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大東亞利益共同體
  有關漢唐集團未來的走向的問題,五大董事在1659年最後一次的閉門會議中並沒有達成什麽完全一致的協議。

  最終,他們不得不把這個問題擱置化處理,直接讓楊友行秘書長記載在備忘錄中,如同往常一樣,如實標注上五個董事各自的看法與態度。

  漢唐集團內部仍是保持著如實署名的傳統。

  誰提議,誰反對,誰命令,誰執行等等情況,都會查到真實的署名。

  他們的檔案部門對署名材料有相應的規定,一般性的要保存十年左右,重要的要保存到二十年,極其重要的可以保存五十到一百年!

  也許在這裏,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相應的權利,也都有自己的相應的責任。

  權責一體,萬事可溯。

  這次閉門會議在談及世界問題時,他們的討論如往常一樣非常順利。

  伍大鵬董事長提出的大東亞利益共同體的計劃獲得了其他四個董事的全麵同意。

  當然,這個過程中不乏有各種各樣的質疑。

  前文提到過一些,早在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大明的遼東,李成桂則借機發動政變。

  1392年,他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朝鮮,定都在漢陽,也就是後世的han國首爾,由此開始自稱朝鮮王朝。

  朝鮮王朝長期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對大明王朝采取事大主義。

  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

  那是在1592年的時候,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16萬第一次侵入朝鮮。

  1597年,日本的豐臣秀吉再派水陸兩軍約17萬人第二次侵入朝鮮。

  1598年,日軍被擊退。朝鮮史稱“壬辰倭亂”,大明史則稱“萬曆朝鮮戰爭”。

  從1618年起,明朝和韃靼強盜集團作戰,朝鮮因事大主義而派兵協助明朝。

  但是,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隻有二貨們才能幹出的事情。

  這裏不得不提一下光海君李琿。

  李琿是朝鮮宣祖李昖的庶次子------請注意這個身份。

  他受封為光海君,為人平素品行端正、聰明好學。

  因宣祖遲遲沒有嫡長子,而庶長子臨海君李珒又是一個聲名狼藉的貨色,所以朝臣屬意的儲君人選,唯有李琿。

  然而宣祖這個家夥卻喜歡庶四子信城君李珝,所以遲遲不願立李琿為儲,直到壬辰倭亂爆發後,出於朝野要求選定儲君以備不測的漁輪壓力,宣祖才極不情願地立李琿為世子。

  李琿被立為世子後,受命權攝國事,協助明軍抗倭,這個時候,他極為賣命,還真為驅逐日軍、光複朝鮮立下大功,威望日著。

  然而李琿過高的人氣讓宣祖忌憚,加之嫡長子永昌大君李全的誕生,使其更有理由廢黜李琿的世子之位。

  父王的猜忌、幼弟的威脅本已讓李琿高度緊張------而更讓其揪心的則是大明王朝一再以“立子以嫡”的宗法為原則,拒絕冊封其為世子,這種二貨行為,當然就埋下了李琿在以後即位後必然會背明的伏筆。

  就在李琿萬分憂慮之際,突然傳來令他期待已久的“好”消息,宣祖薨逝了!

  一夜之間,李琿麵臨的所有危機瞬間化解。

  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二月初二,李琿繼位,隨即以“權署國事”的名義遣使明朝請求冊封。

  如果這個時候,大明王朝馬上對李琿繼位的既成事實表示認可------畢竟他先前在協助明軍抗倭之戰中表現不錯,遠比其它可能的繼承者強大,認同他對大明王朝更有用!

  但是啊,但是啊二貨一般的大明王朝卻認為他合法性不足,派使來朝鮮調查很久後,才恩準其請。

  此時,距李琿繼位已有一年多時間。

  明朝拖延冊封之事,對李琿來講不啻於二次受辱,對其怨恨更深。

  李琿登基後,為鞏固王位,遂重用擁護自己的“大北派”,並大肆誅殺當年反對過自己的朝臣,同時還將昔日威脅過自己王位之人李珒、李全等人全部處死,並幽禁嫡母、仁穆王大妃。

  經過這一係列變故,李琿的王位貌似鞏固住了,但實際上卻隱藏著更大的合法性危機。

  這個時候韃虜強盜集團的創始人努爾哈赤在東北的興起,給朝鮮帶來壓力

  他所建立的強盜集團不斷地侵襲明朝邊境,令後者不堪其擾。

  明朝遣重兵討伐,同時要求朝鮮出兵協助,李琿在“軟”抵抗無果的情況下,極不情願地派薑弘立領兵1萬多人“助剿”。

  但在軍隊出發前,李琿卻秘囑薑弘立“見機行事”,切勿對明朝將領百依百順。

  結果在明軍大敗於薩爾滸之後,朝鮮軍隊也隨即在渾河“全軍覆沒”,主將薑弘立隨即投敵。

  渾河“慘敗”後,李琿周旋於明朝與後金之間,奉行不背明、不怒金的“中立外交”,針對明朝屢屢要其再出兵助攻後金的命令,每每都是虛與委蛇,當成耳旁風。

  同時為了不引起明朝的斥責和討伐,李琿雖然對其陽奉陰違,卻每每能通過欺瞞手法來靈活應對,令其抓不到把柄。

  結果,顢頇的明朝官員竟稱讚光海君是“十數年來忠順之臣”。

  薩爾滸之戰後,李琿看到了韃虜強盜集團的強大,他開始采取中立外交。

  然而光海君能欺瞞得了明朝,卻騙不過國內朝臣。

  針對李琿奉行的“中立”外交、包庇降將薑弘立、一味逃避明朝的再征兵要求、堅持向強盜集團傳達國書等行為,朝廷中幾乎全是反對之聲,甚至包括他的靠山------“大北派”官僚。

  漸漸地,相當多的官員們開始故意抵觸他的命令,朝廷內外全成了李琿的反對者,讓其真有體會到“孤家寡人”是什麽滋味。

  在位的最後五年時間裏,李琿先後更換了11位訓練大將,這個相當於那麵世界的首都衛戍司令,不時更換朝中重要大臣,也許那時眾叛親離的他,已經預感到滅頂之災即將來臨。

  1623年天啟三年春,被李琿認為整個朝廷中最忠誠可靠的綾陽君李倧突然發動政變上台,並以仁穆大妃的名義頒布教書,譴責李琿廢母殺弟、大興土木和背叛明朝等罪行,廢黜其王位並流放至江華島,若幹年後又流放至濟州島。

  被廢後的李琿多次麵臨被害的命運,所幸明朝多次過問其生死情況,所以才能保住性命。

  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直到崇禎十四年也就是1641年七月初一,李琿病死於濟州島,終年六十六歲,因為是被廢黜的國王,所以死後連諡號、廟號都沒有得到。

  李琿是沒得好,但是後來的大明王朝崇禎得好了嗎?!

  曆史有時候就是這樣好笑,而且,如果漢唐集團不改變曆史的話,也許還會更好笑。

  二貨大明王朝與二貨李琿的所為,最終都便宜了韃虜強盜集團。

  漢唐集團的人在當下的局麵裏,不得不將他們的眼光瞟了朝鮮一眼,沒辦法的事情,他們缺少合格的勞動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