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安南的三國大戰
  沒有千軍萬馬的廝殺,沒有炮火轟鳴的威勢,明軍勢如破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進入了占城國的都城順城鎮。

   抵抗十分微弱,最多算是象征性的。明軍隻要施放幾炮,發射十幾枚火箭,占城國的軍隊便望風而降,國力軍力之衰弱,暴露無遺。

   這就是曾與安南對峙千餘年的占城國,這就是準備充分的滅國之戰?

   吳襄和須之奇等將領都有些出乎預料,盡管發動之前便認為這將是一場比較輕鬆的戰鬥。

   “近百年來,占城已經完全不是安南的對手,得以保持自治,也不過是在苟延殘喘罷了。”

   須之奇感慨地搖了搖頭,對於占城國並沒有多少同情,從無到有,由盛而衰,曆朝曆代都是這樣的規律,概莫能外。

   占城國能苟存至今,已是大為不易,此次滅亡,也是必然的結果。

   而不動刀兵,出城投降,也是占城王室唯一的選擇,亦不失富貴生活,不至於亡國滅種。

   一騎疾馳而至,跳下馬來稟報道:“阮氏軍隊已退出三十裏,與我軍脫離接觸。”

   嘿嘿,吳襄笑了兩聲,說道:“阮氏領軍將領倒是明智,也很有決斷。”

   時間這麽短,要向上麵報告再得到回複,顯然是來不及的。阮軍將領做出退讓的決定,是要冒一點風險的。

   當然,在兵力和武力的比較上,這支阮氏軍隊不是明軍的對手。而且,明軍巴不得與南阮打一仗,以便向南阮借機勒索。

   南阮是肯定要屈服於形勢的,南海艦隊已開至峴港展示武力,北麵更有鄭氏壓力重重,腦袋沒進水,怎麽敢兩麵樹敵?

   城外,占城王婆阿,帶著皇親大臣跪倒一片,恭聆大明皇帝的聖旨。

   “……改占城為順城,封婆阿為順城伯,即日入京覲見…….”

   聖旨一下,占城國終於成為了曆史,變成了湄公省的一個州,連名字都被更換。占成王婆阿成為大明的國公,沒有實權的那種。

   形勢穩定後,占城國的皇親大臣,以及部分百姓,也將陸續遷走,分散安置。皇帝給他們安排的地方在東番、海南和婆羅洲。

   十幾年或幾十年後,經過不斷的文化教育和熏陶,這些占城國人的服飾、語言將徹底改變。一兩代人之後,便會融入明國,成為與漢人無異的大明子民。

   中華文明包容並蓄,對亞洲的影響十分深遠。在皇帝更加有力地推動下,更將輻射四海,重鑄輝煌。

   末世王朝,占城國的結局還算是好的。

   占城王得封順城伯,以奉占城祀。從而王室得以生存,不管原來是什麽王子公主,能以平民好好生活,也是幸運的。

   沒有大規模的屠戮,沒有毀滅的戰火,占城國幾乎是無聲無息地在曆史長河中消失了。

   國力如此衰弱,又豈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

   大致清點了一下占城王室的財富,明軍將領們或許有了答案。雖不確定,卻也是原因之一。

   這樣一個苟延殘喘,隻需數千人馬就能滅亡的小國,王室的財富卻超出了眾人的預料。

   “恐怕萬歲也會吃驚吧?”吳襄放下登記冊,鄙夷地撇了撇嘴,“可惜,錢財雖多卻沒用到正地方。哪怕是散富於民,王國興滅,也會有百姓為之振奮,為之哀歎。”

   須之奇拿過登記冊看了看,笑著說道:“這多好,除了上繳朝廷的,給占城王室留一部分,再刨去此次行動的花費,還能剩下不少。”

   吳襄點了點頭,說道:“這以後就將是發動戰爭的宗旨吧,簡單地說,那就是有賺頭兒。”

   “這樣才能越打越強。”須之奇說道:“賠本的買賣做不長久,再大的家業也耗不起。”

   吳襄嗬嗬一笑,起身說道:“某去前麵看一看,阮氏雖說不敢與我軍開戰,但該設的防線不能馬虎。咱們這五千人馬,以後就要長駐於此啦!”

   須之奇頜首讚同,說道:“吳將軍辛苦,某去巡視下城防,確保萬無一失。”

   吞並占城後,明軍迫使南阮軍隊後撤,原來南阮駐軍庸諧、潘裏、潘朗,以防備占城,現在盡皆放棄,在數十裏外組建了新防線。

   南阮軍的將領目的很明確,不與明軍衝突。放棄過於接近的據點,留出一定的緩衝地域,防備明軍製造事端,找到開戰的借口。

   明軍則不客氣,占據庸諧、潘裏、潘朗等地,暫時確定了與南阮勢力的地域劃分。

   湄公省的北擴,不僅遏住了南阮南下擴張的步伐,擴張了地盤,還使水師加強了對金蘭灣的控製。

   對於南阮來說,因處於狹長的地區內,雖有山林地形之利,但最怕的便是敵人從沿海登陸,將其分割。

   明朝的陸軍要從南向北推,南阮還能抵擋幾下,可明國的海軍,卻著實令南阮心驚膽戰。

   哪怕不是登陸作戰,明軍水師如果封鎖峴港,南阮得不到葡萄牙人的火器供應,肯定也難以抵擋北鄭的攻勢。

   所以,明國吞並占城後,南阮主動退避,並迅速派出使團,前往湄公省談判示好。

   在得到巡撫董應舉的召見後,南阮使者表示願為大明藩屬,並進貢金帛和大象。

   要知道,鄭阮戰爭的導火索便是鄭氏要求阮氏臣服,進貢大象及海船,並遣子入侍。

   也就是說,除了遣子入侍外,南阮幾乎向明朝承諾了所有北鄭提出的條件。

   而從名義上,控製了後黎朝實權的北鄭政權,也向明朝稱臣,是明朝的藩屬。

   所謂“帝王之於夷狄,以不治治之,夷狄相攻,中國之利也”。

   因此,明朝雖然承認後黎朝政權,封黎世宗黎維潭為安南都統使,賜銀印,與莫氏封號同,但拒絕冊封以“安南國王”名銜,並仍然承認封給莫氏的安南都統使。

   同時,皇帝還派人諭知黎鄭政權,令許莫敬恭安插太原、高平地方,這也標誌著高平莫氏政權得以在安南生存。

   同樣,對於南阮的稱臣,皇帝也要接納,封個安南都統使,讓鄭氏、阮氏、莫氏同列,在安南好好上演一出三國大戰。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