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一百零二)? 下年禮
  父母女兒心相連,送走女兒心想念;

  送去年禮去拜年,期待初二大聯歡。

  張文學和李淑媛結婚以後,就開始了暫新的成年人的家庭生活。

  新生活和過去確實是不一樣了。當然,張文學和李淑媛都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當然,最需要適應的當然是李淑媛了。

  因為,李淑媛要在張文學家裏生活了。這是一個全新的地點,在這裏,她要接觸父母,適應張文學的生活方式。在這個家庭裏。她是全新的一員,既要適應環境的變化,又要學會和家長相處融洽,還要逐漸學會這個家裏人的生活方式,盡快了解這個家裏的沒一個人的習慣特點,以便盡快和家裏的處好關係,以便盡快融入這個家庭,以便完成角色的的轉變。

  好在李淑媛性格比較外向,接觸人,說說話,這些事情都難不倒李淑媛。於是,李淑媛就發揮自己的強項,盡量多和張文學交流,了解一下家裏的主要習慣和做事情的特點,做到知己知彼,以便百戰不殆。當然,這個“戰”也隻是生活方麵的聯係和接觸。

  張文學呢,也樂意告訴李淑媛一些事情。比如,家裏蓋房的情況呀,比如家裏蓋房還欠著兩千多元的工程款呀,還有家裏的地的情況,還有家裏的親戚情況等等。

  夫妻之間還真是潛移默化的。

  這不,張文學雖然不是擅長說話的人,但是在李淑媛連珠炮似的追問下,竟然也被迫成了話匣子。也說得家裏的情況滔滔不絕起來。

  張文學講到了家裏的經濟狀況,問李淑媛要不要當家管理家裏的經濟,李淑媛說才不要呢。這一攤子所謂的經濟管理,說白了不就是要還兩千多元的賬嗎,還賬倒也是不害怕,李淑媛說自己手頭盤點一下也有兩千多元錢。但是,進門就搶經濟大權,不把我李淑媛當成女土匪了嗎?所以,李淑媛目前不打算過問家裏的財政大權,有父母在操心,誰願意麻煩這個事情呢。再說,就這個小家,除去花掉的,能剩幾個錢啊,誰當家還不都是一樣嗎?

  於是,張文學和李淑媛商量定他們兩個人平時自己管理自己掙得錢,張文學的錢貼補家用,能剩多少就多少,李淑媛自己掙的錢平時自己放著,每年年底交到家裏一些。家裏的經濟保管和財政大權還是由父母親負責。有事情或者重大支出的話,大家坐下來商量一下就好了。

  張文學也不希望李淑媛從生意中抽出錢來還賬。張文學告訴李淑媛,他們家欠的這個錢其實就是欠姐夫建築隊的流動資金。不涉及到任何其他個人的工資,所以,根本不用忙著還的,他自己會心中有數還上的。

  張文學會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大男子漢建造這個新房,怎麽能夠再讓媳婦再出錢呢。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

  這點小任務,又何必勞煩妻子大人呢?

  抱得美人歸,又豈能覬覦人家的錢包包呢?

  張文學也介紹了自己的父母的一些情況。張文學說自己的父母都是村子裏的老實巴交的農村人。不善談,也不會像城市裏的有文化的人那樣會說話,或者察言觀色地把事情做得天衣無縫、盡善盡美的。所以,作為晚輩,就要理解他們,善待他們,無論老人怎樣說,怎樣做,他們的目的是很好的,出發點也很好的,反正張文學隻有一個姐姐還早就出嫁了,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張文學和李淑媛的。其它,老人家就別無它他求的。

  李淑媛聽了這些話,就問張文學為什麽把這麽掏心窩子的話都告訴李淑媛,是不是害怕李淑媛不孝順父母或者對父母不好呀。

  張文學說對於李淑媛孝順父母是一百個放心的。張文學說他最看中的就是李淑媛愛憎分明的性格和善待老人的優秀內在品質。

  張文學在這一點上確實沒有走眼。

  李淑媛對父母確實態度很好,想的周到,做得仔細,不長時間就贏得了父母的信任和疼愛。

  而且,李淑媛自己也很勤快。自己起得早,拾掇家裏,收拾屋子,整理院落,幫助做飯,裏裏外外,幾乎樣樣事物都拿得起,件件事情都幹得漂亮。

  要是論起家務活來,那張文學就是玩嘴的,那李淑媛就是跑腿的。

  各有所長,人家這兩口子,也算是珠聯璧合了。

  要是論起和別人談生意、拚智慧,那李淑媛就是能說會道的生意人,談得攏的,她的話語比蜜還甜;如果想惹事情她的話語比刀子還一針見血。

  能文能武,李淑媛的加入,也著實給張文學一家增添了不可小覷的力量。

  鄰居們都誇獎張文學家娶進了一個漂亮、能幹、做生意的好媳婦。

  尤其大家還聽說,人家這個媳婦是張文學的同學,也有學問,而且對丈夫言聽計從、百依百順,而且對公婆彬彬有禮,非常孝順。人家自己還非常賢惠和勤奮。

  總而言之,都說人家張文學考上了中專,蓋上了好房子,娶上了貌美如花有賢惠有加的好媳婦。

  張文學對這番話非常欣賞,因為這句話代表的是正能量,代表的是大方向。

  試想,如果一個小男孩孤注一擲學好習,到頭來發展得還不如一個不上學的人,又有誰還敢大言不慚地預言學習和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呢?

  甜蜜的日子過不夠,快樂的歲月覺得快,

  轉眼間到了年底。按照風俗,新娶了媳婦的女婿要在年底給嶽父嶽母家下年禮。

  所謂下年禮,就是女婿在年前把年貨提前送到老丈人那邊去,以便老丈人能夠提前準備好豐盛的飯菜,然後靜候新女婿在正月初二那一天大快朵頤。

  要說這個習俗也不錯。

  新女婿反正得帶豐厚的禮品拜見老丈人,如果去拜年的當天帶著東西去,要想在短時間內用這些魚肉做出豐盛可口的美食那不得等到晚上或者半夜裏啊。

  如果提前自己備用這些東西呢,那又造成了重複,而且置辦一大桌子酒席本身這個花費就不算小呢。

  所以,提前把禮品送過去就解決這一難題。

  要說,前人還真是很聰明的。也正是因為有用實惠,所以才有流傳已久的生命力的。

  張文學是善於學習和借鑒的人。對於這樣好的傳統當然要繼承發展下去的。

  不但如此,張文學覺得上帝給了自己這樣一個賢惠善良

  並且貌美如花的愛人,張文學是一定要表現出虔誠和忠心來。

  嶽父嶽母把他們的掌上明珠都給了自己,自己當然要好好孝順嶽父嶽母,他要把嶽父嶽母視為自己的父母去善待,去孝順。

  這就是正能量的傳遞。

  嶽父嶽母喜歡女婿,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所以你就獲得了多一個孩子的孝順,公婆把兒媳看做自己的女兒,所以。就多一個貼身的小棉襖。

  作為女婿或兒媳對自己的長輩孝順、體貼,他們就獲得了多個老人的祝福和關愛。

  作為夫妻也一樣,彼此恩愛,付出愛,收獲愛,兩者合力,愛就成了愛的N多次方,那就變成了愛的海洋。

  作為夫妻,如果惡語相向,彼此傷害,那麽愛就無處躲藏,愛就葬身溝壑,愛就離開婚姻,家就四分五裂。

  當然,張文學作為教師,他覺得人民教師不僅教書育人,更要在自己的周圍傳播正能量,而且適時撒播愛,為這個社會增加一些正氣,做一些積極的貢獻。

  其實,每個人都有能量,每個人都有能力,每個人都有義務,去為自己的社會傳遞正能量,增加新力量。

  如果每一個睡獅都清醒,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行動,那這個社會多麽風清氣正,我們生存的世界多麽和諧和幸福!

  於是,張文學買了四十斤豬肉,兩條大魚足有十多斤,還有好茶葉兩斤,還有一百多元一箱的好酒,又買了一大把粉絲,表示“細水長流”,去的時候又帶上家裏麵最英俊的那隻大紅公雞。

  這樣,禮品就萬是具備了。

  租來的麵包車來了以後,張文學就詢問了一下李淑媛,說:

  “親愛的,你看著一些東西孝順咱爸咱媽,夠嗎?還用再補充一些嗎?”

  李淑媛看了看,說:

  “夠多了呀,你簡直成銅鑼縣優秀女婿了。要再添加的話,那就把咱家的好房子放上得了。”

  張文學一聽這話,心裏就樂了,說:

  “好,隻要你說話,咱就放上。這家的,那家的,反正都是咱家的。”

  旁邊,張文學的父母看著小兩口這般恩愛,也是笑了起來。

  是呀,隻要人高興,隻要家庭團結,哪有過不去的坎,哪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呀?

  張文學和李淑媛一路說著笑著,就到了李淑媛家。

  李淑媛的父母看著張文學卸下這麽多的東西,連路過的鄰居都羨慕。

  鄰居們非常羨慕李淑媛找了一個吃公家飯的老師,都慶幸李淑媛千挑萬選的,終於這朵鮮花沒有插在牛糞上,而是和文質彬彬的這個小老師當知心愛人。

  李淑媛的媽媽問李淑媛在婆家還習慣不,李淑媛說在婆家好得很,張文學非常關愛和疼護她,而公婆待她就像親女兒一樣。

  李淑媛說:

  “爸媽放心,在張文學家裏,疼我的人可多了。比在咱家都舒服的。”

  李淑媛的媽媽說:

  “好,好。那也不能幸福起來就忘了爹娘。”

  說到這裏。李淑媛的媽媽就眼角留下了幸福的淚水。要知道,原來一直擔心女兒的性格別再給張文學的父母帶來不舒服的感覺。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