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別讓我放下玫瑰
  風暴之後的海洋,格外馴服。剛剛度過大劫的艦隊,平靜地漂浮在海麵上。一縷金黃色的陽光從厚厚的雲層裂隙中投射下來,籠罩在這支正在舔舐傷口的艦隊之上。海麵上蕩漾起一片氤氳細浪,燦若碎金,說不出的莊嚴肅穆。

  風暴是淩晨時候平息的。風暴的肆虐下,整個遠征艦隊的變得滿目蒼夷,每條船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損傷。艦隊軍官的效率很高,很快損失報告統計出來了,三十六艘戰艦有四艘排水量一千到兩千噸左右的驅逐艦和護衛艦沉沒,二百三十一人失蹤,三十九人重傷,一百一十七人輕傷,十三艘艦船都有各種程度不一的損傷,連旗艦”長安號”都未能幸免。

  損失如此重大,讓艦隊司令齊王朱厚煒痛惜不已,尤其是人員的損傷讓他心中特別難受。為了降低損傷,他立刻命令艦隊在附近海域展開營救,期望能夠找到一些幸存者。艦隊上下氣氛都很壓抑,士氣低落。

  即使是這樣,朱厚煒也沒有改變出征第烏的決心,這是一個曆史性的時刻,他如果想要左右世界格局,這時候就不能退縮。本來這次出征,正德皇帝想要親自來的。可惜的是這兩年正德皇帝的身體衰老的比較快。雖然朱厚照今年才五十四歲,可那場大病還是留下了不少後遺症,身體已經大不如以前。

  這些年,正德皇帝實際上已經退居二線,朝政基本上是皇太子朱載康在打理,換句話說,正德皇帝本質上成了太上皇。雖然過去朱厚照就不愛打理朝政,但人就是這樣,閑下來了反而渾身不得勁。這種狀況讓他有了一種英雄遲暮的感覺,情緒一直很低落。

  所幸的是,八歲的皇太孫朱翊銳聰明伶俐,又乖巧懂事,很討正德皇帝的喜歡,這也讓他有了寄托。這幾年他一心一意的在培養皇太孫,早早的就過上了含飴弄孫日子,習慣了後,倒也自得其樂。截止到現在,朱厚照比曆史上他已經多活了二十四年,雖然同樣無後,但過繼過來的皇太子和皇太孫都對他十分孝順,又是嫡親弟弟齊王的孩子,跟親生的也沒有什麽差別,多少對他有些安慰。

  八年前,江彬率軍入藏西征莫臥王國,這場仗江彬打的非常漂亮,僅僅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就用極小的代價突破昆侖山口,一路所向披靡。西征軍連續攻破拉合爾,德裏,阿格拉,汗納巴德幾個重要城市。莫臥兒王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誰知又雪上加霜,莫臥兒王國又發生了宮廷政變。突厥人後裔,大將軍胡馬雍闖入宮中,殺死皇帝巴布爾宣布登基,莫臥兒王國敗亡的更快。

  胡馬雍的篡位沒有得到各民族的支持,僅僅成立才二十多年的莫臥兒帝國立刻分崩離析。分裂成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勢力。正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巴布爾在一生的征戰,占領了東起哥橋拉河,西至阿姆河,南起瓜廖爾,北至喜馬拉雅山脈幅員遼闊的大片領土,眼看就要統一整個印度。沒料到一場政變,就分崩離析。

  從此,在南亞次大陸上土邦林立,各有各的勢力範圍。有人會覺得很奇怪,如此一個龐大的帝國,就像是沙灘上的堡壘,一場宮廷政變,就造成這樣混亂的局麵,這也太不可思議了。其實這一點都不難理解,這與莫臥兒帝國民族構成和宗教信仰有著極大的關係。莫臥兒帝國主要是由印度斯坦人、突厥人、波斯人組成。巴布爾在位時,莫臥兒帝國宗教以回教為主,極力壓製信仰印度教、錫克教等等各種宗教信徒,尤其是印度教和錫克教,宗教矛盾極深。整個莫臥帝國如同一盤散沙。外表貌似強大,實際上是個空殼子。巴布爾靠武力將各族人強行捏合在一起,如今一下子就露出了原形。

  莫臥爾王國分裂成幾十個土邦後,統治者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這些土邦王公立刻向大明稱臣,態度非常的恭順。正德皇帝親自任命江彬為第一任印度總督,同時被授予鎮南侯的爵位,這讓江彬感激涕零。努力了一輩子,這天他如願以償的成為了大明帝國的侯爵。很快,印度總督府的領導班子成立,盧鏜和湯克寬擔任江彬的助手,印度總督府所在地就在德裏。

  江彬總督上任後發布的第一條命令:大明軍隊從各個土邦撤回德裏城,同時宣布按照規定繳稅,印度總督府不幹涉各土邦的內政。德裏周邊百裏範圍被圈定為大明帝國在南亞次大陸的領地。消息一經傳出,各土邦王公歡呼雀躍。印度總督府麵對印度半島上互相猜忌的土邦,盧鏜和湯克寬兩位高級參謀使用合縱連橫的方法,最終讓大明帝國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

  整個南亞次大陸一夜之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了大明帝國的附庸。身在果阿的葡萄牙印度總督府也不得不迫於實力不濟和實際利益向大明帝國稱臣,這也是大明帝國和葡萄牙王國成為盟友的來由。1534年,麵對哈布斯王朝的咄咄逼人,為了免得被西班牙王國吞並,葡萄牙王國已經向大明帝國稱臣尋求庇護,名義上成為了大明帝國目前在歐洲唯一的藩國。

  七年前,為了鞏固葡萄牙王國和大明的聯盟關係,葡萄牙國王若奧三世將自己最小的女兒特雷西公主嫁給了皇太子朱載康為側妃,其生下的混血兒子朱翊銘今年五歲,也長得非常可愛。很得皇太子朱載康的喜歡。

  正德三十七年(1546),也就是占領印度九年後,六十五歲的鎮南侯江彬因病死在印度總督任上,盧鏜擔任第二任印度總督。江彬的遺體用冰櫃運回國內,舉行了盛大的國葬。最後安葬在北京皇家陵園,並被正德皇帝追授為鎮南公,配享太廟。

  應該說江彬有不少缺點,貪財好色。但人無完人,江彬和劉瑾不同,他隻是一個想上進的大明老式軍人,有一些不擇手段。原時空,文官出於文貴武賤的私心,把江彬噴得一文不值,罵做佞臣,其實是政治的犧牲品。在這個時空的他不僅沒有落下罵名而善始善終,而且還因為功勞成為國家英雄。如果他知道真相,也該在九泉下瞑目了!曆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

  為了加強對南亞次大陸的管理,1554年,特雷西公主所生的皇子——十五歲的南平王朱翊銘成為第三任印度總督。從此,由皇室成員擔任印度總督成為慣例,並被寫入了修訂後的《大明憲法》。此為後話,這裏暫且不提。

  ……

  第一次第烏海戰是指1509年2月2日至3日發生印度第烏的一場爭奪香料貿易權的海戰。參戰一方是葡萄牙,另一方是埃及馬木魯克蘇丹國、卡利卡特紮莫林和古吉拉特蘇丹的聯合艦隊。

  葡萄牙人以少勝多,以十八艘船、不到兩千的兵力打敗了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的聯合艦隊。而自己幾乎沒有任何損失。阿拉伯聯合艦隊的失敗除船隻性能落後和訓練不足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內部不和,由於印度人中有人私通葡萄牙,斷絕了埃及軍隊的供應,以至埃及軍隊憤而離去,最終導致了聯合艦隊的分裂。

  此戰的戰略意義可以同勒班陀海戰,阿布基爾海戰,特拉法爾加海戰和對馬海戰相提並論,雖然規模無法與之相比。它標誌著基督教和回教的對抗從地中海地區發展到了印度洋地區,而印度洋是當時國際貿易的決定性競技場。

  在原時空,第烏海戰使葡萄牙人掌握了印度洋的製海權,控製了印度洋地區關鍵的貿易口岸和沿海地區,如蒙巴薩、索科特拉、荷母茲、果阿、錫蘭和馬六甲,開始稱霸印度洋。而由於印度洋控製權的喪失,使回教世界的經濟受到嚴重影響而轉衰,也成了當時最大的阿拉伯國家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更為重要的是,在陸地上很難對付的土耳其人,在海洋上卻無法與歐洲人有效地對抗。隨著被趕出印度洋,土耳其人的側翼受到了歐洲人的直接威脅,從而形成在陸地上歐洲人的防守和在海洋上的歐洲人的大迂回、大包圍的態勢。更為嚴重的影響是在經濟上香料貿易控製權的易手,沉重打擊了阿拉伯人而歐洲獲益極大。

  但是,這個時空有了大明帝國這個龐然大物的興起,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首先,16世紀的葡萄牙人根本做不到原時空那樣風光。這些年來,大明帝國逐步蠶食了葡萄牙在印度的地盤,葡萄牙風光不再,為了保住印度洋上的根本利益,葡萄牙王國實際上已經淪為了大明帝國的附庸。

  不過這也導致西班牙王國擔心大明帝國的報複,始終不敢吞並葡萄牙,葡萄牙王國一直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大明的幫助下,在歐洲也成為了一個區域性的小霸主,沒有哪個歐洲國家敢小覷葡萄牙。同時,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也保證了利益。總之是有得也有失。而那些印度各土邦情況跟瀛洲各大名接受瀛洲總督府統治類似,有一定的自主權,但外交和軍事都要受大明朝廷的管轄。本質上淪為了大明帝國的附庸。

  實際上,葡萄牙人在和大明的交往過程中逐漸走到這一步,也是一種必然。首先是葡萄牙實在太小了,本土人口少,又是一個彈丸之地。另一方麵,大明帝國雖然和葡萄牙王國關係不錯,但天大地大生意最大。這幾十年來,在齊王這個黑心商人的指使下,大明皇家海貿公司加強了和阿拉伯人的聯係,不斷的通過貿易手段向阿拉伯人出售先進武器,這也使得阿拉伯人沒有被歐洲人拉開太大的距離。

  這也導致了一個後果: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皇朝兩個利益集團在這場爭鬥中,誰都沒有占到上風。有弊就有利!戰爭是科技的催化劑。經過漫長的戰爭,歐洲人和阿拉伯人在科學技術上也突飛猛進,這兩個地區的科技水平都提前百多年達到了原時空十七世紀中葉的水平,歐洲人和阿拉伯人幾乎同時進入了全火器時代。換個角度看,這也許是另外一種有得有失吧!

  去年底,阿拉伯人突襲第烏,擊敗葡萄牙印度艦隊,奪取了第烏港口並圍困第烏城,最後破城而入。阿拉伯人也猜得出來走投無路的葡萄牙肯定會向大明帝國求援,因此,大明艦隊已經逼近了第烏,阿拉伯人是知道的。阿拉伯世界雖然知道大明帝國強大,但畢竟沒有正麵交鋒過。同時,阿拉伯人也沒打算束手就擒,他們決心抵抗到底。不過,阿拉伯人不團結的本性在軍事會議上也體現出來,果不其然,阿拉伯聯軍的戰術討論中滿是猶豫和互相猜忌。

  阿拉伯艦隊力量包括:馬穆魯克王朝的六十艘克拉克帆船和一百一十六艘槳帆船;四十艘古吉拉特的克拉克帆船;波斯薩非王朝將軍阿亞茲的弗斯特船,由於去年跟葡萄牙駐印度艦隊的交戰中損失巨大,現在數量下降到一百三十艘;可能還有二百七十艘來自卡利卡特的輕型船隻。阿拉伯聯合艦隊一共有四萬四千到四萬五千人。阿拉伯人所有的戰艦如今都停泊在第烏所在的河口內,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關於如何迎敵,阿拉伯各國之間意見不一。

  馬穆魯克埃及海軍司令侯賽因希望早一點主動發動進攻。現在大明艦隊經曆了漫長航行,又剛剛經曆風暴,肯定實力受損。在大明艦隊還沒有調整好的時候,集中所有的戰艦就在外海與其交戰,才有更大的把握。波斯薩非王朝統帥阿亞茲卻不敢苟同。

  阿亞茲私下覺得這是埃及人的借口,真實目的是在情況不妙時開溜,他相信埃及人一定會借機逃之夭夭的,從而把他自己丟下來麵對糟糕的後果。所以,他堅持在河裏作戰,如此一來既能得到岸炮的保護,還可能得到本地回回居民的支持。同樣的,那樣他自己也會有機會從陸路逃跑。他拒絕讓自己的或卡利卡特的船隻出海。

  阿亞茲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一個月前,大明帝國印度總督府派來使者交涉,要求阿拉伯人立刻退出第烏,釋放葡萄牙被俘人員,否則,大明帝國將會采取必要的軍事行動。那位名叫盧鏜的少將威脅的話還在他耳邊回蕩,讓他記憶深刻。

  盧鏜裸的威脅:“先生們,我今天一手拿著玫瑰,一手拿著寶劍,帶著誠意和你們交涉,你們入侵我國盟友的地方,這是大明帝國不能容忍的。我今天帶著誠意來,希望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請不要讓我放下手中的玫瑰!”

  阿亞茲作為使者,曾經代表波斯出訪過大明帝國,深知大明帝國的強大,可惜那位年輕的波斯國王伊斯瑪儀一世不聽他的勸。執意要參合這件事。因此,阿亞茲覺得最好不要親身涉險,便說自己在別處有緊急要務,必須處理。埃及將軍侯賽因旋即識破他的虛張聲勢,於是率領自己的戰船出海,並命令阿亞茲的克拉克帆船也出海。阿亞茲被信使叫回城中,然後命令自己的船回到河上。雙方陷入僵局。

  兩位指揮官就像被捆在一起的螞蚱,但卻又互不信任。就這樣,侯賽因在外海與大明艦隊進行了一番損失慘重的的遠距離炮戰之後,不得不接受不可避免的現實,在海上,沒有任何艦隊能與大明帝國對陣,即使你的船比對方多上十倍二十倍,也隻有送菜的份。損失了三十多條戰艦後,他隻好灰溜溜的退回來,選擇在第烏河上作戰。

  大明艦隊兵臨城下,波斯阿亞茲不得不參加戰鬥。從一開始,阿亞茲希望隻是作秀一番,佯裝戰鬥,從而盡可能減少自己的參與和損失。他原本可以用鐵鏈封鎖港口,徹底阻止大明戰船進來,如此不利的地形,為了避免損失,大明艦隊一定會被迫調頭,從陸地發起進攻。憑借著工事和堡壘,阿拉伯聯軍應該可以抵擋一陣,再加上大明艦隊勞師遠征,說不定還會因此知難而退。

  波斯將軍阿亞茲之所以沒有用鐵鏈封鎖河道,後世人猜測可能是另有玄機:他的盤算是,如果他封鎖港口,就可能被大明軍隊認為是敵對行動,那麽近在咫尺的波斯帝國遲早要倒黴;他可能還覺得,討厭的馬穆魯克艦隊若是被消滅了,對他是有好處的,他可以設法代表波斯帝國與大明帝國的齊王殿下達成和解,以免波斯帝國本土遭到大明艦隊的打擊。

  這些可疑的兩麵三刀讓阿拉伯艦隊又一次采取了防禦姿態,就像在後世那樣,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一樣各種教派之間,也是一盤散沙。他們的克拉克帆船成對地停泊在岸邊,排成橫隊,船首指向敵人的方向;先是侯賽因的克拉克帆船,接著是槳帆船,然後是古吉拉特的克拉克帆船。隻不過他們不知道,這些停在碼頭邊的戰艦,減十是這世上最好的靶子。

  來自卡利卡特的弗斯特船和輕型劃槳船停泊在上遊較遠處,打算在大明艦隊與阿拉伯艦隊的大船交鋒時從敵人背後發動襲擊。岸炮將為艦隊提供掩護火力。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大明艦隊隻派出了以”長安號”為首的六艘五千噸級的巡洋艦馳入第烏河口。我看書

  六艘巡洋艦上四十二門二百一十毫米大口徑艦炮憑借超遠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在八公裏外發動遠程炮擊,幾十輪高強度的炮擊,就把阿拉伯人打的潰不成軍,沒有任何還手之力。炮戰中,大明艦隊的炮兵觀測手乘坐熱氣球升空,在五公裏外遠距離觀察炮擊效果,同時通過無線電校準彈道,效果那真是杠杠滴!僅僅是一個多小時的狂轟濫炸就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首次出現在戰場上熱氣球如同怪獸飄在半空中,把那些沒有見識的阿拉伯人嚇得魂飛魄散,以為這是天神的懲罰!彪悍的阿拉伯戰士很快就喪失了作戰的勇氣,整個作戰過程表現得不堪一擊。而在上遊準備抄後路的那支波斯軍隊一直沒有動靜。狡猾的阿亞茲的弗斯特船根本就沒有出現在戰場上,這家夥看到炮擊後,早就嚇尿了褲子。

  埃及統帥侯賽因的旗艦挨了一發炮彈後最終投降,不過那時侯賽因已經乘坐小艇逃之夭夭了。主帥跑了,其他船上的一些士兵無處可逃。根據後來的阿拉伯編年史家的記載:這簡直是世界末日的景象,太陽被硝煙遮蔽,“濃煙滾滾,火光衝天,大家什麽都看不清”,大炮的轟鳴“令人魂飛魄散,似乎是魔鬼,而不是人類的造物”,“第烏河麵上被死者的鮮血染紅了”,“無數的炮彈”從濃煙中呼嘯而過;傷員和垂死掙紮者的慘叫“響徹雲霄,仿佛今天就是最後審判日”。

  對大明艦隊而言,第二次第烏海戰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完勝。埃及艦隊全軍覆滅,它的所有船隻都被擊沉、俘虜或焚毀。除了侯賽因和與他一同逃跑的二十二人之外,魯姆人活下來的極少。根據波斯人的史料記載,有一萬一千三百名古吉拉特人戰死,卡利卡特人的死亡數字不詳。不管怎麽說,對阿拉伯世界而言,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毀滅性失敗。

  這天中午,一艘飄著白旗的小型弗斯特船趕來了,來的是波斯人派出的談判代表。波斯統帥阿亞茲一直到最後都非常小心謹慎,他把自己的軍隊撤到了更上遊的地方,避免與已經登陸的大明軍隊交戰。與此同時,他迅速送回了他在攻破第烏城之後精心照料的葡萄牙戰俘,讓他們全都穿著華貴的絲綢衣服,並送給他們塞滿黃金的錢包。他提議讓第烏當地回回居民無條件投降,並臣服於大明帝國,然後給大明艦隊呈上豐厚的禮物。

  不過令阿亞茲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大明齊王殿下並不想要第烏,朱厚煒覺得沒有必要霸占這個地方,原因有三。第一,目前他需要葡萄牙這個盟友,以便在歐洲施加影響,隨時掌握歐洲的動向。第二,他也不想跟回教徹底翻臉,畢竟,在大明的西域國土上還生活著大量的回教居民,他們如今也是華夏民族的一員。比如喀什城,就有大明帝國目前最大的清真寺。跟千年前的大唐帝國一樣,這個時空的大明帝國是包容的,百姓有信仰宗教的自由,當然,像白蓮教一樣的邪教例外。

  最重要的一點,齊王遵守承諾把這座港口城市還給葡萄牙人,可以展現大國的形象,這體現了大明帝國的國家信譽。讓其他藩國家對大明帝國更有信心。比如朝鮮王國,瀛洲各大名,占城王國等衛星國可以看到跟著大明帝國這個老大走,是有肉吃的!關鍵時候,這些小弟絕對不會也不敢掉鏈子。再說,憑借著兩國盟友關係,第烏在葡萄牙人手裏,其實跟在大明帝國手裏沒什麽區別。

  第二次第烏戰役的結局或許是不可避免的,有了大明帝國的庇護,阿拉伯將葡萄牙逐出印度洋的希望也徹底破碎了。麵對波斯人阿亞茲的求和,齊王殿下的態度模棱兩可,他讓盧鏜代表自己繼續與阿亞茲保持談判。自己卻率領艦隊繼續南下。

  正德三十六年八月大明艦隊抵達霍爾木茲海峽入口,以順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占格什姆島,並對阿拉伯世界宣布,這裏將是大明帝國的海外領地,任何人不得侵犯。

  格什姆島是屬波斯王國的島嶼,在霍爾木茲海峽北側,波斯灣最大島嶼,隔克拉倫斯海峽與波斯海岸相望。島形狹長,與大陸海岸平行伸展,中隔胡蘭海峽。海岸線曲折,除西北部邊緣的沙質海灘和淤泥灘外,一般都是岩岸。

  島上幾乎全是平頂丘陵,有些高達270米以上。東南岸有礦鹽,並有多處石腦油泉。長112公裏,寬11-32公裏,麵積1,336平方公裏。最高海拔406米。這裏氣候幹燥,島上土地貧瘠,生長穀物、蔬菜、甜瓜和椰棗。開采岩鹽、赭石。有漁業和紡織業。

  朱厚煒看中這裏,主要原因是格什姆島扼守著波斯灣出口,為波斯帝國阿巴斯港的天然屏障。後世人都知道,波斯灣沿岸盛產石油,即將成立的大明波斯灣艦隊守住這裏,就像宿舍管理員一樣守住了出入的大門。作為一個後世穿越過來的成熟商人,朱厚煒沒有必要去搶阿拉伯人的沙漠,通過武力手段搶占反而會引起阿拉伯人的反感,陷入無休止的治安戰中。

  隻要大明帝國守住這裏,無論是哪個阿拉伯酋長準備開發石油,大明帝國憑借著武力和科技水平都可以分到一杯羹,把這些阿拉伯酋長的利益和大明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從長遠來看,這些阿拉伯酋長富裕起來了,肯定消費能力更強,更加的希望加強自己的實力。大明帝國就可以在這裏就近波斯灣沿岸各國通過開展貿易,銷售武器和各種商品再把花在購買石油的錢,從這些阿拉伯酋長手裏賺回來。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形成雙贏的局麵,這跟歐洲人完全不同,歐洲人信奉的是強者通吃。而大明信奉的是大家各取所需,也少了很多管理上的麻煩。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讓波斯帝國出售或割讓格什姆島,讓大明帝國擁有這個島嶼在法理上得到阿拉伯世界的承認,避免今後的麻煩。而第烏之戰波斯人戰敗就是此時最好的借口。

  同時,他選擇了這個島,也跟波斯王國特殊的境遇也有關。進入16世紀後,波斯王國剛剛進入薩非王朝,作為回教什葉派,剛剛擺脫奧斯曼帝國的控製,在阿拉伯世界,他們就是異類,其他教派的阿拉伯人都敵視他們。從古至今,波斯人在中東都是孤獨的。沒有阿拉伯人會向他們伸出援手。如果大明伸出橄欖枝的話,朱厚煒想,波斯人肯定會忘記這個小島,哪怕它就在波斯人的眼皮子底下。

  果然不出所料,談判非常的順利。波斯國王很快就認栽了,雙方在和平的氣氛下簽訂了和平協議:波斯帝國與大明帝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經雙方友好協商,大明帝國提供二十艘一千二百噸級驅逐艦給波斯帝國,並且幫助波斯訓練海軍,用來交換格什姆島。

  雙方還簽訂了貿易協定,波斯薩非王朝得到了最惠國待遇,齊王允許波斯人用戰馬或者黃金購買大明的各種商品,其中包括武器。大明帝國能在如此強勢的情況下,給出這麽好的條件,這讓波斯國王伊斯瑪儀一世欣喜若狂。

  國王伊斯瑪儀一世並非沒有政治智慧,要不然15歲時他怎麽能恢複波斯王國,這絕對是波斯曆史上少有的智者。雖然也知道這個島位置的重要性,但是人家已經搶了,你沒本事奪回來,人家還付給你錢給你武器。夠客氣了!而且通過這筆交易,波斯人等於是抱上了大明帝國這條大腿,伊斯瑪儀一世在阿拉伯世界說話更加有了底氣。

  不出齊王所料,這筆交易一經公布,整個阿拉伯世界都炸了窩,各部落酋長紛紛派人與大明艦隊聯係,希望能獲得最惠國待遇,也能像波斯人一樣購買武器和戰艦。大明帝隊的強悍,就連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大帝也動了心。

  蘇萊曼經過深思熟慮,他鄭重其事的派出了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圖爾古特出使格什姆島,與大明的齊王殿下會唔。圖爾古特轉告蘇萊曼的話:奧斯曼帝國希望能夠與大明帝國結盟,兩國可以組成聯軍,共同分割這個歐洲。齊王殿下哪會上這個當?土耳其人的尿性他實在太清楚了。

  因此,齊王的態度非常明確。他再三強調:大明帝國的人民是熱愛和平的,我們對宗教戰爭沒有興趣。不過他可以保證,大明帝國絕對保持中立。絕對不會幹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皇朝兩個利益集團的戰爭。也不會跟任何一方結盟。總之一句話,做生意嘛可以商量,想把大明帝國拖下水,還是洗洗睡吧!沒門!俺們大明人可不關心你們神的戰爭。

  雖然沒有結盟,圖爾古特也沒有空手而歸。回程時,他懷揣著一紙貿易協定,也算是能回去向蘇萊曼大帝交差了。隨著大明武器源源不斷的流進了中東市場,也帶動了其他商品的貿易。而交易中心正是格什姆島上新建的名曰登萊小商品市場的地方。這裏都有,啥都可以買到,而且質量有保障!

  不信你看,連交戰雙方各隊的旗幟、軍裝,軍服等等,在這裏都能買得到。啥?你問是哪裏生產的?俺是個老實人,俺也不瞞你:這些玩意全部都是義烏生產的,齊王人好啊!看到義烏人窮啊!大筆的貸款下來,義烏做坊如今已經上萬家了,做啥的都有。東西能不全嗎?

  ……

  1546年(正德三十七年),有了大明武器的蘇萊曼大帝,也下定了決心。蘇丹命令他的海軍司令巴巴羅薩率領艦隊與西班牙查理五世麾下海軍司令多裏亞決戰,早日決出勝負。說實話,他也想盡快結束這漫長的戰爭。

  巴巴羅薩是蘇丹的最優秀的海軍將領,多裏亞則是查理五世的艦隊統領。這兩位航海家都是各自主公意誌忠實的執行者。在這個時空,齊王小翅膀的扇動下,戰爭形式發生了改變,交戰雙方打的更加慘烈。1521年全麵戰爭爆發以後,地中海不再是一個海盜爭鬥的遙遠邊疆,而變成了像匈牙利平原那樣的大帝國角逐的主戰場。

  從一年年過去,戰事越來越激烈。巴巴羅薩於1536年再次進攻意大利,多裏亞以牙還牙,於次年在希臘海岸俘虜了若幹奧斯曼槳帆船。艦隊的規模也越來越宏大。1534年,巴巴羅薩建造了90艘槳帆船;1535年,建造了120艘。兩位指揮官多次在海上擦肩而過,在意大利的海角和海灣周圍互相追蹤,但從來沒有交過手。

  他們的海戰是一係列缺乏協調的猛擊,如同患遺忘症的拳擊手之間的搏鬥。有很多因素導致一直沒有發生連續性的大戰役:海洋條件的限製、作戰季節的掣肘、戰役準備的後勤工作的耗時、在沒有雷達的時代隻能盲目地搜尋敵人以及經驗豐富的水手的謹慎天性。雙方都深知海戰的風險。微弱的劣勢也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風向的微微轉變也可能影響戰局。與風險極大的海戰相比,安全的劫掠突襲永遠是上策。

  但到了16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由於帝國野心的持續壓力和建造更大艦隊的軍備競賽,兩人之間的空間在日漸縮小,他們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1546年初,蘇萊曼再次派出代表,和大明齊王簽訂了一項協議,蘇萊曼給予大明帝國在奧斯曼帝國的貿易權。協議的背後涉及到規模空前的武器交易。齊王對蘇丹的最終目標顯然心知肚明。

  一個晴朗的日子裏,格什姆島上阿拉伯風格的宮殿裏正在大擺宴席,齊王殿下和遠道而來的朋友推心置腹的交談。齊王有了三分醉意,他說:“威尼斯的先生們,你們不知道吧?土耳其蘇丹很快就會發動海上遠征了”,齊王殿下出於友誼,又好心地告訴前來格什姆島進行貿易談判的威尼斯人,“或許會一直打到羅馬,因為我的奧斯曼朋友告訴我,蘇萊曼蘇丹總是在說‘進軍羅馬!進軍羅馬!”

  聽到齊王的話,威尼斯人將信將疑,他們派人前去奧斯曼查證。果然聽說蘇丹命令已經返回伊斯坦布爾的巴巴羅薩“建造二百艘大明提供圖紙的戰船,裝備從大明購買的火炮。隨時準備遠征阿普利亞,巴巴羅薩正埋頭於這項工作。威尼斯人這才猛然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土耳其的海軍力量再次升級。

  得到確切消息後,在亞得裏亞海北部,所有的威尼斯人焦躁不安地關切著這些事件。奧斯曼人遠征羅馬勢必意味著侵犯威尼斯在亞得裏亞海的領海。威尼斯竭盡全力,想在兩個極具威脅性的大帝國之間保持自己的獨立。這十幾年來,查理五世已經吞並了威尼斯周邊的所有意大利土地;蘇萊曼的海軍威脅著威尼斯的海上領地。威尼斯共和國的唯一野心就是在海上安安穩穩地做生意、掙大錢。它無力在軍事上競爭,因此主要依靠嫻熟的政治手段來保障自己的安全。

  突然有威尼斯人想到了遙遠的大明帝國那位好心的齊王,他擁有強大的實力,蘇萊曼大帝也不敢與他為敵。在這個世界也許隻有大明的齊王殿下才能幫到威尼斯。於是,他們派出代表一邊積極地向土耳其蘇丹獻媚討好,毫不吝惜地用大筆金錢賄賂土耳其高官,並堅持不懈地對蘇丹的一舉一動進行刺探。

  同時,威尼斯人把他們最優秀的外交官派往格什姆島,希望能得到大明帝國的幫助。當然,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從大明手中購買先進的武器。朱厚煒本來打的就是這個算盤。送上門的羊祜齊王當然不會拒絕。不過,威尼斯人想把武器運回去,除了海路繞過好望角,最方便的捷徑就是通過波斯陸地抵達地中海,再通過海船回到威尼斯。

  在齊王的撮合下,波斯國王狠狠的宰了一刀,然後同意了威尼斯人的請求。從此,威尼斯人在波斯境內開辟了一條通往歐洲的武器走私通道,波斯人坐收過路費賺的盆滿缽滿。伊斯瑪儀一世非常滿意,果然跟著大明的大哥有肉吃!

  他也很想效仿葡萄牙王國與大明帝國聯姻,加強兩國的關係。於是,國王陛下的妹妹,一位美麗的波斯公主法蒂瑪被送到了格什姆島。麵對著這位隻有十七歲的少女,偉大的、睿智的大明齊王殿下頭痛不已……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