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小孩子眼中的分別——《2020年潛夏稀鬆的日常61》
  沒有親身經曆過成年人分別場麵的歇斯底裏,倒是被小孩子在經曆分別時的行為所打動,大人們總是一邊安慰一邊狠心地說:呆幾天就老實了,交到新朋友就好了。神奇的是,大多數的小孩子確實很快就適應新環境,又回到活蹦亂跳的樣子,這中間的情緒,比如對舊環境和人的依戀以及對新環境的未知不安等,該怎麽去消化它們呢?

   據不完全統計分析,一般分為嚎啕大哭型、暗自神傷型和傲嬌叛逆型。小甲(4歲)由於疫情緣故一直滯留在老家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突然有一天遠在大城市的媽媽通知幼兒園開學了,要回去上學,爸爸開車來接,隻聽見視頻這頭的小甲著急地跟奶奶喊:“我不回去,我就在××(地名)和爺爺奶奶住一起。”小甲媽:“可是你要上學啊,不能一直在家玩!”小甲帶著哭腔:“我可以在××(地名)上學,我不回去,我都不認識幼兒園的小朋友了,我不要回去,奶奶~~你跟媽媽說我不回去!”小甲媽開始還在講道理,後來態度也變得強硬,小甲根本聽不進去仍在哭鬧,關掉視頻緊抱著奶奶好像下一刻就要被帶走,用盡全身的力氣,表達憤怒不安抗議和可憐。最終小甲媽做出讓步,讓奶奶陪小甲一起走,這才漸漸恢複平靜,自此一刻也不離開奶奶。那時奶奶對小甲來說,就是安全感,是保護盾牌。

   小乙(10歲)小學三年級,因為父母做生意忙加上成績不好,被送到外公外婆家吃住和學習,小乙雖然很不願意離開父母,但想到如果成績提上去父母開心,也許就能回家,所以也沒有表現得不舍,暗自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小乙有時候作業不會寫想跟爸爸媽媽抱怨嘮叨,偷偷背下哥哥的IC卡號和密碼,去電話亭給媽媽打電話,聽到他們要來看自己,開心地不得了,第二天放學小跑回去。那時父母對小乙來說,是思念和努力的動力。

   小丙(15歲)初二,父母剛離異,跟著媽媽過。小丙成績一直前幾,可之後滑得厲害,班主任了解到小丙家裏情況後,和小丙談心:“大人們的事是他們自己的決定,你無法左右,現在你最重要的是學習!”小丙點點頭說:“剛開始回到家覺得爸爸不在很陌生,後來,發現能在學校見到爸爸!他沒有罵我,叫我要好好學習,說和媽媽一直吵架耽誤我學習就搬出去住了。我想著如果我表現得不好,他會不會因為擔心我就回家了,可是見過爸爸後,我知道……他不會再回來了!”那時爸爸對小丙來說,是想要依靠和獲得關心的人。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在主動和被動進行著分別,有再多的情緒都要克服它,然後努力使自己看起來不那麽脆弱。其實,可以哭可以拒絕也可以安慰,如果這些能讓我們在分別時心裏好受些,那剩下的信念就是為了更好的重逢!

   寫於 2020.5.29 牌樓路5號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