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木匣千裏能傳音
  李榮趕緊找出了那本奏折,雙手遞了過去。坐在文案後頭的正德皇帝接過來瀏覽了一遍,這份奏疏是朱厚煒親自呈上的題本。

  齊王在題本上具體的介紹了朝鮮目前國內的情況,以及對馬島倭人對半島安全的威脅,一句話,就是希望正德皇帝批準東海艦隊派出維和部隊對“三浦倭亂”進行武裝幹涉,最後強調,為了維持半島的和平,大明艦隊將在釜山駐軍,防範倭寇再次入侵朝鮮。

  朱厚照讀過奏疏後,首先拿起地圖仔細的看了一下釜山和對馬島的位置,問李榮“內閣提出了什麽看法,李先生有什麽建議嗎?”

  “皇上,老奴剛剛從內閣回,李閣老認為不宜馬上出兵,李朝雖然是大明的藩籬,但是如果他們沒有提出這樣請求,朝廷也不太方便派軍幹涉。這畢竟是他們和倭人的事。如果我們太積極了,反而會讓朝鮮人誤認為我們有什麽企圖。“

  緩了口氣,李榮繼續匯報”李閣老還說,上杆子不是買賣。等朝鮮人吃點虧撐不住了,來求我們的時候大明再出手。齊王要求在釜山駐軍的條件更容易辦得到,咱們不急,急得是李朝。既然李朝現在隻想購買武器,那就讓齊王先賣武器給他們好了。左右咱們不吃虧。”

  朱厚照仔細一琢磨,覺得李東陽分析得有道理,不由得笑了起來“這個李先生,做事滴水不漏,環環相扣,內閣現在做什麽事情都開始講究經濟效益了,這倒是個可喜的變化,李先生說的對,上杆子不是買賣。行,就李先生說的那樣回複齊王吧。“

  想了想,正德又補充道”朕這個弟弟是個無力不起早的家夥,一旦起念頭要做的事兒,沒有做不成的。嗯,你加上一條,賦予齊王臨機處置的權利,不用隨時上奏,免得貽誤戰機。好了,就這樣回複齊王吧。”

  李榮接過奏章,並沒有著急離開,而是繼續說道“皇上,齊王的奏折沒有經過驛遞,而是由齊王近侍李蓮英帶來的,現在李蓮英帶著兩名軍機處的參謀在殿外等待皇上您的召見。好像還有其它的事情想當麵奏報。”

  “喔,“正德一聽,也沒有太在意,隨口吩咐道”既然小李子來了,那行,叫他們進來吧。”

  “是,皇上。”

  李榮躬身領命,然後衝著侍立在門口的小太監揮了揮手,小太監立刻跑出去傳訊。不多久,走廊裏傳來幾個人的腳步聲。李蓮英帶著兩名年輕的軍官走了進來,李蓮英立刻叩拜

  “奴才李蓮英叩見皇上。”

  兩名軍官也叩拜見禮

  “臣張殊(馮大海)叩見皇上。”

  朱厚照揮揮手,說“都起來吧,小李子,齊王專門派你來所謂何事啊?”

  李蓮英起身後,肅手而立,恭敬地答道“皇上,王爺讓奴才陪這兩位參謀過來,具體什麽事,奴才不知。”

  “喔,這麽神秘。”朱厚照頓時來了興致,他轉頭看向兩位軍官,張殊上前一步躬身答道“啟奏皇上,卑職和馮參謀真實的身份是嶗山研究所研究員,今奉齊王殿下命令,為皇上安裝無線電收發機和電話。齊王命令卑職和馮參謀在培訓出合格的操作人員前,將留在皇上身邊伴駕。”

  “什……什麽收啥機?哈話?”正德皇帝有些懵逼。

  “無線電收發機和電話機。”張殊重複了一遍。

  “這些幹什麽用的?”正德追問。

  張殊趕緊解釋道“這是兩種新型的通訊器材,如果安裝好了,皇上,電報收發機可以讓您坐在紫禁城和千裏之外的齊王殿下通話,哦,電報還不能通話,可以筆談。電話裝好後,倒是可以通話,不過距離太遠了的話效果不會太好,而且成本太高。”

  “啥!這可是真的?”正德皇帝瞠目結舌,難以置信的追問,“張那個啥,你說那玩意兒……可以千……千裏傳音?”

  “就是千裏傳音,是真的!”張殊肯定地點點頭,說,“有了這個東西,可以架設到全國各地,皇上以後坐在金鑾殿,也可以同幾千裏以外的邊關通話,隨時可以傳遞信息。卑職不敢欺騙皇上。”

  “嗤,”朱厚照倒吸一口涼氣,他騰的站起來連聲催促,“張那個啥,東西在哪?快快快!拿過來讓朕看看。”

  “現在還不能用,”見正德臉色一沉,張殊連忙解釋,“皇上,臣名叫張殊,請您不要著急。電報機現在就在殿外,臣等需要找個地勢高的地方架設天線,然後安裝機器,天線架設的越高通訊距離越遠,最好能夠安裝在山頂或者高塔上。此乃皇宮,臣不敢隨便走動,請皇上親自選址。”

  “這麽玄乎?走,朕去看看!”

  正德皇帝是個急性子,現在哪裏按耐得住,起身便出了禦書房,走出乾清宮,隻見台階下六名內侍正看守著兩個大箱子,箱子外麵用防水的雨布包裹的嚴嚴實實,看樣子保護的很小心。

  正德皇帝快步走下台階,命道“快!打開箱子,讓朕看看是啥寶貝?”

  內侍們不敢怠慢,七手八腳的掀開防水布,露出兩個上了鎖的大木箱。馮大海從懷裏掏出鑰匙,小心翼翼的打開了箱子。正德皇帝朝裏麵一看,有些失望。箱子裏麵還是箱子,裏麵還有一些包了橡膠的銅線,大大小小十幾個小匣子。

  正德皇帝迫不及待的掀開一個木匣,隻見裏麵裝著一些木頭和黃銅做的物事,一個木頭匣子上麵架著個上麵綠如意一樣的東西,一頭還連著一些包了橡膠的銅線。正德左看又看,實在看不出這家夥怎麽用。

  朱厚照瞅向張殊詢問。張殊趕緊說道“皇上,您拿的犬是電話機,裝好後可以直接通話。”

  “快!趕快安裝。朕先試試電話機。”正德命令道。

  電話機其實很簡單,主要是由送話器和聽筒構成,用電磁感應原理聲波衝擊膜片帶動銜鐵,產生電流變化,交變電流傳到另一端電磁鐵線圈,吸動膜片震動實現生音信號傳動。

  和原時空最早的電話機不一樣,齊王製造的電話機已經有了後世成熟的模樣,如果現在的人看到這部機器,就認出來是一部老式手搖磁石式電話機。相當於後世二十世紀清末時的水平,聽筒和話筒是一體的,不像最開始的電話送話器和聽筒是分開的。

  磁石式電話又稱手搖電話機,需自備兩節幹電池做電源,朱厚煒還沒辦法生產出幹電池,他就用鉛酸蓄電瓶給替代了,正因為如此,所以顯得特別的笨重。主要由送話器、受話器、手搖發電機、電鈴、電瓶等幾部分構成。並帶有磁石式手搖電鈴的電話機。這種電話機唯一的優點是不需要外接電源。

  皇帝既然開了口,張殊和馮大海哪敢怠慢,趕緊把電話機先安裝起來,因為帶進宮的電線不多,總共就兩款,因為工藝不過關,電線還死沉死沉的,這兩捆電線連起來不到五百米,隻好在乾清宮裏麵禦書房安裝一部電話,另一部用電線牽到乾清宮最外麵的值房裏,差不多三四百米遠。

  兩個年輕的參謀手腳很麻利,電話很快就安裝好了,兩個人分了一下工,張殊留在禦書房,馮大海去值房那邊先試機。等他過去沒多久,突然,架在皇帝書桌上的電話機突然叮叮叮的響了起來,把正德皇帝嚇了一跳。

  張殊走過去拿起話筒,對著話筒說道“喂,我是張殊,馮參謀,聽得清楚嗎?”

  “你好,喂,張參謀,聲音很清晰!”馮大海在電話裏說。

  “嗬嗬,我這邊也很清晰,馮大海,請注意,現在我請皇上跟你講話,明白嗎?”張殊提醒對方。

  “好的,我知道了。”馮大海答複。

  放下電話,張殊雙手把話筒捧給正德皇帝,正德皇帝將信將疑的拿起話筒,學著張殊的樣子放在耳邊,清了清嗓子。然後也”喂”了一聲,耳朵邊話筒裏傳來一個清晰的聲音“啟稟皇上,臣是馮大海,您聽得見嗎?”

  “啊!”雖然有心理準備,正德皇帝還是忍不住一聲驚呼。

  那聲音仿佛近在咫尺,有點失真,但非常的清晰,朱厚照手一哆嗦,差點把話筒都扔了。畢竟當了這麽久的皇帝,心理素質還是不錯的,他穩了穩心神,有些結巴地問道“馮……馮大海,剛……剛是你在跟朕說話嗎?”

  “是的,正是臣在講話,嗬嗬,皇上,您的聲音很清晰。”話筒裏傳來馮大海的答複。

  正德皇帝露出驚喜的模樣,但是他還是有點不敢相信相隔這麽遠能夠講話,就想證實一下真假。他眼珠一轉有了主意。正德皇帝對著話筒說道“很好!馮大海,朕命令你用最快的速度,馬上過來。”

  “是,皇上!”

  那邊的話筒已經掛下,耳機裏隻聽到嘟嘟嘟的聲音。一分鍾不到就聽到外麵走廊上急促的腳步聲,馮大海喘著粗氣跑了進來,進門就拜倒在地,氣喘籲籲的說道“皇……皇上,卑……卑職前來報道!”

  剛才跑的有些急,馮大海臉漲得通紅,喘得厲害。

  “可真是好寶貝啊!這麽個小玩意兒竟然能夠千裏傳音,朕喜歡!哈哈哈哈。”正德皇帝說罷,爆發出一陣狂笑,又戛然而止,好像想到了什麽,他拿著話筒問張殊,“張殊,朕問你,要是找對麵的人,如何弄?”

  “哦,這很簡單,“張殊邊說邊做了示範,”皇上您先把電話放在架子上,然後搖這個手柄幾圈,對麵的人隻要拿起話筒,焦就可以跟對方講話了。”

  半晌那邊也沒人敢接,估計是那邊的人不敢接,張殊隻好告訴皇上“皇上,那邊的人不敢接。”

  “奴才過去!”早就心癢癢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李榮趕緊上前一步,說道,“皇上,還是老奴過去接吧。沒有您的吩咐,那些個猴崽子恐怕都不敢接。”

  “那行,你快去吧!“朱厚照正是興致高滋的時候,立刻催促道,”李伴伴,動作快點啊!朕隻給你一息時間。”

  “奴才遵旨。”

  李榮一聽急了,答應一聲撒丫子就跑。六十多歲的人了,身手倒還矯健,很快消失在走廊盡頭。過了一會兒,正德皇帝學著張殊的樣子,手按著話筒,搖了幾下電話,然後拿起了話筒,放在耳邊,隻聽話筒裏傳來哢嚓一聲,然後聽到李榮上氣不接下氣的聲音

  “皇……皇上,幸不辱命,老奴趕到了!”

  “哈哈,”正德皇帝朗聲大笑,打趣道,“李伴伴,不錯不錯。你這老貨手腳倒是麻利。朕聽見了!很清楚。這電話可真好,回頭下旨,讓齊王多裝一些,司禮監、內閣六部都裝上,以後就方便多了,你這老貨也不用跑來跑去。”

  “皇上聖明。奴才在這邊叩謝皇上隆恩!”對麵傳來李榮諂媚的聲音。

  “嗬嗬,行了!你過來吧。”

  放下電話,正德好奇地打量著簇新的電話機,摸著架子上的話筒有些愛不釋手。

  “皇上,除了司禮監和內閣,恐怕六部衙門暫時還裝不上。”張殊開口直接潑了一盆冷水,“沒辦法,現在通話交換機還沒有搞出來,一根線隻能連一部電話,而且電線現在還太少了,實在不方便,要完全投入實際使用,現在還不現實。皇上可能還要等一段時間。”

  “嗯,那就乾清宮、司禮監和內閣先裝上,其他的都裝到豹房,朕平時都在那裏。”正德皇帝毫不在意地吩咐道,“對了,你剛剛講的那個電報收發機是怎麽回事?要安裝在哪裏比較好?”

  馮大海搶先說道“皇上,景山萬春亭附近最合適,那裏的地勢高,等咱們把全國各地的電報站都建好了,您就可以隨時與各地的官員通訊,及時掌握當地信息,尤其邊鎮特別需要。”

  “馮參謀說的對。”張殊邊說邊從皮包裏拿出一份文件,雙手捧給正德皇帝,補充道,“皇上,這是研究所申請成立電報局的報告,這裏有詳細的計劃和說明。請您審核。”

  正德皇帝接過來,隨手翻看了幾頁,然後放在大案上,用手指敲了敲桌子說道“這樣吧,你們在香山萬春亭附近見電報站的事,朕準了!齊王說電報和電話是國家的最高機密,需要嚴格保密,朕讓錦衣衛和東廠派出專人配合你們,李伴伴,這件事就交給你了。“正德皇帝對剛進門的李榮說道。

  李榮趕緊答應“奴才遵旨。”

  正德皇帝又吩咐張殊兩人”需要什麽,朕會讓李公公配合你們。你們抓緊時間安裝,朕希望盡快用電報,和齊王聯絡上。”

  “臣等遵旨!”

  張殊和馮大海躬身領命。

  ……

  三天後,辰時剛過,首輔李東陽遵旨前往香山,去視察萬春亭正在建設的電報發射塔工程。四匹馬拉馬車沿著新修的馬路,從紫禁城出來,出了德勝門外,眼見沃野平疇,青蔥一片,看著外麵的風景。李東陽不覺心中一爽。

  今個兒一大早,內閣安裝的電話突然響起,真是把李東陽給驚到了,他接到的第一個電話是正德皇帝打來的,皇帝給他的指示就是讓他今天去看一看電報發射塔工程的進度。

  聽皇上在電話裏說,這電報比電話更加的神奇,能夠和千裏之外的齊王筆談,這讓李東陽產生了好奇之心。安排好內閣的事後,就趕緊出了門前往香山。如果真的能實現這麽遠距離的通訊,這簡直是天上才有的神器。

  小時候,隻聽說過神仙才有千裏眼和順風耳,沒想到齊王還真的可以辦到,這實在太神奇了!當年慈寧宮大晴天雷擊時,他曾親眼目睹那詭異的一幕,想想後背就有些發麻。這齊王難道真是謫仙下凡,否則如何解釋的清?

  李東陽忍不住在心裏私下琢磨這位爺來到這世上,就沒有消停過。這些年,他實在創造了太多的奇跡,也不知道他會把大明帶向何方,應該會更加強大吧!

  李東陽胡思亂想著,馬車已到了景山腳下。站在景山上可以看到紫禁城的全景,這裏屬於皇家禦苑,平時就不允許有人隨便出入。自從有了這個工程後,更多的禁軍在這裏站崗巡邏,尤其是上山的道路更是看守的非常嚴格,沒有通行的腰牌,任何人不可以登山。

  李東陽在半山亭下了馬車,步行登至景山萬春亭,微風拂麵,頓覺神情氣爽。他站在亭子裏向下俯瞰,諾大的紫禁城全景畢現,整個格局一目了然。

  遠遠的看去,三大殿的正門,太和門是重簷歇山頂,雄偉莊嚴。進門立於三屋漢白玉石雕鑿的台基上的太和殿,是整個紫禁城的最高點,更顯得磅礴大氣。太和殿也就是皇帝的“大朝正殿”,隻有大朝會時才會開放使用。正是百姓俗稱的“金鑾殿”,整個紫禁城裏,隻有這座宮殿使用了最尊貴的重簷廡殿頂。

  第一次見到電報機的時候,李東陽實在有些失望,這玩意兒沒有他想象的那樣高大上,甚至還比不上電話機那樣高端大氣。除了電線以外,就是幾個木頭盒子和一些金屬物件,就剩下一堆四四方方的瓷器做成的所謂的電瓶。

  電瓶他倒是見過,聽說那東西能像打雷一樣放電,電話機旁邊也安裝了一個,聽說裏麵有電,搞得那些閣老們戰戰兢兢不敢靠近電瓶,焦閣老更是躲得遠遠的,還惹出了一場笑話。得虧那位馮參謀說不用擔心,電力很小,對人沒有損害。大夥兒這才放心。

  馮大海還說,隔一段時間就要用那個手搖的電機給電瓶充電,否則電力就會流失掉。電瓶還有一定的使用期限,隔一段時間需要更換。真是個神奇的玩意兒。不過這個叫做電報機的匣子看上去可真不怎麽樣。又大又醜,怎麽樣看也跟傳說中的神器不搭界,實在是太醜了。

  這是一部火花電報機,即使在後世,那也是最原始的電報機,十九世紀中旬就誕生了,這玩意兒非常的簡陋,簡陋得令人發指。

  如果李東陽打開匣子一看,會讓人更加的失望。他會發現那裏麵的結構極其簡單,沒有任何電子原件,僅僅是利用變壓線圈來升高電壓來為電容充電,直至電容加載在火花間隙間的電壓高到足以擊穿空氣,進而放出電火花。

  這一部分頗有些像是後世的打火機,隻不過火花傳遞過去的電流並沒有浪費掉,而是在電容和電感之間反複震蕩,使之產生電磁波,最後再通過天線,將這些電磁破發射出去。換句話說,隻要控製電源的開合,便能發出斷斷續續的電磁破,接聽者根據鳴音的長短,即可將它轉譯為對應的信號。所謂的長長短短的電報碼,便是由此而來。

  張殊十分認真的向李東陽講解原理,李東陽哪裏懂這些,盡管聽起來有些迷糊,但還是裝作興致勃勃的樣子。不過聽著聽著,他突然發現眼前這個軍官有些眼熟,再加上他一口標準的北京話,李東陽敢肯定他曾經見過這人,隻是一時想不起來。

  “咦”,李東陽咦了一聲,指著張殊,問道,“你是京城人,老夫怎麽看著你這麽眼熟?”

  張殊微微一笑,他還沒來得及搭話,書僮李荃卻噗嗤一笑,指著張殊說道“老爺,這不就是老裁縫張老爹的孫子嗎?您忘了在萊州驛站我們碰到麵,張老爹帶著全家正在逃難。當時您還摸過這小子的腦袋,說可惜了,這是個讀書的種子。您看,快十年了吧,嘿,您還真說對了。這小子還真有了出息,登萊可真是好地方啊!連你這個皮猴子都成了人物。”

  “李老大人,卑職正是張殊,俺們全家都念著您呢。這次進京前,俺爺爺還讓卑職代他向您問好,讓俺替他磕個頭,謝謝您當年相助之恩。”說完,張殊拜倒在地,恭恭敬敬的磕了三個頭。

  “哎呀,傻孩子,不必多禮。快快起來!沒想到你都這麽大了,一晃快十年了,老夫真的老嘍!”李東陽微笑著攙起張殊,拍拍他的肩膀又問,“你爺爺身體還好嗎?在登萊還是在幹老本行,做裁縫嗎?看樣子你們過的還不錯。”

  “嘿嘿!回老大人的話,爺爺還是做裁縫,不過不用自己動手。他當了青島服裝廠的廠長,那裏麵全部都是機器生產,比以前方便多了。爺爺的工廠主要是為軍隊提供新式的軍裝,現在大明新軍的軍裝都是俺爺爺生產出來的。俺爹也在廠裏當技術員。家裏都還不錯,俺又有了兩個弟弟和妹妹。”

  李東陽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又拍拍張殊的肩膀說“不錯不錯,你們一家人也算是因禍得福,總算去對了地方。現在你也很不錯啊,成了研究員,聽說齊王還親自教授過你,很看重你呀。對了,這東西真的可以和齊王通話。”

  “嗬嗬,通話暫時還不行,隻能進行文字交流。”張殊老老實實的說,有些遺憾的補充道,“理論上,無線電可以做到遠距離通話。不過現在還做不到,很多元件我們還做不出來,恐怕很長時間裏隻能夠通過文字交流。要實現語音通話,恐怕要幾十年後了。”

  “照你這麽說,還真的能和千裏之外的人聯係?嗬嗬,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李東陽撫摸著這個醜陋的匣子,感歎道,“齊王真乃神人也,千裏傳音,人間也會有如此神器。老夫算是漲見識了。”

  “話不能這麽說。”張殊很誠懇地說道,“李老大人,說白了,這並非什麽神器,而是科學的力量,隻要掌握了科學知識,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就不會感到那麽神奇了。”

  “科學,科學!”李東陽念叨了幾次,歎了一口氣,心悅誠服地說道,“哎,這才是真正的學問啊。怪不得殿下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可以改變世界。回想這些年種種變化,果不其然呀!”

  朱厚煒拿出這種簡陋的電報機,也是現實的需求。為了實現遠距離通訊,他采用了最取巧的辦法,那就是先讓用隨手可得的材料,造出一台堪用的實物,再讓研究所把實物照搬過來,慢慢的在發展起來。沒有電子元件,這不是問題。譬如他將兩塊錫箔上下夾在一疊油紙上,兩頭再用蠟封好,即是一個簡易的高壓電容。而電感則更加簡單,無非是在絕緣管上纏上一圈又一圈的導線。目前,這些設備在不考慮量產,也不考慮規格的情況下,朱厚煒單靠自己一個人就能完成電報機的開發。乍一看,雖然跟那些封裝後隻有指甲大小的工業品相比,它們顯得既粗大又簡陋,不過效果卻基本一致。等到北京的發射塔建好,他就能在山東嚐試進行本時空第一次無線發報試驗了。

  電力主要靠的是單缸柴油機帶動的發電機,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十幾個蓄電池組成的電瓶組,最大可以提供一百瓦的功率,理論上的通訊距離是無限的,尤其是在這個時代,沒有電磁汙染的環境裏,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接收到這台電報機發出的信號。

  因為西班牙人已經開始向北美探索,為了今後的世界格局,朱厚煒準備這兩年派出艦隊前往太平洋對岸,在歐洲人之前,搶占美洲大陸的關鍵的節點,為以後控製太平洋打下基礎。

  在他的計劃裏,澳洲和新西蘭也不允許歐洲人插手,這是大明的自留地。為了方便遠洋探索,他才急於把無線電搞了出來,電話隻不過是順帶搞出來的產品,雖然隻能夠一對一的講話,但裝在船上非常好用,方便各部門的通訊,艦長指揮起來得心應手。

  對於朱厚煒龐大的計劃來講,無線電報機更加重要,艦隊之間的需要及時的相互聯絡,總部也需要時刻掌握艦隊狀況。對於海上遠洋航行來說,在這個時代,電報是不可替代的通訊工具,也是大明軍隊戰力的倍增器。

  朱厚煒目前共開發出三種無線電收發機,分別是十五瓦、六十瓦和一百瓦三種。其中15瓦的無線電收發機屬於野戰電台,用手搖發電機發電,也有用腳踏發電的,發電機有十幾公斤重,野戰行軍時需要專門的人員攜帶。

  六十瓦以上電報機,就需用柴油機帶動發電機提供電力了,沒有誰能搖動那玩意兒。需要配備柴油機,這樣整套設備就越發的笨重,肯定不適合野外行軍,隻能夠安裝在船上或者馬車上,對於他來講,這已經足夠了。

  無線電通訊在原來的時空也是個跨時代的發明。電波這玩意兒很神奇。當電長大於一米(即頻率小於300hz)時,地球大氣層的電離層就是天然的反射體。靠大氣層中的電離層反射傳播的電波,可以稱為天波,又稱電離層反射波。從電離層反射的電波可能有一個或多個跳躍,因此這種傳播用於長距離通信。

  發射的電波是經距地麵70—80公裏以上的電離層反射後至接收地點,其傳播距離較遠,一般在一千公裏以上。缺點是受電離層氣候影響較大,傳播信號很不穩定。電離層反射的動力,主要來自無線電波發射的功率;無線電台發射的功率,主要來自電台本身的“瓦特”數量。電台瓦數越大,發射功率就越大;發射功率越大,電台訊號傳遞就越遠越清晰,隨之,電台的體積和消耗的能量就越大。

  因為需要跨洋通訊,朱厚煒才更加需要大功率的無線電發報機,比如六十瓦和一百瓦,隻有這兩種功率才可以實現遠距離通訊。

  不過也不能夠小覷十五瓦那種,1000k之內的通訊完全可以做到。這麽小的功率為什麽能夠發射那麽遠呢?放在後世,一定達不到,可在這個年代,根本就不是問題。首先,通信距離與發射功率、接收靈敏度和工作頻率有關。現在這個年代,天際中的無線電訊號量非常非常少,電離層非常非常幹淨,小功率的電波訊號都能夠傳遞的很遠很遠。

  三天後的通訊實驗非常的成功,北京和青島通過電報聯係,朱厚煒很快就知道了朝廷對處理朝鮮問題所做出的決定,他也同意李東陽的看法,決定按朝廷的意思辦。這一次實驗非常成功。一句話,無線電通訊的效果是杠杠滴,從現在開始,大明科技水平又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和朝廷上下很興奮不同,隻有朱厚煒並不是特別的滿意,對於他來說,火花發報機隻是個過渡產品,缺點很明顯,火花發報機的頻譜太寬了,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即同一範圍內隻能有一台發報機工作,反正隻要一開機,所有的收發機都可以收到同樣的信號,不過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無需保密,其他的國家沒有這玩意,也不可能泄密。

  朱厚煒的最終目標是使用電子管放大信號的調幅發射機。而後者最大的優點是,能直接傳播語音信號。單從原理來說,無線電通訊和電話本質上極為相似,都是將聲音的震蕩轉化為電流或電磁波的變化,經過遠距離傳輸抵達另一端後再重新轉變為聲音。

  隻是人的嗓音頻率太低,使得信號波的波長過長,而波長越長,所需天線的尺寸也越大。如果直接發射語音信號,天線長度恐怕得達到一百公裏以上,這在工程上是一件無法實現的事情。所以想要將語音傳遞出去,就必須搭乘上頻率更高的載波。

  這正是所謂的調製。而兩者混合在一起的新波形在被接受後,收聽方也必須通過一係列解調手段將高頻波濾去,隻留下有意義的低頻波,才能轉化為最終的語音。調幅發射機一旦成功的話,無論是大明軍隊還是情報機構,都將真正意義上具備戰場實時通訊的能力。

  對於戰爭而言,它的意義可謂不言而喻。不過現在已經跨出了第一步,未來還會很遠嗎?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