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夷陵之戰(34)
潘濬主動請纓前往荊南,不完全是立功心切,他還有一個小算盤,那就是避開劉備。
雖然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非常流行“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但對忘恩負義,調轉槍口對準老主公之人,還是為人所不喜,呂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其實,呂布並沒有什麽雄心壯誌,他也不想獨霸一方。
隻是因為他殺了對自己有恩的丁原投奔董卓,然後又背叛並親手殺了重用自己的董卓,呂布的名聲徹底壞了,為人所不齒,再沒有人願意收留他。
呂布曾經投奔袁術、袁紹,但他被袁術拒絕,又被袁紹利用並猜疑,不得已才逃往河內,自己另起灶爐。
他進攻兗州時被曹操擊敗,敗退到徐州,本來是要投奔劉備的。
但劉備心存顧忌,沒有接受接受呂布的投效。
但礙於名聲和情麵,隻是把小沛他作為暫時安生之所,這才導致了後來呂布的鵲巢鳩占。
以呂布的武功和軍事才能,如果有一個能夠駕馭他的好主公,獲得榮華富貴、流芳後世也不是沒有可能。
張遼跟隨呂布,也是多次背主,但因為他不是主將,並沒有弑主,而且他也沒有做忘恩負義之事,這才得到了曹操的賞識,成為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一。
潘濬以忠臣自居,自然不想與劉備兵戎相見,這才主動要求到荊南去。
不但可以建功立業,還可以暫避劉備的鋒芒,留下以後見麵的情分。
如果劉備擊敗孫權占據荊州,就算潘濬跟隨孫權退往江東,因為潘濬做得仁義至盡,劉備也不好意思拿留在荊州的潘家開刀。
孫權非常了解這些名士的心態,並不怕潘濬對自己不忠誠,而且他說的有理,索性就當一個明主,做到用人不疑,決定派潘濬平定荊南,就詢問潘浚需要多少兵力,潘濬不假思索回答隻要五千人馬。
孫權很奇怪,因為荊南起事的樊胄、習珍,兩人的人馬加起來,早就超過五千,現在樊胄自己就有差不多四千兵馬,圍攻武陵城甚急。
而習珍已經在零陵打下數縣,兵力已經在五千以上,聲勢可不小。
如果潘濬隻帶五千軍馬,很有可能被兩人聯手擊敗。
孫權有些不放心,就對潘濬說道:
“你隻用五千人馬,是不是太輕視樊胄和習珍了吧!”
潘濬提出隻要五千軍馬,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現在孫權的兵力捉襟見肘,不可能抽調太多的軍隊給自己這個降將,再說自己不熟悉江東軍,用起來也不順手。
潘濬在打理荊州政務以後,招降荊州的老兵,得到五千餘人。
這些職業軍人,不是劉表的舊部就是劉備的舊部,他們除了打仗也不會別的謀生本事,雖然對劉備有很強的歸屬感,但還是不得不參加潘濬的隊伍,混口飯吃。
用他們來對付劉備,麵對昔日的袍澤,就不太保險了。
但這些百戰精兵,如果隻是用來維持地方上的治安,有點可惜了。
剛好可以用來對付樊胄的烏合之眾,就算與樊胄硬拚,潘濬也有把握完勝,何況自己還有暗中準備的斬首戰術,擊敗樊胄,易於反掌!
潘濬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習珍是個人才,其弟習宏文武雙全,他們兩個領軍,如果是先打他們,我還真沒有太大的把握,但現在他們在零陵北部的動靜不小,攤子鋪的太大,兵力分散,不足為患,而且習珍兄弟向來看不起重利輕義的樊胄,絕不會與樊胄合兵一處。樊胄本是商人出身,是個重利輕義之輩,信譽不高,並沒有什麽軍事才能,手下士卒不會歸心,雖然頗能賣弄唇舌,實際上卻沒有辯論之才,先前他曾為州中人士準備宴會,但是到了中午,都還沒有東西吃,十幾個人就自行離開了,這就如同隻看到侏儒的一部份,就可以得知全貌一樣。“
孫權聽了潘濬的回答,放下心來,大笑不止。
於是,孫權當場拍板,派遣潘浚統領五千人前往武陵平亂。
……
……
樊胄雖然特別想要當官,但因為本身的能力並不出眾,聲譽也不是太好,並沒有被劉備委以官職。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當官的途徑很多,除了以才華和名望得到重用,家族出錢糧和私兵,也可能給族人謀得一官半職。
樊家是商賈世家,錢財不少。
但即便是在武陵,也算是有錢人家,如果樊家要是舍得花錢,多出一些錢糧和兵丁,樊胄當個行軍司馬,甚至是郡丞之類的官職,還是有可能的。
但樊家患得患失,舍不得出血。隻出了三百兵丁。
樊胄靈機一動,就與當地的一些中小家族聯合起來,以答應與他們共享好處為由,讓他們出人、出錢,都放到樊家的名下,好不容易湊夠了一千人馬,樊胄也因此獲得了一個裨將的職位。
但因為樊胄的才能有限,手下一千兵丁的戰鬥力不強,並沒有得到劉備的重用,而是被放在武陵郡,隻是維持日常治安。
在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雖然兵力不夠用,但因為要防備孫權的偷襲,並沒有調走武陵的部隊,樊家與其他世家湊起來的一千私兵得以保全。
如果沒有馬謖來到荊南,和沙摩柯聯手出擊,打敗張承,樊家也許和那些中小世家,已經歸順孫權。
陰差陽錯,馬謖保住了武陵和零陵的兵力,樊胄成為武陵郡兵的主要將領之一。
熱衷於當官的樊胄,一見機會難得,就主動找到習家,一起向劉備表忠心,終於得到了武陵從事的官職,而且劉備在信中說的明白,事成之後,就任命他武陵太守。
馬良過來宣旨,讓樊胄獨領一軍攻打武陵,他大喜過望。
他一直擔心和習珍或者沙摩柯協同作戰。
以沙摩柯的強勢,肯定不會把首功讓給自己,就算是打下武陵,對自己的仕途沒有太大的好處。
習珍兄弟更不用說了,無論是軍隊的戰力還是統兵的能力,都不是他能夠比得上的,這功勞雖然也有,但怎麽比得上獨得大功!
雖然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非常流行“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但對忘恩負義,調轉槍口對準老主公之人,還是為人所不喜,呂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其實,呂布並沒有什麽雄心壯誌,他也不想獨霸一方。
隻是因為他殺了對自己有恩的丁原投奔董卓,然後又背叛並親手殺了重用自己的董卓,呂布的名聲徹底壞了,為人所不齒,再沒有人願意收留他。
呂布曾經投奔袁術、袁紹,但他被袁術拒絕,又被袁紹利用並猜疑,不得已才逃往河內,自己另起灶爐。
他進攻兗州時被曹操擊敗,敗退到徐州,本來是要投奔劉備的。
但劉備心存顧忌,沒有接受接受呂布的投效。
但礙於名聲和情麵,隻是把小沛他作為暫時安生之所,這才導致了後來呂布的鵲巢鳩占。
以呂布的武功和軍事才能,如果有一個能夠駕馭他的好主公,獲得榮華富貴、流芳後世也不是沒有可能。
張遼跟隨呂布,也是多次背主,但因為他不是主將,並沒有弑主,而且他也沒有做忘恩負義之事,這才得到了曹操的賞識,成為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一。
潘濬以忠臣自居,自然不想與劉備兵戎相見,這才主動要求到荊南去。
不但可以建功立業,還可以暫避劉備的鋒芒,留下以後見麵的情分。
如果劉備擊敗孫權占據荊州,就算潘濬跟隨孫權退往江東,因為潘濬做得仁義至盡,劉備也不好意思拿留在荊州的潘家開刀。
孫權非常了解這些名士的心態,並不怕潘濬對自己不忠誠,而且他說的有理,索性就當一個明主,做到用人不疑,決定派潘濬平定荊南,就詢問潘浚需要多少兵力,潘濬不假思索回答隻要五千人馬。
孫權很奇怪,因為荊南起事的樊胄、習珍,兩人的人馬加起來,早就超過五千,現在樊胄自己就有差不多四千兵馬,圍攻武陵城甚急。
而習珍已經在零陵打下數縣,兵力已經在五千以上,聲勢可不小。
如果潘濬隻帶五千軍馬,很有可能被兩人聯手擊敗。
孫權有些不放心,就對潘濬說道:
“你隻用五千人馬,是不是太輕視樊胄和習珍了吧!”
潘濬提出隻要五千軍馬,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現在孫權的兵力捉襟見肘,不可能抽調太多的軍隊給自己這個降將,再說自己不熟悉江東軍,用起來也不順手。
潘濬在打理荊州政務以後,招降荊州的老兵,得到五千餘人。
這些職業軍人,不是劉表的舊部就是劉備的舊部,他們除了打仗也不會別的謀生本事,雖然對劉備有很強的歸屬感,但還是不得不參加潘濬的隊伍,混口飯吃。
用他們來對付劉備,麵對昔日的袍澤,就不太保險了。
但這些百戰精兵,如果隻是用來維持地方上的治安,有點可惜了。
剛好可以用來對付樊胄的烏合之眾,就算與樊胄硬拚,潘濬也有把握完勝,何況自己還有暗中準備的斬首戰術,擊敗樊胄,易於反掌!
潘濬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習珍是個人才,其弟習宏文武雙全,他們兩個領軍,如果是先打他們,我還真沒有太大的把握,但現在他們在零陵北部的動靜不小,攤子鋪的太大,兵力分散,不足為患,而且習珍兄弟向來看不起重利輕義的樊胄,絕不會與樊胄合兵一處。樊胄本是商人出身,是個重利輕義之輩,信譽不高,並沒有什麽軍事才能,手下士卒不會歸心,雖然頗能賣弄唇舌,實際上卻沒有辯論之才,先前他曾為州中人士準備宴會,但是到了中午,都還沒有東西吃,十幾個人就自行離開了,這就如同隻看到侏儒的一部份,就可以得知全貌一樣。“
孫權聽了潘濬的回答,放下心來,大笑不止。
於是,孫權當場拍板,派遣潘浚統領五千人前往武陵平亂。
……
……
樊胄雖然特別想要當官,但因為本身的能力並不出眾,聲譽也不是太好,並沒有被劉備委以官職。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當官的途徑很多,除了以才華和名望得到重用,家族出錢糧和私兵,也可能給族人謀得一官半職。
樊家是商賈世家,錢財不少。
但即便是在武陵,也算是有錢人家,如果樊家要是舍得花錢,多出一些錢糧和兵丁,樊胄當個行軍司馬,甚至是郡丞之類的官職,還是有可能的。
但樊家患得患失,舍不得出血。隻出了三百兵丁。
樊胄靈機一動,就與當地的一些中小家族聯合起來,以答應與他們共享好處為由,讓他們出人、出錢,都放到樊家的名下,好不容易湊夠了一千人馬,樊胄也因此獲得了一個裨將的職位。
但因為樊胄的才能有限,手下一千兵丁的戰鬥力不強,並沒有得到劉備的重用,而是被放在武陵郡,隻是維持日常治安。
在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雖然兵力不夠用,但因為要防備孫權的偷襲,並沒有調走武陵的部隊,樊家與其他世家湊起來的一千私兵得以保全。
如果沒有馬謖來到荊南,和沙摩柯聯手出擊,打敗張承,樊家也許和那些中小世家,已經歸順孫權。
陰差陽錯,馬謖保住了武陵和零陵的兵力,樊胄成為武陵郡兵的主要將領之一。
熱衷於當官的樊胄,一見機會難得,就主動找到習家,一起向劉備表忠心,終於得到了武陵從事的官職,而且劉備在信中說的明白,事成之後,就任命他武陵太守。
馬良過來宣旨,讓樊胄獨領一軍攻打武陵,他大喜過望。
他一直擔心和習珍或者沙摩柯協同作戰。
以沙摩柯的強勢,肯定不會把首功讓給自己,就算是打下武陵,對自己的仕途沒有太大的好處。
習珍兄弟更不用說了,無論是軍隊的戰力還是統兵的能力,都不是他能夠比得上的,這功勞雖然也有,但怎麽比得上獨得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