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三百四十八章難受死了
  孔夫子對後世的儒家是真的無奈了。

   大佬多嗎?

   多。

   後世各個時期都有足夠的儒家大佬存在。

   著名的西漢的是董仲舒,東漢的鄭玄。

   隋唐時期的李綱和孔穎達。

   宋朝的程朱,明朝的王守仁。

   這是幾個有代表性的。

   他們在各自的時代都很厲害。

   強悍的程朱董仲舒和王守仁,他們幾個都已經逆天了。

   程朱理學,陽明心學,董仲舒奉獻儒家公羊派,這都是影響後世幾百上千年的玩意。

   弱一些的孔穎達,也是幹過正本清源的活計。

   曆朝曆代,都會有大儒對儒家思想重新定義,定義出符合當時朝代的思想和儒家經典解讀根據。

   打個比喻,孔子的知識相當於數學題,那麽各朝各代進行正本清源的那些大儒,他們寫的書,就是解體思路和公式。

   這群人就是曆朝曆代對儒家有貢獻的人。

   他們對儒家的貢獻就是讓儒家符合國家的需要。

   很多人或許覺得沒什麽用,一個文學,一個思想,自己看就行了唄。

   實際上並不是,那是影響整個大體環境的。

   就像董仲舒奉獻出儒家公羊派,那麽他就會把孔孟荀三子的書都進行定義修改,不修改原文,但是我可以注釋一本解讀思路,潛意識影響你。

   比如這本注釋書中會把公羊派和孔子扯上關係。

   公羊派的要求是大報複大複仇,對匈奴進行報複,團結一致,那麽就會讓人根據孔子所處的時代來觀看,尤其是孔子那個時代注重華夷之辯。

   隻要是眾人都帶著華夷之辯的思想去讀論語,那麽各自解讀的出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會像公羊派進行靠攏。

   孟子和荀子也是如此,其他的儒家書籍也會是這樣。

   這是潛意識的影響,再加上國家會把這本用來注釋的書當做典範和必考科目來宣傳,大家從小就會學,再透過這本注釋形成的觀念去看其他書籍,自然而然就會帶著偏激。

   這點體現最好的就是明朝的八股文。

   這個八股文,裏麵充斥著大量國家需要你了解的思想。

   你喜歡不喜歡不重要,但是八股文裏充斥著著國家的需要你去學習,去奉行一生的思想。

   這樣一來,你不得不學。

   反正八股文我必考,你學不學就是你的事。

   而你隻要想考過了,那你就得死記硬背,就得饒著學。

   如此一來,你潛意識就會形成某種思維。

   這是非常高明的手段,這是合法合理的手段。

   所以孔子從來都不願意給後人背黑鍋。

   這些鍋他背負的冤枉。

   古往今來,還會有比他更加冤枉的嗎?

   後世那些大儒都是根據國家要求來更改的儒家思想。

   但是孔夫子還是要說一句,挫宋,讓他討厭。

   孔夫子看了整部後代曆史,唯一討厭的就是挫宋。

   那個時候的儒家,聚集了很多他討厭的東西。

   最討厭的一點,就是那裏的很多人,都忘記了孔儒。

   但凡還記得一些孔儒是啥,都不會出現後來的悲劇。

   對孔儒記載最好的,大概就是漢朝。

   孔夫子喜歡漢朝,因為那個朝代雄偉壯麗。

   那個朝代的文人士子都有骨氣。

   棄筆從戎的基礎是本能就能征善戰隊。

   大複仇大報複理論有華夷之辯的影子。

   公羊派敢玩大複仇大報複的基礎是他們本身他能打。

   而能打,是孔儒的代表之一。

   每次聊天群內聊起漢朝時,孔夫子都很開心。

   這個朝代記載著最清楚的儒家,這個朝代的儒家未曾墮落,這個朝代儒家走上了巔峰。

   看到董仲舒把儒家推到一個巔峰時他開心。

   看到其他諸子百家隻有披上儒家外衣才能活著時他也興奮。

   看到儒家代表王桀在遼東苦寒之地親身教化民眾,他開心,因為這是教化之路。

   看到劉姓皇室劉虞在幽州教化外族,成效顯著他發自內心的笑了。

   看到黃巾之亂時大儒鄭玄走過黃巾匪徒之窩,受到黃巾禮送,那天下人皆知的儒家好名聲,他覺得這才是儒家的繼承人樣子。

   黃巾禮送,因為黃巾知道這位大儒會為百姓發聲,那不是一次兩次的忽悠,而是鄭玄真的會發聲,百姓真身體會過,才願意相信他。

   孔夫子看到東漢末年時期的潁川書院,看到龐德公等人開展的荊楚書院等,他知道,那些傳承儒家學識的世家,他們還記得儒家最基礎的地方,也是最根本的地方,那就是教化。

   幾處書院,雖然都是世家開的,雖然大多數學生都是地主,世家,富戶,但是也給了百姓機會。

   這就足夠了。

   人最害怕的從來都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人最害怕是沒有什麽未來。

   孔夫子也怕沒有未來。

   一但儒家開設的書院不再對百姓展開時,那才是最可怕的。

   儒家有有智之士,向來都知道,儒家的根基從來都不在世家貴族那裏,而是在最基礎的底層。

   在百姓身上。

   是的,自古以來,儒家的有智之士,那些儒家聰明人,都有開辦書院,他們都有給底層老百姓一道上升空間。

   儒家打敗諸子百家,在漢朝完成思想統一局麵的根基之一是公羊派符合漢武帝的需求,另外一個就是,儒家真給了百姓學習的機會,而且儒家還真的管包分配工作。

   比如一些經學世家,他們都會推薦人進入官場的,比如坑爹的汝南袁家,四世三公的老袁家,他們家就是這種玩法的大佬。

   還有就是荀家和陳家。

   潁川書院幾個代表家族,荀家,陳家,鍾家。

   曆史上為司馬家背書兩次的家族就是陳家和鍾家。

   因為這倆家族在潁川書院有股份,對於那裏出來的學生有恩情。

   介紹工作的恩情,那裏出來的學生,大多數都是走潁川世家的門路當官。

   而陳家和鍾家,在荀家不行了之後,他們就是潁川世家的代表。

   所以說,那些在漢代代表儒家的世家團體,他們一點都不傻。

   這就是最扯犢子的事。

   而到了宋朝後,那些士大夫更知道自己來自於那裏,他們對於百姓上升之路的看法更加清晰。

   這也很扯犢子。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