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
  朝堂上的風雨暫時還沒有傳到北平這邊,讓朱棣一陣好等的李洛卻是終於把羅貫中給帶回來了。

  李洛去的時候隻用了一周時間,由於當天就完成了任務所以還有時間在返程之前,在杭州玩了兩天。回去的路上由於羅貫中年老,上不了馬,因此返程的後半段光馬車就坐了十天。

  不管怎麽說,這一趟算是平安的回來了。

  朱棣得到消息之後第一時間就想接見這位老人家,不過還好被福伯以此舉失禮為名給勸住了,隻得請福伯帶著人在提前準備好的宅子中落下腳來。

  羅貫中雖然沒來,但在這趟南下過程中充當朱棣眼線的那個“木頭親衛”卻是第一時間過來複命了。

  “這一路上有什麽值得注意的事嗎?”

  “李洛運氣不錯,到杭州的第一天就找到了羅貫中。”

  李洛要是聽到了,一定會驚訝這個陪自己走了一路的人,居然會說這麽長的一句話。

  “那還挺順利的。”

  “不過我們返程的時候,被人盯上了,盯梢的人跟了一路,李洛對此沒有察覺。”

  “能知道對方身份嗎?”

  “末將猜測是有官府背景,不然做不到一直從杭州跟到北平。”

  “這樣啊...”朱棣若有所思地摸了摸自己稀疏的胡子:“你下去好好休息吧。”

  一時半會也搞不清跟蹤的人是衝著自己來的,還是衝著羅貫中去的,不過現在人都已經送到北平了,因此朱棣也沒再糾結這件事。

  第二日羅貫中沐浴更衣完畢後,這才被朱棣給請到了王府上共進午餐。

  這一老一少兩個人才剛一見麵,就開始互相打量上了。

  朱棣見羅貫中這幅落魄的模樣不知道該說些什麽好,還是老於世故的羅貫中率先開口說道:“世人皆道王爺氣度非凡,乃是少有的少年英豪,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羅老可真是過譽了,本王剛及弱冠,未曾建過寸功,又哪是什麽少年英豪呢。”

  朱棣雖然矢口否認,但臉上的笑意卻出賣了他的想法:“本王聽李洛說,羅老對於本王是如何得知羅老的名號這事十分好奇?”

  “還望王爺為老朽答疑解惑。”

  “羅老的名號在本王還未就藩的時候就聽到過了。此事說來也巧,本王的胞弟周王愛玩,一日他拿著一遝紙過來非要讓我讀一讀,紙上麵的內容正是羅老寫的《三國通俗演義》。恰好就看到了火燒赤壁那一塊,看的本王心潮澎湃,也就自此記下了羅老湖海散人的名號。”

  這個理由是朱棣早就想好了的,反正也沒人能去求證,他也不怕自己胡謅的話會被拆穿。

  “原來是這樣。”羅貫中點了點頭,心裏的疑慮這才算是徹底打消了。

  赤壁之戰是他自己寫的最滿意的一段,整個故事跌宕起伏,又虛構了很多充滿戲劇性的橋段,朱棣會被這樣的故事吸引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王召羅老北上,正是想把羅老所著之書發揚光大,這個願望還請羅老不要回絕。”

  “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哈哈哈哈,善,不知羅老的《三國通俗演義》可曾完本?共有多少回內容?”

  “已然完本,共有一百二十回。老朽現在正在寫一本名為《三遂平妖傳》的書。”

  “既然如此,本王有一個提議,羅老且聽一聽。”

  “王爺請講。”

  “從下一期北平時報就開始連載《三國通俗演義》的內容,每一回內容分兩期刊載,這樣一百二十回分二百四十期報紙連載完畢。此外,每四十回內容編為一卷,每卷分別在報紙刊載完畢後出版。”

  “羅老可得書籍出版中獲利的三成。報紙這邊由於利潤太少,因此就按照連載的回數支付報酬,每一回五兩銀子。羅老意下如何?”

  朱棣出手相當大方,單說這每一回內容五兩銀子得報酬就抵得上羅貫中在茶館裏說一個月的書了。

  “王爺如此恩賞,老朽何德何能?”羅貫中有些哽咽:“要是老朽早日得見王爺,小兒或許也就有救了。”

  他想到了自己因為寫了一輩子書,一直也沒掙到什麽錢,甚至連為自己孩子治病的錢都拿不出來。頗受打擊的他,這才在茶館找了一份工作,以此為生。

  朱棣看著眼前年過半百的老人也是感到一陣心酸,古今中外那麽多才華橫溢的人卻都沒有在自己生前享受到與自己成就相符的待遇。

  也不知道這是因為這些境遇才賦予了他們超乎尋常的才華,還是因為他們擁有異於常人的才華,所以必然會遭遇與之對應的磨練。

  “總之,能幫一個是一個吧。”

  朱棣在心裏這麽告訴自己。

  “來,喝酒。”

  “老朽先幹為敬。”

  放下杯子,朱棣開口說道:“今日羅老可定要為本王講一講三國的故事。”

  這不管是年齡相差甚遠的兩人,竟借著酒意聊了起來,相談甚歡。

  從秦漢帝王,聊到了大唐的絕代風華。從北擊匈奴的蕩氣回腸,再到南宋兵臨城下的憋屈。

  雙方都是熟知曆史的人,卻對曆史有著不一樣的認識,因此兩人是和而不同。

  出於好奇,朱棣還特地問了羅貫中,為什麽要把曹操塑造成反派。得到的回答是,“曹、劉二人皆雄主也,然曹勢大,劉勢微。世人愛觀以弱勝強之事,此著書基本之道也”。

  可憐的曹老板,要背負很長一段時間的惡名了。也不知道這個時代會不會有較真的人站出來為曹老板仗義執言呢?

  繼續聊下去,羅貫中看朱棣如此平易近人,也漸漸打開了話匣子。

  “恕老朽直言,當世之人皆認為小說乃上不得台麵之物,為何王爺卻如此看重老朽寫的東西呢?”

  “小說上不得台麵?若是如此想就大錯特錯了。”

  “願聞其詳。”

  “從漢賦到唐詩再到宋詞,篇幅字數一直在增加,所為的不就是能更好地把一個故事講的淋漓盡致嗎?文學的體裁從來都沒有高下之分,廣大百姓對小說的內容喜聞樂見,若是有人不喜歡,那他又算老幾?”

  借著周總理的話把想說的噴出來是真的爽,朱棣頓時來了繼續噴下去的靈感。

  “不是有一首詩是這樣說的嗎: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每個時代都會有閃耀的明珠,沒有任何厚古薄今的必要。”

  羅貫中一聽就懵了,難道自己讀的書是假的?為什麽搜腸刮肚也對這首詩毫無印象?這作詩的人膽子也忒大了,敢說詩聖詩仙的詩已經沒什麽新鮮的了,他這份豪氣也真是令人敬佩。

  “恕老朽愚魯,未曾聽聞此詩,王爺可知此詩乃何人所作?”

  朱棣心想,不應該啊,這麽有名的詩為啥會沒聽說過?別是自己把明、清的詩搬出來了吧。

  仔細一琢磨,還真有可能。唐宋時期的人好像也不太敢對李、杜大放厥詞。

  “本王也不記得自己是從哪聽到的了,若是羅老未來打聽清楚了,可定要讓本王了解一下這位詩人的名號。”朱棣非常“真誠”的說道。

  也不知道有沒有蒙混過關,朱棣打算立馬岔開話題:“對了,這《三國通俗演義》是不是還沒有做開篇詞?”

  “這個說來慚愧,老朽自己也曾做過幾首,卻都不甚滿意,因此還一直空缺著。”

  “今日本王詩興大發,這首詞就賞給你了。拿筆和紙來。”朱棣大聲的喊道。

  下人們很快就在酒桌上清出了一塊地方,擺好了筆墨紙硯。

  朱棣大筆一揮,借著酒意開始在紙張上肆意書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朱棣總算是明白為什麽古人喜歡喝完酒寫詩了,因為這樣是真的爽啊。不過唯一的遺憾就是,他本就不好看的字,借著酒意寫完後就變得更加奔放了,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瑕不掩瑜,字雖然不好看,但這詩畢竟是號稱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寫的,內容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王爺寫的一手好詞啊,與蘇東坡的《赤壁懷古》相比別有一番風味。”

  羅貫中是真沒想到朱棣年紀輕輕就有這般文化造詣,以這首詩的水平,就算稱之為天縱奇才也並不過分了。

  “怎麽樣,這詞給羅老你的《三國演義》做開篇詞可不算掉價吧?”

  “承蒙王爺厚愛,老朽在此謝過王爺賞賜。”

  羅老作勢欲跪,被朱棣趕緊扶住。隨後又是一番攀談交心,這頓飯吃的是主賓盡歡。

  送走羅貫中之後,朱棣的眼睛裏立馬恢複了清明。飯局上吃好的標誌是把酒喝到位了,因此裝醉就成為了一門學問。

  下午朱棣沒出門,在家遠程遙控了報社的人去羅貫中那裏把稿子帶走。

  忙完工作之後剛想享受一下午後的美好時光,就被一位不速之客給打斷了。

  “燕王朱棣接旨。”尖細的聲音聽得人有些不適。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關於土地兼並問題,燕王獻策有功,特賞銀千兩。令限燕王在十日之內提出針對此問題的具體對策,並由他人代為呈在朝堂之上以供百官作為參考。欽此。”

  “臣接旨。”

  朱棣臉色凝重,往過來送旨的公公手裏塞了不少銀子,希望打聽打聽具體是什麽情況。廢了半天勁,這才知道當時朝堂上發生了什麽事。

  “壞了。”

  千算萬算,沒算到朱元璋不打算幫他保守秘密,而是想把朱棣推到台前去做這件事。

  對著下人說道:“趕緊去傳道衍大師過來與本王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