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清屯充餉
  明太祖朱元璋創立衛所製,采取軍屯的方式,解決了朝廷軍隊的糧餉支出問題。以至於朱八八很傲嬌地宣稱“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但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軍官豪紳侵占軍屯,使得依靠軍屯為生的士兵們失去了生活來源,衛所製逐漸走向了崩潰。

  朝廷既沒能力發軍餉,軍屯的田地又被兼並,士兵連飯都吃不飽,如何有力氣有精神去上陣廝殺?而這也是明朝中後期衛所兵戰力很垃圾的主要原因。

  但形近崩潰,並不意味著就要推倒重來。

  至少,朱由校認為現在的條件不允許。主要是沒錢沒地,安置不了那麽多下崗的衛所兵。

  現在苦是苦,可還能餓不死。你一下子全裁撤了,又沒善後工作,不是逼著衛所兵造反嘛?

  而且,朱由校也不準備就這麽放過那些侵權田地的軍官士紳官僚惡霸。

  哦,侵吞就侵吞了,最後朝廷廢除衛所製,田地就成你們家的啦?天底下哪有那麽便宜的事情。

  所以,朱由校要“清屯”,把清出來的田地分給衛所兵,安置好他們。省得有個什麽民亂,連衛所兵也跟著造反。

  當然,軍屯私有化已經積弊太深,涉及到方方麵麵的利益,可謂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

  特別是負責“清屯”的官員,等於是跟地方官宦、士紳地主為敵,這幫地頭蛇聯合起來的勢力,相當強大。

  正因為意識到“清屯”的艱巨,朱由校才把左光鬥、方震孺等大倔種,不久還有楊漣都派到地方去,幹這費力不討好的活兒。

  “清屯”是有巨大的阻力,可收益也明顯哪,可謂是解決現在財政不敷的一劑良方。

  曆史上的孫傳庭,得到崇禎的授權(窮得沒錢,隻能給政策),高舉“祖製”大旗,號稱“地不容失一畝,糧不容失一粒”,按照卷冊瘋狂收取軍屯土地。

  結果呢,孫傳庭僅清屯一項,三年共得折色四十五萬多兩,本色米麥豆五萬石。並以此糧餉,練出了一支強悍的軍隊——“秦軍”。

  要知道,那可是在陝西,不是富庶的江南,田地出產有限,還有小冰河期的影響。

  為此,孫傳庭還美滋滋地上奏,把自己的寶貴經驗無私傳授給窮得發昏的崇禎帝,希望能推行各地。

  效果很顯著,可後果很嚴重。

  孫傳庭這麽幹,等於得罪了滿朝的文武官員。在交章彈劾下,崇禎的多疑病又犯了,將孫傳庭下獄問罪,並且下令停止清屯充餉。

  唉,這個崇禎,真是讓人愁死了。

  你要是怕背罵名,那就找幾個孫傳庭這樣的去幹哪!國都要亡了,人都要掛了,還考慮那亂七八糟的做甚,幹就完了。

  “依祖製:衛所屯田,地不容失一畝,糧不容失一粒……”朱由校提筆給左光鬥寫回複,那就一個理直氣壯。

  寫完回複,朱由校覺得還不夠分量,又口述道:“擬旨:左光鬥加右都禦史,兵備道孫傳庭加按察使,巡察兵備,編練新軍……”

  聖旨下了,官也加了,你們就擼起袖子加油幹吧,誰也別慣著,朕相信你們哦!

  哪怕是崇禎時的明末,朝廷要施行各項政策也是皇帝一言決之。

  盡管吏治腐敗,政策施行的要打折扣,但要有孫傳庭那樣的鐵腕,依然能夠成功,而不致引起大規模動亂。

  造反?官宦士紳嘛,他們不敢,還很怕被扣上這個帽子呢!那可是滿門抄斬的下場,別說田地財產啦,腦袋都沒了。

  現在也隻是清退,沒抄家治罪,也沒把人逼到絕路,誰還敢冒著滅族風險亂蹦躂。

  現在是天啟二年,不是崇禎十幾年,你投農民軍,你投後金,能找到算我輸行不。

  這是朱由校的考量,才敢如此大膽。

  在接下來的改革中,清退算什麽。要是這一步都邁不出去,還不如在宮裏苟著,任由王朝崩潰,一起完蛋呢!

  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嗯,到曆史上的崇禎大旱,隻有五年多的時間了。

  朱由校掰著手指頭又算了一遍,再次警醒自己,留給自己革新振興的時間並不多。

  別看崇禎還硬撐了十七年,但到那時幾乎就已經是個死局。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地獄難度的通關副本啊!

  當,當,當……自鳴鍾發出的報時聲,讓朱由校抬起頭來。

  每到快要報時的時候,張裕兒都眨巴著大眼睛,盯著自鳴鍾。

  鍾聲一響,丫頭就咧開小嘴,露出歡快的笑容。腦袋還一點一點,數著報時的鍾點。

  簡單而快樂,不知道就一個自鳴鍾報時,有什麽令人如此歡愉的奇特效果。

  朱由校被這丫頭純真無邪的笑容所感染,雖然知道這很傻,可也不由自主地抿起了嘴角。

  張裕兒等到報時結束,才轉過臉兒,卻看到皇爺投注過來的和熙目光。丫頭微垂眼簾,囁嚅道:“皇爺,八點了呢!”

  朱由校輕輕點了點頭,說道:“去休息吧,朕還要寫點東西,有劉若愚在跟前就行了。”

  “奴婢——不累。”張裕兒乖巧地走到皇爺身後,伸出手給皇爺拿捏著肩膀。

  朱由校輕輕拍了拍丫頭的小手,倚靠的姿勢更放鬆,眼睛半睜半閉,對劉若愚說道:“朕口述,你記錄吧!”

  劉若愚應了一聲,鋪紙提筆,凝神靜聽。

  朱由校沉吟了一下,緩緩開口,“回徐卿:既如《神器譜》所言:煉鐵,炭火為上,北方炭貴,不得已以煤火代之,故迸炸常多。朕思之,可用焦炭試驗……”

  煤裏含硫磷等有害元素,直接用來煉鋼煉鐵,肯定會影響到質量,進行影響到所造槍炮的性能。

  關於這一點,朱由校還是明白的。

  可他不明白的是:據考證,宋朝時就有用焦碳的證據,可到了明朝,怎麽卻沒人懂了呢?

  還有漢唐時打造的刀劍,名列世界前茅。到了明朝,咋就被倭人趕超了?

  朱由校斟酌著字眼口述,還不能說什麽太深奧的。

  啥碳含量決定是鐵是鋼,是軟是硬啦?憑徐光啟和孫元化等人的好學勁兒,還不把自己纏死啊?

  再說了,自己一個深宮中的皇帝,為啥明白這些,這也說不清楚啊!

  嗯,得編本書,就說自己偶然所得,讓大明的科技來個飛躍發展,超過什麽紅夷西夷。

  朱由校摸了摸肚子,感覺這裏的學問太多,簡直要冒出來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