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扯蛋的廷議
  “臣等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葉軒走進文華殿,眾大臣便下跪拜見,山呼萬歲。

  葉軒高坐到龍椅上,看著下麵的大臣,嘴角微抿,譏諷之色一閃而過。

  “眾正盈朝”啊!

  沒錯,史書上就是這麽寫的,天啟初年二年,崇禎剛繼位的那幾年,大明的政治氣象就是這麽好。

  然後呢,“眾正盈朝”之時也是外戰屢敗,內亂頻生的主要時期。

  經過了“移宮案”和“紅丸案”的清算打擊,現在的東林黨已經充盈朝廷,主要的功勞嘛,得算在吏部尚書趙南星頭上。

  天啟帝登上皇位後,為報答東林黨在“移宮案”中的功勞,楊漣、左光鬥、趙南星等人或起複,或升官,勢力為之一振。

  趙南星任吏部尚書後,更是加倍尋找舉薦東林黨人,把他們安排在各個部門。

  高攀龍、楊漣、左光鬥執掌法令;李騰芳、陳於廷輔助選舉;魏大中、袁化中主管科道;鄭三俊、李邦華、孫居相、饒伸、王之肕等人全部放在部裏執政。

  這還隻是官位較高的,至於四司裏的下屬官員,象鄒維璉、夏嘉遇、張光前、程國祥、劉廷諫等人,都排不上號。

  盛極而衰,怪不得自天啟三年後,魏大爺便是屢屢高升、權柄日重。這是天啟帝準備關門放魏忠狗的前奏啊!

  天啟帝也不是傻子,這滿朝的東林黨看起來眼暈不?上下聯通、聲息相鼓的氣勢讓人害怕不?

  葉軒不說話,把下跪的群臣晾在那兒了。

  這是故意的,葉軒看到這些道貌岸然的家夥就來氣。前世隻能在網上噴“清流誤國”、“文官誤國”、“黨爭誤國”,現在可真的能麵對麵的收拾幾個啦!

  當然,現在還不是時候,他也要準備好,把刀磨快,並找到下刀的時機。

  群臣跪在地上,即便看不到皇帝的臉色表情,也知道小皇帝心情不好,心中凜凜。

  不是剛選完皇後嬪妃嘛,這還不高興?難道說是劉太妃那裏選的不合皇上心意,小皇帝在耍小脾氣?

  終於,伴著太監尖細的聲音“起”,跪在地上的群臣才算是略微鬆了口氣,謝恩後起身站立。

  “自朕登基以來,遼東屢戰屢敗,已近全沒。”葉軒也不廢話,更不聽群臣們上奏,沉聲說道:“如今經撫不和,必致禍事。朕欲調回王化貞,由熊廷弼節製遼東軍事。”

  按照孫承宗和袁可立的意思,是讓眾臣再議一議。

  可葉軒已經看透了,議來議去已經半年了,還沒議出個結果,索性拿出自己的意見,看這幫家夥怎麽決定。

  皇帝的話很生硬,也定下了基調。不是經撫不和嘛,那就換一個,但卻不是眾臣多數都同意更換的熊大臭嘴,而是王大醫生。

  沒錯,王化貞在朝為官時最出名的不是政績,而是他的醫術。

  這家夥不僅醫術很高明,給很多達官顯貴看過病,還以《本草綱目》為藍本,將各種單方、驗方按病名分為中風、破傷風、傷寒、瘟疫等150餘類,著成《普門醫品》48卷之多。

  你說你當個醫生懸壺濟世多好,混跡官場也湊和,非要摻和兵事,那是你懂的嗎?

  剛剛站立起來的群臣聽到皇帝的話,都有些怔愣,然後是麵麵相覷,不知道皇帝怎麽突然就做出決定。

  首輔葉向高長長的眉毛動了動,卻沒有說話,目光微向下睨,盯著殿中的禦窖金磚地,好象沒聽到似的。

  兵部尚書張鶴鳴用餘光掃了下葉向高,知道這事兒得自己先出頭。畢竟自己一向力挺王化貞,總要有個說辭來勸諫少年皇帝。

  “啟奏陛下。”張鶴鳴出班奏道:“遼、沈繼亡後,王化貞以千餘孱卒,招集散亡,激厲士民,聯絡西部,使人心安定,方保有廣寧。且撫蒙古諸部,使其皆不敢動。中外亦謂其才足倚,河西事可付之。陛下欲調換王化貞,還請三思。”

  葉軒坐在龍椅上,輕輕搖頭,說道:“提弱卒、守孤城,確實有功,但未與後金交戰過,算不得知兵,亦對後金軍過於輕視了。”

  張鶴鳴躬身再奏:“毛文龍鎮江大捷,王化貞有謀略之功。臣以為,王化貞還是知兵的。且王化貞已聯絡虎墩兔數十萬大軍,又有內應配合,此時調換,有功虧一簣之慮,望陛下三思。”

  吏部尚書趙南星出班啟奏,“王化貞起初以兵事委廷弼,而廷弼上言:‘臣奉命控扼山海,非廣寧所得私,撫臣不宜卸責於臣’。陛下,廷弼既怕擔責,臣以為當撤廷弼他用。”

  這特麽的是什麽時候的事情了,王化貞讓權是虛,熊廷弼哪裏是怕擔責,而是根本得不到兵權。

  葉軒心中忿懣,卻見又有臣子出班上奏。

  與以往的廷議一樣,同意撤換王化貞的寥寥無幾,議撤熊廷弼的數人,餘者建議分任責成。

  張鶴鳴之前便上奏過,言王化貞一去,毛文龍必不用命,遼人為兵者必潰,西部必解體,宜賜化貞尚方劍,專委以廣寧,而撤廷弼他用。

  當時的朱木匠也不糊塗,沒有同意,而是責吏、兵二部再奏。

  “啟奏陛下,皇後已定,大婚在即,後宮有主,請依皇室定例遣奉聖夫人出宮。”

  嗯?!葉軒正微抿嘴角,看著這幫正人君子的表演,卻被大學士劉一燝的上奏給弄愣了。

  現在正討論遼東經撫不和的事情呢,怎麽扯到奶媽了?

  愣怔隻是很短的時間,葉軒就有些明白了。這是岔開話題,同時也有將一軍的意思。

  按照皇家律例,皇帝大婚以後,連嫡母、生母都要遷出,後宮要交由皇後管理。客氏留在宮內,當然是沒有什麽理由的。

  當然,此時上奏比曆史上要早。可葉軒要是不答應,就沒那麽理直氣壯,撤換王化貞也就底氣不足。

  大學士劉一燝奏完,殿內安靜下來,臣僚們都等著少年皇帝的回複。

  敷衍搪塞,硬留客氏在宮中,少年皇帝自覺理虧,恐怕再難以堅持撤換王化貞。

  要是生氣發怒,拂袖而去,同樣的效果,撤換王化貞也就罷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