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番外三
  林薇最初在學校出名是因為貝貝, 一來貝貝長得可愛,性格也討人喜歡,很快捕獲了女同學們的心, 二則是因為她是這一批新生中,第一個帶著孩子上大學的人。

  之所以是第一個,而不是唯一一個,是因為在林薇出名後,陸續有學生帶著孩子來學校。

  因為參加七七年高考的有過去十年畢業的學生,年齡差大, 新生中不少人早已結婚生子。男人還好說, 總有女人照顧,但女人來上大學, 孩子由誰來照顧就成了大難題。

  對於學生帶著孩子上學這件事,學校並不支持,但情況實在困難的, 隻要不影響課堂紀律,校方也願意通融。

  但這樣的學生並不多,全校加起來一個巴掌都能數得過來。

  大二上學期開學後, 林薇也不再帶貝貝去學校,她去年十一月份滿三歲,可以上幼兒園了。

  小班老師的任務主要是帶著孩子們玩,教學內容並不多, 因此貝貝雖然比同學們晚一學期入學, 但不至於跟不上。人際關係上她因為性格開朗, 很快和同學們打成了一片,校園生活如魚得水。

  貝貝上幼兒園頭幾天,林薇並不是很放心, 上課總忍不住出神。但幾天後見女兒適應良好,林薇也徹底鬆了口氣,全身心投入到了學習中。

  雖然林薇高考成績不錯,但大學裏人才濟濟,競爭十分激烈。

  大一時林薇帶著貝貝,上課時難免分心,因此她成績雖然不差,但最好的成績也就年紀第三。

  新學期開始後,林薇終於能心無旁騖地聽課,再加上明明瑞瑞又長了一歲,宗紹不在家的時候他們能幫忙分擔很多家務,她也能抽出更多時間學習。

  因此這一年的期末,林薇蟬聯年級第一。

  拿著漂亮的成績單,暑假林薇和宗紹帶著三個孩子回了趟老家。

  這幾年外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林家咀大隊乍看上去卻仍是林薇離開時的模樣,實行的依然是計劃經濟,人們幹活懶懶散散,每年收入剛夠溫飽。

  日子不算很差,但也說不上好,如一潭死水,沒有波瀾。

  但細微處並非毫無改變,比如下鄉知青陸續回城或者上大學了,大隊裏多了幾名離婚男女,比如年輕媳婦身上衣服的顏色變得更豔麗了,款式相較於往年也有改變,比如集市變得更熱鬧了,大家比以往更敢兜售農產品,又比如大隊裏,為要不要分田到戶這件事吵了一輪又一輪。

  因為吵不出結果,林薇作為大隊裏唯一的大學生,被邀請參加了年前的最後一次會議。

  這幾年大隊裏參加高考的人不少,但主力軍仍是下鄉知青,算不得本地人,考上就走了。戶口仍落在林家咀大隊,隻有一個人考上了中專。

  當然,他也被邀請參加了會議。

  會議上,持兩種觀點的人爭執不休,不支持分產到戶的人年紀大多比較大,經曆過大運動,怕政策反複,也覺得工分製實行這麽多年,突然改變太冒險。

  支持分產到戶的則大多是年輕人,看到了小崗村的成功例子,想做吃螃蟹的那一個。

  總之各有各的理由,誰都說服不了誰。

  大家爭執不休時,林父問起林薇和另一人的意見。

  兩人意見都覺得分產到戶更好,另一人也是以小崗村為例子,並說國內很多地方都開始分產到戶,這是大趨勢。

  林薇則從國家政策以及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如今的形勢,並指出國家以後肯定會越來越開放。

  這年頭的農村比較迷信文化人,他們兩個大隊裏學曆數一數二的人都這麽說,反對派便動搖起來。會議結束後,由林父拍板決定分產到戶,讓各位大隊幹部辛苦辛苦,年前把這件事落實下來。

  消息一出,大隊上下皆喜氣洋洋。

  決定分產到戶後林父本來有些忐忑,但看到大隊裏的人都這麽高興,也咬咬牙決定幹了。

  分產到戶並不是說說而已,準備工作有很多,田地怎麽分,按多少分,都是問題。

  林薇雖然是嫁出去的閨女,但她姓林,再加上學曆高,就被抓了壯丁。宗紹也一樣,他雖然不姓林,但娶了老林家的閨女,又是當幹部的,不能輕易放過。

  於是這一年的春節,三個孩子跟著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玩得樂不思蜀,林薇和宗紹卻忙得腳不沾地。

  忙歸忙,林薇心裏還是很高興的,她希望老家能越來越好。

  所以離開前,林薇還跟父親談了下大隊辦廠的事,希望他能抓住這個機會,帶領村裏人走向共同富裕。

  不過林父思想偏保守,直到新年結束,林薇和宗紹帶著孩子們離開,他還沒有下定決心。

  林薇並沒有催促父親,改革開放才剛開始,敢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不多,躊躇觀望的占大多數。她隻希望父親能有這個意識,等市場再放開些,他能敢於去嚐試。

  ……

  翻過年,林薇升上大三。

  新學期林薇參加了不少校內活動,首先是校園英語角,隨著國家開始引入外資,英語也漸漸熱了起來。

  雖然學校裏非外語專業沒有開設英語課,但校園裏抱著收錄機學英語的不再局限於外語專業學生,學生們自發組織起了英語互助活動,辦起了英語角。

  林薇進大學後就開始學英語了,隻是前兩年她沒那麽多時間,都是自己抱著課本收錄機學習。因為記憶力好,她學得不算艱難,紙麵成績很不錯,隻是說不出口。

  上大三後,林薇專業課上漸漸有了自己的心得,學習變得輕鬆起來,分給英語的時間也相對多了起來。聽說學校有英語角就報了名,希望能跟人多交流,提高口語能力。

  剛參加英語角跟人交流時林薇有點羞於開口,她說英語時總有些含糊,發音還不怎麽標準。

  其實這年頭敢參加英語角的人都是有一定口語基礎的,畢竟要跟人對話,沒兩把刷子真不敢上,林薇這樣口語稀爛的人算是異類。

  所以剛參加英語角那會,林薇還被人指桑罵槐嘲諷過。

  林薇隻是英語不行,普通話還是很標準的,當時就懟了回去。之後她也沒退出英語角,一來參加英語角的人大多數都很和善,沒看不起她,二來免費的陪練,不要白不要。

  林薇骨子裏有韌性,別人越說她不行,她就越要證明自己行。爭吵過後,她增加了英語練習時間,在學校她去英語角練,在家她拉著瑞瑞練。

  因為中學離家比較遠,瑞瑞年紀又比較小,這幾年他沒有繼續跳級,隻是用上課時間自學初中內容。

  初中內容相對小學要難一些,而且科目也多,所以瑞瑞學得沒那麽快,到去年下半年才抽出時間學英語。

  而他的英語,最開始也是林薇教的。

  當媽的口語就那樣,可想而知瑞瑞學的也是啞巴英語,因此兩人剛開始練得磕磕碰碰。不過林薇在學校有陪練,花的時間也多,而瑞瑞腦子聰明,所以不到一個月,兩人的口語練習就走上了正軌。

  等到學期結束,林薇不說是參加英語角的學生中口語最好的,至少也能排到前三。

  另外林薇還參加了老師組織的創業小組,但因為政策還不明朗,所以小組目前組織的活動隻是小打小鬧。

  林薇倒是做出了點成績,中大校區大,學生人數也多,光食堂就有好幾個,因為菜色都差不多,每個食堂生意也都差不多。因為小組活動,林薇主動給二食堂提供了幾點建議,這學期食堂客流量有所增加,隱隱有了傲視其他食堂的勢頭。

  於是,林薇在係裏小小地出了次名。

  上半年結束,瑞瑞也迎來了小考,並不出意外地拿了全市第一。

  雖然有兩個人跟瑞瑞同分,導致全市排名時瑞瑞名字不在最上麵,但名次都是一樣的,不分先後。

  成績下來後,學校和區裏都有獎勵,學校除了獎狀外還獎勵了十塊錢,另有本子筆等實物獎品,區裏獎勵的則隻有錢,五十塊。

  獎勵發下來的那一天,明明羨慕壞了,六十塊錢啊!他到現在存款都不滿十塊。

  貝貝也很羨慕哥哥,倒不是為了錢,她看重的是榮譽。

  雖然原因不同,但兄妹倆發下了同樣的誓言,他/她明年/以後也要靠全市第一,拿獎狀/掙大錢!

  兒子爭氣,林薇和宗紹也很高興,但同時他們也多了為孩子擇校的煩惱。

  排名出來後,向瑞瑞伸出橄欖枝的學校不少,其中不乏重點中學,比較起來,離海軍大院最近的中學各方麵都平平。

  但是其他學校太遠,瑞瑞去的話說不定得住校,問題是他四月份才滿九歲,這麽早住校,林薇放心不下。

  宗紹也不想讓瑞瑞這麽早住校,倒不是擔心他生活不能自理,而是這年頭學校夥食都不怎麽樣,擔心營養不夠,影響兒子長個。

  瑞瑞自己也不想住校,雖然他很早就願意跟哥哥分房睡,但那是因為他們在家裏,真要搬出去他心裏還是會不舍的,而且他也沒有做好跟那麽多陌生人睡一個房間的準備。

  隻是基地附近的中學吧,教學質量真不行,雖然校方誠意十足,又是免學費又是給獎金,但他們家又不缺那個錢。

  多的不說,小學和區裏發的獎金,都夠瑞瑞上完初中了。

  因此,林薇還是想給瑞瑞挑個好點的初中。

  就在他們猶豫不決時,事情迎來了轉機,中大校園附近二中向瑞瑞投來了橄欖枝。

  但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因為初中有早晚自習,而林薇大多數情況下是不用上晚自習的。因此做決定前,林薇先和二中領導談了談早晚自習的事。

  剛開始學校領導有點遲疑,但當瑞瑞在他們特意安排的考試中考取高分後,他們表示願意給瑞瑞破例。

  於是新學期開始後,瑞瑞開始跟著林薇去上學,中午他也是跟著林薇在中大食堂裏吃,大學食堂的夥食可比中學好多了。

  ……

  小學最後一年,明明果然比以往努力不少,不過他隻考了全校第三,並沒能得到區裏的獎勵。

  但明明也得到了五塊錢,學校規定的,全校第一獎勵十塊,第二名獎勵八塊,第三名獎勵五塊,剩下的獎品則還是老三樣,獎狀筆記本和筆。

  雖然沒能像弟弟那樣考全市第一,但這並沒有打擊到明明的自信心,小考結束後他很是得意了一段時間,他可是全校第三呢!

  明明得意的時候,林薇和宗紹正在煩惱他上學的事。

  還是和瑞瑞一樣的問題,而且明明的選擇麵要小得多。

  一來瑞瑞擇校時,林薇有一年半才畢業,能早晚接送他,而明明上初中時,林薇已經是大四下學期,馬上就要畢業;二來瑞瑞成績優異,為了讓他入學,校方願意破例給他免了晚自習,方便他走讀,明明成績雖然不差,但顯然沒到瑞瑞那種讓學校為他破例的程度。

  換言之,明明現在隻有兩條路,一好學校住讀,二上家門口的中學走讀。

  明明果斷選擇選擇了二,他才不想住讀。

  明明態度堅決,再加上家門口的中學去年進行改革,分出了普通班和重點班,今年中考成績較往年有所提升,而以明明的成績肯定能上重點班,所以考慮後,林薇決定給他一學期時間。

  如果上初中後明明的成績能保持年級前三,就讓他繼續在這裏讀下去,如果不能,她再想辦法給他轉學。

  為了每天能多睡半小時,晚上能少上兩節自習課,上初中後明明非常努力,期中出人意料地考了年級第一。

  同樣考第一的還有瑞瑞,雖然他上初中後一直都是第一,但期中期末這樣的重要考試,林薇總會給他慶祝一番。

  這一次也不例外,林薇和宗紹帶著孩子們下了次館子。

  ……

  前腳為慶祝明明瑞瑞考第一下館子,後腳林薇他們就為迎接鄧湘雲一家子又去外麵搓了頓。

  周建海也調到了羊城。

  通知是十月下旬下來的,但周建海交接花了點時間,十一月下旬才到。

  船到那天正好是周日,宗紹打申請借了輛軍用卡車,載著林薇和三個孩子去碼頭接人。

  當天天氣不錯,就是風特別大,林薇人都要被吹傻了,再加上她外套不防風,凍得直打哆嗦,宗紹見狀脫下外套披到她身上。

  宗紹穿的是海軍冬裝外套,衣服十分厚實,被外套罩住的一瞬間,林薇覺得自己瞬間由冬入春。

  隻是宗紹裏麵穿的是軍裝襯衣,料子薄得很,雖然他脫下外套後沒發抖也沒喊冷,但林薇還是怕他凍著,便想將外套還回去。

  但她外套還沒脫下來,就聽到宗紹說:“你把外套披著,我不冷。”

  “今天風大,你待會別吹感冒了。”林薇覺得宗紹在逞強。

  宗紹沉吟片刻說:“我穿單件襯衫,應該沒有你穿著薄外套吹海風容易感冒。”言下之意,我身體比你好。

  林薇:“……”行吧。

  林薇披上外套,卻忍不住去看宗紹:“你這樣真不會感冒?”

  宗紹沒回答,反問:“你要抱著我給我取暖嗎?”

  抱宗紹當然是不可能的,雖然這兩年風氣寬鬆不少,但夫妻在外摟摟抱抱仍影響不好,於是她將自己的外套脫下來遞給了他:“雖然小了點,也不太防風,但……總之你將就著穿吧。”

  但衣服不是宗紹想穿就能穿的,當然,就算能穿進去,他也幹不出穿媳婦衣服的事,隻將衣服抱在胸前,能擋一點風是一點。

  而林薇在外麵雖然沒辦法做到跟宗紹摟摟抱抱,但幫忙擋點風還是可以的,便站到了宗紹麵前。

  等了十來分鍾,補給艦靠岸了。

  搭乘補給艦的軍人家屬陸續下船,周建海一家子最後出來。

  小石頭走在最前麵,他這幾年長高不少,性格也沉穩了許多。走在小石頭後麵的是鄧湘雲,她懷裏抱著個兩歲的孩子,那是小石頭的弟弟小金子。

  小金子這個小名其實不是鄧湘雲夫妻取的,而是別人根據小石頭的名字叫起來的。

  剛開始鄧湘雲不太想叫孩子這個小名,都說小名要往賤了取,小金子這名字太富貴了。但後來叫的人實在太多,糾正不過來,她就自暴自棄,跟著喊了起來。

  小金子本人倒是挺喜歡這個名字,別人這麽喊他時總是答應得特別積極,但這僅限於他童年時期。

  後來某部真假千金大戲爆紅,小金子就不太願意別人這麽喊他了,每次都會糾正說我叫周鑫。

  當然,現在的小金子並不清楚未來會有怎麽樣的變化,當林薇這麽喊他時,他高高興興地向她問了好。

  最後下來的周建海不如妻子兒子輕鬆,手上提著兩大包行李,放下行李後,他上前給了宗紹一個擁抱,分開時又捶了下他的肩膀:“你很精神啊,有外套也不穿,不怕凍著?”

  不等宗紹回答,貝貝就搶著說:“爸爸不怕凍,爸爸要抱抱!”

  林薇、宗紹:“……”

  周建海擠眉弄眼地打趣道:“我剛才抱的夠嗎?要不要再抱一個?”

  宗紹:“滾蛋!”嫌棄之情溢於言表。

  林薇解釋說:“我沒想到碼頭風這麽大,出門外套穿薄了,不抗風,宗紹看我冷就把外套給我了。”

  周建海拖長聲音意味深長道:“原來是要弟妹抱啊。”

  見林薇不好意思,鄧湘雲轉移話題道:“你趕緊去搬行李吧。”

  “哦對,還有行李,老宗你跟我一起去?”周建海不客氣地使喚宗紹。

  宗紹將外套遞給林薇,跟著周建海去搬行李。兩人走後,鄧湘雲跟林薇說:“他這人就是嘴欠。”

  林薇笑:“愛開玩笑嘛,明白,你們吃早飯沒?”

  “吃了,船上有早飯。”

  林薇坐過補給艦,知道船上有吃的,這麽問不過是為了引出話題:“那待會咱們先去你家,收拾完了中午去外麵吃,今年基地外麵開了好幾家私人飯館,味道可好了。”

  鄧湘雲點頭,又問:“羊城這邊能做生意?”

  “小生意還好,沒什麽人管,但生意做大就不好說了。”

  這幾年回城知青多,但工廠崗位並沒有大幅度增加,造成了很多待業青年。國家安排不了工作,可他們得生活啊,那些腦子活絡的,就開始做生意了。

  但因為上麵態度仍不明朗,大家做生意也是小打小鬧,一般也就擺個小攤子,賣點吃食零嘴,敢開飯館都算膽子大的。

  根據原著劇情,這種不明朗至少會持續到八三、八四年,期間政策一時鬆一時緊,好的時候月入過萬,不好的時候等著吃牢飯。

  要不是因為這樣,林薇早按捺不住了。

  她不想吃牢飯,所以打算聽從學校分配,等過幾年局勢明朗了再考慮別的。

  鄧湘雲沒想那麽多,隻思索著道:“崖州島目前沒什麽人做生意。”

  “正常,這種事越大的城市反應越快,反正咱們作為消費者,暫時不用想這麽多,有館子就下,其他的不關咱們的事。”

  鄧湘雲笑:“也是。”

  ……

  鄧湘雲家在林薇家前麵兩棟,也是三室兩廳的戶型,就是樓層略高,住頂樓。

  頂樓不僅爬上爬下不方便,夏天還特別熱,隻是暫時沒有其他空房,隻能先這麽住著,等以後有空房子了再琢磨換。

  不過說到房子,林薇想起件事問:“你打不打算買房?”

  “買房?”鄧湘雲愣住。

  林薇點頭:“國家要發展經濟,肯定會大力搞開發,現在買了房,能自住,以後*遷了也能賺一筆。”

  鄧湘雲不太了解這些事,遲疑道:“我們現在有房子住,買了房估計住不了多久,而且*遷這事,說不準吧。”

  “就算*遷說不準,房價上升也是必然的,當經濟放開,市場就會活起來,外麵那些擺小吃攤的,你別覺得他們辛苦,月收入說不定比老周工資都高。人們手裏有了錢,物質需求就會逐步增加,你想啊,如果你手裏有了錢,你還遠不願意一大家子擠二三十平的小房子?”

  當然不願意。

  鄧湘雲不確定的是市場是否會放開,人們手裏的錢會不會越來越多,但她想到林薇是學經濟的,她這麽說肯定有依據,便問:“你買房了嗎?”

  “看了兩套房,還在猶豫。”

  其實林薇早想買房,隻是前幾年管得嚴,而且願意賣房的人也少。直到這兩年,大運動期間房屋被沒收的人陸續拿回自己的房子,市麵上的待售房屋才多了起來。

  林薇年中就在看房子,但一直沒有看到心儀的,最近才相中兩套,但因為價格問題還在猶豫。

  不過房子她肯定是要買的,原著都說了,二十世紀“拆”字最貴,她不確定自己以後能不能當上富一代,但這個拆一代她當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