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漢中之戰(56)
曹操的兒子可不少,有數十個之多,但對這個唯一喜歡武功的兒子曹彰,非常喜愛,經常派自己的心腹愛將指點他的武藝,但也訓誡道:
“汝不讀書而好弓馬,此匹夫之勇,何足貴乎?”
曹彰雖然好武,但不代表他腦子不夠用,而且他的周圍多少也有一些誌趣相投的官二代子弟,他本人的文學造詣也不差,是典型的文武雙全,對父親的詰難,心中早有準備,慷慨激昂地回答道:
“大丈夫當學衛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長驅數十萬眾,縱橫天下;何能作博士耶?”
建安二十三年,曹彰二十四歲,他的武功已經大成,不但在年輕一輩中無人能敵,即便是許褚、徐晃等人,也對曹彰的武功讚不絕口。
剛好代郡烏桓造反,規模並不是很大,曹操覺得這是考驗曹彰的好機會,就命令他領五萬精兵前往征討,臨行之前叮囑道:
“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法不徇情,爾宜深戒。”
曹彰深以為然,領軍到了代北,往往身先士卒,每戰必勝。
很快就降服了烏丸部落,但曹彰通過了解,發現代郡邊境不寧,並不隻有烏丸一個部落,就領軍直殺至桑幹,整個北方皆平,然後才給曹操送上捷報,準備班師。
曹操剛好在陣前向劉備誇下海口,說兒子曹彰的武功比他的假子劉封更高,就讓他領兵前來漢中。
曹彰一路行來,聞操在陽平關敗陣,日夜兼程,特來助戰。
曹操見曹彰前來,大喜道:
“我黃須兒來,破劉備必矣!”遂勒兵複回,準備與劉備再戰。
劉備畢竟底子薄,進攻漢中時,攤子鋪得太大了,手下的得力將領,全部奉命領軍外出。
常在身邊的將領,就數劉封的武功高強,在年輕一輩中罕有敵手,與關羽義子關平,並稱軍中雙英。
因此,劉備最近與曹操對陣,連續兩次派劉封出馬搦戰,引起了曹操的怒火。
曹操曾放言,他的親兒子曹彰武功尚在劉封之上,劉備自然不信,嗤之以鼻。
劉備本來準備出兵試探,聽說外麵曹彰前來搦戰,劉備有心要打曹操的臉,看著劉封問道:
“誰敢去戰曹彰?”
劉封對曹操的自吹自擂,早就心懷不滿,有心拿曹彰當自己的墊腳石,就應聲站起來請命道:
“未將願往。”
孟達和霍峻一起鎮守葭萌關,因為擅自出戰敗在張郃手中,被劉備轉業到宜都任太守。
孟達自以為文武雙全,更希望在戰場上叱吒風雲,自然不甘雌伏在宜都處理那些枯燥的政務,就向法正討計。
法正看出劉備在漢中之戰中兵力捉襟見肘,建議孟達在宜都整頓郡兵,前來助戰。
孟達為了能夠立下軍功,不惜拿出自己多年積累的私人錢財,大肆招兵買馬,加上以前的郡兵,終於湊夠了五千人,得到劉備的首肯以後,來到漢中助戰。
為了這次能夠在戰場上立功,孟達等於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自然是立功心切,也站出來請戰。
劉備本意是要劉封與曹彰決一高低,但也不好傷了孟達的銳氣,就開口說:
“汝二人同去,看誰成功。”於是,兩人各引兵五千前去迎戰曹彰。
劉封因為請戰在先,領兵當先而行,孟達緊隨在後。
兩軍對陣,曹彰出馬單搦劉封。
劉封本來就是奔曹彰來的,不甘示弱,飛馬來戰,隻數個回合,劉封左支右拙,大敗而歸。
其實,劉封與曹彰的差距並沒有那麽大,主要是曹彰一上來就拿出了看家本領,劉封驟不及防,這才被速速拿下。
曹彰要完勝劉封,自然不會讓他輕易脫身,緊追不舍,並麾軍掩殺。
孟達在後看得真切,引兵前進,就要攔住曹彰,接應劉封回陣。
曹彰臨來之時,對雙方的將領也都進行了了解,對名聲不顯的孟達並不放在眼裏,縱馬向前就要廝殺。
忽然,隻見曹兵後軍大亂。
原來,是在太白山休整的馬超領軍殺到。
馬超隻有五千軍馬,本來是要攔住褒道的入口,讓曹操進退兩難。
但因為曹彰領數萬大軍從斜道過來,馬超兵少不敢動,隻得撤到山腰之上。
見到曹彰與劉封交戰,馬超領軍殺出,偷襲曹軍的後軍。
馬超士卒蓄銳日久,到處耀武揚威,後軍都是輜重兵,勢不可當,陣型大亂。
孟達一見機會難得,引兵夾攻。
但曹彰治軍頗嚴,很快穩住陣腳,雖敗不亂,三軍混戰,各有損傷。
劉備遠遠看到劉封單搦敗下陣來,打曹操臉不成,劉備的心情自然好不到哪裏去,心裏對劉封的不滿情緒隨之而生。
孟達雖然抓住了戰機,但他帶來的軍隊戰鬥力不強,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戰果。
隻有馬超,因為出其不意攻擊曹彰的後軍,斬獲不小。
但因為兵少,而且害怕被曹操斷了退路,馬超也是見好就收,領兵退走。
這次交戰,鬥將是曹彰戰勝了劉封,坐實了曹操所言不虛。
混戰則是劉備軍稍微占據上風,兩軍各有顧忌,在褒斜穀界口紮住營寨對峙。
曹操屯兵日久,糧草供應的負擔頗重,雖然兵力占優,也是進退兩難。
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褒穀口要道,威脅退路。
欲收兵回長安,又於心不甘,心中猶豫不決。
很快,又一天有過去了,到了晚餐的時間,曹操的私人廚師進獻雞湯,碗中有數根雞肋,曹操正猶豫要不要啃食,正好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令。
曹操脫口而出道:“雞肋!”
夏侯惇雖然奇怪,但並沒有多嘴動問,而是傳令眾值夜將官,都稱口令“雞肋”,方可放行。
行軍主簿楊修,一聽傳“雞肋”二字的口令,很是奇怪。
因為曹營的口令,曆來都是曹操親自擬定,而曹操喜歡賣弄才學,每次的口令,都是寓意頗深。
楊修沉思片刻以後,恍然大悟,料想曹操無心再戰,便教隨行的數十親信軍士,各自收拾行裝,準備歸程。
“汝不讀書而好弓馬,此匹夫之勇,何足貴乎?”
曹彰雖然好武,但不代表他腦子不夠用,而且他的周圍多少也有一些誌趣相投的官二代子弟,他本人的文學造詣也不差,是典型的文武雙全,對父親的詰難,心中早有準備,慷慨激昂地回答道:
“大丈夫當學衛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長驅數十萬眾,縱橫天下;何能作博士耶?”
建安二十三年,曹彰二十四歲,他的武功已經大成,不但在年輕一輩中無人能敵,即便是許褚、徐晃等人,也對曹彰的武功讚不絕口。
剛好代郡烏桓造反,規模並不是很大,曹操覺得這是考驗曹彰的好機會,就命令他領五萬精兵前往征討,臨行之前叮囑道:
“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法不徇情,爾宜深戒。”
曹彰深以為然,領軍到了代北,往往身先士卒,每戰必勝。
很快就降服了烏丸部落,但曹彰通過了解,發現代郡邊境不寧,並不隻有烏丸一個部落,就領軍直殺至桑幹,整個北方皆平,然後才給曹操送上捷報,準備班師。
曹操剛好在陣前向劉備誇下海口,說兒子曹彰的武功比他的假子劉封更高,就讓他領兵前來漢中。
曹彰一路行來,聞操在陽平關敗陣,日夜兼程,特來助戰。
曹操見曹彰前來,大喜道:
“我黃須兒來,破劉備必矣!”遂勒兵複回,準備與劉備再戰。
劉備畢竟底子薄,進攻漢中時,攤子鋪得太大了,手下的得力將領,全部奉命領軍外出。
常在身邊的將領,就數劉封的武功高強,在年輕一輩中罕有敵手,與關羽義子關平,並稱軍中雙英。
因此,劉備最近與曹操對陣,連續兩次派劉封出馬搦戰,引起了曹操的怒火。
曹操曾放言,他的親兒子曹彰武功尚在劉封之上,劉備自然不信,嗤之以鼻。
劉備本來準備出兵試探,聽說外麵曹彰前來搦戰,劉備有心要打曹操的臉,看著劉封問道:
“誰敢去戰曹彰?”
劉封對曹操的自吹自擂,早就心懷不滿,有心拿曹彰當自己的墊腳石,就應聲站起來請命道:
“未將願往。”
孟達和霍峻一起鎮守葭萌關,因為擅自出戰敗在張郃手中,被劉備轉業到宜都任太守。
孟達自以為文武雙全,更希望在戰場上叱吒風雲,自然不甘雌伏在宜都處理那些枯燥的政務,就向法正討計。
法正看出劉備在漢中之戰中兵力捉襟見肘,建議孟達在宜都整頓郡兵,前來助戰。
孟達為了能夠立下軍功,不惜拿出自己多年積累的私人錢財,大肆招兵買馬,加上以前的郡兵,終於湊夠了五千人,得到劉備的首肯以後,來到漢中助戰。
為了這次能夠在戰場上立功,孟達等於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自然是立功心切,也站出來請戰。
劉備本意是要劉封與曹彰決一高低,但也不好傷了孟達的銳氣,就開口說:
“汝二人同去,看誰成功。”於是,兩人各引兵五千前去迎戰曹彰。
劉封因為請戰在先,領兵當先而行,孟達緊隨在後。
兩軍對陣,曹彰出馬單搦劉封。
劉封本來就是奔曹彰來的,不甘示弱,飛馬來戰,隻數個回合,劉封左支右拙,大敗而歸。
其實,劉封與曹彰的差距並沒有那麽大,主要是曹彰一上來就拿出了看家本領,劉封驟不及防,這才被速速拿下。
曹彰要完勝劉封,自然不會讓他輕易脫身,緊追不舍,並麾軍掩殺。
孟達在後看得真切,引兵前進,就要攔住曹彰,接應劉封回陣。
曹彰臨來之時,對雙方的將領也都進行了了解,對名聲不顯的孟達並不放在眼裏,縱馬向前就要廝殺。
忽然,隻見曹兵後軍大亂。
原來,是在太白山休整的馬超領軍殺到。
馬超隻有五千軍馬,本來是要攔住褒道的入口,讓曹操進退兩難。
但因為曹彰領數萬大軍從斜道過來,馬超兵少不敢動,隻得撤到山腰之上。
見到曹彰與劉封交戰,馬超領軍殺出,偷襲曹軍的後軍。
馬超士卒蓄銳日久,到處耀武揚威,後軍都是輜重兵,勢不可當,陣型大亂。
孟達一見機會難得,引兵夾攻。
但曹彰治軍頗嚴,很快穩住陣腳,雖敗不亂,三軍混戰,各有損傷。
劉備遠遠看到劉封單搦敗下陣來,打曹操臉不成,劉備的心情自然好不到哪裏去,心裏對劉封的不滿情緒隨之而生。
孟達雖然抓住了戰機,但他帶來的軍隊戰鬥力不強,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戰果。
隻有馬超,因為出其不意攻擊曹彰的後軍,斬獲不小。
但因為兵少,而且害怕被曹操斷了退路,馬超也是見好就收,領兵退走。
這次交戰,鬥將是曹彰戰勝了劉封,坐實了曹操所言不虛。
混戰則是劉備軍稍微占據上風,兩軍各有顧忌,在褒斜穀界口紮住營寨對峙。
曹操屯兵日久,糧草供應的負擔頗重,雖然兵力占優,也是進退兩難。
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褒穀口要道,威脅退路。
欲收兵回長安,又於心不甘,心中猶豫不決。
很快,又一天有過去了,到了晚餐的時間,曹操的私人廚師進獻雞湯,碗中有數根雞肋,曹操正猶豫要不要啃食,正好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令。
曹操脫口而出道:“雞肋!”
夏侯惇雖然奇怪,但並沒有多嘴動問,而是傳令眾值夜將官,都稱口令“雞肋”,方可放行。
行軍主簿楊修,一聽傳“雞肋”二字的口令,很是奇怪。
因為曹營的口令,曆來都是曹操親自擬定,而曹操喜歡賣弄才學,每次的口令,都是寓意頗深。
楊修沉思片刻以後,恍然大悟,料想曹操無心再戰,便教隨行的數十親信軍士,各自收拾行裝,準備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