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銀河星係 第一百一十三章 打造龐大艦隊
  旗艦飛船實驗室內。

  申天奇在對飛船的動力係統,進行重新設計。這也算是曲率航行飛船了。

  他設計的這種飛船,不像人類幻想的那樣,可以進行超光速航行。

  他設計的曲率航行飛船,嚴格意義上來說,就是利用重力控製儀,對空間進行稍許彎曲,再利用宇宙星空無所不在的引力,對飛船進行加速。

  以目前申天奇的技術,根本做不到折疊空間。

  如果能做到大範圍空間折疊,那麽就能做到空間跳躍了。

  折疊空間需要龐大的重力控製器,更需要龐大的能源供應,才能產生超大重力來折疊扭曲空間。

  就拿他的旗艦飛船來說,這個空間折疊要能讓一千五百多公裏的飛船,進行高速航行,這個重力場覆蓋範圍最少要高於一千五百多公裏大,才有可能。

  想要用這個給飛船加速,就要遠遠超過這個範圍。

  就算是想象中的曲率引擎,難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試想一下,要想引擎利用空間折疊彎曲,對飛船進行加速,不說需要多大的重力場來實現,多少能量供應,單單是能抵抗這種重力強度的物質,就不容易擁有。

  反正根據申天奇的推算,就是他的星係級金屬材料,能承受的最強重力場強度,造成的空間彎曲,也不足以讓飛船進行超光速航行。

  而且以現在的能源係統,根本就不足以支撐這種消耗。

  要是有更強大能源係統,倒是可以嚐試曲率引擎的研發,但是以目前的材料強度,最多能達到光速的一半速度,就是極限了。

  除非整個飛船,是用類似中子星那種強度的物質,建造完成的,才能承受這種重力強度引起的潮汐能對飛船的扭曲,還要有足夠強大的能量供應,才有機會進行超光速航行。

  材料強度不夠,可以用能量護罩進行防護,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這對於能量的需求,更大了。

  這就是一個死循環,沒有超強的能源係統,一切都是空想。

  “唉……”

  申天奇無奈的歎了一口氣。

  還是科幻電影好,想到什麽就可以出現什麽,完全不用操心什麽材料問題,能源係統問題,頭腦一發熱就想全來了。

  這段時間,有了重力控製儀,申天奇對扭曲空間的猜想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空間概念,這種猜想是正確的,超強的重力環境,確實把空間給扭曲了,對這種空間扭曲進行加強控製,就是空間折疊了,這個空間的扭曲力,可以把實體物質給扭曲變形。

  重力場越強,這種空間扭曲越嚴重,破壞力越強。

  這也是為什麽,對空間彎曲越大,需要承受的力量越大的原因。

  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曲率引擎,意義就不大。耗費巨大的能量來彎曲空間,卻得不到太高的速度,有什麽研發價值?

  何況對材料強度的要求,也不是一般的高。

  根據推算,星係級金屬,製造出來的曲率引擎,最多能把速度提升到光速的一半,並且對能源的消耗相當的大。就飛船上全部能源原料,還不夠幾天消耗的。

  用重力控製儀,利用星空中的各種星體的引力,對飛船進行加速,在現在的動力跟能源供應基礎上,根本不需要增加太多消耗,就能達到一半的光速。

  還要搞什麽曲率引擎?

  在材料跟能源沒有再次突破的情況下,曲

  率引擎對於申天奇來說,就是一個坑。

  等材料跟能源再次突破,都完全可以實現空間折疊,進行空間跳躍了,曲率引擎更不需要了,這真的是一個尷尬的事情啊。

  現在想要擁有,卻用不起,等用得起了,卻發現沒什麽用了,變成了雞肋。

  你說尷尬不尷尬。

  現在申天奇設計的飛船動力係統,跟曲率引擎一個原理。

  都是運用了重力,隻是運用的程度不一樣。

  曲率引擎,是直接用重力場,扭曲空間來讓飛船前進。申天奇現在的設計,是利用星體的重力場,給飛船一個牽引力和推力。

  一個是完全自己產生推力前進,一個是不但自己有推力,還能借力。

  申天奇設計的動力係統,在飛船前後各個方向,都加了許多重力控製儀,通過精確的控製,飛船後方會產生一個很大的推力,飛船前方卻可以產生一個很大的牽引力,把兩個前後的力跟飛船本身的動力,進行精確的調整,處在一個直線上,就能把三個力進行完美融合疊加。

  這才是能讓飛船,能達到一半光速的根本原因。

  那些重力控製儀,對能源的消耗,是整個飛船粒子噴射引擎的兩倍。也就是說,整個飛船上的能源原料,在開啟雙動力係統情況下,會縮短三倍使用時間。

  但是帳確不是這樣算的。

  飛船速度,卻由原來不到光速的百分之一,提升到了光速的一半速度,整體速度提升了五十多倍,能源消耗確隻是提升了到了三倍。

  這相當於效率提升了五十多倍,同樣的能源原料,可以航行更遠的地方。

  很簡單一個算法,飛船一年的時間,可以飛出原來飛船航行五十多年的距離,卻隻是消耗原來三年航行需要的能源,這一對比,就知道那個更劃得來了。

  但是如果申天奇現在,把飛船都改成曲率引擎,那麽情況就不一樣了。

  飛船同樣一年可以航行五十年的距離,但是這一年確要消耗飛船正常幾千甚至幾萬年需要的能源,這就難以接受了。

  如果速度能超越很多倍光速,這還勉強能接受,但是現在的情況,隻能放棄了。

  也許是自己現在科技達不到,才覺得難以接受,也許隨著時間推移,科技有了巨大進步,曲率引擎又能發揮巨大作用了也難說,申天奇在心裏默默的想著。

  還是那句話,現在覺得不可能,甚至是荒謬的事情,以後說不定就是理所應當了。

  科幻中的曲率引擎,以他目前的科技跟知識,可以簡單製造出來,卻難以發揮它的作用,更難以承受它對能源的消耗。不能完全實現空間折疊,就難以做到超光速,能做到完全折疊空間,就能進行空間跳躍了,那時就叫空間引擎了。

  現實跟想象中還是有巨大差距的。

  這時,艦隊已經進入一個荒蕪的恒星係內。

  這個恒星係,比太陽係要大很多,在宜居帶,幾個行星卻是類似木星土星的那種氣態巨行星,再遠離恒星的軌道上,幾個固態行星由於遠離恒星,上麵氣溫極低,類似太陽係的冥王星,全被厚厚的冰覆蓋,根本不適合生物生存。

  在這個恒星係統內部,也有隕石帶。

  外圍的幾顆巨大固態行星,也有大量小行星形成的隕石帶,這些就是申天奇的目標,正好可以用來建造更多的飛船,順便給所有飛船加上重力控製動力係統。

  氣態巨行星,其實都是失敗的恒星,正好可以給他的

  艦隊,提供氫能源原料。

  現在的艦隊,一共隻有一百一十二艘飛船,除了一千五百公裏的旗艦飛船,上千公裏的隻有兩艘,還有一艘二十公裏的行星級飛船,剩下的一百零八艘都是五公裏的小型飛船。

  這遠遠達不到自己的要求。

  之前在太陽係,不能過多的消耗太陽係內部的物資,希望給人類多留點。

  現在遠離了太陽係,進入別的恒星係,這些顧慮就完全可以打消了,可以放心大膽的進行建造,打造龐大的艦隊,也能抵禦更大的危險。

  在未知的宇宙中,誰知道會發生什麽事。

  如果自己有了龐大的艦隊,遇到危險,也能用海量飛船,為自己跟家人逃生創造條件。

  先靠近小行星帶,直接運用原子操控能力,把小行星轉化成各種金屬材料,再用念力控製力進行壓縮,形成更強大的星係級金屬。

  接著,把這種星係級金屬材料,形成海量的納米機器人,用電磁操控能力,開始組裝飛船。

  這次申天奇準備建造,一百萬艘十公裏級別的小型飛船,十萬艘百公裏行星級飛船,一萬艘一千公裏恒星級飛船。

  上萬公裏的星係級飛船,他現在還建造不出來。

  不是能力不夠,是能源係統跟動力係統跟不上,就算勉強建造出來,航行速度也會很低,會影響整個艦隊的速度。現在的星係級金屬,建造上萬公裏的飛船,強度完全足夠了,隻是能源跟動力不行。

  這次建造的飛船,都是雙動力係統,全速前進可以達到一半光速。

  飛船的建造,耗時兩個多月,才算完成。

  本來一個多月就能完成,最後五公裏級別的飛船,也幹脆籌齊了一千萬艘。

  五公裏級別的飛船內部,配備了一萬納米機器人,還有一千小型的探測飛船。十公裏級別的飛船內部,配備了十萬納米機器人跟一萬小型探測飛船。

  一百公裏的行星級飛船,每艘內部,配備了一百萬納米機器人跟十萬小型探測飛船。

  那一萬數量的恒星級飛船,每艘內部都配備了,一千萬納米機器人跟一百萬的小型探測飛船。

  所有納米機器人總數,達到了四千億,所有小型探測飛船,數量達到了四百億艘,飛船總數達到了一千一百一十一萬零四艘。申天奇覺得這個數字不太好,把那艘二十公裏的飛船分解,幹脆又建造出來,五艘一千公裏級別的恒星級飛船。

  至此,艦隊飛船總數,達到一千一百一十一萬零八艘飛船。

  這八的零頭,是之前的三艘超過一千公裏級別的飛船,加上剛建造的五艘一千公裏級別的飛船。這沒有什麽特別的含義,就是申天奇個人覺得八這個數字吉利。

  也就是隻有他,為了數字吉利,就建造五艘一千公裏級別的飛船。

  要是別的文明,就算能建造,也要考慮建造的資源消耗跟時間周期,是不是劃算,但是申天奇一個念頭就完成了。

  他完全不用去考慮那些東西。

  現在,整個艦隊,航行時隊形展開,就要占據上萬億公裏的範圍,為了節省空間,申天奇把艦隊上下環繞旗艦飛船,形成一個巨大球形隊形,這樣幾百億公裏就夠艦隊擺開隊形了。

  要知道,整個太陽係算上彗星軌道,直徑也不過一萬多億公裏,申天奇的艦隊占據的空域,就有一個太陽係大了。

  這是多麽龐大的艦隊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