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午門示贓
  廣寧戰事不知勝敗,京城中卻都在盯著李三才案的進展。

  而李三才案子還在繼續發酵,這回是反對派發動了。

  禦史徐兆魁率先上疏,彈劾李三才“大奸似忠、大詐似直”;接著禦史劉國縉、喬應甲,給事中王紹徽、徐紹吉、周永春、姚宗文等,也上奏列罪彈劾。

  本來已經覺得有些不對勁兒的東林黨官員,又被激起了火氣,給事中胡忻、曹於汴,禦史史學遷、史記事、馬孟禎、王基洪等人,再上疏為李三才申說救助。

  而皇帝的態度依舊不明,反倒是《大明論壇》又出了號外,實在是辯論的奏疏太多,一期已經刊載不下。

  但皇帝置李三才案不聞不問,對其他政務卻沒有懈怠。

  首輔葉向高上疏以病請辭,皇帝立刻允準,加封少師兼太子太師,賞賜白金百兩,彩帛四件,表裏大紅坐蟒一件,派遣行人護送回鄉。

  禮部主事兼右通政劉宗周上疏請辭,皇帝依然效率極高,批複允準,賞銀加銜,並賜親手所書“不能作濟世名臣,何妨作弘道名儒”。

  這幅手書明白地表明了皇帝對劉宗周的評價和定位,你搞學術哲學牛逼,寫的書內容複雜晦澀,朕雖然看不懂,可很服氣。

  但你做官不行,幹實事更不行,回家教書普及教育去吧!

  就在官員們為李三才案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給事中王誌道上疏彈劾高攀龍,指摘其數月前所上《恭陳聖明務學之要疏》中指責帝王不孝的言辭為大不敬。

  高攀龍上疏請罪,帝不理;高攀龍遂上疏求去,帝許,賞銀加銜,準乘驛車返鄉。

  令人眼花繚亂的請辭、允準,閃瞎了人們的眼睛。誰也沒想到少年皇帝竟是如此不客氣,什麽首輔,什麽重臣,一請即準,絲毫不加慰留。

  除了葉向高這個和稀泥的首輔外,劉宗周和高攀龍可都是東林大佬。

  再加上之前致仕的鄒元標,朝堂上東林黨的重量級人物一下子就去了三個,不得不讓人產生別樣的猜想。

  難道說皇帝不念當初護從之功,要對東林黨下手了?抑或是皇帝在黨爭中有所傾向,要扶持五黨聯盟?

  離殿試還有四天時間,在各人各官紛亂的猜想中,在幾近白熱化的辯論中,一切都塵埃落地了。

  房門被猛然推開,貢士傅冠氣喘籲籲地衝進屋,對有些愕然的黃道周揮著手中報紙,叫道:“李三才案審結了,貪贓之罪坐實,家產總計四百五十三萬……”

  “多,多少?”黃道周眼珠子差點掉出來,嘴張得老大,能塞進去倆包子。

  傅冠喘了兩口粗氣,也是臉露震驚,重複道:“四百五十三萬哪,剛看到時某還以為眼花。走,咱們快去看看。”

  黃道周還未從震驚中醒來,又被弄得一頭霧水,傻傻地問道:“去看什麽?”

  “午門示贓啊!”傅冠再次揮了揮報紙,大聲說道:“聖上震怒,將抄沒的銀兩財帛珠寶細軟擺在午門之外,除命百官必須前去觀贓外,京城中有功名者亦可前去觀看。”

  黃道周被拉扯著出門,嘴裏還緊著叫道:“傅兄莫急,莫急嘛,那報紙先讓某過目觀瞧後再去不遲嘛!”

  “回來再讀,某也未及細閱呢!”傅冠把報紙疊了幾下,收入懷中。

  來到街上,便見已有不少讀書人模樣的行步匆匆,前去的方向都是午門。

  所謂的有功名,並不是隨身帶著文憑,而是從身上的服飾上來分辨。

  當時的老百姓還很自覺,朝廷有規定,自然大多遵守。有些富人倒是在充門麵,可也沒人細加追究,可畢竟不是多數。

  “盧兄,劉兄。”走在路上,傅冠看到了相熟的貢士,便揚手招呼。

  盧象升和劉理順正結伴而行,聽見招呼便停下腳步,與傅冠、黃道周拱手見禮,寒喧幾句便一起去往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其五鳳樓形製由紫微城應天門演變而來,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

  沿襲了北魏洛陽閶闔門和唐代洛陽紫微城應天門的形製基礎,午門的平麵呈“凹”字形,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

  午門的東西北三麵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麵門樓重簷黃瓦廡殿頂,東西城台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

  從整個形製上看,午門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皇家威嚴盡顯無遺。

  在明代,皇帝通常是在午門外廣場杖打犯有過失的大臣,也就是廷杖。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則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

  至於什麽推出午門斬首,那是評書裏胡編亂造的事情,除了打文官屁股,這裏根本不會沾染上汙血。

  要在平時,午門作為紫禁城的正門,哪裏會準許一般人前來。但今天,趕來的人們絡繹不絕,如同趕集一般的熱鬧。

  午門的廣場上已是兵丁林立,圍成了一個三麵合攏的空心形狀。一共是兩排,相距十米左右,對麵而立,形成了一個通道。

  人形通道的一側,擺放著箱籠器物,全是抄沒的李三才的贓物。

  一箱箱的金子、銀子、珠寶、細軟、綢緞等物,沿著兵丁圍成的通道,排出去老長。

  前來觀看的人們在兵丁的指引下,從通道左側進入,走上一圈,看完貪瀆的贓物,從右側出來,不準逗留,便可回去了。

  一箱錢財已經讓人目炫神迷,何況是幾十、上百箱。當然,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效果絕對沒有這麽好。

  當人們行走在這財富的通道內,在黃白耀眼中目不暇接時,心中生出巨大的震撼和感慨難以言表,都是低聲議論,嘖舌不止。

  “如此巨貪,饒那些官員還為其上疏申辯,真是不知所謂。”

  “還要引此等貪官入閣,那些官員都瞎了不成?”

  “顧東林還貽書葉向高,讚其廉潔、正直,為李三才極力辯護呢!”

  “偽君子,蒙蔽了多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