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第122章

    紀煬剛上任, 直接在汴京府衙立威,讓宗室恨得咬牙切齒, 但又覺得是紀煬能幹出來的事。

    不管他們那邊怎麽上奏, 紀煬這邊不動如山,甚至借著機會清理府衙內部的人。

    不看名冊還好,看了名冊之後。

    這些名單上錯綜複雜的關係, 讓紀煬十分頭疼。

    能來汴京府衙辦差的,基本都是關係戶。

    這倒不是說前任府尹故意如此,而是不找個關係戶在衙門, 根本辦不了差事。

    抓個人是個大人的兒子,讓普通科舉上來的官員敢抓嗎?

    就連如今的判官跟推事, 那也是名門望族之後。

    可惜他們在這, 天天飽受欺淩, 深知汴京的水有多深。

    其他名單上的人基本都是這樣。

    前任府尹也是有意思的, 他本想用關係戶們辦事, 讓關係戶對付關係戶。

    可惜事情根本沒讓他的想法走,衙門裏的人自己抱起團來, 根本不給他分而劃之的機會。

    可見想法是有的, 但沒有真正的魄力行動起來。

    如今這些人在汴京府衙, 已然形成自己的勢力。

    本以為想用新山頭打敗舊山頭。

    沒想到新山頭直接跟舊山頭融為一體。

    想著當初前任府尹, 應該也是被皇上派來整治這些紈絝的,可惜沒能成功。

    紀煬想的沒錯,這會勤政殿裏, 皇上跟皇子正在討論這次的事。

    皇上選擇沉默,皇子甚至有點興奮。

    能這麽做事的人實在不多了!

    十四歲的皇子肯定會為紀煬這樣的人感到興奮。

    此刻皇子的護衛陪讀江雲中就在門口守衛, 可見皇子對紀煬的好感有多深。

    皇上道:“前任府尹, 既是能做事的, 又是肯做的事。”

    “他在汴京府衙六年時間,算是保持平衡,但還沒達到朕要的預期。”

    “希望紀煬有這個本事。”

    他甚至覺得,也隻有紀煬有這個本事。

    若他真的可以。

    那自己也就放心了。

    他深知紀煬這人,為的不是皇室,為的也不是朝堂,更不是為嶽丈林家。

    為的是天下百姓。

    這樣的人會讓皇家頭疼,但也讓皇家安心。

    不忠於自己沒關係。

    他隻要為了百姓好,就會幫著維護徐家江山。

    如今徐家的江山當中出了幾個故障,徐姓一族也出了問題。

    借著紀煬的手來鏟除他們,好讓江山穩固,剛好合適。

    最重要的是,這樣的人,不會有不臣之心。

    或者說,隻要皇上人還行,他們就不會有什麽想法。

    他們既不愛權,也不愛財,隻要他們在身邊,自己就不會擔心皇兒被架空。

    不忠君的忠臣,換了其他皇帝可能會厭惡,但如今的皇上卻知道其中好處。

    雖不知紀煬這種想法會持續多久。

    但這種別人會笑話的赤子之心,會給他的孩子帶來成長的時間。

    所以皇上對紀煬百般縱容,看著宗室送上的奏章,更是直接推到一邊。

    他對紀煬越好。

    以後這位有赤子之心的臣子,就會怎麽對他的孩子。

    看門口那個小陪讀就知道。

    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隻因紀煬的惻隱之心便帶到身邊八九年,從一個要飯的小孩,變成文武雙全的皇子陪讀,變成在國子監宗學能拿第一名的女學生。

    皇上什麽都知道,什麽都懂。

    所以他稍稍放鬆了些,連太醫都說,近兩年因為心情好些,所以身體沒那樣差,湯藥都減少了。

    外麵縱然鬧得沸沸揚揚,皇上給紀煬當底氣,也沒人再提什麽宗室挨打的事。

    既然都這樣了,紀煬的京都趣聞自然開始上嘴臉。

    在最後一版的娛樂新聞裏,著重寫了那徐興挨打時候的模樣,什麽哭爹喊娘,什麽療傷的時候還要找花魁,什麽趴著跟人家打牌九。

    反正寫得讓人生笑。

    更講了他被審問時候的笑話。

    如今見誰支支吾吾,說話顛三倒四,都會用徐興來代指。

    比如掌櫃罵夥計:“你這個徐興!”

    你就是罵他什麽都不懂,說話都說不清楚。

    再比如說朋友間喝酒,直呼:“哎,你可真是個徐興!”

    意思是隻會喝酒,什麽也不會做,調侃他。

    又或者騎上馬匹,身邊人調侃:“別徐興了!”

    那就是小心點!別傷人了!

    經過京都趣聞最後版麵的調侃,這些笑話果然流傳開,更借著這件事,把一張報紙擴大成兩張。

    如今京都趣聞有八個版麵了!

    能講的笑話更多了!

    歡迎大家投稿!

    反觀汴京文報還在慢慢恢複元氣。

    兩者的勝利簡直是一打二。

    宗室跟文報換著法地挨打。

    紀煬這種行事做派原本是要低調的,可在他看到府衙內部的關係戶名冊後,幹脆讓人高調一些。

    就差明說了,他要帶著汴京府衙秉公辦案,誰要惹他,他就懟誰。

    最先察覺到紀煬想法的,自然是關係戶的家長們。

    他們能把自己子侄塞到汴京府衙,那本就是投機的人,

    這些子侄們的態度,更多是他們的意思。

    以前跟著混日子還行,如果讓他們衝鋒?

    那這些人肯定會打退堂鼓。

    紀煬不怕得罪宗室,他們怕啊!

    就在這些關係戶們慌亂的時候,紀煬直接派他們出去京郊查私自違建的園子。

    什麽這位大臣的侄子,那位高官的孫兒。

    管你們什麽關係,都給我去查那些園子的情況,每天都要有結果出來。

    查園子?

    誰不知道那些園子都是宗室建的,特別是長公主,她最愛的就是這園子了。

    上次想要十萬關市稅修建,被皇上直接拒絕,人家又想辦法從別處弄錢。

    誰敢查?

    就算不是長公主家的園子,另外什麽琨王,梁王,便是脾氣最好的平王也不行啊。

    還有宗正寺那些人,前前後後幾百人,對上一個,就等於後麵的宗正寺會出手。

    偏偏紀煬天天派人出去。

    被派出去的關係們自然不敢查,天天在京郊閑逛。

    等逛回來,再吃府衙內的掛落,這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

    什麽?

    跟紀煬對著幹?

    抱團?

    直接讓府衙停擺?

    他們倒是想。

    不知道紀煬身邊的小吏護衛們都是什麽來頭。

    那一個小吏能做三個人的差事,還有閑心看看他們在幹什麽,順便來句嘲諷。

    “那麽點差事,怎麽處理到現在。”

    “認真點,你不會這個都做不成吧?”

    “停停停,我教你。”

    說實話,大家確實學到不少東西。

    但他們根本不想學啊。

    學這些幹什麽?

    像以前那樣混日子不行嗎?

    可以說他們直接罷工,對府衙一點害處都沒有,那十幾個小吏直接能上手府衙內所有事情。

    到時候他們就會顯得更沒用。

    幫紀煬做事,他們不敢。

    不幫紀煬做事,他們挨罵。

    怎麽會有這種日子?

    他們紈絝的日子,什麽時候變成這樣了?!

    難道他們生來不就應該華衣美食,乘車居廈?

    物之不齊!物之所情也!

    原話出自孟子,是說世上所有東西千差萬別,這是自然規律。

    但用在這,這些關係戶們的意思便是,差異性的分配是正常的!

    有些人天生就該享受,有些人天生就該住陋室,粗衣菜食。

    可惜人家聖賢原本的意思是好的。

    講的是,賢者身居高位,食俸祿是應該的。

    先不說這話對與不對。

    可被關係戶以及扯大皮的人曲解之後,就變得更加麵目可憎起來。

    聖賢說有些人天生該華衣美食,這些人指的可不是他們。

    這兩者的辯論在京都趣聞跟汴京文報上吵得你來我往。

    但再怎麽吵,也改變不了這些關係戶們被紀煬押著去查園子。

    那些園子建得奢靡,誰都知道不符合規矩。

    可不符合又怎麽樣?

    誰敢多說?

    紀煬敢。

    紀煬逼著他們去讓建園子的停工。

    剛開始這些人還硬著頭皮上,但接著就不敢了。

    那些宗室他們真的惹不起!

    既然惹不起宗室,也對付不了紀煬。

    隻有一個辦法了。

    跑!

    快點跑路!

    如今汴京府衙不能混日子,難道其他地方就不能混日子了?

    哪裏都是混,還不如快跑!

    關係戶連帶著家人們都這樣想。

    於是汴京府衙內掀起一波辭職風潮。

    不幹了!

    真的不幹了!

    這活誰敢誰哭!

    紀煬看著桌案上厚厚的辭呈。

    其他地方集體辭職,可能還是用這方法威逼。

    但這裏的人都明白,用這方法逼紀煬?

    那不是做夢?

    誰還不知道他的本事?

    他隻會笑眯眯說句好,還會問一句:“你的物件需要打包嗎?我派人幫你。”

    送你滾蛋,還幫你打包行李。

    誰不說一句好?

    這些辭呈甚至被紀煬統一收起來,還道:“等到九月十三,我便送到吏部,大家要交得趕緊交,省得還要等下一波。”

    意思的,他攢夠了一起送過去!

    過時不候!

    這樣一說,原本還在猶豫的幾人當天便寫了辭呈。

    吏部那邊都快習慣紀煬的行事作風。

    可問題又來了。

    汴京府衙辭職那麽多人,剩下的活誰幹?

    你紀煬的人確實厲害,可一個蘿卜一個坑。

    不好全是你的人吧?

    紀煬看著吏部尚書,笑眯眯道:“那當然還請尚書大人草擬份賦閑的名單,補充到衙門裏。”

    吏部尚書看著紀煬,微微搖頭,但眼神明顯帶著欣賞。

    紀煬這人,自己作為吏部尚書,最是了解他。

    當初捐官的時候,被戶部帶過來,他還以為這個紈絝子弟要去外放吃苦頭了,以後或許查無此人。

    但如今這麽多年過去,實在讓人刮目相看。

    旁邊吏部左侍郎顏老爹還笑:“你倒是會折騰人,辭職的名單拿走了,還問我們要賦閑的名單。”

    顏老爹自然是向著紀煬的,有他在,這名單也不會太過寒酸。

    等吏部尚書答應,紀煬笑著拱手稱謝。

    紀煬上任汴京府尹不到二十天時間,裏裏外外都來了個大清掃。

    什麽關係戶,什麽不敢得罪宗室,全都收拾一遍。

    等新來的官員上任,汴京府衙裏裏外外都在他的手裏。

    此時的宗室當中,正在想辦法往新進府衙的人裏麵塞自己的人。

    但每次這麽做的時候,總會想到之前被扔到灌江府跟紀煬打擂台的徐銘。

    徐銘已經是宗室裏鮮少能做事的了,他都被紀煬碾壓得什麽都不是。

    如今再安插人進去,真的是紀煬的對手?

    所以這人手,必然要小心謹慎。

    宗正寺裏的人秘密討論,連長公主都加入其中。

    長公主的臉色最差。

    查園子?

    他紀煬還真敢。

    當初說她衣裳是鳥糞做的,她都沒去找麻煩。

    現在還敢放出消息,說查她的園子?

    紀煬到底有多大的膽子?

    長公主知道,梁王特意跟她說這些消息,就是拿她當槍用。

    但她這次還真的要會會紀煬,讓他知道,有些人天生高貴,誰也動不了。

    眼看宗室抱團抱得更緊。

    紀煬已經拿到手下的名冊。

    不過就算吏部已經努力劃拉了,可願意到紀煬手下做事的人還是很少。

    跟著紀煬,就意味著要得罪人。

    在汴京府衙做事是很好,那前提上司不是紀煬!

    還有一件事是。

    大家隱隱都聽說了,在紀煬手下做事,一個人頂三個,不對!頂五個人用!

    他們悠閑慣了,誰願意跟紀煬卷生卷死啊。

    賦閑的人有能力挑選的,可以選擇上不上這份名單。

    但在翰林苑的“見習”進士們,是沒資格選的。

    之前紀煬就接觸過這些見習進士,基本都是昌盛三十九年春闈中進士的,那會成批的官員去了灌江府,在紀煬手下也算很有長進。

    這次再接觸地見習進士,跟之前那批基本是同一屆。

    可為什麽,人家已經去當官了,他們還在見習?

    原因基本就那幾種。

    要麽是名次太低,能力不足,各處都不想要。

    要麽是部門眼光高,反正翻過年就是昌盛四十二年,馬上新一批的進士們就要新鮮出爐,不如挑選新人。

    還有一部分則因為沒有背景,更沒有人脈,學問也不是特別突出,於是就被留了下來。

    他們這二十多人很是尷尬。

    中進士三年了,還是見習進士,還在翰林院打雜。

    馬上新人要來,那可真是隻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不過比他們更尷尬的,還有上上屆留下來,沒被選走的兩個人。

    他們兩個中進士快六年了,本以為登榜之後便有官做,沒想到得罪了人,直接在翰林院打六年的雜。

    一般來說,馬上要到科舉年,他們肯定更加無人問津,估計隻有等到新科進士來了之後,他們的名單再被送到各部挑選。

    等到那會,或許有大人可憐,選他們去其他地方。

    反正能留下來的,多多少少會有點問題。

    不過今年有些不同,他們的名單在科舉年的前一年又被整理出來,跟賦閑的名單放到一起,全都送到紀煬那裏。

    也有人稱這份名單是次等名單。

    畢竟有本事的被挑走,有人脈的不願意跟著紀煬。

    隻有這些沒什麽本事還沒人脈,甚至得罪人了的臣子們,才會上這份名單。

    那可不就是次等名單。

    這種惡毒的酸話,也隻有汴京文報了。

    看似諷刺名單上的人,其實是在笑話紀煬,笑話他隻能選這些“次等”官員。

    可惜紀煬竟然認認真真在京都趣聞頭版上回應了。

    回應得十分簡短。

    大意是,這些都是正經科考上來的學子。

    從童試到縣試鄉試,再到中進士,已經是許多人沒有的造化跟努力聰明。

    隻因時運不濟便嘲諷他們,實在有辱斯文。

    在自己眼中,他們隻是明珠蒙塵,作為陛下的臣子,作為承平國科考上來的官員,怎麽可能沒有真才實學。

    有朝一日青雲直上,那可未可知。

    誰也想不到,紀煬頭一次在報紙上回應那些一直損他的酸儒們,竟然是為酸儒們說話。

    誇得這些名單上眾人隻覺得自己馬上要飛黃騰達了。

    這些被冷落的官員,以前哪個不是心高氣傲,如今紀煬說他們明珠蒙塵,私底下頭都要點酸了。

    就算再謙遜的人,都會被這句話安慰到。

    原本眾人還在想怎麽推辭,畢竟上這份名單確實不好聽。

    但紀煬這麽一說,大家竟然有點期待怎麽辦?

    他們都已經這樣了,跟著紀煬得罪人又怎麽樣?

    有這樣賞識他們的大人,他們還有什麽好求的?

    總好過再留在翰林院,當個三年的見習進士?

    挑剩下的又怎麽樣!

    他們是明珠蒙塵!紀煬說的!

    紀煬的本事跟眼力,你們不服的嗎?

    其實紀煬這話,不僅安慰了名單上的人,這世上時運不濟的人可比高官厚祿仕途通達的人多。

    汴京文報看到紀煬的文章好幾日才反應過來。

    他們是在嘲諷紀煬隻能拿到次等人員名單。

    這些大家都明白的。

    可紀煬的回應,直接把問題上升到汴京文報是看不起這些辛辛苦苦卻運氣不好,人脈不行的讀書人。

    這下可不引起天底下所有時運不濟官員的共鳴?

    與其思考自己是不是有問題,還不如把這事怪到運氣不好上。

    紀煬的說法,顯然更得人心。

    還有一件事,是他們也沒法否認的。

    就算那名單上的翰林們遲遲沒人挑選,他們也確實中了進士。

    這些人都被自己這麽嘲諷,那下麵的舉人秀才呢?

    此時不敢多想,一想起來,就已經發現不對勁了。

    汴京文報的人這時候才發現。

    紀煬一直不直接跟他們打擂台,是人家根本就不想。

    他這一番話,直接讓還未入職的官員們對他抱有好感,甚至死心塌地。

    紀煬隻能說,跟他打輿論戰,那還早呢。

    他這邊看過名單之後,直接大手一揮。

    這些人。

    他全都要了!

    全都來他們汴京府衙!

    都說了大家是明珠蒙塵,那就讓大家看看,他說的對不對。

    吏部尚書欲言又止。

    可想著紀煬做事看似莽撞,其實一直有分寸,等私下問過皇上之後。

    這事竟然就定下了。

    紀煬一口氣要了四十多人補充到汴京府衙裏。

    所有收到通知的見識進士跟賦閑官員們,一時有點懵。

    剛開始是高興的。

    等知道所有人都被選中的時候,自然就變成發蒙了。

    紀煬要這麽多人,是幹什麽啊?

    汴京府衙,需要這麽多人嗎?

    不管大家怎麽想。

    反正紀煬就是要了

    要這麽多人,自然有他的道理。

    他甚至覺得這些人手還不夠呢。

    畢竟接下來要做的事,跟之前可大不一樣。

    九月二十五,所有來報道的官員看著上麵年輕的長官。

    命運在這一刻,悄然發生改變。

    雖說是糊裏糊塗進來。

    可心裏卻有無窮的向往,更有無限的希望。

    當紀煬的手下,應該不是件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