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鼎足而三(18)
  鄧芝上殿覲見孫權,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雖然一路走來非常從容,麵無懼色,但要說心裏一點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雖然自古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陳規,但殺害使者的大有人在,侮辱使者的行徑更是屢見不鮮。

  像鄧芝這樣胸懷大誌的人,要是被孫權侮辱一番,比殺了他還要嚴重。

  孫權安排如此排場,他也驚出一身冷汗。

  好不容易危機過去,見孫權轉而相求,鄧芝決定稍微拿捏一下對方,爭取主動,就滿麵難色地回答道:

  “大王剛才還想著油烹小臣;現在卻要讓小臣給您辦事,而且是是事關我國邦交的大事,大王自己都狐疑未定,怎麽能夠取信於吾皇陛下?”

  孫權當然知道鄧芝是要扳回臉麵,也不想給鄧芝留下喜怒無常猶豫不決的印象,就拱手一禮,說道:

  “孤意已決,先生勿疑。”

  鄧芝也就是要掙點麵子,就非常痛快地答應了孫權的要求。

  孫權想要當場拍板,但心裏還沒有合適的出使人選,就留鄧芝在驛館,善加款待。

  本來,孫權與劉備結盟以後,一直是有專使的。

  剛開始是魯肅,因為是他力主與劉備結盟,就充當兩人的傳話使者。

  魯肅病故以後,諸葛瑾因為與諸葛亮的關係,成為西川與江東的專使。

  但劉備東征時,並沒有給諸葛瑾留麵子,諸葛瑾也以此為由,不再答應出使西川。

  孫權眼見曹丕進攻西川四路大軍全部撤退,因為賀齊進攻晉宗,孫權已經與曹丕翻臉,顯然是曹丕下一次打擊的目標。

  蜀漢要和東吳結盟不假,但以諸葛亮算計之精,打一個時間差,完全有可能,讓孫權深懷戒心。

  隻要蜀漢把和東吳結盟的時間,稍微拖延數月,曹丕沒有顧忌,進攻江東的手段就要狠辣得多。

  為了盡早把結盟的事情定下來,孫權想把派使者和鄧芝回訪蜀漢,免得夢長夢多。

  對這次結盟,孫權勢在必得,派出的使者,可不敢隨意。

  孫權一時也拿不定主意,大會群臣,商議道:

  “孤掌江南八十一州,更有荊楚之地,反不如西蜀偏僻之處也。蜀漢有鄧芝,出使我國不辱其主;難道我東吳沒有一個人能夠出使蜀漢,準確以轉達孤的意思?”

  因為關羽被呂蒙所殺,荊州被奪,劉備集團與江東交惡已經數年。

  在劉備東征之時,孫權多次派使者求和,都被劉備拒絕。

  劉備敗退以後,孫曹之戰爆發,劉備派使者表達自己的善意。

  但劉備的前提,是孫權必須臣服漢朝。

  而劉備以漢朝的正統自居,臣服漢朝就是臣服劉備,這是孫權無法接受。

  孫權處心積慮,左遮右擋,先後和劉備、曹丕開戰,爭的是和劉備、曹丕平起平坐的資格。

  現在諸葛亮派鄧芝表達了善意,兩國友好、平等結盟沒有什麽問題,但如何爭取主動,不辱使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朝中有此能力的官員不少,但他們並不需要這份功勞,更因為愛惜羽毛,怕被諸葛亮壞了自己的名聲,一個個都不主動出來領命。

  諸葛亮在江東的名聲,可不僅僅是神機妙算,還是一個舌戰高手。

  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舌戰群儒,讓江東群臣記憶猶新,誰也沒有把握能夠說服諸葛亮,哪敢自找麻煩!

  孫權也害怕諸葛亮刻意為難自己的使者,讓東吳蒙羞,不敢輕易派人出使。

  當然,出使外國,一旦不辱使命,意味著升官發財。

  下麵也有不少官員躍躍欲試,想要搏一個前程,但又怕自己的分量不夠,被孫權棄用,反為不美,場麵有些尷尬。

  孫權心中微有不悅,正要開口讓張昭、顧雍等人推薦人選,忽然有一人出班奏道:

  “臣願為使。”

  孫權定睛一看,是議郎張溫。

  張溫,字惠恕,吳郡吳縣人。

  他的父親張允,因輕視錢財,重視賢士,聲名顯揚州郡。

  孫權上位以後,張允曾經擔任孫權的東曹掾,很得孫權看重,但不久後病逝。

  張溫從小就修養節操,容貌奇異偉岸。

  孫權聽說張溫的名聲以後以後,就詢問朝中大臣道:

  “張溫能與當今何人相比?“

  大司農劉基回答道:

  “可與全琮同等。“

  太常顧雍持不同看法,補充道:

  “劉基還是沒有詳細了解到張溫的為人,張溫的辯才,江東無人可比。“

  孫權認為,張允做事認真,善解人意,但最出色的還是辯才無礙,就說道:

  “真如你們所說,則張允後繼有人,等於沒有死啊!“

  於是,孫權征召張溫,與之相見,兩人相談甚歡。

  張溫談吐文雅,對答如流,旁觀者傾慕,孫權為之改容加禮。

  召對完畢,張溫出宮。

  張昭作為文官之首,對這個本家也非常欣賞,握著張溫的手說道

  “老夫把心意托付你,你應該明白。“

  於是,孫權任命張溫為議郎、選曹尚書,又遷為太子太傅。

  張溫也沒有辜負孫權的期望,非常稱職,很受孫權的信任重視。

  但諸葛亮給孫權留下的印象太過深刻,他還是不認為張溫的辯才能夠比肩諸葛亮,又害怕張溫恃才傲物,壞了結盟大事,就說道:

  “你的本職,不宜出使外國,隻是擔心諸葛亮不了解我之所以與曹丕往來的用意,故委屈您出使,向諸葛亮轉達我的意思,如果江東山越禍患全部消除,我們便會對魏國大舉進攻。作使者的道理,即接受命令,但怎麽使用言辭,。“

  張溫的舌辯之術,在江東難逢對手,自非等閑之輩,但他很謙虛地回答道:

  “我在國內沒有作過親信大臣的謀劃,也沒有出使外國獨自應對的經曆,恐怕既沒有張孟播揚國家聲譽的能力,又無子產闡述事理的功效。然而諸葛亮見識深徹,精於謀劃,必定了解您的思慮和屈伸權宜之計,加上朝廷天降恩惠,推測諸葛亮之心,一定不會有什麽猜疑。”

  孫權聽了張溫的對答,非常滿意,重賞張溫,讓他以輔義中郎將身份,出使蜀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