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經濟轉型的成功
  免賦減稅,朝廷開始還隻是針對有災害的地區。之後,力度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

   遼東重建,湄公、東番、海南開發,對移民的優惠政策不斷,動不動就是兩三年免賦稅。

   等到大災害來臨,陝西全省免賦稅,將來受災嚴重的還有很多省份地區,朝廷依然會是這樣的政策。

   如果放在數年前,這樣大的範圍和力度,絕對是不可想象的。

   豁免賦稅,怎麽養軍隊,怎麽維持朝廷官府的運轉,怎麽賑濟災區?

   而現在,皇帝卻有了這樣的底氣。原因很簡單,大明財政經濟的轉型,已經足以支撐渡過大災害的寬鬆豁免政策。

   以農稅為主要財政收入的國家,是經不起大災害的侵襲,承受不住大麵積旱澇災害的影響的。

   無論是在海外和南方開拓,還是大力發展工商,促進海貿的繁榮,都是在改變大明的財政結構。

   從一開始農稅占九成以上,逐漸變成七成,五成,四成。到現在為止,雖然還沒有達到皇帝的目標,但已經能夠支撐起大災害時期的各項政策。

   農稅在逐漸減少,工商稅卻在持續增加,再加上侵略擴張掠奪的收益,皇帝已經有信心渡過大災害高峰期的十幾年。

   皇帝將此成就歸為吏治的進步,歸為用雷霆手段掃除貪腐。否則,再好的政策,在執行中也不可能到位,甚至可能被曲解廢棄。

   既然有這樣的認識,對於吏治的整頓和監督,便一直是皇帝的工作重點,也是廠衛的工作重心。

   不能持之以恒的監督整治,就不會有持續清明的結果。對於人心的貪婪和黑暗,皇帝隻相信嚴刑酷法,而不是教化。

   年前,伐緬大戰的繳獲數據終於登載於報紙,戰爭債的收益也計算完畢,達到了驚人的兩成三。

   也就是說,你買了十元的債券,現在就有了兩元三角的利息。隻是一年,你就是做買賣,也不一定會有這麽高的賺頭。

   買到債券且還握在手裏的歡欣鼓舞,沒買的捶胸頓足,早賣的後悔不迭。在金錢和利益上,世間百態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皇帝的主要目的達到了,對外的擴張掠奪將成為全民的共識,得到全民的擁護支持。

   也隻有關係到自身的利益,人們才會關注,才會參與。

   為國為民的口號要喊,但更要注重實際。為生活奔波的老百姓,與朝堂上慷慨陳辭的官員,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二期戰爭債券的發行公告借勢推出,總額度為一千萬元,為期五年。

   在皇帝的計劃中,討伐呂宋、收複前套,以及對緬甸的持續打擊,開拓蜀身毒道、進入南亞擴張,都將劃入戰爭債券的收益。

   盡管這些征討計劃不能公之於眾,但從平遼債到戰爭債,收益雖有高低,卻是穩賺不賠。

   特別是伐緬大勝的激勵,為第二期戰爭債券的發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口碑。

   一千萬,明年一年的發行期,皇帝對此一點也不發愁。就算是各大商會不購買,銀行和民間被調動起積極性的閑散資金,也足夠了。

   況且,購買戰爭債券最積極的階層,如果按身家比例來算的話,不是富豪和大商賈,卻是成千上萬的軍人。

   這也從某些方麵顯示了軍人對於自身戰力的信心,以及侵略擴張的熱切。

   就說伐緬之戰,參戰官兵的收獲頗豐,戰爭繳獲和俘虜的收益,差不多就頂得上一年的軍餉。

   而開戰之前,西南官兵購買的戰爭債券也是數量巨大,都很篤定地相信此戰必勝。

   乍聽起來,似乎有內幕交易的嫌疑。

   自己買,自己炒,嗯,是自己打。但有一點,打得好壞也在自己,在債券上能賺多少,全看戰爭的收獲。

   對此,皇帝樂見其成,認為這是激勵官兵的又一個手段。就象戰爭繳獲給官兵分成一樣,誰不嗷嗷叫著猛搶?

   哪怕換一種形式,用軍功換土地,乃至退役後的優惠政策,對於官兵的激勵也是一樣的有效。

   比如遼東重建,象張柱子這樣的退役官兵,在安置上就得到了極大的補償,或者說是感謝。感謝他們保家為國,感謝他們英勇奮戰,感謝他們付出的一切。

   而在遼東,火槍正在逐漸放開,吉林府是試點之一。越往北的地區,火槍持有的寬鬆度越高。

   有了火槍,移民們可以打野獸保家人護生產。若有外敵入侵,迎接他們的,將是成千上萬黑洞洞的槍口。

   淒慘的曆史不會再重演,什麽建奴殘餘,什麽冒險毛子,憑幾百亡命之徒,就敢竄犯大明領土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如果要持槍的退役官兵,或者是平民上陣,那得是多麽糟糕的局麵。皇帝不認為憑大明現在的軍隊,會出現那樣的情況。

   國內太平無事,對外侵略擴張,皇帝給大明帝國打造的政策,已經逐漸成形。再過幾年,就會根深蒂固,成為持之長久的國策。

   上海,海商總會。

   李旦剛剛回來,便指示手下,以私人名義購買一百萬元的戰爭債券。

   按照之前的規矩,或者叫默契,朝廷所出的政策,各大商會都會表示支持,以團體的名義。

   但李旦這次公是公,私是私,個人買完,等商會決定後,他還會再掏錢。

   “什麽意思?”顏思齊不太明白李旦如此操作的原因,覺得是在獻媚討好,有些不滿地前來詢問:“顯得你有錢?還是顯得你忠心?”

   李旦斜眼瞅著顏思齊,不屑地說道:“隨你怎麽想,也隨你怎麽說。”

   顏思齊坐到李旦對麵,審視著,思索著,輕輕搖頭,說道:“不對,你有事兒瞞著我,瞞著大家。到京城,覲見萬歲,又領到了什麽好差使吧?”

   李旦翻了下眼睛,知道這事絕對不能透露,沉吟了一下,說道:“你先不用管是什麽事,相信我的話,就在婆羅洲多下些力氣,絕對虧不了你。”

   “婆羅洲?!”顏思齊詫異道:“那不是你正著力經營的嗎,怎麽又要交給我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