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一六一)上頭條
  一個暑假中,連續救兩命;

  文學上頭條,事跡令人驚。

  老陳師傅出院以後的時間裏,銅鑼縣人民醫院的醫生們對張文學用按摩的方式救活了傷者陳師傅的事跡議論紛紛,談論得滔滔不絕。

  大夫們也算是見多識廣的人了,可是,從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學校的校長這麽專業救治人命,這麽敬業,這麽專注。而且,這個傷者最多和工人所在建築公司有關聯,和人家學校其實也並無多少瓜葛。

  即便不相幹,但是,人家張文學卻把不相幹的事做得非常熱心,非常迫切,就是把不相幹的事情做得像做自己的事情一樣。

  即便不熟悉,但是,張文學卻把不熟悉的人從死神的邊緣救助過來,那麽執著,那麽熱情,那麽持之以恒,其實就是把患者當成了自己的親人,甚至比親人還親人。

  要說對於手執手術刀的醫生們,雖然不是冷血動物,但是因為職業的原因,因為目睹了太多的病痛與傷害的個例,因為見識過很多的生死離別的場景,所以醫生們被感動的時候也不是很多。

  但是,這一次參與救治陳師傅行動的醫生們也的確真真切切地被張文學的善舉所感動了。

  張文學的勤勉給醫生們上了重要的一課。

  要說,出於人情道義,建築隊的工人給學校幹活,突然出了事,學校校長來看看傷者,那也是極盡人道主義的,那也是很具有人情味的,當然這樣的校長是值得表揚的。

  但是,人家張文學校長在醫院裏一下就呆了一個周的時間,中間人家隻回家了一個晚上就立即返回醫院了。而且,人家一直堅持到傷者康複,那樣子就很明確了:張文學校長就是準備打持久戰了,會一直堅持到病人康複的。

  這種勤勉來自張文學內心的責任感和兄弟情,非常樸實但是難得,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情操不是一時半會就能修煉出來的,所以,非常令人佩服。

  張文學的責任心也給在場的醫生們的內心一個強烈的震撼。

  一個人生來就要擔當一份責任。位重權高責任大,凡夫俗子責任小。

  但是,很多情況下,對於責任的界定也不像“漢界”或者“楚河”那樣清晰可見,所以,責任的擔當和落實,就要考驗當事者的擔當和勇敢。

  所以,就有了很多人的不擔當和不作為,也就有了很多責任的互相推諉,甚至推卸責任。

  但是,人家張文學,也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人家不管這一套,看到生命垂危,看到生死邊緣,人家義無反顧向前衝,而且還能夠手到成功,出手即勝。

  這份責任感實屬難得,實屬不易,真的令人欽佩,讓人動容!

  因此,張文學這個高大光輝的角色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醫生們的心靈,張文學這個偉大的模範人物的事跡也就留在了醫生們的腦海裏。

  “心有所趨,人有所動。”

  醫生們一旦內心有所思考,往往就要采取一點行動。這也就是說,有東西憋在心裏麵,或者藏在腦子裏麵也並不是令人舒服的事情,所以要適當釋放,這才能適當解脫,這樣當事人也就比較舒服些。

  所以,就有醫生想把張文學按摩救人的事跡報告給新聞部門,想通過銀河日報表彰一下張文學救人的英雄事跡。

  但是,隨之就遭到老陳的主治醫生的抵製。

  這裏麵的個中緣由嘛,原因據說當然也不少,而且還贏得不少醫生的理解與支持。

  這第一種原因,你們醫生要是讚美張文學,就要把陳師傅康複的功勞歸功於張文學的按摩,如果是按摩讓陳師傅康複的,那醫生們的治療起了多大作用?是不是要把人家建築公司交的住院費給張文學啊?

  第二個原因嘛,如果大肆宣揚張文學治病救人的事跡的話,會不會喧賓奪主呀?會不會削弱白衣天使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呀?

  所以,很多醫生對於宣揚張文學事跡這個事情持否定態度,不打算積極向新聞部門提供任何線索。

  但是,建築公司那邊人家可不是這樣想的。

  建築公司的領導從內心裏一百個、一萬個地感激張文學能夠救助陳師傅,並最終讓陳師傅康複。

  要知道,在建築公司這邊,人的生命永遠是大於天的,其次才是治療費呀,賠償金呀什麽的。

  行裏流行一句話,“能夠用錢能解決的事情,那都不是個事。”

  所以,張文學救治陳師傅的這個事情,真是幫了建築公司一個大忙,一個用多少錢都還不了的一個人情債。甚至免費給小河小學蓋這些房子都應該。

  再加上陳師傅的愛人,不止一次在建築公司領導麵前懇求要找報社反應張文學校長的事跡,希望好人好事一定要受到表彰,希望好人一定得到好報。

  於是,建築公司就向銀河日報報社打了電話,匯報了張文學在醫院用按摩的方式把受傷工人從死亡邊緣搶救過來的事跡。

  報社領導一聽這個情況,再聯想到前段已經報道的“救人沒商量,人民好校長”這個標題,憑借政治敏感性,就覺得這個張文學就是不簡單,一定是一個比較值得宣傳的英雄式的道德模範人物,於是打電話匯報給了主管新聞的副市長,副市長聽了這個消息也非常高興,隨即派市電視台記者跟進采訪,並在市電視台隆重報道這個道德模範人物的優秀事跡。

  於是,在一九九三年八月十八號上午,銀河市電視台和銀河日報社一行四人抵達小河小學,並對小河小學校長張文學進行采訪。

  就在銀河日報社和銀河電視台記者剛剛到達的時候,在小河小學校長辦公室的前麵的空地上,也正在上演一出精彩的小型戲劇表演。

  原來是建築公司受張文學事跡的感動,精心隻做了一麵麵鮮紅的錦旗,上麵寫著“出手相助,永遠朋友”幾個金黃色的大字,而在另一邊陳師傅和他的愛人也正在展示他們自己製作的另一麵錦旗,上麵寫著“兄弟同心,樂於救人”金光閃閃的文字。

  無論是電視台記者,還是銀河日報社記者都不會錯過這個大好機會的。

  於是,記者下車後,就讓張文學站中間,讓建築公司領導和老陳夫婦分別站在張文學兩邊,並把錦旗展開站成一隊,然後各路記者開始照相。

  然後,記者們又跟著張文學到了工地以及其它幾個地方照了幾張不同地點不同情形的照片。

  接著各路記者對張文學、老陳夫婦和建築公司領導,還有剛剛巡邏回來的張主任和田老師後一一進行了訪問,並作了記錄。

  在采訪過程中,各個記者都對張文學的事跡充滿了極其濃厚的興趣,甚至非常感動,當然獲得這一寶貴采訪機會當然也非常珍惜,所以都非常細致和認真地把張文學各個方麵的事跡都記錄下來。

  接著在第二天的銀河日報頭版頭條上,就赫然登載了重量級新聞報道,題目是“連續救兩命,兄弟情意重”;當晚銀河電視台在綜合頻道黃金時間“身邊的模範”板塊中,用“重情重義的好校長”為題,報道了張文學救助生命、積極辦學的優秀事跡。

  銀河日報的報道和電視台的宣傳,頓時讓張文學這個小學校長在銀河市幾乎家喻戶曉了,張文學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英雄式的人物。當然,銅鑼縣的各個部門領導這一次對張文學這個名字雖然不再陌生,但是也是對這個小小的小學校長感到非常好奇。心想,這麽個小人物究竟是怎樣有這樣的大能量的呢?是怎麽就引起市電視台和市報社的注意的呢?

  無論如何,銀河市和銅鑼縣的老百姓還是非常崇拜這個低調、認真和努力的好校長的,對於他慷慨資助學校建設和樂於救人的精神是非常讚美和支持的,也願意學習這樣一個好榜樣,讓社會有更多的正能量。

  對於報道,張文學倒是不以為然,張文學覺得自己做的這點小事,都是應該的,不要說是對於校長或者老師,即使自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該出手時就出手”。

  可見,張文學不僅是一位好老師,好校長,更是一位優秀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