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朕的兒子不可能有這麽聰明
  “既然聽明白了,那我們接下來就開始訓練。接下來以十人為一個小組,由你們十夫長帶著,從現在這裏出發,繞營寨一周之後再回到這裏。”

  “我們要帶兵器嗎?”底下有人發問道。

  “下次問問題要打報告,之前沒說,下不為例。而且你這問題問的就很蠢,你打仗不帶兵器上去找死嗎?”

  回答完問題朱棣接著說道:“我們不光有罰,還有賞。前一半回來的小組,這個月俸祿額外增加一鬥米。”

  一聽這話下麵的士兵們眼睛都放光了,你跟他們談理想談紀律,他們未必能理解。可隻要說到有關他們的利益,他們肯定比誰都聰明。

  “但是你們要注意了,一個小組必須所有人一塊回來才算數,整個過程中不能有人掉隊。如果有哪個小組為了追求速度,拋下自己的戰友不管的,整個小組一塊受罰。要真有人這麽做了,可千萬不要讓我抓到,不然你們一定會後悔的。”

  就這樣,燕山親衛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軍隊紀律建設運動。

  ————————————————————————

  三天後,南京紫禁城,乾清宮。

  啪

  朱元璋狠狠的把手裏的奏折摔到了桌子上,震的茶杯裏的水都開始亂晃。

  “山東下場雨都要寫個奏折給朕匯報一下,這幫人是不是工作太少閑的沒事幹啊?”

  對於自己廢掉丞相這件事朱元璋有點後悔,因為他已經連著三天工作到深夜了。每天晚上工作到這麽晚,更別說第二天還要早起,都沒有時間“做運動”了。

  當然對於一個工作狂來說,你不讓他幹活可能比殺了他還要讓他難受。

  “陛下,燕王呈上來一封書信,說隻能由您親自打開。”當值太監把一封信件遞了上來。

  “他不是應該剛到北平嗎,怎麽有時間給朕寫信?”

  朱元璋氣呼呼的把信接了過去“要是不說點正事,看我不治你的罪。”

  他雖然是農民出身,但絕對不是大字不識一個,說他是文盲絕對是別有用心的人在抹黑他。

  “人口增長?這小子想的倒是挺遠,現在各地都百廢待興呢,這就想著以後人滿為患的時候了?”

  “你老子我又不是神仙,管得了十年二十年,還管得了一兩百年之後得事情嗎?”朱元璋笑著搖了搖頭。

  再接著往下看,朱元璋得臉色凝重了幾分:“這我倒是沒想到。”

  古人們都喜歡從前朝的滅亡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隋唐亡於地方藩鎮割據,於是宋朝就重文輕武,結果被元滅了。蒙古人上來就把科舉給廢了,文人沒事幹了,國家機器停止了運轉,結果元朝很快也就沒了。

  那為什麽不管怎麽改來改去,所有王朝最終都逃不過一個滅亡的結局呢?朱元璋有時候也在想這個問題,他努力的去把自己能想到的漏洞全填上,就好比在試卷上寫滿了答案,但他不知道正確的答案到底是什麽。

  而這封信裏的觀點為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地主們是導致改朝換代的罪魁禍首?”

  手指叩擊著桌麵,朱元璋陷入了沉思,小時候被元朝的官吏欺壓的場景還曆曆在目。

  其實縱觀中國曆史上所有朝代,就能發現朱元璋把官員壓榨到了極致。別說什麽九九六了,一整年就給你放三四天假。不讓人休息也就算了,福利待遇還低,不搞灰色收入的話養家糊口都費勁。

  他是絕對支持進一步限製官員權力的。

  可官員雖然大部分都是地主,地主卻不都是官員。

  有些人本來就能力強,把自己家的田地經營的很好。有了餘糧,那他也不能把自己掙的這筆錢就一直堆在家裏吧,這錢和錢放一塊又不能生娃。

  作為一個有上進心的人,他一定會拿著這筆錢再去做點什麽。

  從商?

  那不行,地位太低了,辛辛苦苦掙的錢還有可能被官老爺一句話給奪過去。

  思來想去,也就隻有把手裏這點錢轉化為田產。這樣就算子孫不努力,守著這些田也就不至於餓肚子了。

  而有的人則是懶漢一個,家裏有地不好好種,整天遊手好閑。最後等把自己土地丟了的時候,再想後悔就已經晚了。

  這種人你想幫都幫不了。

  想到了這些,朱元璋又開始想自己重農抑商的措施到底對不對。

  “如果不限製那些地主從商會發生什麽事?豈不是他們會用更多的錢,買更多的地?”

  如果朱棣知道他在想這些,一定會告訴他,真理是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螺旋上升。你重農抑商現在肯定是正確的,但隨著生產力發展,必然就會需要調整相應的政策。

  “其實限製個人持有土地上限這事倒不是不行,我得仔細考慮考慮。”

  朱元璋撓了撓了頭,感受到了自己日漸稀少的發量。

  “這小子,真能給我找事做。”

  等一下!

  朱元璋覺得這件事好像有哪裏不太對勁。

  什麽時候輪到我兒子教我怎麽做事了?這朱棣是到了新家,翅膀硬了啊。

  先不提這裏麵寫的內容有幾分真,幾分假。自己的這幾個兒子就沒幾個靠譜的,怎麽之前沒看出來老四有這方麵的腦子,他不是隻對帶兵打仗有興趣的嗎?難道出去旅遊還能順便開智的?

  於是便對著外麵值班的太監喊道:“給我傳親軍都尉府,把燕王到北平以後做的事整理出一份折子,讓他們明天遞給我。”

  親軍都尉府就是未來大名鼎鼎的錦衣衛,現在雖然還沒改名字,但已經開始承擔搜集情報這類的活了。

  以朱元璋生性多疑的性格,是絕對不會對朱棣發生這麽大的變化視而不見的。

  查,必須給我查。

  我倒要看看你是吃了哪門子的錯藥。

  這時正在軍營裏“小人”得誌的朱棣,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他老爹盯上了。

  不過就算讓他知道了,也隻會說。

  就怕你不查呢

  第二天朱元璋頂著兩個大黑眼圈的走出了寢殿,太子朱標早已候在了外麵給父皇請安。

  今天太子要跟著聽政,學習如何處理政事。雖然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聽政了,但還是十分興奮,反倒是朱元璋還迷迷瞪瞪的。

  早朝開始,大臣們的發言卻並不積極。

  這時候由於胡惟庸被殺,牽連到了朝廷上上下下很多人,就連已經告老還鄉的宋濂也被自己的兒孫牽連,全家都被發配到了四川茂州。

  搞得大臣們也是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生怕皇帝這把刀下一個砍向的就是自己。

  於是說了半天也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朱標在一旁聽的是百無聊賴,難免就開了小差。

  “太子你對這件事有什麽看法?”

  朱標還發著呆呢,突然聽到朱元璋自己,趕緊把思緒拉了回來。

  慢慢的站起身,大腦飛速的運轉,隱約之間好像聽見剛才有提到什麽,蘇州府,嘉興府,賦稅問題等字樣。聯想到蘇、鬆、嘉、湖地區一直賦稅過高,民眾苦不堪言。再想到自己的老師們一直教導自己要實行寬通平易之政,於是便開口說道。

  “兒臣認為,過高的賦稅會打壓百姓的積極性,因此應該適當降低這四府的稅收。”

  說完這話朱標還挺滿意的,應該沒有什麽紕漏,但在下麵的太傅徐達給他瘋狂使眼色。徐達以前做過太子太傅,教導過朱標一段時間。

  徐達雖然以能征善戰而聞名,但他更精通於人情世故。

  朱標剛才這話當然沒說錯,能體現出他太子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優良品德。

  但是他忘了最重要的一點。這四地的高稅率是誰定的?是朱元璋定的。

  當年朱元璋造反的時候,這四府的百姓傾力幫助吳王張士誠,跟他作對。朱元璋可從來不是什麽心胸開闊的人,這筆賬可還沒一筆勾銷呢。

  因此朱元璋聽了太子說這話可就有點不太高興了,但人家又沒說錯,把自己搞得像一個殘暴不仁的暴君一樣,很丟麵子。

  這時候朱標的腦筋已經轉過來了,趕緊補充道:“江南諸地土壤肥沃,富甲天下,本就應該多納稅。降稅隻降賦稅過高的那些田就可以了,至於那些本來標準就不高的田地則不用降了。”

  這個時候戶部尚書趕緊出來打圓場:“臣提議,舊額每畝交七鬥五升至四鬥四升的,減十分之二;四鬥三升至三鬥六升的都隻征三鬥五升;三鬥五升以下的照舊。”

  “就這麽辦吧。”

  朱元璋嘴上雖然同意了,心裏卻在想:“太子溫文儒雅,仁政愛民。卻不能堅持己見,立場隨風而擺,要是是在亂世恐怕無法守得住這一大份家業啊。”

  退朝之後回到寢宮,跟馬皇後說了這件事。

  “仁政愛民還不是皇上您對他最大的期盼嗎?”

  馬皇後可能是這世上唯一一個能用這種語氣跟朱元璋說話的人。

  朱元璋默然不語,突然又想到了昨晚的那封書信。

  “皇後對燕王有什麽看法?”

  朱棣雖然不是馬皇後親生,但她對這幾個孩子一直都很好,自己的大兒子早早就被立為了太子,是以對王爺們沒有什麽偏見。

  “皇上,燕王從小就愛在軍營裏玩鬧,但卻不像一般的士兵那樣直率,是眾多王爺們中比較突出的那一個。皇上封他為燕王不正是想讓他鎮守邊疆嗎。”

  “沒那麽簡單,這個老四昨天可是把朕嚇了一跳啊。”朱元璋隨手翻出了昨天晚上的那封書信:“你看看這個。”

  馬皇後接過來仔細看了一遍:“這不太像是燕王能說出來的話,可是有什麽高人為他指點?”

  “朕正要查上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