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成公英
  公孫瓚感覺自己從沒有如此開心過,哪怕是當年被太守招婿也沒有如此興奮。

  當即傳令,命人將散落在外,搶奪輜重的士兵全部召回,準備集結所有人馬出兵攻打袁紹,此次不僅要報界橋大敗之仇,更要將袁紹徹底打敗,獨霸河北。

  公孫瓚剛想到獨占河北,不知為何腦海裏忽然閃過劉虞的名字,隨即眼中滿是厭惡。

  隨著命令下達,一時間整個薊縣頓時熱鬧起來,城內隨處可見匆匆趕回的士兵,每個人手裏幾乎都拎著大包小包,神情興奮!

  公孫瓚欺民暴虐之名,可見不虛。

  未過數日,大軍一切準備就緒,公孫瓚意氣風發,於城外升台拜將,當先命道:“公孫範,命汝領五千輕騎為先鋒,兵鋒直指薄落津,逢山開路,不得有誤!”

  公孫範當即出列,抱拳道:“遵命!”

  當初袁紹畏懼公孫瓚勢大,為討好公孫瓚緩和關係,特任命公孫範為渤海太守,可當公孫範到達渤海之後,立即領兵相助公孫瓚攻打袁紹,氣得袁紹幾天吃不下飯。

  公孫瓚繼續任命,眼睛在台下來回掃視,目光緩緩停在一將身上,略一思索說道:“趙雲,命汝領三千人馬為後合,押解輜重,萬勿不可使軍中缺糧!”

  聽到公孫瓚命自己押糧,一心建功立業的趙雲滿臉陰沉,心情不暢,上前一步沉聲道:“諾!”

  其實公孫瓚對於趙雲的武藝很是欣賞,但因其乃常山人,而常山民眾皆願追隨袁紹,因此猜忌,不敢重用。

  公孫瓚知道趙雲心有不甘,亦不以為意,繼續說道:“公孫續關靖,汝二人隨吾左右為中軍,其餘將領各司其職,隨軍聽調,不得有誤,違者必斬!”

  眾將一齊欣然領命,唯趙雲鬱鬱不樂。

  萬事俱備,公孫瓚手扶寶劍,剛要下令出發,突然,一匹快馬從遠處飛奔而來。

  隻見馬上之人一邊高喊:“勿攔!”一邊不停抽打馬匹,樣子十分急切。

  公孫瓚感覺此人麵熟,心下好奇,下令道:“讓開道路,容其近來!”

  來人一路縱馬狂奔到得近前,跳下戰馬伏身就拜,口中大呼:“危矣!”

  公孫瓚至此方才看清來人,卻是劉虞手下從事公孫紀。

  公孫紀雖然也姓公孫,卻與公孫瓚並無關係,但也正因為二人同姓,所以公孫瓚對其多有厚待,每次在劉虞處碰麵,必噓寒問暖,關心如子侄,因此公孫紀對公孫瓚十分敬重。

  公孫瓚見到公孫紀心裏大驚,趕忙從高台下來,親手扶起問道:“叔齊何以來此耶?”

  公孫紀起身喘息道:“回薊侯,禍事至矣,幽州牧劉虞糾集十萬大軍正殺奔薊縣而來,從事程緒因反對出兵,慘遭殺害,紀久得薊侯照拂,無以為報,知曉此事,馬不停蹄,晝夜而來報之!”

  “什麽?”公孫瓚聽到劉虞親率十萬大軍殺來,頓時倒吸了一口冷氣。

  其實公孫瓚與劉虞積怨以久,劉虞注重仁政,心懷百姓;公孫瓚暴虐不仁,崇武貪婪,兩個人政見相反,性格相衝,暴發衝突是早晚的事。

  隻是讓公孫瓚沒有想到的是,以劉虞溫吞的性格,竟然會主動出兵,而且一出兵直接就是十萬人這種大手筆。

  公孫瓚看著麵前整裝待發的三萬將士,心裏簡直鬱悶到了極點,猛然抽出腰間寶劍,一劍斬斷旁邊牙旗,立誓曰:“不殺劉虞,吾當如此旗也!”

  城外十裏,馬日磾和趙岐終於慢吞吞的趕到……

  ……

  兩日後,二人看著手中公孫瓚親手所寫的停戰奏文,對視一眼,仿佛夢中,啼笑皆非,無論過程若何,此行目的卻是完成,複命可矣!

  ……

  金城,成公英吃過晚飯正在書房看書,一名仆人進來稟道:“啟稟先生,門外一人自稱先生故人,言有要事求見!”

  成公英輕輕放下竹簡,思考了一下,問道:“來人可通姓名?”

  “不曾,其言將軍一見便之!”

  成公英點點頭,吩咐道:“請到廳中相見!”說完起身向廳中走去。

  到得客廳未等多時,隻見剛才那名仆人領著一名精壯男子走入。

  成公英借著微弱火光看去,卻不識得,好奇道:“吾二人相識否?”

  男子並未回話,看了看左右。

  成公英笑道:“府中皆吾心腹,壯士有話但講無妨!”

  男子聽完方才抱拳說道:“小人乃麴義將軍手下卒,特奉麴將軍之命前來送書!”說完從懷中取出一封書信,雙手捧上。

  成公英原本微笑的臉上,聽到麴義二字,頓時嚴肅起來,急忙起身接過書信。

  成公英並沒有急於打開,而是對此人說道:“壯士一路辛苦,請先到客舍休息,吾這便命人準備酒菜!”說完喊來仆人領著離開。

  成公英等此人離去,方才靠近油燈仔細檢查封印,見完好無損這才快速拆開。

  將信展開上麵隻有寥寥數語,內容曰:“弟欲謀一城而自立,兄肯助否?”

  別無它言!

  成公英將筆體反複檢查,確認無誤後又讀了一遍內容,突然仰天大笑,眼角淚流。

  許久,成公英慢慢坐回榻上,將信收好,喚仆人說道:“去將那人喚來!”

  仆人領命而去,不一時男子回來,先向成公英施禮,隨後恭敬而立。

  成公英見此人頗識禮儀,心中更喜,遂詳細問起麴義的情況,此人已得過麴演吩咐,知無不言,皆如實以告。

  成公英聽完臉上神情不變,命其下去休息,待其走後,起身至門外,抬頭看天,不知所想為何?

  ……

  高密,自打那日到得城中,麴義便變得異常忙碌,好在兩日後崔林押解糧草趕到。

  看到崔林到來,麴義以手加額,口呼萬幸,也不管崔林一路風塵,將手中雜事盡付交接,且口中讚曰:“德儒才非千裏,些許小事,隨手為之可也!”

  崔林聽後隻是笑笑,也不推辭,雖然相處日短,但崔林也看出麴義不喜內政,當即開始著手處理城中諸事。

  城外大營已經草創,張郃在數萬俘虜中挑選出六千精壯入軍,並在先登營中挑出數十人充入軍中,或為隊率,或為屯長,皆為骨幹,以增凝聚。

  其餘老幼在縣吏等人的努力下,也基本安置完畢,孔融允諾的糧草也陸續送來,加上曆城搶來的輜重,挨過這個冬天不難。

  一切的情況似乎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然麴義的臉上卻時常凝重,不知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