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西南土司的出路
  馬幫能走,蜀錦能到印度,軍隊也能走。

   皇帝是鐵了心要打通陸上的道路,盡管定為長期的計劃,但執行起來卻一點也不耽擱。

   同時,借助西南土司的力量也是最為理想的選擇。畢竟他們比較適應氣候和環境,對付瘴癘更有辦法。

   其實,在皇帝看來,最令人生畏的是亞熱帶的連綿雨季。

   每年六至九月的季節風期,連天豪雨不斷,天地為之一變,所有河流、溪穀,泛濫奔流,大樹漂浮,道路坍壞,交通斷絕。

   所以,不管是瘴癘,還是雨季,每年適合用兵的時間也就五六個月。

   要想攻入身毒,並穩固占領,就必須一次性投入足夠的兵力和物資,即便交通斷絕,也能夠獨立支撐半年。

   以戰養戰,就地解決糧草物資,是一個辦法。可彈藥方麵,就不是那麽容易補給。

   參照英國征服印度的曆史,皇帝認為一萬裝備精良的軍隊,就足以在一邦或兩幫立足穩固。最主要的問題,還是隨軍攜帶的彈藥物資。

   有這樣的考慮,建起相對堅固穩定、運載量大的通路,還是非常必要的。

   有火藥開山炸石,有性能越來越好的水泥,有起重設施,還會有效率更高的砍伐工具,在莽莽叢林和高山峻嶺間開辟道路,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

   王三善毫不掩飾皇帝對於擴張的熱衷和野心,盡管這不能付諸於文字材料,但眾家土官都明白了大明帝國接下來的戰略布署。

   伐緬隻是大規模擴張的第一步,為打通天竺,嗯,也叫身毒的國家,做前期的準備。

   天竺有金銀財物,有象牙珍寶,還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而這個天竺,還是由眾多的小邦國組成,連緬甸的實力都是不如。

   “王大人,刀氏願遷民三萬,出任孟倫宣撫使。”

   “那氏願遷民四萬,出任傑沙宣撫使。”

   “沙氏願…….”

   如同拍賣場上的競標,幾家土官率先開出價碼,熱情高漲。

   隻是土地和宣撫使官職嘛,這些土官可不傻。這五個宣撫使所在的轄地,正是一條商路,獲利豐厚的商路。

   來往的客商,不斷投入的征討軍隊,將給這條商路帶來滾滾的收入。

   何況,還能夠去天竺跑馬圈地、搶掠財富。那裏可不同於國內,朝廷和皇帝對於土司是防範和猜忌的,發展空間十分有限。

   王三善嗬嗬笑著,捋須頜首,卻並不輕易作出決定。

   價高者得,這當然是皇帝的意思。同時,將西南土司的實力進行攤薄,使其精力向外,更是為日後的改土歸流打下好的基礎。

   而重建並拓展蜀身毒道,亦將使西南諸省得到一次經濟上的飛躍發展。西南的蜀錦、卭杖、漆器、芒硝等商貨,又有了出口的新渠道。

   而滇省的昆明、大理、永昌、騰衝等地,作為商路的必經城鎮,隨著人流的增長,更將出現巨大的變化。

   可惜,老夫就要卸任,致仕回鄉了。

   王三善心中發出感慨,頗有些不甘。年歲雖大,但雄心仍在。

   嗯,主力回滇後,還有一件大事要辦。

   王三善微抿起嘴角,想到的是皇帝秘密、交代的差事。沐國公,鎮守雲南數百年,如今也到了該謝幕的時候了。

   ……………….

   擊敗緬軍,占領緬甸國都阿瓦城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傳回京城。

   比八百裏加急還要快上幾天,得益於通訊信號塔的鋪開建成。

   盡管因為山川河流的關係,某些線路還是中斷,需要騎馬或坐船傳送接續,可速度還是令人歎為觀止。

   京城,已是初冬,可勝利的消息卻衝淡了寒意,又掀起了京城百姓的熱情。

   在老百姓看來,國都都被占領了,等於是被滅國。不管有什麽區別,老百姓願意這樣想,也願意這樣說。

   繼占城之後,這是第二個“被滅”的國家了,又一次“滅國”之戰,含金量不同,這才算真正顯示大明帝國重振國勢,重樹天朝上國的權威。

   “緬甸不是好東西,神宗時便打過好幾仗,好些地盤都被他們搶走了。”

   “這下子連本帶利都收回來了,要是把那個緬王抓住,押到京師獻俘,那——”

   “俺就關心得到了多少繳獲,戰爭債券呢,可是俺的全部積蓄。”

   “打勝了,還能虧本?你就把心放在肚子裏,等著清點出來,報上登數字,回家數錢吧!”

   “我說呢,咱的消息還是不靈通,前幾天就有高價收債券的,肯定是知道勝局已定了。”

   ………………

   伐緬之戰的勝利,又成了百姓的談資。

   戰爭債券,也成為焦點之一。短短的一年期債券,到底能收益多少,不僅百姓關心,皇帝也在估算。

   盡管準確的數字還沒有統計出來,但大概的數目還是先報給了皇帝。

   “皇爺,金銀財物差不多有七八百萬兩,人口買賣有三四十萬,再加上土官們的捐輸報效,以及其它雜項,不到一千萬,也差得不多。”

   李成成算賬很快,皇帝的賬房管家很是盡職盡責。

   皇帝微笑頜首,刨去戰爭的各項投入,以及犒賞軍隊的錢財,剩個三四百萬兩還是有把握的。

   何況,這還是眼前的利益,占領的土地給了各家土官,日後也是要交納賦稅的。

   嗯,戰爭債券不過是發行了三百萬元,算到戰爭的總投入裏,也就是一半左右。

   好吧,賺得不少,皇帝擺弄了下手指頭,還是沒算出精確數字。

   有了這暴利,為以後發行債券打下了好基礎。一年期太短,該發行三年期的,把攻取河套、呂宋等軍事行動都算進去。

   這些行動的眼前收獲不大,重在長遠,三年期,也就不會太少,打消大家購買的積極性。

   對了,得搞個勝利慶祝,讓老百姓都得點實惠,都為國家的強盛而高興、自豪。

   東西不用多,也不必貴重,白給的,哪怕是一張紙,也有的是人搶。

   皇帝沉吟著,算了下皇家購買的五十萬債券,能得到多少收益,拿出多少來給老百姓發東西才算合適。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