著實讓朱棣有些沒想到。

  “這事陳指揮使不知道?”

  “陳大人知道此事,但他也沒有什麽好辦法。”

  “急死個人了,陳亨也不知道早點向朝廷匯報一下情況,非要等到事就在眼前了再想辦法。”

  朱棣雖然知道元軍的第一波進攻還在兩個月之後呢,但他並不敢確定事情一定會按照史書中描述的那樣發展。

  萬一自己的變化影響了曆史進程呢?萬一史書上把日子記錯了呢?這都不是沒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這城牆必須要加高,還要把外側用水泥和磚塊重新砌一變,現在裏麵土層都露出來了,這像什麽話?”朱棣一個人自言自語道。

  就在朱棣心裏痛罵李彧的時候,卻突然聽關外流民隊伍的末尾出現了一陣騷動。這聲音由遠及近,很快就到了目視所能及的範圍。

  隻見一隊身披輕甲,手持彎刀,身穿大明軍服的騎兵,以一路縱隊的隊形向城牆方向移動。

  “讓開。”士兵大聲喊道。

  盡管百姓盡量的往路兩邊靠了,但還是會有一些人有一不小心就被擠到中間去了。每當這時,快速前進的探子們都不得不把腳步放慢,避免和這些老百姓發生碰撞,因此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到了城關底下。

  “魏僉事,孫二回來複命了。”探子中為首的那個人衝著關上喊道。

  “本官在此。”魏僉事往前上了一步,從城垛中朝下麵的孫二揮了揮手,隨後又讓人放下了吊籃,示意他從這裏上來。“其他人原地休息即可。”

  城牆矮,吊籃也拉不了幾下就到頂了。孫二在站穩以後趕緊從吊籃上跳了下來。

  此時朱棣搶先問道:“怎麽樣?最近的元軍距離有多遠?”

  “至少還在三十裏開外了,五十裏以內的主要道路旁都查探過了,沒發現元軍的動向。”

  “好,你辛苦了,趕緊下去休息吧。”

  “等一下,我不用跟我的部下一塊行動了?”孫二不解地問道。

  魏僉事回答說:“你先回大營裏等著吧,等會城門打開之後他們再找你去會合。”

  “我明白了。”

  把孫二送下去之後,魏僉事看向朱棣,顯然是在等著他下令。

  朱棣略一思索,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決定:“開城門吧,先派一個百人隊出城維持秩序,再一點一點放他們進來。”

  “遵命。”

  徐達當時修這個城關的時候,因為沒考慮到此處有對外貿易的需要,因此城門修的十分狹窄。一次隻能過一輛車,肩並肩並排走的話也隻能過三到四個人。這要是沒有秩序的話,一旦發生點什麽變故,必然會出現踩踏事故這樣的事情。

  “魏僉事,你帶人先把本王運過來的糧存到糧倉裏,以免等會百姓進來以後引起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