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羊毛引發的戰爭
  年月日,曾經參與為查理五世籌劃了傑爾巴島戰役,並在此役中幸存的西西裏總督給新皇帝腓力二世寫了一封直言不諱的信

  “陛下,我們必須吸取教訓、勵精圖治。如果能讓陛下成為大海的主宰,哪怕將臣等全部變賣,將我本人第一個賣掉,臣等也在所不辭。隻有控製了大海,陛下才能安享太平,陛下的子民才能得到保護。如果不能控製大海,等待我們的隻有噩運。”

  到了世紀中葉,連續被蘇萊曼大帝打的大敗的歐洲已經喪失了勇氣。西班牙和意大利彌漫著對敵人入侵的恐懼。人們鼓起勇氣,等待新的航海季節的到來。現在似乎沒有任何力量能抵擋奧斯曼帝國的海上入侵。似乎,蘇萊曼再次大舉出擊隻是時間問題。

  這些年來,地中海成了遍布謠言的海每年春天,都會從伊斯坦布爾傳來秘密報告,聲稱一支強大的艦隊即將起航,但最後都不了了之。甚至對能夠接觸土耳其宮廷內層的人,這也很難理解。

  事實上,蘇萊曼麵臨著更緊急的事務和問題。他的幾個兒子之間爭鬥正酣,帝國和波斯之間發生了糾紛,他的眾位維齊爾之間進行著權力鬥爭,並且還有瘟疫和糧食短缺的難題,其實,奧斯曼帝國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這些事,歐洲人根本不清楚。大海上彌漫著“虛假戰爭”的氣氛,這個歐洲惶惶不安。很幸運的是,通過葡萄牙,腓力二世獲得了大明帝國的大筆的貸款,兩國還達成了貿易協議。這筆貸款的附加條件是,用貸款從大明購買所需要的物質。同時允許大明商人進入意大利和西班牙自由貿易。

  有了這筆貸款,腓力二世終於有了底氣。有了這筆資金,每一年,腓力二世的領地都要加固海岸防禦工事,但每年都又停下來。與此同時,深知西班牙海軍脆弱現狀的腓力二世開始建造帆船,從大明采購大量的軍火。

  他的宿敵法國人緊盯不放。年,法國國王收到的一份報告寫道“兩個月來,西班牙國王命令巴塞羅那的造船廠勞作不歇,以便將幾艘船和其他海船完工。”的確,為了迎接不可避免的大攤牌,腓力二世正在迎頭趕上。

  整個歐洲一片亂象,唯一不被土耳其人打擾的就是最遠的英倫三島。這裏成為了歐洲人最好的避難所。年,血腥的瑪麗女王死後,篤信新教的伊麗莎白一世登基。由於政治清明,管理寬鬆,麵對土耳其人的威脅,歐洲大陸稍微有些能力的商人帶著大批的工匠逃到了倫敦,他們不僅帶來了技術,還帶來了資金。

  英格蘭一下子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尤其是羊毛紡織業快速發展起來。然而,就在這欣欣向榮的時候,隨著歐洲大陸商人的步伐,大明的商人也接踵而至。年,一位名叫張思德的揚州商人帶著他的船隊也來到了倫敦。他的船上除了大批的絲綢和瓷器,還帶來了大明北方優質的羊毛呢布。

  由於是大工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來自中國的呢布物美價廉,很受顧客的歡迎,很快就告售罄。接下來一年裏,越來越多的毛呢通過海船運送到了倫敦。一下子占據了倫敦的毛呢市場。本地產的英格蘭呢布在競爭中沒有任何優勢,本地呢布滯銷了,時間一長,很多紡織廠陷入困境。

  英格蘭本地的商人當然不幹了,他們通過各種關係向政府投訴,希望伊麗莎白女王能夠禁止大明呢布進入英倫三島。雖然地處偏遠,伊麗莎白一世也知道大明的強大,她也不敢做的過分。隻是提高了呢布關稅,保護本地毛呢產業,沒有做出過激的行為。

  同樣甚至大明強大的蘇萊曼雖然狂妄,還是有些理智的,他不想在與基督教世界作戰的同時,得罪大明帝國,兩麵受敵。因此,他明確禁止土耳其海盜襲擊大明商船。整個地中海隻有大明船隊能夠自由出入,在整個世紀下半葉,大明的商人活躍在歐洲各地。

  到了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大明商船來到了倫敦,帶來了更多的商品,即使是提高了關稅,但大明呢布因為質量好,還是具備很強的競爭力的。不出意外,英格蘭本地羊毛產業陷入困境。法蘭西也麵臨了同樣的問題。同英格蘭人一樣,他們國內的羊毛呢布質量更差,雖然法蘭西的羊毛產業並不發達,不是法蘭西的主要產業,但也無可避免的受到了衝擊。

  年,伊麗莎白一世剛剛三十歲,名叫伊麗莎白·都鐸,是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英格蘭及愛爾蘭女王,她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在原時空,伊麗莎白即位之初成功的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原來的時空,經過她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湧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也在此期間開始確立。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在英國曆史上在位時被稱為“黃金時代”。可以看出,這個女人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

  伊麗莎白的教師包括英國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羅傑·阿斯坎。她受到古典、曆史、數學、詩歌和語言的教育。她可以說和寫六種語言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和希臘語。伊麗莎白在王後凱瑟琳·帕爾和其他教師的影響下成為了一個新教徒。

  伊麗莎白一世為人謹慎,她的座右銘是“我觀看,而且我沉默”。她喜歡投資於昂貴的衣服和珠寶,她經常騎在馬背上參觀國家地區,而不是坐著馬車參觀,因此,她對國內的實際情況是很了解的,如果再這樣下去,英格蘭傳統的羊毛紡織業恐怕會永遠的凋零下去。

  再加上即位之初,伊麗莎白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支持下,這才讓她能夠順利的登基,投桃報李,於是她推行一係列有利於國家富強和資本原始積累的政策。她在政治上強化王權,重用柏利勳爵塞西爾等大臣,逐漸把議會變成統治的工具。

  在經濟上伊麗莎白一世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發展本國毛紡織業和其他新興工場手工業。她特別鼓勵造船和航海業,鼓勵建立各類海外貿易公司,擴大英國呢絨等商品的海外市場。這兩年來,來自商人要求禁止與大明貿易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這不得不引起她的重視。為了維持她的統治,她別無選擇,隻能夠對大明商人下手。

  年月日,當張思德的遠洋船隊三艘機帆船再次抵達倫敦剛剛卸完貨時,變故突然在此刻發生了。無數的英格蘭帆船包圍了他們,企圖扣押這三艘船隻。大明船員們進行了殊死的抵抗,除了一艘商船殺出重圍,逃出生天,其他兩條船隻被焚毀,包括張思德在內,三十八人被俘,四十五人被殺。這就是本時空的”泰晤士河血案”。

  伊麗莎白一世本沒想鬧到這麽大,她沒有想到驕傲的大明人會反應如此強烈,進行殊死抵抗,造成了重大的人員損傷。他們雖然殺死了對方四十五人,但英格蘭軍人總共有三百八十多人傷亡,這僅僅是三條武裝商船啊!麵對大明商人如此強大的戰鬥力,再想一想傳言中所向無敵的大明海軍,伊麗莎白一世現在有些後怕了。

  但她已經箭在弦上,騎虎難下,麵對著國內商人的壓力,伊麗莎白一世是個有決斷的人,她需要團結國內支持他的人。兩害相較取其輕。為此,她幹脆就一不做二不休,包括船主張思德在內,她下令軍隊處決所有參與抵抗的大明船員,並在倫敦郊外公開焚燒來自大明的呢布。

  月日,伊麗莎白再次發布命令,禁止與大明帝國的一切貿易,並派兵開進倫敦大明商館,沒收商館一切財產,驅逐大明商人出境。同時,伊麗莎白一世還派人積極聯絡法國國王,希望兩國能攜手共進,結成聯盟,法國國王的態度曖昧,並沒有明確表態。此事因而成為中英羊毛戰爭的導火線。

  月日,那條殺出重圍的山船逃到了葡萄牙的裏斯本,向當地大明使館匯報的情況。消息很快就傳回了國內。這還了得!大明人如今在世界上是橫著走的,自己的合法商人不僅被搶了東西,八十三人竟然被英國人殺害了。這個消息一經報道,國內頓時炸了鍋。國內輿情洶洶,海軍也紛紛請戰,要求懲罰英格蘭。

  國民議會也一致通過保護大明商人在海外利益的提案。被殺害的張思德,身份頗為不簡單。他是揚州商人張銀的次子,這位名叫張銀的商人是大明的子爵。正德是在微服下揚州時認識的張銀。張銀曾經是個鹽丁,但他人窮誌不窮,自己最困難的時候,還救助過陷入困境的唐寅唐伯虎,後來在葉良輔手下任事。

  機緣巧合之下,張銀在揚州認識了正德皇帝。朱厚照很欣賞他積極上進和仗義疏財的個性,很關照他。他後來從事海外貿易,自己組織了船隊,這才開始發家致富。在正德皇帝遠征印度洋時,他的船隊做出過特殊的貢獻。因此被正德皇帝授予子爵爵位。

  月日,大明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明子民被殺害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討伐英格蘭”的決定,皇帝朱載康對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使節宣布,在倫敦發生的”泰晤士河血案”和後繼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係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響我國臣民利益與皇室尊嚴的事件。

  年月日,大明統帥兼全權代表戚繼光率領的三百八十餘艘戰艦,包括兩萬海軍陸戰隊多佛海峽海麵,並根據大明帝國外相譚綸的指示,在封鎖多佛海峽和英吉利海峽之後,其中一部北上進攻利物浦港,利物浦處於英格蘭西北部默西河口,瀕臨愛爾蘭海並攻陷戰略要地利物浦城。

  四月,大明艦隊抵達泰晤士河河口海外,本來主張戰爭的伊麗莎白一世,眼見大明艦隊迫近倫敦,開始動搖。月日,伊麗莎白女王批答大明帝國書,令葡萄牙商人轉告大明人,允許通商和懲辦肇事者,以此求得大明艦隊撤走,並派首相柏利勳爵塞西爾前往泰晤士河出海口談判。同時積極備戰。

  柏利勳爵塞西爾通過葡萄牙翻譯範·巴斯滕與譚倫談判,企圖拖延時間。此時,大明遠征艦隊司令戚繼光已經失去耐心,他告訴外相譚倫,決定戰後再談判。年月日,大明海軍陸戰隊突然攻占泰晤士河出海口,英格蘭守軍死傷餘人,戰船以及漁船沉毀五十九艘。

  塞西爾被迫讓步,月日,塞西爾與譚倫簽訂《利物浦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利物浦割與大明帝國。利物浦位於英格蘭西北部,默西河口()的東岸,市中心距離愛爾蘭海大約五英裏。第二天,大明軍軍隊就占領了利物浦城。不過《利物浦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伊麗莎白女王的批準,而西塞爾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由於大明帝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西塞爾擅自簽訂,使伊麗莎白女王大為不滿,伊麗莎白便把西塞爾革職,派德雷克出任海軍司令,率領英格蘭能夠集中起來的所有船隻赴外海指揮作戰。但戚繼光早已經失去了耐心,他先下手為強,於年月日進攻泰晤士河沿岸炮台,雖然英格蘭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大明軍隊,所有的炮台最終失陷。

  月日,德雷克命令被堵在泰晤士河裏的英格蘭海軍海陸軍餘人,於黑夜分乘快船出動,挈火箭、噴筒,夜襲大明艦隊企圖用擲火焚燒的辦法打退封鎖河口的大明艦隊,可他們沒有想到大明軍艦的外殼竟然是鋼鐵的,隻造成了少量的輔助船隻被焚毀。

  次日早晨大明海軍陸戰隊一個團人反攻,一頓密集的炮火下,英格蘭軍隊如潮水一樣潰退。兩天之內,倫敦周邊的要地全失,兩萬多各地增援來的英軍盡退城內,倫敦城內頓時秩序大亂,伊麗莎白早已經嚇得逃之夭夭。

  守城的西塞爾不想這座城市被炮火摧毀,於是豎起白旗求和,簽訂《倫敦和約》,戚繼光兵不血刃的率兵接管了倫敦城,還勒索倫敦城裏的英國商家向大明軍隊支付了六百萬銀元的贖城費,並且搬空了伊麗莎白在倫敦的王宮。

  大明軍隊收錢後也撤出倫敦城。期間倫敦民間反明氣氛熾熱,發生了約翰遜農莊抗明事件,不過很快被大明軍隊鎮壓下去。而西塞爾為了不再被伊麗莎白女王懲罰,保持自己現有的地位。便虛報戰功,甚至說自己率領守軍巷戰才打退了明軍。

  這樣西塞爾就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息,伊麗莎白女王認為隻要不在海邊,或者封鎖河道,英格蘭軍隊還是有能力保衛國家的,於是她決定抵抗到底,捍衛英格蘭的榮譽。於是她一邊像法國皇帝求援,一邊在全國下達了動員令,她決心首先收複利物浦。

  大明帝國外相潭倫認為《倫敦條約》所獲權益太少,認為必須把英格蘭打服。而且對岸的法蘭西態度曖昧,據情報偵察,法國國王正在土倫集結大軍,似乎打算趟渾水,或者是趁火打劫。

  年月日,大明艦隊分頭出擊,分別攻陷比迪福德、多佛以及曼徹斯特,其中一支分艦隊與英格蘭海軍主力遭遇,英國海軍司令德魯克及四千將士戰死,英格蘭艦隊損失慘重。占領利物浦的大明海軍陸戰隊也與前來奪城的英格蘭軍隊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在大明軍隊猛烈的炮火打擊下,由英格蘭貴族小領主組成的軍隊被打的大敗虧輸,守城的大明將領一個反衝鋒,就俘獲了領軍的理查德·克萊斯曼勳爵,僥幸逃脫的英格蘭軍隊都做鳥獸散,再也不敢靠近利物浦城堡百裏之內。英格蘭處於不利位置,繼續打下去,恐怕有亡國的危險。

  因此,經過深思熟慮,逃到愛爾蘭的伊麗莎白再次派出使者希望能夠與大明和談。大明軍隊在英格蘭的日子也不好過。戰爭期間,英國沿海地區的廣大人民,積極地支持和配合了英格蘭軍隊作戰,並自發地堅持反侵略鬥爭。總之一句話,大明軍隊所到之處,無不遭到當地人民的抗擊。

  大明軍隊攻陷曼徹斯特,當地民眾自動組織起來,襲擊大明軍隊,迫使明軍把所有的老百姓趕出城,退守曼徹斯特城堡。大明軍隊入侵多佛,多佛人民組織“黑水黨”,運用偷襲的手段狠狠地打擊大明軍隊。大明軍隊進犯泰晤士河後,沿河人民以多種方式襲擊明軍,阻止大明艦隊前進。

  就在戚繼光為了應對此起披伏的治安戰,搞得焦頭爛額時。月日,美洲總督,遼王朱載祺親率大明美洲艦隊艘戰艦前來增援,他這次帶來三萬裝備了正德快槍印第安火槍雇傭兵,很快,這三萬火槍兵就在大明軍官帶領下,開始在占領區進行治安戰。

  這些印第安人可沒有大明軍隊的覺悟高,沒有不殺老百姓的傳統,既然你們全民皆兵,那印第安人叫全民當兵打,他們本來就恨白種人。因此,這些印第安人所過之處,除了女人,真的可以稱得上寸草不生,絕對的三光政策,一時間,整個英格蘭隻要聽到印第安軍隊來了,就聞風喪膽,拋棄家園遠遠的逃跑了。

  為了防止法蘭西人幹預,朱載祺當即立斷。月日,朱載旗從美洲艦隊和大明遠征艦隊調出一部分軍艦,在他的親自率領下,封鎖了海峽對岸的法蘭西土倫港,炮擊那些已經集結的法蘭西艦隊,摧毀三十多艘法蘭西戰艦,月日,大明箭隊再次炮擊法蘭西最重要的沿海城市馬賽。法國國王趕緊派人來求和,表示絕對不幹預大明帝國與英格蘭王國的戰爭。

  搞定了法蘭西以後,月日,大明艦隊再次進入泰晤士河,再次進攻倫敦。這是守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大明炮兵的掩護下,一萬五千多名印第安戰士從倒塌的城牆入口處攻入倫敦城,與守軍進行了激烈的巷戰。

  由於倫敦城中地形複雜,加上守軍有當地民眾的支持。印第安雇傭軍死傷慘重,這也惹毛了這些帶隊的印第安酋長,頓時殺心大起。於是印第安人開始大開殺戒,逢人就殺,幾乎殺紅了眼。據後來統計,在這場無差別的屠殺中,倫敦有將近三萬多人被殺,要不是大明軍隊阻止,恐怕死的人更多。史稱“倫敦大屠殺”。

  因此,英格蘭人最恨的就是印第安人,以至於百年後,美洲大陸上的三十幾個獨立的印第安國家一直和英格蘭是死敵。由於有大明帝國的撐腰,這些地處大西洋沿岸的印第安國家一直就和歐洲不對付,成為了大明帝國的天然屏障。

  大明帝國也非常的狡猾,他們雖然占領美洲大部分的地方,但是也給印第安人留下了生存的空間,還幫助他們發展農業生產。主要就是大西洋沿岸。大明帝國不僅武裝印第安人,還支持他們在加勒比海、大西洋沿岸建設自己獨立的國家。由於有了大明帝國的支持,從世紀開始,印第安人與歐洲各國殖民者展開了兩百多年的鬥爭,自始至終不落下風,除了英格蘭、葡萄牙和西班牙,歐洲其他國家伸向美洲的手都被大明斬斷。

  後來歐洲人為了獲得資源,隻能夠向非洲進軍,然而在非洲他們也遭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因為這些黑叔叔們,也開始用上了大明外銷版的武器,跟歐洲軍隊作戰時雖然占不到便宜,也沒有原時空那麽慘了。這也是歐洲一直發展不起來的根本原因。

  言歸正傳,“倫敦大屠殺”震驚了整個英倫三島。威爾士和愛爾蘭立刻宣布中立,伊麗莎白走投無路隻好宣布戰敗,向大明帝國稱臣納貢。年月日,中英簽訂《中英倫敦條約》。《中英倫敦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主要內容是

  英格蘭向大明帝國稱臣,大明公使常駐倫敦;

  英格蘭所有的港口對大明開放;

  大明得以入內地辦學的權利;

  大明商人得以入內地遊曆、通商;

  明國商船可在英國這條內河口岸往來;

  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

  對明賠款銀四百萬銀元。

  年月日,英格蘭王國與大明帝國在”新起點號”軍艦上簽訂的《中英軍事同盟條約》,此條約不僅構成規定英格蘭王國從屬大明帝國的法律依據,而且使大明帝國可以在英格蘭幾乎無限製地設立、擴大和使用軍事基地。

  從此以後,英格蘭王國就如同後世日本和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關係一樣,成為了大明帝國幹預歐洲局勢的橋頭堡之一。不過,因為有了同盟關係,大批的明國商人在英格蘭開辦工廠,直接向歐洲市場銷售。英格蘭王國反而因禍得福很快就發展起來,成為了歐洲地區比較富裕的國家。曆史就這樣開了一個搞笑的玩笑。

  ……

  年月日,蘇萊曼大帝去世。這消息傳到西方的時候,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人們虔誠地希望,新蘇丹或許會更容易順從勸導、不像前任蘇丹那樣好戰,就好像開戰與否取決於蘇丹的個人選擇似的。甚至連戎馬三十年的穆罕默德二世最初登基時也被歐洲人認為是乳臭未幹、不構成威脅。

  塞利姆二世於年月登基的時候,歐洲人總體上已經擯棄了這樣的觀念統治者的更迭必然意味著新的戰爭。蘇萊曼大帝在臨死前選擇儲君的殘酷過程中,新蘇丹的更有才幹的兄弟們已經死去或者被處決,隻有他一個人幸存下來。

  此時,沒有人對塞利姆二世有很高的評價。他相貌平平,生性懶惰,與軍隊的關係也不好。近衛軍稱他為“公牛”。據說他嗜酒如命。外國使節發回了充滿負麵評價的報告“塞利姆二世生性暴躁嗜血,沉溺於各種享樂中,尤其酷愛飲酒。”但到世紀中葉,歐洲人已經理解,君主的個人秉性和國家大事幾乎沒有關係。

  但沒有人知道,征服的宏圖霸業對蘇丹的地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與蘇丹作為世界領袖的身份錯綜複雜地結合在一起。這一點在權力的外部標誌中也不斷地體現出來高貴的頭銜宣示了對世界的主權;富麗堂皇的作戰營帳和旗幟,鑲嵌寶石的利劍和高貴典雅、鑲有《古蘭經》中勝利章節文字的頭盔都強調了蘇丹作為戰士的身份。

  因此,隻有偉大的征服才能鞏固蘇丹的地位。戰爭並不取決於個人的意願,而是一項持續不斷的帝國霸業,受到教的佑護。奧斯曼帝國的整個國家機器都需要戰爭;如果征服戰爭受挫,就像在馬耳他那樣,也隻是個暫時的挫折,很快就能克服。

  “土耳其人的擴張就像是大海,”一個塞爾維亞人在一百年前曾如此評論,“永遠不會安頓下來,永遠洶湧前進。”在過去的日子裏,蘇丹要親自指揮所有的戰役。現在,蘇丹不需要親臨戰場,隻需用他的馬尾旌旗和精巧美麗的旗艦代表他的存在,自有前線將領代替他衝鋒陷陣。

  由於遠離戰場,塞利姆二世對戰敗的可能性不屑一顧;對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們研究很透徹的威尼斯人認為塞利姆二世“自視甚高,蔑視世界上其他君主;他自認為能夠向戰場投入無窮無盡的軍隊,不肯聽取任何不同意見”。

  塞利姆二世很快就認識到了戰爭對帝國的必要性。在他通過埃迪爾內門(征服之門)盛裝進入伊斯坦布爾的那一天,近衛軍發生了嘩變。他們封鎖了宮門,不準新蘇丹進入,向他索取慣例的賞賜。

  此時仍然擔任海軍司令的皮雅利帕夏被從馬背上打了下來。塞利姆二世不得不匆忙向士兵們分發金幣,才解決了事端,但他從中吸取了教訓。常備軍就像隻老虎,每一位蘇丹都必須學會駕馭它。

  要駕馭它,就需要勝利,以及隨之而來的戰利品和土地的賞賜。害怕政變的塞利姆二世是第一位從未禦駕親征過的蘇丹,在這方麵,他的統治算是一個分水嶺。但征服戰爭還是要繼續下去的,地中海仍然是個讓他非常感興趣的目標。

  歐洲依然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下。塞利姆二世登基的同時,還發生了另一起重要的權力更迭。在歐洲權力政治的複雜矩陣裏,羅馬教廷一貫最堅決地反對蘇丹。羅馬和伊斯坦布爾分別是兩個世界的中心,勢不兩立、不共戴天。

  年月日,在馬耳他攻防戰的恐怖時期領導基督教世界的教皇庇護四世在他位於博吉亞塔的寓所去世。在仲冬時節的短暫白天裏,天主教會的紅衣主教們召開了秘密會議,選舉一位新教皇。

  年月日,表示新教皇選舉成功的白煙從梵蒂岡的煙囪裏冒出,新教皇的人選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米凱萊·吉斯萊裏和他的前任迥然不同。庇護四世頭腦冷靜,在新教興起的風暴中仍然保持高度寬容,是個深知人情世故的人。他出身豪門,深知為政之道,溫文爾雅而老於世故,是個典型的文藝複興時期的教皇。

  吉斯萊裏則出身貧寒,少年時在皮埃蒙特的山上以放羊為生,完全是靠教會的撫養和提攜才走到今天這一步。他在為教會效力時的熱忱令人驚歎,前不久還擔任過異端裁判所的官。新教皇選擇了庇護五世的稱號。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選擇不太恰當,因為他的前任對他非常憎惡。吉斯萊裏不是一個能夠和羅馬或佛羅倫薩的權貴們一起觥籌交錯的人。

  庇護五世已經禿頂,白胡子迎風飄揚,固執己見、嚴格自律、堅定不移,更像是《舊約》裏的先知,而一點不像博吉亞教皇。他不懂政治手腕,生活簡樸,對上帝滿腔熱忱,日夜工作,不肯停歇。他隻有兩件質地粗劣的羊毛襯衫,輪流穿著和換洗,但充滿了虔誠的能量。

  他滿腔熱情地保衛和弘揚天主教會,堅決反對教會的敵人——新教徒和,這種熱誠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十字軍東征的精神。庇護五世將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逐出教會,稱她為“惡靈的奴仆”。他無論走到何方,總帶著一種咄咄逼人的火藥味,一種氣勢洶洶而毫不寬容的能量,正因為如此,人們對他的看法也頗有分歧。

  腓力二世在梵蒂岡的使節報告稱,庇護五世“是個善良的人……具有極強的宗教熱情……在當前時局下,我們就需要這樣的紅衣主教成為教皇”。更務實的人對他的評價就沒有這麽高了。“假如當前在位的聖父離我們而去,我們會更高興,不管他是多麽偉大、無法描摹、獨一無二和非同尋常,”在新教皇即位的這一年,有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的謀臣如此冷淡地寫道。

  庇護五世這位老人熠熠生輝的眼睛被複興十字軍東征的夢想所吸引。歐洲人在馬耳他戰役中得勝,更多靠的是運氣,而不是謀略。圍城戰之前,歐洲各國沒有統一的目標;關於救援馬耳他的指責在戰後也讓大家心存芥蒂。

  從匈牙利邊疆到西班牙海岸,基督教世界仍然受到嚴重的威脅。隻有團結一心,才能成功地抵禦奧斯曼帝國。“任何人單槍匹馬都無法抵抗敵人,”他堅持道。

  庇護五世決心完成多位前任教皇未竟的事業將基督教各國從危險的沉睡中喚醒,建立一個長期性的神聖聯盟來彌合各國的利益分歧,共同對付異教徒。他以宗教法官的熱情投入到這項工作中。即位四天之後,他命令教廷重新開始向腓力二世提供資金援助,用以建造槳帆船,保衛基督教海域。

  這是小小的第一步,但在十六世紀六十年代晚期的動蕩歲月裏,庇護五世將成為基督教世界的捍衛者,以及驅動反對教的聖戰的強大力量。阿拉伯世界和基督教世界都是針尖對麥芒,奧斯曼帝國蘇丹和基督世界的戰爭依然看不到盡頭,歐洲人依然在戰火中煎熬,永遠看不到光明。

  不過也有例外,在這黑暗的年代裏,隻有英格蘭和葡萄牙享受著和平的陽光,唯一能夠讓他們享受和平的原因是這兩個歐洲國家都成了大明帝國的附庸……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