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平反張居正
  這兩個不怕死的強種,朕外放你們,是為你們好。

  朱由校見兩件人事安排都順利,暗自鬆了口氣。

  誰敢蹦出來亂叫,拖出去打屁股,趕回家吃老米。朱由校已經作了準備,他不殫作個暴君、昏君。

  皇帝任命,官員接受,也算正常的人事任命和調動。內閣也沒太多的理由阻攔。大不了下中旨,也不怕官員不接。

  接下來,朱由校又擢升光祿少卿李邦華為巡按禦使,分赴各道巡視,考察吏治。

  在明代,巡按禦使號稱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縣行政長官皆其考察對象,大事奏請皇帝裁決,小事即時處理,事權頗重。

  一番操作猛如虎,東林黨的三員幹將都被少年皇帝調離了朝堂。但從別人來看,都是加官晉爵、委以重任,是皇帝信重的表現。

  “鄒卿——”朱由校取過內宮遞上的奏疏,有些疑惑地對吏部左侍郎鄒元標問道:“這道奏疏,是你請為張居正恢複諡號的?”

  已經七十多歲的鄒元標躬身奏道:“萬歲,江陵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國家之議,死而後已,謂之社稷之臣,奚愧焉?”

  張居正生於江陵縣(荊州),又被稱為“張江陵”。

  而鄒元標的意思是:張居正於國有功,“奪情”事件是個人犯錯,一碼歸一碼,為張居正恢複名譽,應當應分。

  令朱由校感到詫異和疑惑的不是為張居正平反,而是為之奔走呼籲的怎麽會是鄒元標呢?

  萬曆五年,首輔張居正的父親病逝。

  按照當時的“丁憂”製度,承重祖父母及嫡親父母喪事,以聞喪月日為始,不計閏月的二十七個月,需在家裏丁憂。服喪期滿後,再出來視事。

  但張居正不想走,也不能走。改革大業已進行了一半,他正準備在經濟上大刀闊斧地興利除弊。耽擱二十七個月,他一生的理想恐怕就要葬送。

  所以,張居正策劃了“奪情”事件。所謂“奪情”,就是皇帝不讓你走,國家需要你,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在崗位上幹吧!

  皇帝下詔起複,大臣上疏挽留,朝廷上下都被帶起了節奏。張先生不能走哇,不能走,他一走,大明的天就要塌了。

  可就在張居正的策劃成功,以為萬事大吉的時候,四個愣頭青蹦出來了,上疏反對,罵張居正違背“萬古綱常”,張居正奪情是“貪位忘親”。

  然後,這四個愣頭青就被拖出去打廷杖,有六十的,有八十的,都打得皮開肉綻,屁股開花。

  這下子好了吧,張居正也出了氣,也沒人再瞎嗶嗶了。

  哎,剛打完這四個愣頭青,鄒元標這個比愣頭青還愣的家夥蹦出來了。

  他上疏臭罵張居正雖然以“非常之人”自居,但“若以奔喪為常事而不屑為者……則以為禽彘”。這就太狠了,竟然說張居正是禽獸豬狗。

  毫無意外,鄒元標挨了八十板子,人被打得半死,一條腿也斷了。這還沒完,他又拖著斷腿,被流放到了貴州一個深山老林的衛所。

  後來,張居正還指使巡撫禦史去陷害鄒元標。也是鄒元標命不該絕,巡撫禦史路過鎮遠住宿,晚上突然死了,讓鄒元標逃過一劫。

  有這樣的過節,不說仇深似海吧,刻骨銘心、咬牙痛恨也是人之常情,肯定沒人會說你狹隘記仇。

  朱由校眯了下眼睛,看著階下須發皆白的七十老翁,思緒翻騰,觸動極大。

  他對臣子的情況有過調查,至少是看過不少履曆,鄒元標的這段經曆他是了解的。

  而且,在他劃定的範圍內,鄒元標可是板上釘釘的“東林黨”。

  不僅是,鄒元標還是“東林黨”的重量級人物,與顧憲成、趙南星並稱為“東林黨三君”。

  “微臣還有《和衷諫疏》奏上。”鄒元標再次躬身,將袖中的奏疏高舉過白發蒼蒼的頭頂。

  朱由校接過宮人轉呈的諫疏,打開看了看,合起來收好,說道:“既是諫疏,退朝後朕再細看。”

  “眾卿——”朱由校抬起頭,目光掃視,征詢道:“為張居正恢複諡號一事,你們可有意見?”

  耶?皇上沒問“卿等以為如何”,而是問“可有意見”,再從問話的語氣輕重判斷,皇上基本上是肯定了鄒元標的奏疏。

  “臣附議。”禦史方震孺躬身奏道:“皇祖之初政,事事嚴明,江陵之相業,事事綜核。既於國有大功,當予其應有之榮譽。”

  禦史周宗建上前奏道:“張居正留心邊事,然後有隆、萬五十餘年之款貢。鄒大人所奏甚是,臣附議。”

  “臣附議。”首輔葉向高躬身奏道:“張江陵為相十年,海內安寧,國富兵強,其功不可沒。”

  本來是想廷議,或是內閣擬議請聖上批紅,沒想到皇帝如此性急,當場便要拍板。

  但大勢如此,為張居正鳴冤叫屈的從萬曆後期便有,隻是不太敢明言。這件事情能否通過,最關鍵的還是聖上的態度。

  這就等於承認自己的老爹或爺爺做錯了,承認老朱家對不起張居正,這話隻有皇帝認了,張居正恢複名譽才是水到渠成。

  “內閣擬旨,張居正有功於社稷,著即恢複官爵諡號。”少年皇帝沉聲說道:“尋訪張居正的後人,有官者複原職,無官者重加撫恤。”

  “臣等遵旨。”

  ………………

  人啊,實在是太複雜的動物;人性,也隻有在水落下去後,才如同水中石頭般真正顯露出來。

  張居正在位時,大權獨攬,連皇帝都懼他三分,更何況朝廷中的官員。

  可在他死後,皇帝一翻臉,那些清算揭發、落井下石的,卻多是張居正提拔重用的大臣。

  而之前跟張居正不和,或是不對付、有衝突的大臣,卻敢於冒著觸怒皇帝的危險,為張居正辯解,使其免於被開棺鞭屍。

  幾十年後,卻是這麽一個被你打斷腿,還差點弄死的家夥,為給你平反而奔走奔號。

  張居正啊,若是地下有靈,不知你該作何想?

  鄒元標啊,你要是早有這樣的感悟,當年又何苦屁股開花、腿打折,差點丟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