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夷陵之戰(46)
曹丕當場決定,接受了孫權的臣服,讓使者回驛館等待封賞,趙谘謝恩而出。
趙谘出去以後,曹丕並沒有退朝,而是詢問眾臣,給孫權封賞什麽樣的爵位合適。
本來封賞是皇帝的恩典,一般都是論功行賞,像孫權這樣歸順的大勢力,爵位可由皇帝一言而決。
曹丕已經集大權於一身,可謂一言九鼎,當然不害怕不同意見,樂得扮演一個明君,當然,也可以順便考察手下這般臣子的能力和忠心。
但眾臣都是老油條,深知禍從口出的道理,在猜不透皇帝心思的情況下,可不敢隨便發表意見。
因此,一時間朝堂上鴉雀無聲,曹丕麵露不豫之色。
因為狼顧之相,司馬懿不受曹操待見。
但自從跟隨曹丕以後,司馬懿與曹丕本來就是同一類人,很快就相交莫逆,曹丕稱帝以後,他也得到重用,現任尚書之職,本來就對封賞有建議權。
司馬懿善於猜測曹丕心意,他料到曹丕想要重重封賞孫權,就出班奏請道:
“孫權割據江南已久,勢力可不小,他前來歸順,說明陛下已經威加四海,是一件天大的喜事,理當加官進爵!他以前的爵位是南昌侯,是侯爵的頂端,我認為,隻有封王,才能激勵孫權帶領部下和劉備死戰,陛下坐收漁翁之利。”
司馬懿此言,正合曹丕心意,正要開口采納,侍中劉曄站出來進言道:
“陛下,今孫權懼劉備軍之勢,故來請降,孫權本來就是反複無常之人,明顯不是真心歸順陛下,以臣愚見:孫權與劉備交戰在即,這是天亡孫權;今陛下若遣一名上將提數萬之兵,乘虛從合肥渡江襲之,劉備攻荊州未下,而陛下攻揚州已克,孫權之亡,不出旬日。而陛下可盡占江東富饒之地,聲勢必然大振!劉備就算重新占據荊州,但已經勢單力孤,遠非陛下之敵,離敗亡不遠,陛下何不早圖之?”
劉曄本為漢室宗親,他投奔曹操,也是抱有匡扶漢室之心。
後來看到曹操大勢已成,取代漢室隻是時間問題,也曾多次暗地裏出手幫助劉備。
荀家叔侄有大功與曹操,因為心存漢室,曹操毫不猶豫下手,讓劉曄非常警醒。
他因為漢室宗親的身份敏感,隻能是小心翼翼自保,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曹丕篡漢稱帝,倒也沒有虧待劉曄,升任侍中,賜爵關內侯。
當時,曹丕因為劉備與孫權交惡,才趁機代漢,曾經問朝臣,究竟劉備會不會為被孫權襲取荊州而殺害的關羽報仇。
大多數人都是認為,劉備初定西川,力量薄弱,部下名將名將隻有關羽一人,關羽尚且戰死,根本沒有能力再發動戰爭。
但劉曄卻認為,劉備一定會借討伐孫權而重振聲威,而且認為劉備和關羽感情深厚,一定會為他報仇。
現在劉備果然出兵,孫權被迫歸順,應驗了劉曄的預判。
現在劉曄又提出不同意見,曹丕心裏懷疑劉曄有偏幫劉備之嫌,臉色變得有些難看,想要發作,又沒有理由,隻得反駁道:
“孫權既以禮服朕,朕若攻之,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納之為是。”
劉曄當然希望劉備擊敗孫權,但他還沒有膽量偏幫,現在確實也是曹丕進攻江東的好機會。
當年劉備與曹操的對決,劉曄處處避嫌,很少獻計。
至於以後劉備和曹丕的對決,劉曄也不準備參與,並不怕別人說閑話。
他提出進攻孫權的意見,料到曹丕不會同意,但他真正的目的,是讓曹丕先不要封孫權王爵,等孫權與劉備之戰結束以後,再論功封賞,就繼續建議道:
“孫權雖有雄才,是殘漢驃騎將軍、南昌侯之職。官輕則勢微,孫權尚有畏中原之心;就算戰勝劉備,也隻能割據一方稱王。若加以王位,則去陛下一階耳,如果能夠戰勝劉備,就有可能效法劉備,自立為帝,則天下三分之勢已成,再難改變。今陛下信其詐降,崇其位號以封殖之,是與虎添翼也。”
曹丕心中愈加不喜,但既然是自己主動征求意見,自不能因言降罪,就繼續反駁道:
“不然。朕不助孫權,亦不助劉備。待看兩方交戰,若滅一國,止存一國,那時除之,有何難哉?朕意已決,卿勿複言。”
遂命太常卿邢貞,同趙谘捧執冊錫,徑至東吳。
……
……
馬謖雖然離開荊南,很快就進駐越嶲。
越嶲屬於蠻夷之地,當地民風剽悍,不服王法,他們對土地的歸屬權,並不需要官府的地契認定。
因為他們都是以打獵為生,並不擅長種植,隻是在山邊寨旁,種植一些蔬菜瓜果和高粱、包穀等旱地雜糧,產量很低,他們對土地並不十分渴求。
他們對土地的爭奪,實際上是對狩獵地盤的圈定。
決定土地的歸屬,主要是各大部落的首領協商決定,遵循的是強者為王的原則。
因此,當馬謖領數千大軍進駐越嶲以後,各大部落如臨大敵。
當地的幾個大部落酋長在一起商量,對比了一下雙方實力,覺得單獨一個部落,很難抗衡這數千精兵,幾個部落聯合起來,也要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權衡利弊以後,他們決定妥協,主動給馬謖讓出來一大塊地盤。
這些地盤,都是靠近水源的地帶,當地住戶很多,獵物不多,在當地蠻族的眼裏,自然屬於不好的地段。
但對有心前來屯田的馬謖來說,無疑是一塊難得的好地,因此,雙方很快就達成了協議,馬謖也在越嶲安頓下來。
馬謖人在越嶲,但他對荊南的局勢還是非常關心。
他留下了不少的探子,在荊南收集情報,三日一報。
因此,荊南的風吹草動,都瞞不過他的眼睛。
當他得知習珍和樊胄兵分兩路,而且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戰略戰術以後,就料定兩人必敗。
當初馬謖製定方案的時候,是以收複整個荊州為戰略目標,他可不是在荊南攻城拔寨,而是率領大軍直接進攻江陵。
孫權最害怕的也是江陵兩麵受敵,那時候孫權的據城而守,拖垮劉備的的戰術就變成笑話。
因為劉備有了荊南大軍的接應,就不怕被孫權截斷後路,可以繞過城池,長驅大進。
劉備這次帶領的是百戰精兵,戰鬥力非常強悍,如果在陸地上兩軍對陣,孫權很難攔住劉備軍。
劉備進入荊州腹地,很容易得到當地老百姓和世家的支持,那時候,孫權截斷劉備退路的城池,反而是孤城難守。
所以,孫權調動交州刺史步騭率領交州一萬精兵,在長沙駐守,既可以攔截攻擊江陵的荊南叛軍,也可以隨時支援江陵。
習珍不強攻城池,采用外圍騷擾的戰術,可以最大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實力,吸引孫權的兵力,對劉備進攻荊州還是有益的。
樊胄進攻郡城的舉動,也不能說是敗招,但因為軍隊本身的戰力低下,加上糧草軍資缺乏,肯定是自取滅亡。
荊南起事失敗,馬謖可以不關心,但四哥馬良和大舅哥沙摩柯的安危,他可不能置之不理。
在沙秋和沙冬的催促下,馬謖帶著邢道榮和一百餘名精銳親衛,前往秭歸與馬良匯合。
趙谘出去以後,曹丕並沒有退朝,而是詢問眾臣,給孫權封賞什麽樣的爵位合適。
本來封賞是皇帝的恩典,一般都是論功行賞,像孫權這樣歸順的大勢力,爵位可由皇帝一言而決。
曹丕已經集大權於一身,可謂一言九鼎,當然不害怕不同意見,樂得扮演一個明君,當然,也可以順便考察手下這般臣子的能力和忠心。
但眾臣都是老油條,深知禍從口出的道理,在猜不透皇帝心思的情況下,可不敢隨便發表意見。
因此,一時間朝堂上鴉雀無聲,曹丕麵露不豫之色。
因為狼顧之相,司馬懿不受曹操待見。
但自從跟隨曹丕以後,司馬懿與曹丕本來就是同一類人,很快就相交莫逆,曹丕稱帝以後,他也得到重用,現任尚書之職,本來就對封賞有建議權。
司馬懿善於猜測曹丕心意,他料到曹丕想要重重封賞孫權,就出班奏請道:
“孫權割據江南已久,勢力可不小,他前來歸順,說明陛下已經威加四海,是一件天大的喜事,理當加官進爵!他以前的爵位是南昌侯,是侯爵的頂端,我認為,隻有封王,才能激勵孫權帶領部下和劉備死戰,陛下坐收漁翁之利。”
司馬懿此言,正合曹丕心意,正要開口采納,侍中劉曄站出來進言道:
“陛下,今孫權懼劉備軍之勢,故來請降,孫權本來就是反複無常之人,明顯不是真心歸順陛下,以臣愚見:孫權與劉備交戰在即,這是天亡孫權;今陛下若遣一名上將提數萬之兵,乘虛從合肥渡江襲之,劉備攻荊州未下,而陛下攻揚州已克,孫權之亡,不出旬日。而陛下可盡占江東富饒之地,聲勢必然大振!劉備就算重新占據荊州,但已經勢單力孤,遠非陛下之敵,離敗亡不遠,陛下何不早圖之?”
劉曄本為漢室宗親,他投奔曹操,也是抱有匡扶漢室之心。
後來看到曹操大勢已成,取代漢室隻是時間問題,也曾多次暗地裏出手幫助劉備。
荀家叔侄有大功與曹操,因為心存漢室,曹操毫不猶豫下手,讓劉曄非常警醒。
他因為漢室宗親的身份敏感,隻能是小心翼翼自保,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曹丕篡漢稱帝,倒也沒有虧待劉曄,升任侍中,賜爵關內侯。
當時,曹丕因為劉備與孫權交惡,才趁機代漢,曾經問朝臣,究竟劉備會不會為被孫權襲取荊州而殺害的關羽報仇。
大多數人都是認為,劉備初定西川,力量薄弱,部下名將名將隻有關羽一人,關羽尚且戰死,根本沒有能力再發動戰爭。
但劉曄卻認為,劉備一定會借討伐孫權而重振聲威,而且認為劉備和關羽感情深厚,一定會為他報仇。
現在劉備果然出兵,孫權被迫歸順,應驗了劉曄的預判。
現在劉曄又提出不同意見,曹丕心裏懷疑劉曄有偏幫劉備之嫌,臉色變得有些難看,想要發作,又沒有理由,隻得反駁道:
“孫權既以禮服朕,朕若攻之,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納之為是。”
劉曄當然希望劉備擊敗孫權,但他還沒有膽量偏幫,現在確實也是曹丕進攻江東的好機會。
當年劉備與曹操的對決,劉曄處處避嫌,很少獻計。
至於以後劉備和曹丕的對決,劉曄也不準備參與,並不怕別人說閑話。
他提出進攻孫權的意見,料到曹丕不會同意,但他真正的目的,是讓曹丕先不要封孫權王爵,等孫權與劉備之戰結束以後,再論功封賞,就繼續建議道:
“孫權雖有雄才,是殘漢驃騎將軍、南昌侯之職。官輕則勢微,孫權尚有畏中原之心;就算戰勝劉備,也隻能割據一方稱王。若加以王位,則去陛下一階耳,如果能夠戰勝劉備,就有可能效法劉備,自立為帝,則天下三分之勢已成,再難改變。今陛下信其詐降,崇其位號以封殖之,是與虎添翼也。”
曹丕心中愈加不喜,但既然是自己主動征求意見,自不能因言降罪,就繼續反駁道:
“不然。朕不助孫權,亦不助劉備。待看兩方交戰,若滅一國,止存一國,那時除之,有何難哉?朕意已決,卿勿複言。”
遂命太常卿邢貞,同趙谘捧執冊錫,徑至東吳。
……
……
馬謖雖然離開荊南,很快就進駐越嶲。
越嶲屬於蠻夷之地,當地民風剽悍,不服王法,他們對土地的歸屬權,並不需要官府的地契認定。
因為他們都是以打獵為生,並不擅長種植,隻是在山邊寨旁,種植一些蔬菜瓜果和高粱、包穀等旱地雜糧,產量很低,他們對土地並不十分渴求。
他們對土地的爭奪,實際上是對狩獵地盤的圈定。
決定土地的歸屬,主要是各大部落的首領協商決定,遵循的是強者為王的原則。
因此,當馬謖領數千大軍進駐越嶲以後,各大部落如臨大敵。
當地的幾個大部落酋長在一起商量,對比了一下雙方實力,覺得單獨一個部落,很難抗衡這數千精兵,幾個部落聯合起來,也要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權衡利弊以後,他們決定妥協,主動給馬謖讓出來一大塊地盤。
這些地盤,都是靠近水源的地帶,當地住戶很多,獵物不多,在當地蠻族的眼裏,自然屬於不好的地段。
但對有心前來屯田的馬謖來說,無疑是一塊難得的好地,因此,雙方很快就達成了協議,馬謖也在越嶲安頓下來。
馬謖人在越嶲,但他對荊南的局勢還是非常關心。
他留下了不少的探子,在荊南收集情報,三日一報。
因此,荊南的風吹草動,都瞞不過他的眼睛。
當他得知習珍和樊胄兵分兩路,而且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戰略戰術以後,就料定兩人必敗。
當初馬謖製定方案的時候,是以收複整個荊州為戰略目標,他可不是在荊南攻城拔寨,而是率領大軍直接進攻江陵。
孫權最害怕的也是江陵兩麵受敵,那時候孫權的據城而守,拖垮劉備的的戰術就變成笑話。
因為劉備有了荊南大軍的接應,就不怕被孫權截斷後路,可以繞過城池,長驅大進。
劉備這次帶領的是百戰精兵,戰鬥力非常強悍,如果在陸地上兩軍對陣,孫權很難攔住劉備軍。
劉備進入荊州腹地,很容易得到當地老百姓和世家的支持,那時候,孫權截斷劉備退路的城池,反而是孤城難守。
所以,孫權調動交州刺史步騭率領交州一萬精兵,在長沙駐守,既可以攔截攻擊江陵的荊南叛軍,也可以隨時支援江陵。
習珍不強攻城池,采用外圍騷擾的戰術,可以最大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實力,吸引孫權的兵力,對劉備進攻荊州還是有益的。
樊胄進攻郡城的舉動,也不能說是敗招,但因為軍隊本身的戰力低下,加上糧草軍資缺乏,肯定是自取滅亡。
荊南起事失敗,馬謖可以不關心,但四哥馬良和大舅哥沙摩柯的安危,他可不能置之不理。
在沙秋和沙冬的催促下,馬謖帶著邢道榮和一百餘名精銳親衛,前往秭歸與馬良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