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澳門(三)
  大明崇禎二十三年公曆八月十五日,聖母升天節,澳門半島沉浸在一片節日的氛圍中。這一天是為了紀念聖母瑪利亞,結束在世生命之後,靈魂、肉身一齊被接進天堂。

  聖保祿堂、聖勞倫斯堂、聖安多尼堂、聖母望德堂等澳門大大小小的葡萄牙教堂,到處可見身穿黑色長袍的神父、修女和穿白色常服的見習修女,還有無數虔誠的兄弟姊妹。

  葡萄牙作為海洋囯家,教堂永遠都是飄泊在外的遊子們的心靈歸宿。

  大三巴(聖保祿的譯音)港附近的一座大宅子裏。澳門華商李利,忐忑不安地朝庫房走去。

  李利原來是澳門附近、蓮花莖關閘一帶的華人,因為女兒嫁給了一個葡萄牙水手,自己也皈依了天主,所以移居到了澳門。來澳門已有二十年了,專門售賣水果蔬菜、雞鴨魚肉之類的生活物資。靠著勤勞的雙手,漸漸成了澳門半島出了名的華商。

  葡萄牙人為了鞏固對澳門的統治,采取了“人海戰術”,鼓勵葡萄牙士兵和傳教士大量與本地居民通婚,以此增加葡萄牙後裔在澳門的人口比例,企圖最終讓澳門成為王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前一陣子,李利的獨子在香山縣城經商,犯了事,被抓了。本來隻是小罪,不知道怎麽得罪了知縣呂留良。呂青天說了,罪很重,得殺頭。

  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尹,知縣老爺可惹不起。

  李利急忙帶著厚禮求見呂青天,求他開恩。

  不料呂青天說了,不要銀子。想保你兒子的命,得為本官辦一件事。

  此事非同小可,辦好了,富貴榮華;辦不好,人頭落地

  李利取出鑰匙,打開了庫房的門。

  輕輕地喊了聲:“彭將軍”。

  大明廣州參將彭肇恒眼一瞪,“跟汝說了多少次了,不要叫吾‘將軍’,叫‘表弟’”。

  父親彭宏澎殉囯後,彭肇恒被調任廣州參將。永順彭氏,世代忠良。此次,他主動請纓,潛入澳門,欲幹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表弟,聖保祿大教堂的聖母升天儀式馬上就要開始了,汝等跟吾走吧”。

  彭肇恒點點頭,喝令藏在庫房裏的部下,“爾等都打起精神來,跟本將走”。

  此次,他帶來了八十名百裏挑一的精銳,皆是勇士中的勇士。

  走岀庫房,李利已經把八十一套黑色常服準備好了,彭肇恒等換上黑袍,看上去,和外麵虔誠的兄弟姊妹們沒什麽兩樣。

  眾人往聖保祿大教堂走去。

  這座教堂可不得了,既是此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遠東第一所西方大學。許多著名的傳教士,如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等都曾在此研修教義。

  眾人來到了教堂前的“三巴”(粵語“聖保祿”音譯)牌坊,巍峨壯觀的前壁和壁上精致的浮雕,讓眾人看得目不轉睛。

  中西合璧、雕刻精細。

  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先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其下再分三層,每層的壁龕均藏有一銅像。鴿形銅像代表聖神,旁邊圍有太陽、月亮及星辰,象征聖母貞懷孕一刹那時光;耶穌聖嬰雕像旁刻有用以釘死耶穌的工具;童貞母雕像旁邊圍繞著牡丹和菊花,前者代表中國,後者代表日本。再下麵是四位耶穌會聖人雕像和聖母戰勝魔鬼圖。

  彭肇恒暗暗咋舌,乖乖,這得花多少銀子!

  仿佛聽到了彭肇恒的內心疑問,李利悄悄地在他耳邊說道:“表弟,夷人為建這座大教堂可下了大價錢,據說花了幾十萬兩銀子,光這牌坊,造價就達三萬兩”。

  彭肇恒又瞪了李利一眼:“汝專心做事,恁多廢話”。

  李利不敢多言,帶著眾人繼續往前走,登上寬闊的六十八級長石階梯,來到了教堂大門口。

  見到了一位熟人、身穿一襲黑袍的俄涅明神父。

  李利趕緊打招呼:“尊敬的神父,您好”。

  一見是李利,俄涅明臉上堆起了笑容。他對李利的印象相當好。

  李利不僅經常向聖保祿教堂捐資捐物,前一陣子還幫了他一個大忙。

  澳門主教梅內塞斯年紀大了,正在挑選繼任者。各個教堂的神父都磨拳擦掌地發展信徒,籌措教資,想幹出成績,競爭主教的位置。

  半個月前,李利一口氣為他帶來了八十一個新信徒,一問,大多是澳門以外的信眾。一下子發展了這麽多信徒,這可是幫自己立了一大功啊!

  “李利教友,汝是來參加儀式的嗎?”

  “是的,神甫。我還把上次那批教友都帶過來了,他們都想進去沐浴神光”。

  俄涅明看了一眼李利帶來的這些人,其中那個又高又壯的黑大個,印象深刻,當時是自己親自施的洗禮。

  俄涅明麵上浮出了慈祥的笑容,“進去吧,我的孩子們”。

  眾人走到門口,被衛兵攔住了。

  “站住,幹什麽的?”

  俄涅明對衛兵威嚴地說道:“這些都是主在東方的忠實仆人,讓他們進去吧”。

  見神父發話了,衛兵放行。

  李利走到俄涅明身邊,輕聲問道:“神父,平時教堂門口從來沒有衛兵站崗,今天這是怎麽了?”

  俄涅明神秘地一笑:“新任總督費蘇沙閣下要來參加儀式,主教梅內塞斯大人、議事會理事官馬加略等都要來陪同。我的孩子,有機會的話,我會介紹主教大人給你認識。相信這對於你在澳門的事業會很有幫助”。

  李利千恩萬謝地走進了教堂。

  

  聖保祿大教堂右後方的大炮台山上,澳門總督費蘇沙,正在眺望著山下來來往往的信徒。他也是一名虔誠的教友。

  大炮台山,說是山。其實隻是一座海拔僅五十二米的小丘陵。事實上,澳門的所有山坡:蓮花山、東望洋山、大炮台山、西望洋山和媽閣山等,海拔均隻有幾十米,最高的東望洋山(鬆山),也僅有九十三米。

  雖然不高,但山上的大炮台卻修得極堅固。

  炮台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四個牆角外突成為棱堡,東北、西南及東南麵城牆高九米、寬三米,上麵還有寬兩米的雉堞狀女兒牆。可架設三十二門大炮,以防範來自此兩方向之攻擊。東南牆兩角更設有碉堡。炮台內備有水池及軍需庫,儲備充足,足以應付長達二年的包圍。

  這座大炮台可是澳門防禦係統的核心,跟城牆和其他炮台連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炮火防衛網。自天啟三年起,這裏一直是澳門總督的官邸。

  “總督閣下,儀式馬上開始了,您現在去教堂嗎?”

  澳門陸軍上尉亞馬留向費蘇沙請示。

  葡萄牙軍隊編製很亂,這一點和他的鄰居西班牙完全不同。

  西班牙陸軍每個團擁有三個縱隊,每個縱隊下轄四個連,每個連隊編有九十名火繩槍兵、四十名重火槍兵和九十名長矛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葡萄牙陸軍編製那叫一個亂。當時的葡萄牙主要依靠雇傭兵打仗,軍隊編製的核心也是連,但每個連的人數不固定。看貴族軍官的實力。貴族實力強,一個連可能有五、六百人;實力弱,可能僅有一百多人。

  澳門陸軍,編為一個大隊四個連,人數不過九百人。他們最強的是水師,大大小小的船隻(包括裝有大炮的商船)有百餘艘。不過現在絕大多數的船隻,都去了日本貿易。

  “是的,亞馬留上尉,你留在大炮台,小心警戒”。

  亞馬留有些遲疑:“可是閣下,今天是節日,情況比往常更複雜,您不留在炮台指揮嗎?”

  費蘇沙用手指向大炮台周圍的伽思欄、媽閣、東望洋、南環、北灣等炮台,笑道:“親愛的亞馬留,我先是一名虔誠的信徒,然後才是澳門的總督。另外,你以為這麽強大的城防,有什麽敵人能從海上打過來嗎?”

  “可是閣下,如果明囯的軍隊從陸地過來,怎麽辦?”

  “明國人?”

  費蘇沙大笑:“澳門的城防針對的是荷蘭人、西班牙,而不是明囯人。如果是明囯人,他們根本不需要打仗,把關閘一關,物資禁運,澳門就成了一座死城了。你沒見我們的炮台,麵向明國的那一麵,連大炮都沒放嗎?”

  澳門的城防確實不是針對大明朝的,大炮台麵向大明方向的西北牆身,女兒牆較矮且沒有炮口設置,向大明表達著友好姿態。葡萄牙人很聰明,他們知道如果大明真想收回澳門,怎麽防都沒用。

  將城防交給亞馬留後,澳門總督費蘇沙帶著隨從和衛兵,向聖保祿大教堂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