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章 發票
  “能具體說說嗎?”

  弘治皇帝詫異:“加了稅,那些商人便不敢胡亂漲價了?”

  寧遠想了想,苦澀道:“一時間,倒是難以解釋。”

  事實也是如此。

  要說來,此事,他已然惦記許久了。

  大明的商稅,太低了,低得令人發指。

  三十其一!

  翻譯過來,便是……百分之三!

  這等稅率,收與不收,機會沒什麽區別!

  當然,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這規矩也是有因由的,因為在大明初始,萬象更新,尤其注重農事,對於商業等諸多事宜,大抵是不重視的。

  若不然,也不會有士農工商這個排名了!

  商人低賤,故此稅率也低!

  但……那是以前!

  而今大明的境況已然不同了,商業相當發達,且為朝廷帶來了諸多財富。

  那麽,太祖皇帝所立下的規矩,對而今而言也就未必有用了!

  所以,增加商稅,幾乎是勢在必行的!

  “重商會抑農啊……”

  弘治皇帝沉吟了一嘴:“況且,即便重視商業,也未必能收上商稅來!”

  寧遠會意。

  問題,再度回到了先前的那個原點。

  商稅,不好收!

  到得當下的弘治一朝,除卻諸多海關、道路司、通商司等收入,其餘的收入,大概也就隻有幾萬兩!

  因為,很難管製!

  你朝廷要收商稅,便要派人下去收。

  那麽,那麽諸多被派下去的人會怎麽收?

  換而言之,那些被派下去的人,遇到皇親國戚,亦或者是朝廷大員下麵的鋪子等,可又敢收?

  若不敢收,那諸多被下去的人又想完成任務,又會怎麽收?

  大抵隻有向那些平民商戶多收取更多的銀兩,用以彌補吧?

  這也是自大明開國以來,商稅越來越少的一個原因。

  對於真正的大戶,收不上來銀兩,所能收的,隻是小民、小農,這如何收的上來呢?

  “陛下,此事,臣也思慮許久。”

  寧遠說道:“所以,臣以為,或可考慮……憑票製度。”

  憑票?

  弘治皇帝又有些不解。

  寧遠便解釋道:“其實很簡單,那便是,所有的商品都要有一個來源!”

  “假若臣是京城的一個商家,那麽所進去的諸多物品,便要有一個憑證。”

  “有了這個進貨來源的憑證,便可證明物品的來源。”

  “對此,臣還有另外一種稱呼,也就是……發票!”

  他緩緩解釋。

  這也是他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

  史上,諸多朝廷對商稅無可奈何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便是上行下效,官官相護,導致朝廷各部大員不敢收取。

  再深究其原因,便在於……進出貨的憑票,也就是真正的發票。

  正常的進出貨,多會有一個憑票,但此憑票多少由進出貨方收取的,朝廷這邊根本不知道。

  朝廷不知道,也就意味著無法正常收取各種睡,也就有了許多人避稅的措施。

  可若由朝廷來發放這種進出貨的憑票呢?

  那便又是一種結果!

  綜合來看,這是一個巨大工程。

  自商稅入手,繼而通過憑票的關鍵性來解決商稅不足與遺漏的地方,以保證商稅的正常的收取。

  “此法……可行嗎?”

  弘治皇帝一陣疑惑。

  這個方向,太過大膽,連他都不敢想象,一旦如此推行後,會具體如何。

  “朕……再想想吧!”

  弘治皇帝隨口說了一嘴,卻是陷入了沉思。

  不多時,寧遠離開,三位閣老也被召見而來。

  “三位師傅以為這憑票……哦,也就是發票,如何?”弘治皇帝問。

  “這……”

  三位閣老麵麵相覷,幾乎是第一時間意識到其中的重點。

  這法子,著實不簡單啊!

  有點狠!

  說不好聽些,幾乎是在最大程度內避免了逃票、逃稅等事宜。

  以一個商行為例,你的進貨要有證明,若沒有,那就可能是出發大明律法的。

  與此同時,你售賣出去的貨物,也需要給買家憑據。

  這也就意味著,你的進出貨物,都要有憑證,而且此憑證,都要由朝廷來發放。

  如此,便可精準的控製任何一個店鋪的進出貨與收入!

  不可為不狠!

  “陛下,這商稅,增加值多少成合適啊?”劉健問。

  “這……”

  弘治皇帝卻是猶豫了。

  具體增加多少,那小子也沒說啊!

  再者,他這邊也不大方便提及。

  “此事再說……”

  弘治皇帝隨口敷衍了一嘴,試著道:“三位師傅以為此法……可行否?”

  此事,事關重大,幾乎是亙古未有的!

  說不好聽些,自古以來,諸多朝代與朝廷,都從未如此重視過此等商業事宜。

  而今,在這大明,可能要開這個先例了!

  是否有效且不說,但這事……影響甚大!

  “極可能影響朝廷的收入……”弘治皇帝補充了一嘴。

  要知道,隨著那諸多物品的漲價以及海關收入的銳減,朝廷即將麵臨入不敷出的局麵。

  在這等境況下,若是商稅這邊能增加一部分,極可能緩解朝廷的困境!

  “這……”

  三位閣老又是一陣寂靜,越發感到驚心!

  此事,太恐怖了!

  如果說先前這大明的命脈是那諸多土地與產出,若是推行了這商稅新律,整個大明的性質都可能會跟著改變。

  其重點,自農業,變為商業!

  增加商稅,便意味著增加朝廷的收入,推行新的憑票、發票等事宜,又可在最大程度控製逃稅等事宜。

  這兩個環節加一起,那商稅的量……將會達到一個難以想象的恐怖程度!

  釜底抽薪!

  而今,擺在朝廷的問題是什麽?

  是諸多物品價格暴漲,是朝廷的諸多稅務可能收不上來,且逐步減少。

  朝廷收入減少,也就意味著許多方麵會捉襟見肘。

  但……若推行此法呢?

  之後呢?

  具體如何,幾乎無人敢斷定!

  因為,就這法子的形勢來看,莫說彌補朝廷的虧空了,一旦推行開來,甚至可能為朝廷增加不可想象的收入!

  如何不恐怖?

  “陛下,此法……怕是不好推行吧?”劉健試著道。

  太嚴厲與苛刻,很難推行!

  因為在這背後,可能會有許多人抵抗。

  弘治皇帝卻是滿不在意:“那小子說了,偌大京城無一商鋪胡亂漲價,皆遵從先前的聖旨!”

  唰!

  三位閣老皆是凜然。

  好家夥!

  原來,那小子先前胡亂吃喝玩樂乃至搞事等事宜,竟是……為了這一步?