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兵敗如山倒
  兵敗如山倒,不知道是兵書所寫,還是俗話所說。

  海城大敗,建奴損失近半,發動時的五萬多人馬,回到遼陽時已不足三萬。

  而明軍的進攻不止,步騎炮穩步推進,發揮火力優勢,接連擊敗斷後的揚古利、薩哈廉。

  鑒於敗勢難挽、軍心搖動,代善連鞍山都不敢守,直接退到遼陽,想利用城池的優勢阻擋明軍。

  當然,守城的任務用不著他。代善也沒派自己的兒子嶽讬和薩哈廉,而是留下了朔樂岱薩哈,正黃旗的大將,率領部分人馬守衛。

  隨後,代善率主力繼續後撤,退往沈陽。撤退的同時,代善還命令遼陽的女真人盡數遷移。

  這樣的舉動,已經表明建奴對堅守遼陽不抱希望。留下部分人馬守城,倒不如說是阻擋遲滯明軍的推進。朔樂岱薩哈等守軍,就是死兵。

  也不知道是老奴回光返照,腦袋突然清醒了。知道慘敗後,後金已經不具備再與明軍大舉交戰的實力。

  抑或是代善已經喪失了信心,在人力損失嚴重、物力已經極為匱乏的情況下,還要強撐著守住遼陽、沈陽等城池,純屬自取滅亡。

  而從目前後金的綜合情況來看,比之薩爾滸大戰時,還要惡劣,還要危險。

  要知道,薩爾滸大戰雙方的兵力應該是相當的。

  按照史料推算,明軍有七萬多人,加上葉赫部和朝鮮的仆從軍,實際參戰兵力也不超過十萬。

  而建奴麵臨生死一戰,全力以赴是肯定的。當時八旗精兵約有六萬,進行總動員後傾巢而出,兵力應該也有八九萬。

  現在呢,建奴幾年來接連損失,且多是精壯。此次總動員後大舉發動,卻又遭慘敗。

  所以,總兵力加在一起,也隻剩下六萬餘,且是拚湊起來的,算不上是精兵強將。

  況且,總兵力還要加上在建州的兩旗,遠水不解近渴,就算集結起來,恐怕也無濟於事。

  拚不過了,這差不多是代善等後金高層的共識。還能打出薩爾滸那樣的傷亡比嗎,看明軍的火槍火炮,鬥誌戰意,便知道不可能。

  當然,建奴就此完全放棄抵抗,也不可能。他們還是要負隅頑抗,大踏步後退,拉長明軍的補給線;天氣越來越寒冷,也會增加明軍的困難。

  時間,建奴在盡量爭取時間,以便得到喘息。如果明朝的政策或用人突然有所變動,那更是意外之喜。

  希望有些渺茫,但還沒到完全絕望的時候。建奴自然是不知道,他們的對手是誰。

  而大明皇帝在平遼之戰中是不會出錯的,從廣寧挫敗建奴開始,便步步先機。建奴的籌謀行動,幾乎是全落在了皇帝的算計之中。

  再加上攀爬科技樹,可勁兒猛摟錢,平遼大戰能夠比皇帝預期的提前一至兩年,也不算奇怪。

  如果從這方麵考慮,建奴早在數年前就已經是敗局已定。隻要皇帝不死,建奴再怎麽折騰,也難逃滅亡的命運。

  代善率人馬和遷徙的女真人還在向沈陽行進,消息卻早已經通過快馬急報,送到了沈陽的莽古爾泰手中。

  大軍慘敗,父汗受傷,代善被任命為輔政大臣,全權管理後金的軍政。

  同時,代善發出命令,一是讓莽古爾泰組織沈陽的女真人遷出城池,向建州遷徙;二是給在建州的阿濟格和杜度,讓他們抽調人馬,加強薩爾滸的防衛。

  薩爾滸是建州的門戶之一,是沈陽、撫順通往建州的必經之路。經薩爾滸向北,還可以退往海西之地。

  海西一名始見於元代,即今鬆花江。

  後來明朝所稱的海西女真,卻並不是其發源地的原因,而是按地域劃分女真人。

  在今俄羅斯遠東庫頁島一帶的女真人被稱為“東海女真”,即野人女真;而生活在他們西邊的女真人,自然就成了海西女真。

  要知道,明朝時所指的遼東,也就是現在的吉林遼寧的大部。而再往北的海西,也就是後世的黑龍江和鬆花江流域,當時真的是林海雪原,荒僻苦寒之地。

  尤其是建州女真滅掉了海西女真四部後,吞並其人口以充實兵力,南遷其部民,海西之地就更是人煙稀少。

  顯然,代善或是老奴,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連建州都要放棄。

  在他們想來,海西之地原是明朝羈索之地,又荒僻苦寒,明軍已得遼東,再繼續深入追擊,困難很大,且明廷未必會對勞師遠征感興趣。

  代善派出的信使前往建州和沈陽,而兩個秘密信使卻悄然離開大隊,前往薩爾滸報信。

  “汗王傳位於十四貝勒,大貝勒輔政,實是自取內亂。”範文程和李永芳又湊到了一起,低聲說話。

  李永芳搖了搖頭,說道:“四貝勒雖然聰明大度、騎射嫻熟,但到底有葉赫血脈。值此危難之時,汗王心有疑慮,也是正常。”

  停頓了一下,李永芳繼續說道:“兩黃旗給了十四貝勒,正白旗早歸十二貝勒,有些實力,縱有人不服,也無濟於事。何況形勢危急,再起內亂,亡無日矣。”

  範文程輕輕歎了口氣,說道:“所以,咱們隻是通知四貝勒一聲,並未攛掇他爭位。”

  “關鍵還是大貝勒的態度。”李永芳望向前方的大旗,眯了下眼睛,說道:“既然已是輔政,想必他不會有別的念頭。”

  代善有兩紅旗,縱有戰損,亦是三大貝勒中實力最強的。皇太極和莽古爾泰已不是旗主,光杆老哥,想和十四貝勒多爾袞爭位,根本就不可能。

  但從努爾哈赤最後的安排來看,代善不大可能與幼弟爭位。在實力上,也比不上得到汗王親軍和兩黃旗的多爾袞。

  所以,盡管範文程和李永芳都和皇太極交好,也都認為皇太極更有能力領導後金,但也知道爭位的希望不大。

  還有一點,就是二人都不希望後金內亂而加速滅亡。盡管身為漢人,可這兩個家夥已和後金是相同的命運,聯係緊密、不可分割。

  後金若亡,他們這兩個大漢奸豈能幸存?他們自己犯的罪孽,明廷是絕不可饒恕的,自己心裏更加的清楚。

  海西雖是苦寒之地,卻還能苟延殘喘,保全性命。

  二人也都清楚,明軍趁勝繼續進攻,遼沈很難保住。即便是建州,也正在遭到東江鎮的猛攻,形勢已是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