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三九七) 父子談心
  生在蜜罐生活甜,身在愛中人喜歡;

  孩在家中享溫暖,感恩之心到永遠。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這不,張文學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時間覺得不長,便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點了。

  眼看馬上就一點了,都已經到了吃飯的時間了,雖然張之才還想再多玩一會,但是張文學一看時間到了,為了不讓張子才的姥姥和姥爺在準備好午飯以後焦急地等待太長時間,還有就是張文學自己的心裏也有一個“小九九”,那就是張文學希望馬上見到從店裏回到嶽父家的李淑媛,讓她立馬看到張文學給她買的衣服和化妝品,然後張文學再美美地說一些好聽的話語,或許就能夠讓李淑媛高興起來。這一高興嘛,張文學就立即提起自己準備收養孩子張才子這件事情。張文學想,興許李淑媛一高興,也就答應了這件事呢,或許李淑媛就一下子原諒自己擅自決定收養孩子的事情了呢。

  張文學因為心裏有事,即便是自己內心很喜歡和孩子在一起多玩一會,可是因為事出有因,也就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張子才再多玩了,於是,張文學給張子才說:

  “哎呀,寶寶你看,這太陽也偏西去了,是不是到了吃中午飯的時間了啊,你姥姥一定做好了熱乎乎的飯菜在等我們吃呢,這排骨燉粉條的大菜要是涼了可就不好吃了,要是你媽媽回來一下子把排骨都吃了的話,咱爺倆可就光吃粉條了啊。”

  “不會的呀,爸爸你還是不了解我媽媽的,媽媽總是在我回家以後才開始盛飯的,每一次都是把魚呀肉呀的好東西盛到我的小碗裏的。其實媽媽的碗裏盛的好吃的特別少,我有時候還心疼媽媽,給她加兩塊肉,放到她碗裏呢,不過媽媽說什麽都不肯要,很少時候能夠讓她吃下去我給的好吃的食物呢。還有,我姥姥和姥爺的碗裏也沒多少好吃的食物,他們都把好東西讓給我呢,說什麽我是小孩子,在長身體,需要很多的營養呢。爸爸,你說我是不是一個幸福的人呢?”

  張文學聽了孩子的話,感覺很溫馨,當然內心裏也蕩起一絲絲滿意和幸福的漣漪,於是繼續給孩子交流:

  “孩子,你當然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寶寶了。你看,姥姥、姥爺、媽媽和爸爸是多麽愛你、疼你啊,有好吃的先讓你吃,給你買了那麽多的文具和玩具,你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好日子,周末有時候回到咱小河村的家裏麵,的時候,還有你爺爺和奶奶的疼愛,也是受到很多的恩惠,所以你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

  接著,張文學又若有所思,繼續說:

  “不過,子才,你也要有一顆感恩之心,既要感受來自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媽媽和爸爸的關心和疼愛,也要珍惜和感恩我們這一些人對你的愛。”

  小子才對爸爸張文學的這些堂皇冠冕的正兒八經的說教似乎也是似懂非懂,但是張子才還是同意爸爸的話語的,於是張子才抬頭看著爸爸的臉,說:

  “爸爸,你們大人講話就像開會講話一樣,你們說得很認真的,可是我還是一句也聽不懂,你幹脆說讓我怎麽做事情吧,以後媽媽和姥姥再給我那麽多好吃的和好用的東西的時候,我到底要不要呢?我是不是要把好吃的東西一定要分給他們呀?一個人有了好東西是不是要分給另外的小朋友啊?還有,我現在這麽小,也幫不了大人呀?是不是等我長大了才能夠多掙錢,多買東西啊?我想快點長大,然後好好掙錢,給姥姥、姥爺、媽媽和爸爸買好東西吃,讓你們都過上好日子,好不好呀?”

  張文學聽了張子才的話,心裏很是高興,知道孩子十分懂事,內心也非常欣慰,打心裏感激嶽父母以及愛人李淑媛對孩子的教育,這說明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是有良好的效果的。張文學認為隻要孩子人品好,三觀正,一定就不會離譜的,就一定能夠成器的。於是張文學誇獎孩子道:

  “太棒了,你說的也太好了。我們當家長的都希望孩子懂事,能夠理解大人並且在家聽大人的話,在學校裏聽老師的話,然後呢,還要,懂得分享,有好東西呢,要分享給自己的同學和朋友,在這個基礎上好好學習,才能夠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人,才能夠成為受家長和老師喜歡的人。我們的張子才就是一個愛把好東西分享給小朋友的人,又關心和疼愛大人的人,長大了也是能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又能為其他人服務的好孩子,好少年,好公民。”

  “那好呀,我一定會努力的。我要是做錯事情的話,你要快給我說的,要是我不會做的話,我也會問家長的。那現在我懂了,不能在外麵玩了,要考慮姥姥和姥爺等我們的難處,要想到媽媽幹了一上午的活了,那當然一定很餓了,所以我們要抓緊回家,然後一塊吃飯的。這一次,我看可不能把好吃的都吃掉了,要把好吃的分給姥姥、姥爺、舅舅,還有您和媽媽的,還有,我要放到他們嘴裏,看著他們把好東西吃下去的,不要再趁我沒空看見的時候,再放到我的碗裏呢。”

  “好呀,我這次倒要看看你的表現了,我的好兒子,你真棒。”張文學說到這裏,順便俯下身子伸出手掌,給孩子使了個眼神,張子才也會意地伸出手掌,然後用力把自己肉肉的手掌向爸爸寬大的手掌揮去。

  接著,兩個手掌迅速擊在一起,發出一聲清脆的聲響,父子兩人四目相對,會心微笑著。

  這一掌,擊出了父子之間心連著心的情誼;

  這一掌,擊出了慈愛父親望子成龍的願景;

  這一掌,擊出了孩子心存感恩的良好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