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僥天之幸
  <b></b>秦念西一覺十分香甜,睡到午初,醒來神清氣爽。

  趙嬤嬤見她醒了,麵色還好,隻拍胸口道“姑娘沒事就好,可把嬤嬤嚇壞了。老太爺和真人來看了兩回了,吩咐讓姑娘醒了就去梧桐苑。”

  秦念西到梧桐苑的時候,張青川已經被一撥又一撥的管事催出去了,預收秋糧的事已經開始了,紛繁複雜,都等著他拿主意。借力其他糧行的事,有些需要他親自出麵走一趟,有些則是要做好安排,行事還得機密,相當不易。

  張老太爺和太虛真人見秦念西看上去神清氣爽,麵色紅潤,鬆了口氣。

  秦念西笑著給太虛真人道了謝,又道“今日吃了道長這藥,倒突然想起一事。原是準備到了江南西路,再給長公主做一幅丸藥送過去,卻沒成想,在這路上耽擱了許久。”

  太虛真人對張老太爺笑道“這丫頭倒自己會給自己找事做。”

  張老太爺撚著胡須道“做藥這事原不用你自己動手,你一個小丫頭,哪裏有藥行裏積年的供奉功夫深,隻需把方子開來,等真人看過,派人去做就行。”

  秦念西知道,張家祖上的根基就在藥行。

  也因為天下成名藥師十之出自張家藥行,所以那江南西道君仙山下的藥市,是整個帝國的藥材樞紐,張家在其中執牛耳。

  醫藥不分家,因醫而藥,因藥而醫,張家與道家醫者從來密不可分。張家醫館開遍整個帝國,一向以慈悲心腸和醫術精湛著稱。

  這天下醫者,又有幾人能說完全與張家,與道家無關,隻張家從來行事低調,不事張揚,且人丁單薄,手藝從不藏私,讓這些大藥師即使開山立派,也仍舊願意在張家的羽翼下生活。

  而張家更大的底氣在於,多少年來活人無數的大慈悲。試想,人活一世,誰敢擔保能沒個病痛的,萬一遇上那一般大夫看不好的毛病,那還是得奔張家醫館,奔君仙山啊。

  秦念西說起這做藥的事,原本也不是真的想自己去做,隻是想讓太虛真人以他的名義,把這藥送出去。

  太虛真人自然知道她心裏的那些小九九,便讓她把那方子開了出來。

  秦念西在梧桐苑的書房裏磨了墨,把那個在心裏衡量了許久的方子寫了下來。

  隻見那一筆十分亮眼的簪花小楷,哪裏是一個六歲女童能寫得出來的。太虛真人和張老太爺見她寫完,隻被那字晃花了眼,太虛隻讚了一句好字!

  可隨後二人看那方子,越看卻麵色越凝重,張老太爺問道“阿念可知這其中有兩味藥乃劇毒之物?”

  秦念西隻點了點頭,太虛真人便道“你為何把這兩味藥用如此重的分量?”

  “積重難返,不下猛藥,怕是毒性難以控製!長公主成年已久,胞宮內的毒素隻怕已經蔓延出來了,這兩味毒隻為中和她身體裏的毒素,否則隻怕等不到我會用玄黃針,長公主就已經藥石無醫。”秦念西很肯定地答道。

  太虛心中想的極多,他知道這小女娃娃說的是實情。她即使能學會那玄黃,至少也得三年五載才敢去給長公主施針,而且風險極大。當年他給長公主驅毒時,不是沒有想過用毒製毒,但那時長公主太小,身子又十分孱弱,一個不小心就會讓她香消玉殞。

  秦念西見太虛真人撚著胡須,隻望著那方子不說話,知道他在細細思索,便也不打擾,卻又到書案邊慢悠悠寫下了一個方子。

  等到她把那方子寫完,太虛才道“我觀你之前給長公主的那個藥方,中正平和,原是為了調養她的身子,為了吃這副藥做準備的。你且說說,你如何會想到把這兩味藥用在一起?“

  秦念西答道“原是在藥行的一位老供奉的手劄裏看到的,還仔細向他請教過,我說的是在夢中。”秦念西見張老太爺聳起了眉毛,連忙又補了一句。

  張老太爺道“你說的是哪位供奉?你這藥劇毒,隻怕隻有胡先生能做。”

  秦念西點頭道“正是,天下懂毒藥者,無人能出胡先生之右。看過他的劄記,真的獲益良多,也讓我解開了許多心中難解的疑團。”

  太虛真人當年給長公主驅毒時,也讓這位胡先生一起辨過毒,隻那時,胡先生並不知曉此毒可以如此製衡,估計也是一直苦苦探尋,才得了這體會。

  太虛苦笑著搖頭道“當年我和老胡研究了那麽久,都沒什麽好法子,倒被你這小丫頭想到那鄭氏針法。你這麽用藥雖猛,大凶險卻也沒有,這個方子確實挺妙的,這兩味藥雖都劇毒,但用在一起互為陰陽,彼此牽製又能製住長公主原本中的那毒。加上其中別的輔藥,都用得極為巧妙,確實是花了心思。”

  秦念西笑道“原都是因緣際會,若隻有藥沒有那針法也不行,若隻有針法沒有藥也不行,恰好我都有幸得見,十分幸運。”

  太虛撫須點頭“對長公主來說,果然是僥天之幸啊。”

  秦念西哪裏不明白真人的意思,當即十分認真說道“若能憑醫者微薄之力讓長公主平安誕下子嗣,與其說是長公主之幸,不若說是北疆無數民眾之幸。”

  “此言甚是,上天如此安排,必有其深意。如此,老道人也不需愛惜那不足道也的幾根羽毛,便擔了這幹係便是。”太虛真人停了停又說道“你剛剛又寫了張方子是給誰的?”

  秦念西遞過那墨跡還沒大幹的方子道“這是給王家三郎的。道衍法師替王家三郎施針,到了冬日,便不再適合施針,用用這方子可能更好,待來年春天,驚蟄前後,再行施針,方能應四時之變化,激發他體內之元氣。”

  太虛真人看著那方子若有所思道“我道家醫術與先天弱症上並不擅長,你這是如何參得?”

  “鄭氏醫女除了一本針法之外,還有一本行醫劄記,有點滴記載,我又結合了醫家常說的醫病要順應天時,便想出了這些法子。”秦念西細細解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